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二十三班这般在绝境中挣扎、在碰撞中凝聚的故事,正以不同的版本在燕山山脉的每一道支谷里反复上演。
寒风卷着雪粒掠过结冰的溪面,十一班用桦树弓搭起的警戒网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李默攥着磨尖的长矛蹲在松树下,后颈的冻疮被冷汗浸得发疼。
就在半小时前,他们刚用倒刺绳套缠住了偷袭的导师,绳结勒进帆布防寒服的闷响还在谷道里回荡。
而五十米外的雪堆下,藏着他们连夜转移的压缩饼干,铝箔包装被体温焐出的水汽在雪地上凝成细小的冰珠。
……
二十五班的铁皮灶台前,赵虎正用锻打后的钢斧劈开冻硬的枝桠。
火星溅在他磨破的防寒服袖口上,露出里面渗血的伤口。
旁边的女生们围着沸腾的军用水壶,壶里煮着的野果块在沸水中翻滚,苦涩的香气混着松木烟味飘向远处。
谁也没提昨夜被撬走的半袋盐,只是往火堆里添柴的动作更勤了些,仿佛能靠这点暖意驱散骨子里的寒意。
……
生存的智慧在严酷的环境里疯长,就像石缝中钻出的野草。
四十八班的女生们将藤蔓与帆布绞成的绳索系在松树枝桠上,只要有重物经过,悬在半空的木杆就会带着风声砸向冻土,那“咚”的闷响在寂静的山谷里能传得老远。
男生们踩着及膝的积雪巡逻,矛尖的冰霜在月光下闪着冷冽的光,每一步都踩在同伴用树枝标出的安全区域里。
……
五十六班的帆布地图上,用冻硬的铅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符号。
戴眼镜的女生正用石块压住被风吹起的边角,三角符号旁画着三道波浪线——那是她们新发现的水源,冰层下的水流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不远处的兽径分叉处,倒钩陷阱藏在松针下,铁丝被冻得发脆,却仍保持着随时绷紧的张力。
……
而四十二班与五十九班合建的“联防”营地,此刻正飘着烤狍子肉的香气。
李昂用匕首挑开焦脆的外皮,油脂滴落在炭火里爆出细碎的火星。
旁边的雪墙上,“联防”二字被新落的雪盖了薄薄一层,却依然能看出刻痕里的温度。
两个班的学员轮流守夜,四十二班的男生举着望远镜盯着谷口,五十九班的女生则猫在雪地里调整感应绳,铜铃在寒风中偶尔发出细碎的叮铃,像在为这场跨越班级的默契伴奏。
……
学生们都是聪明人,杨新能想通的道理,他们自然也能琢磨明白。
那些藏在橡胶棍背后的深意,那些故意留下的工具与陷阱,早就在一次次的冲击中变得清晰。
可明白归明白,能不能咬着牙撑下去,却是另一回事。
当第四天的晨光刺破云层时,燕山山脉的雪地上只剩下十串深浅不一的脚印。
一百个出发的班级,如今像被风雪筛过的种子,只余下十个最坚韧的存在:
一班、二班、十一班、二十三班、二十五班、四十二班、四十八班、五十六班、五十九班,以及特殊的零班。
在这场堪称残酷的燕山生存拉练中,若论最引人注目的存在,始终绕不开龙雀武道大学的一班与二班。
这两个尖子班,他们正是学校开学之前就成立的预备班。
他们本就是学员中的佼佼者,仿佛两颗相互较劲的星辰,在漫天风雪里各自绽放着凌厉的光芒。
而这对被全校视为“天之骄子”与“逆袭黑马”的存在,从踏入燕山的第一天起,就把生存拉练变成了与其他班级完全不同的考验。
一班的帐篷扎在背风的断崖下,圆木栅栏搭得如同要塞,每根木杆都被内劲震出均匀的凹槽,接口处用家族特制的防潮膏密封,连雪粒都渗不进缝隙。
