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精”不是个夸人的话,但有些人的确是天生会审时度势,从一个人的神情跟言语中发现端倪,做出应有的判断,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往往就很容易被人叫做“人精”,这就跟一群傻瓜会看其中唯一个一个聪明人不顺眼一样,具有排他性,然后物以稀为贵,人以稀称怪。
徐臻的这种能力并非天生,只是她成长环境特殊,乃至于她不得不过早的成熟,过早的将自己逼成了一个“人精”。
就像上次在得月楼打太子,其中有原因是太子动手动脚有些过分,她的底气则来自于自己的判断——当下里,她打那一巴掌,他不会翻脸无情。事实上太子也并未真生气,相反他还觉得徐臻打了他就是已经出了气了,两个人更应该和好如初。
在这种他心存侥幸的基础性,徐臻继续坚决拒绝,才叫太子真正的意识到她不是欲擒故纵,而是铁了心不跟他。
现在徐臻在上,徐平在下,不过三句话的功夫,徐臻已经明了了徐平话中的意思。
原是上次徐三老爷给她说的那门“极好”的亲事出了问题。
徐臻还真不在乎。
看在徐平辛苦来一趟的份上,她也没为难他,直接问:“胡同知家里近来好么,有些什么事?”
徐平当场连冷汗都冒出来了,话都不会说了:“胡同知跟老爷一向来往的好,家中一向也好。”
徐臻见他不说,心里冷笑数声,胡同知分管地方盐粮,可是个肥差,至于她的父亲大人,要抚绥民夷,缉盗、河工、水利、疆域安防都要面面俱到,虽管的多,却不如同知的肥差更能“发家致富”,在这种情况下,同知家看不起上官家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就算胡同知大人有心交好,想结这门亲事,架不住他的家里人没准觉得她徐臻贵女骄矜,将她也一起嫌弃了呢。
不过人家心里怎么想自己是人家的自由,徐臻并不觉得需要生气,就算生气也是生徐平的气,生徐三老爷的气,一点点事儿不是藏着就是掖着,趁早说出来,免得耽误大家时间嘛!
既然徐平不说,徐臻也懒得再三的问,便直接端了茶。
徐平就算平常善于八面玲珑,在面对并不熟悉的小主子的时候,心里的忐忑不说,情绪上是比面对徐三老爷还要紧张,也或许是因为徐三老爷的态度太过小心谨慎,太过心虚,导致他被传染了。因此当下见徐臻端了茶,一向从容的徐平竟突然跪了下来。
茶碗边沿都碰到唇了,徐臻又放下,“到底有什么事,你若是说便说,不说就下去歇着。”
徐平这才说了起来。
原是胡同知的儿子在西北那块早早的成了秀才,先不说这秀才之名里头有没有掺杂水分,只说这个名声,那也算是千里万里挑一了,就徐三老爷之前的信中,也是说这个少年玉骢青树,少有的俊杰。
俊杰被一个人夸还能低调淡然,被一群人天长日久的夸,就膨胀了。
膨胀也不要紧,谁叫人家考上了秀才呢。不过,别的人膨胀顶多就是原地膨胀,这位俊杰一膨胀,直接蔑视京都跟江南,竟觉得孕育自己的这块土地十分不一般,合盖皇帝就应该迁都至此,然后任“他”为贤,指点江山……
可怜他家里妇孺文化程度不高,被他的带着光芒的话语洗脑,竟对俊杰的言论俱都“信以为真”,然后就“误入歧途”了。
要是他们光自己发发臆想还不要紧,关键是这位俊杰还妄图干涉地方政务,在见到徐三老爷的时候终于有一次忍不住向他传播自己的“先进”思想。
徐三老爷能扔下两幼小女儿带着妻子赴边关的人,性情多么坚毅,俊杰的话一次两次都没有打动他的心,但徐三老爷这时候也的的确确是认识到自己从前眼瞎了。
若仅仅是这样那还好说些,可偏这俊杰不仅看不起其他各地的才子,连佳人也一起鄙视了起来。徐臻变成了他鄙视链中的一小环儿。
按理说这做买卖的都会讲究一个“买卖不成仁义在”,可显然俊杰家虽然发着盐粮的财,却是真正看不起百姓商贾的,是以这亲事还不算有确切的谱,俊杰先就不仁义了起来,竟是对着丫头仆妇调笑徐氏长女起来,并放言:“这嫡子的名分她的儿子占了,可长子是撑立家业、传承香火之宗子,必得出自聪慧灵秀之母身才是……”
于是俊杰还没成亲呢,他身边最聪慧、最灵秀、最美貌的婢女先怀了身孕。
徐平说完的时候都不敢看徐臻的脸色,他心里默默祈祷徐臻手里的那杯茶不要太热,砸下来的时候准头不要太好:他不敢躲,就只能寄希望徐臻的准头不好了。
徐臻阴沉着一张脸问:“就这些,还有吗?”
