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要做的,不只是填饱肚子。
他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够自给自足,甚至能够对外输出技术和武力的王国。
这天晚上,刘启把工坊的核心人物都叫到了后院。
王铁牛、刘师傅,还有新挑选出来的三十个乡团队员都到了。
“今天请大家过来,是想明明白白说清楚,工坊接下来要做什么。”
桌上摊着几张全新的图纸。
“犁只是一步。它能让大家温饱。”
“但要想我们将来吃饭都能有底气,不担心哪天被人踢了碗,咱们就得做更厉害的东西。”
他指着一张图纸。
“这个,叫流水线。”
“所谓流水线,就是一件武器的制造工序,被分成十道、二十道,每人只管自己那一道。”
“有炼钢的,有锻打的,有磨刃的,有做弓臂的,有专管上弦的。”
“大家不用全会,你们只要把各自那手活做快、做熟。”
“这样,我们制造武器的速度就是以前的十倍。”
这一点,让所有人大感意外。
在他们原先认知里,一个出色的手艺人就该能一手包圆儿,独力做完。
刘启这样的分工,让工匠变成了机械的一部分,小到只是一颗螺丝。
大家心里一时间难以接受。
不过没人敢随便反对刘启。
因为每次他出新主意,到最后都真成了事。
“第二个。”他再指另一张图纸。
“这是制式兵器。”
“以后咱们所有武器,每一样都有标准。”
“刀统一长度,重量,弧度。”
“弓统一尺寸,拉力。”
“盔甲直接分规矩的三种,大、中、小。”
“这样做,就是为了配合流水线。”
“更关键的是,武器有了标准,战术才能配合上。”
“三三制的时候,盾手顶前头,弩手可以稳稳地射箭,不担心伤自家兄弟。”
“每个人武器距离、节奏一致,这才好把优势打出来。”
刘启这些话,说得张铁山一下来了精神。
他过去参过军,对武器乱七八糟早就起烦。
上阵时大家手里兵器各不一样,阵型压根站不齐,结果总得靠个人苦打乱拼。
刘启的这种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的战争理念。
“三样东西。”
刘启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
他拿起了最后一张图纸。
那张图纸上画着一个奇怪的,像是炮一样的东西。
“这个,我叫它,虎蹲炮。”
“它能把铁疙瘩发射到几百步外的地方。”
“一炮下去,能把一面墙都轰塌。”
如果说之前的流水线和制式兵器只是让他们震惊。
那么虎蹲炮的出现就让他们感到了恐惧。
能把铁疙瘩打出几百步。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在它面前,任何的盔甲,盾牌,城墙都跟纸糊的一样。
这不是武器,这是天神的怒火。
“当家的,这,这个东西,我们真的能做出来?”
王铁牛的声音都在发抖。
“能。”
刘启的回答只有一个字。
“只要我们有足够的钢,有足够的人,我就能让它响起来。”
他看着眼前的众人,眼神里燃烧着火焰。
“工坊,就是我们下溪村的心脏。”
“它造出来的不仅是农具和武器,更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需要你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
“也需要你们把今天看到的所有东西都烂在肚子里。”
“谁要是泄露出去一个字,我不介意让秦教头的刀再多喝一次血。”
冰冷的杀意让所有人打了个寒颤。
他们知道刘启不是在开玩笑。
这些东西的价值,足以引来任何势力的觊觎,甚至是朝廷的军队。
保密,是他们活下去的一要素。
从这天起,下溪村的工坊成了一个禁地。
乡团的士兵把工坊围得严严实实,日夜换防。
任何不相干的人,连边都沾不上。
工坊里头,就像一个烧开了的锅,一刻不停。
刘启把他那套管工厂的法子,全都用在了这个小地方。
王铁牛跟打了鸡血一样,带着人天天琢磨怎么把钢炼得更好。
刘启偶尔过去点拨几句,炒钢和灌钢的法子就越来越顺手。