篝火旁,几个穿着手工缝制防寒服的少年正擦拭兵器,玄铁剑鞘上的家族纹章在火光里流转着暗芒。
“周砚,家传剑法的第七式‘裂冰式’练得怎么样了?”一个梳着高马尾的女生用剑尖挑开烤架上的狍子肉,油脂滴在火里溅出火星。
她是京城卫家的小女儿卫棠,入学时就凭一手“惊鸿掌”震碎过测试靶机,此刻腕间的银镯随着手势轻响,那是用祖传玄铁熔炼而成的兵器。
被点名的周砚正用鹿皮擦拭半截青锋剑——正是周柏轩当年从祖宅大火里带出的断剑。
他指尖抚过焦黑的断口,内劲流转间,剑身上凝出一层薄霜:“刚入门,不过够用了……”他抬眼望向远处二班营地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刚才巡逻时看见二班他们在凿冰取水,用的还是蛮力砸,换作我,一剑就能劈开半米厚的冰层。”
这话并非夸大。
一班五十人,半数来自传承百年的武道世家,入学时最低都是武徒七阶,其中三人已触及武徒九阶的门槛。
周砚的堂兄周澈更是在之前的实战考核中,硬接了导师黑熊三记重拳未退半步,成为全校首个获“准导师”资格的学员。
他们的生存方式带着与生俱来的从容:用家族秘药处理冻伤,以祖传阵法布置警戒,连取暖都用特制的“暖玉符”,根本不需依赖柴油取暖器。
当黑影(导师)举着橡胶棍摸近时,周澈只是屈指弹了弹腰间玉佩,三道残影瞬间从帐篷后闪出,木剑与橡胶棍碰撞的脆响里,黑影们还没看清招式就被挑飞了武器。
“这点程度的突袭,不如回家练三年再来。”周澈掸掉衣袖上的雪,剑穗上的家族徽记在月光下闪着冷光。
……
与一班的精致不同,二班的营地透着股野劲。
他们没搭栅栏,而是在松树林里挖了连环雪洞,洞口覆盖的松针下藏着削尖的竹刺,连取暖都用最原始的“地火灶”——在冻土下埋三圈松脂,点燃后能持续放热十二小时。
“李枫那蠢货又去招惹一班了?”短发女生苏青把最后一块压缩饼干塞进帆布包,她父亲是做能源生意的富商,却执意送她进武道大学,靠的就是一手“听声辨位”的绝技。
此刻她侧耳听着百米外的动静,雪地传来的脚步声轻重不一,明显是经过伪装的。
“放心,他带了‘响尾蛇’。”男生赵朗拍了拍腰间的竹筒,里面装着用硝石和硫磺自制的烟雾弹,“上次一班用暖玉符炫耀,这次就让他们尝尝被烟熏的滋味。”
二班都是草根出身,但这里的“草根”之名,指的是没有家族武学传承,却绝非平庸之辈。
他们是从十万名普通学生中筛出的异类:
苏青能靠风声判断敌人方位,赵朗擅长用日常物品改装武器,而班长林思琦更是个连家族都查不到底的神秘少女,据说曾在街头斗殴中,用一根拖把杆打趴下七个武馆学徒。
他们的共同点是:悟性逆天,狠劲十足,最擅长把“不可能”变成“试试看”。
当林思琦发现一班的暖玉符能发出特殊红外信号时,当即让赵朗改装了战术表,将信号频率反向破译,成了追踪一班的“雷达”。
“他们靠祖宗吃饭,我们靠脑子活命。”林思琦用匕首在雪地上画出偷袭路线,刃尖挑起的冰碴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光,“今晚去偷他们的‘暖玉符’,让这群世家子弟也尝尝冻成冰棍的滋味。”
双班的博弈实际上从他们踏入龙雀大学的第一天就已经开始了。
而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实则是校方的精心设计。
管御风校长在制定分班方案时,就刻意将“传承派”与“天赋派”分开,甚至在课程表上安排了多场两班对决。
用他的话说:“温室里养不出猛虎,不把这两拨人逼到绝境,怎么知道武道的未来该往哪走?”
