贡院龙门之内,是另一番天地。
青砖灰瓦的号舍如同沉默的蜂巢,在昏昧的晨光里延伸开去,构筑起一片森然的阵列。
五更梆子敲过,天色犹自墨染,唯有巡场兵丁手中灯笼的微光,在狭长的甬道间拖曳出鬼魅般的影踪。
铜锣三响,声震屋瓦,宣告着院试正试的开场。
沈渊提笔凝神,指尖微凉。
他所在的号舍逼仄,仅容一桌一凳一板床。案头油灯昏黄,映照着刚刚发下的题纸。
题目是《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及一首五言试帖诗题《秋日观稼》。
空气凝滞,弥漫着劣质墨块、陈年木料以及无数考生压抑呼吸混合的独特气息。
他闭目片刻,深吸一口气。
这几日封月不动声色的陪伴,府试案首的底气,以及对圣贤道理的真正体悟,如同沉静的磐石,压下了最后一丝浮躁。
当他再睁眼时,眸中已是一片澄澈的坚定。笔尖饱蘸浓墨,落于素宣,字字筋骨铮然,破题便是石破天惊之语:“义利之辨,乃人禽之关,圣狂之界……”
几乎在同一时刻,贡院高高的围墙之外,“松涛客栈”临街雅间内,封月倚窗而坐。
窗棂半开,晨风微凉,拂动他几缕垂落的银发。
桌上清茗已冷,一碟水晶葡萄在微熹下泛着剔透的光泽。
他看似慵懒,凤眸微阖,指尖在红木窗沿上无意识地轻叩。
然而,在他的意识海深处,正上演着一场无声的盛宴。
数百只肉眼难辨的“蜂影”,如同最忠诚的幽灵卫士,早已穿透贡院看似森严的壁垒,悄无声息地悬停在每一间号舍的上方。
它们如同无数双俯瞰尘寰的“天眼”,将下方每一张考卷上的墨迹,纤毫毕现地捕捉、传输、汇聚。
【信息流稳定。目标沈渊(坐标丁字二十三号)书写状态:专注,笔迹沉稳,破题立意上佳。】
【目标周文焕(坐标甲字七号)书写状态:焦躁,涂抹多处,策论切入平庸。】
【……】
无数信息流在封月的意识中奔腾、交汇、重组。
他无需睁眼,整个贡院所有考生的答卷,如同摊开的书卷,清晰无比地呈现在他的“眼前”。
他不仅看沈渊的,也看周茂才的,看所有他认为可能对沈渊构成潜在威胁或比较参考的考生的。
意识深处,仿佛有一位无形的、洞悉一切的“学政”正在同时批阅着数百份考卷。
封月以千年积淀的学识与洞察,飞速地扫过一行行文字。
“此子破题尚可,然论证乏力,空谈仁义,无济世之策,下等。”
“诗作雕琢过甚,失了田园真趣,勉强中等。”
“此篇策论……嗯?竟引用《河渠书》中数据佐证漕运之弊,结合时弊,言之有物,算得上佳。”
“周茂才?哼,通篇陈词滥调,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铜臭钻营之气,不堪入目。”
他的“批阅”速度远超凡人。
当沈渊刚将《君子喻于义》的承题部分写就,封月已将其策论核心与试帖诗的初稿在意识中推敲完毕,并迅速与其他佼佼者的答卷进行了横向比较。
时间在贡院的沙漏与封月指尖的轻叩声中流逝。
日头渐高,驱散了晨雾,也带来了号舍内的闷热。
沈渊额角渗出细汗,却浑然不觉,全副心神沉浸在经义的汪洋与诗意的天地里。
他笔下流淌的文字,既有府试案首的功底沉淀,更有这几日封月无形中为他涤荡尘埃、澄澈心境所带来的那份从容与深刻。
封月的“批阅”也接近尾声。
当最后一份值得关注的考卷在意识中被“朱笔”圈定等级,他缓缓睁开了眼。那双清冽的凤眸深处,掠过一丝尘埃落定的慵懒与笃定。
他伸出两指,从白玉盘中拈起一颗饱满圆润的水晶葡萄,慢条斯理地送入口中。
甘甜的汁液在舌尖绽开。
他的目光投向贡院高耸的围墙,唇角勾起一抹极淡、极清浅,却足以令冰雪消融的笑意。
“小三元……”他无声地咀嚼着这个词,如同品味葡萄的余韵。
意识海中,沈渊那份观点鲜明、论证严密、文采斐然的正试答卷,如同鹤立鸡群,稳稳地压在所有同场考生之上。
以他“阅”遍全场的结果来看,只要沈渊在接下来的复试中保持水准,不犯大错,这院试案首之位,已是囊中之物。
“六元及第……”封月指尖又捻起一颗葡萄,眸光流转,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小三元(县、府、院试案首)的荣耀,在科举之路上是一块极其闪亮的敲门砖。
它意味着天赋、实力与气运的凝聚。
有此光环加身,日后乡试、会试乃至殿试,那些阅卷的学政、房官、主考们,在遇到水平相近、难以取舍的文章时,心中那杆秤,必然会向拥有“小三元”名头的沈渊倾斜几分。
这是潜规则,亦是人之常情。这份无形的助力,足以将沈渊推向更高的位置。
而一旦沈渊踏入官场,他们这些一路扶持其登顶六元的人,无论明暗,都将拥有旁人难以企及的“拥立之功”。
正试结束的铜锣声终于穿透高墙传来。
封月收回目光,看着贡院那两扇沉重的朱漆大门缓缓开启,疲惫而神色各异的考生如同潮水般涌出。他静静等待着,等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带着属于他的、毋庸置疑的荣光。
蜂影们悄然隐没,如同从未出现过。
喜欢变成动物后才知道摆烂有多香
青砖灰瓦的号舍如同沉默的蜂巢,在昏昧的晨光里延伸开去,构筑起一片森然的阵列。