高炉的火整夜不灭,好钢开始小批量但不停地往外产。
这些钢一文钱都没拿出去卖,全都变成了兵器和盔甲。
流水线作业被刘启硬是给推了下去。
一个铁匠再也不用从头到尾做一把刀。
炼钢的就只管炼钢,锻打的就只管锻打,磨刀的就只管磨刀。
起初,王铁牛手下的老铁匠们个个都不服气。
他们觉得这是瞧不起自己的手艺,把人当成了死物使。
但刘启推出的计件工钱和赏罚规矩,很快让所有人都闭了嘴。
谁干得多,干得快,干得好,拿的钱就比别人多几倍。
今天做的刀柄比别人多十个,晚上桌上就多一盘肉。
你负责的钢材废品最少,月底就能多拿一笔赏钱。
真金白银和肥肉摆在眼前,那点所谓的手艺人脸面,谁还顾得上。
所有工匠和学徒都卯足了劲干活。
钢材一天比一天出得多。
统一规制的短刀、复合弓和皮甲,一批批地造出来,直接发给乡团队员。
秦伯年人不在,赵虎和张铁山练起兵来,比谁都狠。
单打独斗的练法全停了,现在天天操练的是小队配合和阵型。
那个三三制,被他们练得滚瓜烂熟。
盾牌手要怎么顶住冲锋,给后面的人腾出射箭的空当。
弩手要怎么用最快的速度上弦放箭,让箭雨一直不停。
预备队要怎么看准时机,把阵型里的窟窿堵上。
一百多人的方阵,进退跟一个人似的,有了点强兵的样子。
喊杀声和脚步声都齐了,身上那股土气没了,换了股狠劲。
时间一晃就到了月底,该给县尉王景送钱了。
这次刘启没让赵虎去,他自己带着刘宽头,押了一箱银子去了县尉衙门。
后堂,王景正拿着块布擦他的宝刀。
他看都没看刘启,只用余光瞟了眼钱箱。
“这个月,生意不错吧。”
“托大人的福,还过得去。”
“听说,你乡团又招人了,现在快两百人了。”
王景放下刀,拿起茶杯,吹了吹。
“队伍大了,缴用也大,草民这也是没法子。”
“是吗?”
他要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够自给自足,甚至能够对外输出技术和武力的王国。
这天晚上,刘启把工坊的核心人物都叫到了后院。
王铁牛、刘师傅,还有新挑选出来的三十个乡团队员都到了。
“今天请大家过来,是想明明白白说清楚,工坊接下来要做什么。”
桌上摊着几张全新的图纸。
“犁只是一步。它能让大家温饱。”
“但要想我们将来吃饭都能有底气,不担心哪天被人踢了碗,咱们就得做更厉害的东西。”
他指着一张图纸。
“这个,叫流水线。”
“所谓流水线,就是一件武器的制造工序,被分成十道、二十道,每人只管自己那一道。”
“有炼钢的,有锻打的,有磨刃的,有做弓臂的,有专管上弦的。”
“大家不用全会,你们只要把各自那手活做快、做熟。”
“这样,我们制造武器的速度就是以前的十倍。”
这一点,让所有人大感意外。
在他们原先认知里,一个出色的手艺人就该能一手包圆儿,独力做完。
刘启这样的分工,让工匠变成了机械的一部分,小到只是一颗螺丝。
大家心里一时间难以接受。
不过没人敢随便反对刘启。
因为每次他出新主意,到最后都真成了事。
“第二个。”他再指另一张图纸。
“这是制式兵器。”
“以后咱们所有武器,每一样都有标准。”
“刀统一长度,重量,弧度。”
“弓统一尺寸,拉力。”
“盔甲直接分规矩的三种,大、中、小。”
“这样做,就是为了配合流水线。”
“更关键的是,武器有了标准,战术才能配合上。”
“三三制的时候,盾手顶前头,弩手可以稳稳地射箭,不担心伤自家兄弟。”
“每个人武器距离、节奏一致,这才好把优势打出来。”
刘启这些话,说得张铁山一下来了精神。
他过去参过军,对武器乱七八糟早就起烦。
上阵时大家手里兵器各不一样,阵型压根站不齐,结果总得靠个人苦打乱拼。
刘启的这种思想,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时代的战争理念。
“三样东西。”
刘启的声音变得有些低沉。
他拿起了最后一张图纸。
那张图纸上画着一个奇怪的,像是炮一样的东西。
“这个,我叫它,虎蹲炮。”
“它能把铁疙瘩发射到几百步外的地方。”
“一炮下去,能把一面墙都轰塌。”
如果说之前的流水线和制式兵器只是让他们震惊。
那么虎蹲炮的出现就让他们感到了恐惧。
能把铁疙瘩打出几百步。
这是什么概念?