拉练第三天夜里,冲突彻底爆发。
一班发现藏在雪洞的备用物资被偷,周澈带着五人直扑二班营地,却在松树林里踩进了连环陷阱——苏青用藤蔓和冰棱做的“倒吊索”,把他们悬空挂了整整两小时,直到周砚带人用火箭筒炸开藤蔓才脱身。
作为报复,一班在二班的水源地布下“寒雾阵”,用家族秘制的“冰魄散”污染了冰层,让二班喝了一天带着寒气的雪水,不少人因此腹泻。
林思琦却反手用赵朗做的烟雾弹,趁一班聚餐时偷袭,抢走了他们视若珍宝的暖玉符,还在帐篷上用红漆写了“花架子”三个大字。
“与其说他们在和黑影斗,不如说在互相较劲。”岳若云(青蛇)透过望远镜观察着两班的动静,黑熊在她身边啃着压缩饼干:“昨天一班为了抢二班的猎物,居然用了‘七星阵’,那可是卫家的镇族之宝,居然拿来对付学生。”
“这才是管老想要的。”岳若云调出两班的实时数据,生存评分后面标注着“对抗分”,“你看,他们的实战技巧在互斗中提升了三成,比单纯应付我们的突袭有效得多。”
……
而第零班的特殊性,像一道笼罩在龙雀武道大学里的隐秘光环,既耀眼又带着难以言说的沉重。
这二十三人的名字从未出现在龙雀武道大学的常规名册上,他们的档案袋上始终贴着“朱雀局密档”的红色封条。
有人说见过他们在校医院的隔离病房外排队,手腕上的留置针管连着透明的输液袋,里面晃着淡金色的液体,像融化的阳光;
也有人在深夜的训练场边缘瞥到过模糊的身影,能在零下二十度的寒风里只穿件单衣,指尖划过结冰的器械时,留下淡淡的焦痕。
他们是这一年里被从各个黑暗角落里捞出来的“幸存者”。
新神会实验室的不锈钢手术台上,曾留下他们挣扎的血痕——那些刻进骨缝的融合体改造基因,让他们的体温比常人高上三度,伤口愈合速度是普通武者的两倍;
地下黑市的铁笼里,他们曾像野兽般被围观者下注,直到朱雀局的突击队员踹开生锈的铁门,才从满是馊水味的牢笼里,拖出这些眼神里还燃着野火的少年;
走私货轮的冷藏舱里,凝结的冰霜下藏着他们蜷缩的身影,低温没能冻僵他们的血液,反而让改造后的细胞在严寒里愈发活跃;
有人能在冰水里憋气十分钟,有人的指尖能凭空凝出细小的冰晶……
这些被强行注入融合体基因的新人类,身体早已不是纯粹的血肉之躯。
班长陆沉的后颈有块硬币大的淡青色胎记,那是改造手术时留下的接口疤痕,情绪激动时会泛起金属般的冷光,他能仅凭徒手就捏碎三阶融合体的头骨,却总在夜里对着镜子,用指甲反复抠那块皮肤,直到渗出血珠才停下;
短发女生夏棠的左臂神经被替换成了仿生纤维,袖口挽起时能看见银灰色的纹路在皮肤下游走,她能在百米外精准投掷出淬毒的骨针,却在握笔时控制不住指尖的颤抖,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像条挣扎的蛇;
最沉默的少年阿默没有声带,喉咙里装着朱雀局特制的声波发射器,他发出的高频噪音能震碎玻璃,却永远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在寒风里喊出一声完整的“救命”。
但他们眼底的光,始终是活的。