徐平见竟然还有一线生机,连忙道:“老爷跟夫人听说之后都很生气,这亲事已经严令府中不许再提了。其他旁的也没什么了。老爷不愿意写在信里,一则是怕万一误落外人之手,徒生烦恼,二来老爷也是觉得愧疚难当……”
徐臻其实没怎么生气。俊杰这样的人,她即便真嫁过去,照样有万儿八千的法子整治他,不过既敢拿她作筏子,她不回馈一二也显得太“慈祥善良”,俗话说“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徐臻可不觉得自己能当个好人。
徐臻:“这个胡同知的事情你还知道多少?”
徐平:“姑娘,您是问家事,还是问政事?”
徐臻:“尽数讲来,知道多少说多少。”
徐平忙一一道来。胡同知其实并不干净,不过官场上奉行“水至清则无鱼”,所以大家彼此清楚又能彼此掩盖一二,维持个微妙的平衡。政事上的小动作徐平一说徐臻也就明白了,无非是“克扣”“虚报”,克扣分发下来的东西财务,虚报则是某一物表面上说给了某某,其实这个某某并不存在,但他却又能一件不落的领全了东西。
徐臻认真听完这政事的部分,不过瞬间就有了主意。
徐臻的这种能力并非天生,只是她成长环境特殊,乃至于她不得不过早的成熟,过早的将自己逼成了一个“人精”。
就像上次在得月楼打太子,其中有原因是太子动手动脚有些过分,她的底气则来自于自己的判断——当下里,她打那一巴掌,他不会翻脸无情。事实上太子也并未真生气,相反他还觉得徐臻打了他就是已经出了气了,两个人更应该和好如初。
在这种他心存侥幸的基础性,徐臻继续坚决拒绝,才叫太子真正的意识到她不是欲擒故纵,而是铁了心不跟他。
现在徐臻在上,徐平在下,不过三句话的功夫,徐臻已经明了了徐平话中的意思。
原是上次徐三老爷给她说的那门“极好”的亲事出了问题。
徐臻还真不在乎。
看在徐平辛苦来一趟的份上,她也没为难他,直接问:“胡同知家里近来好么,有些什么事?”
徐平当场连冷汗都冒出来了,话都不会说了:“胡同知跟老爷一向来往的好,家中一向也好。”
徐臻见他不说,心里冷笑数声,胡同知分管地方盐粮,可是个肥差,至于她的父亲大人,要抚绥民夷,缉盗、河工、水利、疆域安防都要面面俱到,虽管的多,却不如同知的肥差更能“发家致富”,在这种情况下,同知家看不起上官家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就算胡同知大人有心交好,想结这门亲事,架不住他的家里人没准觉得她徐臻贵女骄矜,将她也一起嫌弃了呢。
不过人家心里怎么想自己是人家的自由,徐臻并不觉得需要生气,就算生气也是生徐平的气,生徐三老爷的气,一点点事儿不是藏着就是掖着,趁早说出来,免得耽误大家时间嘛!