这意味着,在它面前,任何的盔甲,盾牌,城墙都跟纸糊的一样。
这不是武器,这是天神的怒火。
“当家的,这,这个东西,我们真的能做出来?”
王铁牛的声音都在发抖。
“能。”
刘启的回答只有一个字。
“只要我们有足够的钢,有足够的人,我就能让它响起来。”
他看着眼前的众人,眼神里燃烧着火焰。
“工坊,就是我们下溪村的心脏。”
“它造出来的不仅是农具和武器,更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我需要你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
“也需要你们把今天看到的所有东西都烂在肚子里。”
“谁要是泄露出去一个字,我不介意让秦教头的刀再多喝一次血。”
冰冷的杀意让所有人打了个寒颤。
他们知道刘启不是在开玩笑。
这些东西的价值,足以引来任何势力的觊觎,甚至是朝廷的军队。
保密,是他们活下去的一要素。
从这天起,下溪村的工坊成了一个禁地。
乡团的士兵把工坊围得严严实实,日夜换防。
任何不相干的人,连边都沾不上。
工坊里头,就像一个烧开了的锅,一刻不停。
刘启把他那套管工厂的法子,全都用在了这个小地方。
王铁牛跟打了鸡血一样,带着人天天琢磨怎么把钢炼得更好。
刘启偶尔过去点拨几句,炒钢和灌钢的法子就越来越顺手。
高炉的火整夜不灭,好钢开始小批量但不停地往外产。
这些钢一文钱都没拿出去卖,全都变成了兵器和盔甲。
流水线作业被刘启硬是给推了下去。
一个铁匠再也不用从头到尾做一把刀。
炼钢的就只管炼钢,锻打的就只管锻打,磨刀的就只管磨刀。
起初,王铁牛手下的老铁匠们个个都不服气。
他们觉得这是瞧不起自己的手艺,把人当成了死物使。
但刘启推出的计件工钱和赏罚规矩,很快让所有人都闭了嘴。
谁干得多,干得快,干得好,拿的钱就比别人多几倍。
今天做的刀柄比别人多十个,晚上桌上就多一盘肉。
你负责的钢材废品最少,月底就能多拿一笔赏钱。
真金白银和肥肉摆在眼前,那点所谓的手艺人脸面,谁还顾得上。
所有工匠和学徒都卯足了劲干活。
钢材一天比一天出得多。
统一规制的短刀、复合弓和皮甲,一批批地造出来,直接发给乡团队员。
秦伯年人不在,赵虎和张铁山练起兵来,比谁都狠。
单打独斗的练法全停了,现在天天操练的是小队配合和阵型。
那个三三制,被他们练得滚瓜烂熟。
盾牌手要怎么顶住冲锋,给后面的人腾出射箭的空当。
弩手要怎么用最快的速度上弦放箭,让箭雨一直不停。
预备队要怎么看准时机,把阵型里的窟窿堵上。
一百多人的方阵,进退跟一个人似的,有了点强兵的样子。
喊杀声和脚步声都齐了,身上那股土气没了,换了股狠劲。
时间一晃就到了月底,该给县尉王景送钱了。
这次刘启没让赵虎去,他自己带着刘宽头,押了一箱银子去了县尉衙门。
后堂,王景正拿着块布擦他的宝刀。
他看都没看刘启,只用余光瞟了眼钱箱。
“这个月,生意不错吧。”
“托大人的福,还过得去。”
“听说,你乡团又招人了,现在快两百人了。”
王景放下刀,拿起茶杯,吹了吹。
“队伍大了,缴用也大,草民这也是没法子。”
“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