当其他班的学生还在为压缩饼干的分配争执时,零班的人正蹲在雪地里,用改造后能夜视的瞳孔观察兽径;
当黑影导师举着橡胶棍砸向其他班级帐篷时,他们早已借着夏棠制造的冰雾隐匿身形,陆沉能徒手在岩壁上凿出藏身的洞穴,阿默的声波能干扰追踪器的信号,让那些试图靠近的脚步声在十米外就迷失方向。
他们自然无法彻底隐去行踪,朱雀局早在他们后颈的脊椎缝隙里,植入了比米粒还小的追踪器。
那东西裹着生物凝胶,随着血液流动而微微搏动,每分每秒都在向总部传输坐标。
管御风校长的办公桌上,有个加密的显示屏,二十三个绿点在燕山山脉的地图上缓缓移动,像群迁徙的萤火虫。
但这份权限,连特勤九科的护卫都无权查看,更别说负责拉练的导师们。
岳若云曾递交过零班的定位权限申请,但收到的反馈盖着“驳回”的红章。
自踏入燕山山脉的那一刻起,零班就像滴进墨水里的清水,彻底消失了。
黑熊带着三个导师组在黑风口的支谷里搜了三天,只在块结着薄冰的岩石上,发现过半截染血的绷带——上面的纤维里混着极细的金属丝,是改造体伤口愈合时自动脱落的组织。
他们曾循着战术表上的应急信号频率追踪,耳机里却只有风雪刮过岩缝的杂音,偶尔夹杂着几声非人的嘶鸣,像是某种融合体的咆哮,又像是少年们压抑的喘息。
有次深夜,岳若云的战术表突然捕捉到一串异常的生物电波,频率和三阶融合体高度吻合,源头就在右侧的断崖下。
她带着护卫队摸过去时,只看见崖底的积雪里躺着具被撕碎的融合体尸体,伤口边缘凝结着黑色的冰晶,像是被某种低温能力冻结后撕裂的。
雪地上没有脚印,只有几处被高温灼出的焦痕,像有人在这里用指尖点燃过火焰。
“他们到底在哪儿?”护卫队的队员搓着冻僵的手指,枪套里的实弹已经上膛。
岳若云望着断崖顶端被风吹得摇晃的矮松,那里的雪地上,有个极浅的脚印,脚趾的位置印着细小的齿痕——那是陆沉改造后特有的趾骨形状。
她没说话,只是调出战术表上的零班名单,指尖划过“陆沉”“夏棠”“阿默”这些名字,屏幕的蓝光映在她眼底,像结了层化不开的冰。
零班的二十三人,就藏在燕山最深处的风雪里。
他们或许正蹲在某个背风的岩缝里,用体温融化雪块解渴;
或许正借着阿默的声波屏障,在融合体的巢穴旁设置陷阱;
或许正彼此依靠着取暖,后颈的追踪器在皮肤下轻轻震动,像颗永远无法摘除的心脏。
当其他班级还在为导师的突袭疲于奔命时,零班早已把这场生存拉练,变成了与自身基因的搏斗。
他们要在朱雀局的监视下证明,被改造的身体里,依然装着不屈的灵魂;
要让那些把他们当实验体的人看看,这些从地狱爬回来的少年,能在最残酷的风雪里,活得比谁都坚韧。
而燕山的风雪,还在为他们保守着这个秘密。
寒风卷着雪粒掠过结冰的溪面,十一班用桦树弓搭起的警戒网在月光下泛着冷光。
李默攥着磨尖的长矛蹲在松树下,后颈的冻疮被冷汗浸得发疼。
就在半小时前,他们刚用倒刺绳套缠住了偷袭的导师,绳结勒进帆布防寒服的闷响还在谷道里回荡。
而五十米外的雪堆下,藏着他们连夜转移的压缩饼干,铝箔包装被体温焐出的水汽在雪地上凝成细小的冰珠。
……
二十五班的铁皮灶台前,赵虎正用锻打后的钢斧劈开冻硬的枝桠。
火星溅在他磨破的防寒服袖口上,露出里面渗血的伤口。
