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大明入缅的准备-《明末:崇禎二年重建大明》

  当然朱由检也不可能只让吴三桂这点人马去缅甸,边军虽然强,但他也不指望三千关寧的辽东铁骑,就能打的贏整个东吁王朝。

  別说三千了,把大明现在还有的六千来骑兵都调给吴三桂调度,他也干不碎东吁王朝,这可是有著约三百万人口的王朝,至少有十几万的士兵,这样规模的军力,虽然明面上都不一定打贏大明的一个四川省,但不得不说,这毕竟是王朝,可以动员的人力是相当庞大的。

  当然他也不想再从洪承畴那调遣兵力了,三边原本就只有五万,抽了超过一万战兵到蓟镇,他可还指望洪承畴將流寇灭了呢。

  那就只能从四川本地起用了。

  朱由检立刻开始下詔令,启用黑云龙就任山海关总兵官,刘兴祚也就是满清逃回的刘爱塔,在蓟镇打得不错,便升任到西南去当个总兵官,考虑到此时的沐天波不过是十岁的娃娃,就委任他暂代云南总兵。

  由云南沐府配合刘兴祚调集云南兵马,准备对缅甸作战。

  其次还有四川方向的总兵侯良柱,以及石柱司总兵官秦良玉,招募各川兵两万,开赴云南。

  其次就是抽调云贵总督陈奇瑜手里的一万人,也开赴云南。

  其他则是从蓟镇拨回的兵马中,调出八千边军,开始分配行餉赶往云南,由侯世禄节制。

  五到六万的明朝兵马,质量参差不齐,其中大约只有一万的明朝边军,想要给东吁王朝点军事压力还是不够的。

  那只能是招募更多兵马了,钱唄,朱由检赚银子不就是为了吗

  他在旨意中详细写了招募员额和要求,並且多从东江镇、辽东的难民里头挑选,这些人畏惧后金,不敢一战,那就派去打缅甸。

  员额则是六万,两万员额由吴三桂节制,一半由曹变蛟节制,另一万人则增派到蓟镇,由孙传庭加固蓟镇的防务。

  若是新增两万兵力,吴三桂的团练镇加上原来的步军战兵,兵马就已经是近三万人。

  有人要说了,清修明史里的吴三桂,那可是臭名昭著的大汉奸!你怎么能给他那么多兵马呢不怕他造反吗

  那朱由检还要嘲讽那人一句。

  这些人是拿著清修明史读傻了吧你!

  这是大明朝,以文御武的朝代,你武將真不一定单对单干的贏大明的文官,天启年的熊廷弼那可是能摁著武官打,骑射能左右开弓的猛人,至於说下场为什么那么惨,那是大明朝党爭的结果。

  吴三桂想造反,第一个他不敢,现在大明在辽东和蓟镇方向挫败了韃清的寇边,入塞作战后金国是打得伤筋动骨的。

  这是动机问题,有困难,大明现在不是他能够动摇的。

  何况他也没这个底气。

  真把巡抚、监军太监当傻子

  本身巡抚和太监就有亲信、人马,你敢动作,你手底下就將你告发了。

  训练是必要的,但这些兵马会先赶往云南地方,熟悉地域和气候的变化。

  放下笔端,朱由检感慨,真的当皇帝是极其疲累的事,每天他至少写上万的毛笔字,绝对是体力活。

  看似一切尽在掌握,实际上他急迫的將资源往各个方向投入。

  无论是改革军制,在军中开始了第一轮的更新募兵制度,就已经是在路上了。

  首先就是他改革了卫所制,为抚慰天底下的卫所兵,这些卫所兵依旧可以在地方上领取二钱银子的“禎颁银”,並免除这些卫所兵三年的几项杂税。

  朝廷要开始全面实行募兵制。

  只有募兵制才能短时间內提升大明的军队战斗力,在现有军队框架下,在民间补充徵募高身体素质的士兵,能让大明在战爭中更具优势。

  想要提高军队的战力,首先提升纪律和文化水平,朱由检大搞军中普及识字的能力,首先是对军餉的革新。

  整个大明的新军制现在是每名士兵月餉一两八钱,辽东的辽餉以及各地加派餉银逐一取缔,改名为“战爭加绩”,这笔额外的银子一个月是三两一钱,很简单的按照每天一钱的额外补贴。

  字甲金,新军制的一个新增项目,专门给识字的兵发的皇银,由皇帝內帑直接拨发,领钱的方式直接军中发邸报,以防贪墨。兵者,识千字者,月字甲金是二钱每月;识两千字,是五钱银子每月;识三千字,每月的字甲金则是提升到一两。

  由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同择选,从淘汰的生员中聘请教师,在各地州府的军营中设皇家辅堂。

  除了字甲金,普通士兵还有一笔银餉,为“呈眷银”,每月可以得到三钱银子,也是由皇帝內帑直接拨发。

  这笔钱就是为了军士在外,用以书信寄往家中告慰的开支,为此朱由检命人专门请来了十几位江西、湖广等地的富商,以入股的形式,在大明朝国內的各个军营,建立一个民驛,用晋商那种分红的方式吸引这些商人们投入银子。