既然徐平不说,徐臻也懒得再三的问,便直接端了茶。
徐平就算平常善于八面玲珑,在面对并不熟悉的小主子的时候,心里的忐忑不说,情绪上是比面对徐三老爷还要紧张,也或许是因为徐三老爷的态度太过小心谨慎,太过心虚,导致他被传染了。因此当下见徐臻端了茶,一向从容的徐平竟突然跪了下来。
茶碗边沿都碰到唇了,徐臻又放下,“到底有什么事,你若是说便说,不说就下去歇着。”
徐平这才说了起来。
原是胡同知的儿子在西北那块早早的成了秀才,先不说这秀才之名里头有没有掺杂水分,只说这个名声,那也算是千里万里挑一了,就徐三老爷之前的信中,也是说这个少年玉骢青树,少有的俊杰。
俊杰被一个人夸还能低调淡然,被一群人天长日久的夸,就膨胀了。
膨胀也不要紧,谁叫人家考上了秀才呢。不过,别的人膨胀顶多就是原地膨胀,这位俊杰一膨胀,直接蔑视京都跟江南,竟觉得孕育自己的这块土地十分不一般,合盖皇帝就应该迁都至此,然后任“他”为贤,指点江山……
可怜他家里妇孺文化程度不高,被他的带着光芒的话语洗脑,竟对俊杰的言论俱都“信以为真”,然后就“误入歧途”了。
要是他们光自己发发臆想还不要紧,关键是这位俊杰还妄图干涉地方政务,在见到徐三老爷的时候终于有一次忍不住向他传播自己的“先进”思想。
徐三老爷能扔下两幼小女儿带着妻子赴边关的人,性情多么坚毅,俊杰的话一次两次都没有打动他的心,但徐三老爷这时候也的的确确是认识到自己从前眼瞎了。
若仅仅是这样那还好说些,可偏这俊杰不仅看不起其他各地的才子,连佳人也一起鄙视了起来。徐臻变成了他鄙视链中的一小环儿。
按理说这做买卖的都会讲究一个“买卖不成仁义在”,可显然俊杰家虽然发着盐粮的财,却是真正看不起百姓商贾的,是以这亲事还不算有确切的谱,俊杰先就不仁义了起来,竟是对着丫头仆妇调笑徐氏长女起来,并放言:“这嫡子的名分她的儿子占了,可长子是撑立家业、传承香火之宗子,必得出自聪慧灵秀之母身才是……”
于是俊杰还没成亲呢,他身边最聪慧、最灵秀、最美貌的婢女先怀了身孕。
徐平说完的时候都不敢看徐臻的脸色,他心里默默祈祷徐臻手里的那杯茶不要太热,砸下来的时候准头不要太好:他不敢躲,就只能寄希望徐臻的准头不好了。
徐臻阴沉着一张脸问:“就这些,还有吗?”
徐平见竟然还有一线生机,连忙道:“老爷跟夫人听说之后都很生气,这亲事已经严令府中不许再提了。其他旁的也没什么了。老爷不愿意写在信里,一则是怕万一误落外人之手,徒生烦恼,二来老爷也是觉得愧疚难当……”
徐臻其实没怎么生气。俊杰这样的人,她即便真嫁过去,照样有万儿八千的法子整治他,不过既敢拿她作筏子,她不回馈一二也显得太“慈祥善良”,俗话说“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徐臻可不觉得自己能当个好人。
徐臻:“这个胡同知的事情你还知道多少?”
徐平:“姑娘,您是问家事,还是问政事?”
徐臻:“尽数讲来,知道多少说多少。”
徐平忙一一道来。胡同知其实并不干净,不过官场上奉行“水至清则无鱼”,所以大家彼此清楚又能彼此掩盖一二,维持个微妙的平衡。政事上的小动作徐平一说徐臻也就明白了,无非是“克扣”“虚报”,克扣分发下来的东西财务,虚报则是某一物表面上说给了某某,其实这个某某并不存在,但他却又能一件不落的领全了东西。
徐臻认真听完这政事的部分,不过瞬间就有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