旁边的女生们围着沸腾的军用水壶,壶里煮着的野果块在沸水中翻滚,苦涩的香气混着松木烟味飘向远处。
谁也没提昨夜被撬走的半袋盐,只是往火堆里添柴的动作更勤了些,仿佛能靠这点暖意驱散骨子里的寒意。
……
生存的智慧在严酷的环境里疯长,就像石缝中钻出的野草。
四十八班的女生们将藤蔓与帆布绞成的绳索系在松树枝桠上,只要有重物经过,悬在半空的木杆就会带着风声砸向冻土,那“咚”的闷响在寂静的山谷里能传得老远。
男生们踩着及膝的积雪巡逻,矛尖的冰霜在月光下闪着冷冽的光,每一步都踩在同伴用树枝标出的安全区域里。
……
五十六班的帆布地图上,用冻硬的铅笔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符号。
戴眼镜的女生正用石块压住被风吹起的边角,三角符号旁画着三道波浪线——那是她们新发现的水源,冰层下的水流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
不远处的兽径分叉处,倒钩陷阱藏在松针下,铁丝被冻得发脆,却仍保持着随时绷紧的张力。
……
而四十二班与五十九班合建的“联防”营地,此刻正飘着烤狍子肉的香气。
李昂用匕首挑开焦脆的外皮,油脂滴落在炭火里爆出细碎的火星。
旁边的雪墙上,“联防”二字被新落的雪盖了薄薄一层,却依然能看出刻痕里的温度。
两个班的学员轮流守夜,四十二班的男生举着望远镜盯着谷口,五十九班的女生则猫在雪地里调整感应绳,铜铃在寒风中偶尔发出细碎的叮铃,像在为这场跨越班级的默契伴奏。
……
学生们都是聪明人,杨新能想通的道理,他们自然也能琢磨明白。
那些藏在橡胶棍背后的深意,那些故意留下的工具与陷阱,早就在一次次的冲击中变得清晰。
可明白归明白,能不能咬着牙撑下去,却是另一回事。
当第四天的晨光刺破云层时,燕山山脉的雪地上只剩下十串深浅不一的脚印。
一百个出发的班级,如今像被风雪筛过的种子,只余下十个最坚韧的存在:
一班、二班、十一班、二十三班、二十五班、四十二班、四十八班、五十六班、五十九班,以及特殊的零班。
在这场堪称残酷的燕山生存拉练中,若论最引人注目的存在,始终绕不开龙雀武道大学的一班与二班。
这两个尖子班,他们正是学校开学之前就成立的预备班。
他们本就是学员中的佼佼者,仿佛两颗相互较劲的星辰,在漫天风雪里各自绽放着凌厉的光芒。
而这对被全校视为“天之骄子”与“逆袭黑马”的存在,从踏入燕山的第一天起,就把生存拉练变成了与其他班级完全不同的考验。
一班的帐篷扎在背风的断崖下,圆木栅栏搭得如同要塞,每根木杆都被内劲震出均匀的凹槽,接口处用家族特制的防潮膏密封,连雪粒都渗不进缝隙。
篝火旁,几个穿着手工缝制防寒服的少年正擦拭兵器,玄铁剑鞘上的家族纹章在火光里流转着暗芒。
“周砚,家传剑法的第七式‘裂冰式’练得怎么样了?”一个梳着高马尾的女生用剑尖挑开烤架上的狍子肉,油脂滴在火里溅出火星。
她是京城卫家的小女儿卫棠,入学时就凭一手“惊鸿掌”震碎过测试靶机,此刻腕间的银镯随着手势轻响,那是用祖传玄铁熔炼而成的兵器。
被点名的周砚正用鹿皮擦拭半截青锋剑——正是周柏轩当年从祖宅大火里带出的断剑。