  这些商人確实是被吸引到了,毕竟这可是给大明朝的军队们送书信,大明朝百万官兵要是开始送信,每年的呈眷银就绝非小数目。即便是皇帝有所透露自己打算改革军队,改为募兵制,裁撤卫所等消息,可谓是极为坦诚,但这些商人满不在乎,甚至是这些商人在几天的磋商內,又给朱由检在京城商界吸引来了常驻的几大商帮。

  商帮们获得消息的速度出乎朱由检的意料,一个个商帮靠著湖广、江西的商人们找了朱由检手下专门负责这块的太监,表示愿意入股皇帝陛下这一次建设各省、州衙的民驛投资。其中以寧波郑氏在京总代最为热情,表示愿意发自家钱庄白银五十万两支持皇帝。

  其次还有晋商的商帮,表示愿意投入白银一百四十万两,但是商帮的领头人希望与皇帝朱由检於互市中,增加一个独属自己商帮內部通商的口岸,被皇帝拒绝,之后谈成了一笔九十万两白银的入股交易。

  民驛的名字为皇明即件匯,当然因为加入了更多的商人入股,朱由检也得考虑这些个为大明官兵送信了银子入股的股东们,也允许为百姓送信件。

  一共筹募到白银六百七十三万两,朱由检也掏了个白银五十万两入股,不到一成的投入,却也给这民驛综合体冠以皇字。

  至於说皇明即件匯的经理乃至各地该建立驛站的僱佣委吏,则由这些个商人来討论了。

  商人嘛,无利不起早,必须把利益放在前面,这些个商人才能尽心尽力的做。

  有人又要说了,你怎么能让晋商加入进来呢你难道不清楚范永斗卖了大明,把粮食卖给了满清吗

  朱由检表示,纯忽悠,我这是崇禎三年,北方是林丹汗,互市的区域不和韃清接壤……

  再说了,这粮食要是能通过陆地通过蒙古各大部落的地盘,运输到后金,这得多久这得多少人力物力还有你不怕蒙古人抢你吗

  你这除非是到了林丹汗彻底西迁了,到了韃清那去是可能的,终於现在被大明在喜峰口及燕山一带重创后,林丹汗估计是连西迁的想法都没了。

  至於你卖粮食给蒙古人,朱由检无所谓,搞笑,大家都在卖粮食到蒙古去,你不卖你不傻吗

  朝廷赚的是马匹和税收,你商人也赚了钱,蒙古人也有了粮食,三方共贏。

  至於说民间,怎么一斗米连一钱银子不到你都吃不起那你要不去吃后金那一斗米八两的粮

  据说啊,据说韃清的主子皇太极刚刚入塞失败,回到了后金国,已经將粮价提高到了九两三钱每斗了。

  大概是考虑到没法短期內再有实力去入塞作战,或者再有实力攻击蒙古,也没法从朝鲜再获得食物,是打算控制粮食,准备长期的熬下去了。

  解决好这眼前的一桩桩一件件,朱由检突然发现自己的工作压力有点大了。

  事事亲力亲为並不是一件好事,容易患上点病,也容易使得政令不出京城,除非不停的杀人,震慑文武。

  杀人肯定是不好的,杀个几回也就差不多了,浪费人口在这个时期,並不值得拿来立威,自己还得利用人口拿税呢。

  並且像江南大案一次平定江南民变,就杀掉了数万的青壮年劳力,虽然通过抄家和连带效应给自己的皇庄和朝廷都捐了近千万两的银子和大量田亩,但长期来看,比起这几万人努力赚钱生育、赚钱生育的累积效应,自己反而是亏大发了。

  大明朝亏大了。

  根据南镇抚司的奏报,南方士绅们虽然是被皇权这一波打击的损失惨重,但盘根错节的现象仍旧存在,並且根据內线报告,有不少苏州商人、闽南商人开始暗地贿赂北地锦衣卫,似乎想获得一些提前的消息情报。

  虽然说是並不是什么大事,锦衣卫本身也有东厂探子监管,这些个互咬的狗,在彼此之间的对抗关係里,自从没有了魏忠贤,仅仅是王承恩、曹化淳、高起潜这几位太监头头,已经是无法彻底压制锦衣卫了,毕竟锦衣卫代指挥使吴孟明那可是颇受重用,干了不少大案,底下的数百锦衣卫緹骑在辽东铁厂、蓟镇喜峰口两地大展拳脚,战绩甚至让边军们为之动容,令朱由检很满意,不仅要他將京中緹骑人数增至三千,还赏赐了一大笔的金银。

  现在东厂番子和锦衣卫们的关係,颇有几分水火不容的样子,緹骑们一个个趾高气扬,番子们则是眼露凶光。

  但朱由检不在意,给皇帝当狗,只要不闹么蛾子,互相之间使绊子,这种彼此之间监督的招子放的要多亮,就有多亮,两眼放光还不行,把耳朵也竖起来彼此对付,是多么好的一种状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