五更梆子敲过,天色犹自墨染,唯有巡场兵丁手中灯笼的微光,在狭长的甬道间拖曳出鬼魅般的影踪。
铜锣三响,声震屋瓦,宣告着院试正试的开场。
沈渊提笔凝神,指尖微凉。
他所在的号舍逼仄,仅容一桌一凳一板床。案头油灯昏黄,映照着刚刚发下的题纸。
题目是《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及一首五言试帖诗题《秋日观稼》。
空气凝滞,弥漫着劣质墨块、陈年木料以及无数考生压抑呼吸混合的独特气息。
他闭目片刻,深吸一口气。
这几日封月不动声色的陪伴,府试案首的底气,以及对圣贤道理的真正体悟,如同沉静的磐石,压下了最后一丝浮躁。
当他再睁眼时,眸中已是一片澄澈的坚定。笔尖饱蘸浓墨,落于素宣,字字筋骨铮然,破题便是石破天惊之语:“义利之辨,乃人禽之关,圣狂之界……”
几乎在同一时刻,贡院高高的围墙之外,“松涛客栈”临街雅间内,封月倚窗而坐。
窗棂半开,晨风微凉,拂动他几缕垂落的银发。
桌上清茗已冷,一碟水晶葡萄在微熹下泛着剔透的光泽。
他看似慵懒,凤眸微阖,指尖在红木窗沿上无意识地轻叩。
然而,在他的意识海深处,正上演着一场无声的盛宴。
数百只肉眼难辨的“蜂影”,如同最忠诚的幽灵卫士,早已穿透贡院看似森严的壁垒,悄无声息地悬停在每一间号舍的上方。
它们如同无数双俯瞰尘寰的“天眼”,将下方每一张考卷上的墨迹,纤毫毕现地捕捉、传输、汇聚。
【信息流稳定。目标沈渊(坐标丁字二十三号)书写状态:专注,笔迹沉稳,破题立意上佳。】
【目标周文焕(坐标甲字七号)书写状态:焦躁,涂抹多处,策论切入平庸。】
【……】
无数信息流在封月的意识中奔腾、交汇、重组。
他无需睁眼,整个贡院所有考生的答卷,如同摊开的书卷,清晰无比地呈现在他的“眼前”。
他不仅看沈渊的,也看周茂才的,看所有他认为可能对沈渊构成潜在威胁或比较参考的考生的。
意识深处,仿佛有一位无形的、洞悉一切的“学政”正在同时批阅着数百份考卷。
封月以千年积淀的学识与洞察,飞速地扫过一行行文字。
“此子破题尚可,然论证乏力,空谈仁义,无济世之策,下等。”
“诗作雕琢过甚,失了田园真趣,勉强中等。”
“此篇策论……嗯?竟引用《河渠书》中数据佐证漕运之弊,结合时弊,言之有物,算得上佳。”
“周茂才?哼,通篇陈词滥调,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铜臭钻营之气,不堪入目。”
他的“批阅”速度远超凡人。
当沈渊刚将《君子喻于义》的承题部分写就,封月已将其策论核心与试帖诗的初稿在意识中推敲完毕,并迅速与其他佼佼者的答卷进行了横向比较。
时间在贡院的沙漏与封月指尖的轻叩声中流逝。
日头渐高,驱散了晨雾,也带来了号舍内的闷热。
沈渊额角渗出细汗,却浑然不觉,全副心神沉浸在经义的汪洋与诗意的天地里。
他笔下流淌的文字,既有府试案首的功底沉淀,更有这几日封月无形中为他涤荡尘埃、澄澈心境所带来的那份从容与深刻。
封月的“批阅”也接近尾声。
当最后一份值得关注的考卷在意识中被“朱笔”圈定等级,他缓缓睁开了眼。那双清冽的凤眸深处,掠过一丝尘埃落定的慵懒与笃定。
他伸出两指,从白玉盘中拈起一颗饱满圆润的水晶葡萄,慢条斯理地送入口中。
甘甜的汁液在舌尖绽开。
他的目光投向贡院高耸的围墙,唇角勾起一抹极淡、极清浅,却足以令冰雪消融的笑意。
“小三元……”他无声地咀嚼着这个词,如同品味葡萄的余韵。
意识海中,沈渊那份观点鲜明、论证严密、文采斐然的正试答卷,如同鹤立鸡群,稳稳地压在所有同场考生之上。
以他“阅”遍全场的结果来看,只要沈渊在接下来的复试中保持水准,不犯大错,这院试案首之位,已是囊中之物。
“六元及第……”封月指尖又捻起一颗葡萄,眸光流转,仿佛穿透了时空,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小三元(县、府、院试案首)的荣耀,在科举之路上是一块极其闪亮的敲门砖。
它意味着天赋、实力与气运的凝聚。
有此光环加身,日后乡试、会试乃至殿试,那些阅卷的学政、房官、主考们,在遇到水平相近、难以取舍的文章时,心中那杆秤,必然会向拥有“小三元”名头的沈渊倾斜几分。
这是潜规则,亦是人之常情。这份无形的助力,足以将沈渊推向更高的位置。
而一旦沈渊踏入官场,他们这些一路扶持其登顶六元的人,无论明暗,都将拥有旁人难以企及的“拥立之功”。
正试结束的铜锣声终于穿透高墙传来。
封月收回目光,看着贡院那两扇沉重的朱漆大门缓缓开启,疲惫而神色各异的考生如同潮水般涌出。他静静等待着,等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带着属于他的、毋庸置疑的荣光。
蜂影们悄然隐没,如同从未出现过。
喜欢变成动物后才知道摆烂有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