他指尖抚过焦黑的断口,内劲流转间,剑身上凝出一层薄霜:“刚入门,不过够用了……”他抬眼望向远处二班营地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刚才巡逻时看见二班他们在凿冰取水,用的还是蛮力砸,换作我,一剑就能劈开半米厚的冰层。”
这话并非夸大。
一班五十人,半数来自传承百年的武道世家,入学时最低都是武徒七阶,其中三人已触及武徒九阶的门槛。
周砚的堂兄周澈更是在之前的实战考核中,硬接了导师黑熊三记重拳未退半步,成为全校首个获“准导师”资格的学员。
他们的生存方式带着与生俱来的从容:用家族秘药处理冻伤,以祖传阵法布置警戒,连取暖都用特制的“暖玉符”,根本不需依赖柴油取暖器。
当黑影(导师)举着橡胶棍摸近时,周澈只是屈指弹了弹腰间玉佩,三道残影瞬间从帐篷后闪出,木剑与橡胶棍碰撞的脆响里,黑影们还没看清招式就被挑飞了武器。
“这点程度的突袭,不如回家练三年再来。”周澈掸掉衣袖上的雪,剑穗上的家族徽记在月光下闪着冷光。
……
与一班的精致不同,二班的营地透着股野劲。
他们没搭栅栏,而是在松树林里挖了连环雪洞,洞口覆盖的松针下藏着削尖的竹刺,连取暖都用最原始的“地火灶”——在冻土下埋三圈松脂,点燃后能持续放热十二小时。
“李枫那蠢货又去招惹一班了?”短发女生苏青把最后一块压缩饼干塞进帆布包,她父亲是做能源生意的富商,却执意送她进武道大学,靠的就是一手“听声辨位”的绝技。
此刻她侧耳听着百米外的动静,雪地传来的脚步声轻重不一,明显是经过伪装的。
“放心,他带了‘响尾蛇’。”男生赵朗拍了拍腰间的竹筒,里面装着用硝石和硫磺自制的烟雾弹,“上次一班用暖玉符炫耀,这次就让他们尝尝被烟熏的滋味。”
二班都是草根出身,但这里的“草根”之名,指的是没有家族武学传承,却绝非平庸之辈。
他们是从十万名普通学生中筛出的异类:
苏青能靠风声判断敌人方位,赵朗擅长用日常物品改装武器,而班长林思琦更是个连家族都查不到底的神秘少女,据说曾在街头斗殴中,用一根拖把杆打趴下七个武馆学徒。
他们的共同点是:悟性逆天,狠劲十足,最擅长把“不可能”变成“试试看”。
当林思琦发现一班的暖玉符能发出特殊红外信号时,当即让赵朗改装了战术表,将信号频率反向破译,成了追踪一班的“雷达”。
“他们靠祖宗吃饭,我们靠脑子活命。”林思琦用匕首在雪地上画出偷袭路线,刃尖挑起的冰碴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光,“今晚去偷他们的‘暖玉符’,让这群世家子弟也尝尝冻成冰棍的滋味。”
双班的博弈实际上从他们踏入龙雀大学的第一天就已经开始了。
而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实则是校方的精心设计。
管御风校长在制定分班方案时,就刻意将“传承派”与“天赋派”分开,甚至在课程表上安排了多场两班对决。
用他的话说:“温室里养不出猛虎,不把这两拨人逼到绝境,怎么知道武道的未来该往哪走?”
拉练第三天夜里,冲突彻底爆发。
一班发现藏在雪洞的备用物资被偷,周澈带着五人直扑二班营地,却在松树林里踩进了连环陷阱——苏青用藤蔓和冰棱做的“倒吊索”,把他们悬空挂了整整两小时,直到周砚带人用火箭筒炸开藤蔓才脱身。
作为报复,一班在二班的水源地布下“寒雾阵”,用家族秘制的“冰魄散”污染了冰层,让二班喝了一天带着寒气的雪水,不少人因此腹泻。
林思琦却反手用赵朗做的烟雾弹,趁一班聚餐时偷袭,抢走了他们视若珍宝的暖玉符,还在帐篷上用红漆写了“花架子”三个大字。
“与其说他们在和黑影斗,不如说在互相较劲。”岳若云(青蛇)透过望远镜观察着两班的动静,黑熊在她身边啃着压缩饼干:“昨天一班为了抢二班的猎物,居然用了‘七星阵’,那可是卫家的镇族之宝,居然拿来对付学生。”
“这才是管老想要的。”岳若云调出两班的实时数据,生存评分后面标注着“对抗分”,“你看,他们的实战技巧在互斗中提升了三成,比单纯应付我们的突袭有效得多。”
……
而第零班的特殊性,像一道笼罩在龙雀武道大学里的隐秘光环,既耀眼又带着难以言说的沉重。
这二十三人的名字从未出现在龙雀武道大学的常规名册上,他们的档案袋上始终贴着“朱雀局密档”的红色封条。
有人说见过他们在校医院的隔离病房外排队,手腕上的留置针管连着透明的输液袋,里面晃着淡金色的液体,像融化的阳光;
也有人在深夜的训练场边缘瞥到过模糊的身影,能在零下二十度的寒风里只穿件单衣,指尖划过结冰的器械时,留下淡淡的焦痕。
他们是这一年里被从各个黑暗角落里捞出来的“幸存者”。
新神会实验室的不锈钢手术台上,曾留下他们挣扎的血痕——那些刻进骨缝的融合体改造基因,让他们的体温比常人高上三度,伤口愈合速度是普通武者的两倍;
地下黑市的铁笼里,他们曾像野兽般被围观者下注,直到朱雀局的突击队员踹开生锈的铁门,才从满是馊水味的牢笼里,拖出这些眼神里还燃着野火的少年;
走私货轮的冷藏舱里,凝结的冰霜下藏着他们蜷缩的身影,低温没能冻僵他们的血液,反而让改造后的细胞在严寒里愈发活跃;
有人能在冰水里憋气十分钟,有人的指尖能凭空凝出细小的冰晶……
这些被强行注入融合体基因的新人类,身体早已不是纯粹的血肉之躯。
班长陆沉的后颈有块硬币大的淡青色胎记,那是改造手术时留下的接口疤痕,情绪激动时会泛起金属般的冷光,他能仅凭徒手就捏碎三阶融合体的头骨,却总在夜里对着镜子,用指甲反复抠那块皮肤,直到渗出血珠才停下;
短发女生夏棠的左臂神经被替换成了仿生纤维,袖口挽起时能看见银灰色的纹路在皮肤下游走,她能在百米外精准投掷出淬毒的骨针,却在握笔时控制不住指尖的颤抖,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像条挣扎的蛇;
最沉默的少年阿默没有声带,喉咙里装着朱雀局特制的声波发射器,他发出的高频噪音能震碎玻璃,却永远无法像其他人那样,在寒风里喊出一声完整的“救命”。
但他们眼底的光,始终是活的。
当其他班的学生还在为压缩饼干的分配争执时,零班的人正蹲在雪地里,用改造后能夜视的瞳孔观察兽径;
当黑影导师举着橡胶棍砸向其他班级帐篷时,他们早已借着夏棠制造的冰雾隐匿身形,陆沉能徒手在岩壁上凿出藏身的洞穴,阿默的声波能干扰追踪器的信号,让那些试图靠近的脚步声在十米外就迷失方向。
他们自然无法彻底隐去行踪,朱雀局早在他们后颈的脊椎缝隙里,植入了比米粒还小的追踪器。
那东西裹着生物凝胶,随着血液流动而微微搏动,每分每秒都在向总部传输坐标。
管御风校长的办公桌上,有个加密的显示屏,二十三个绿点在燕山山脉的地图上缓缓移动,像群迁徙的萤火虫。
但这份权限,连特勤九科的护卫都无权查看,更别说负责拉练的导师们。
岳若云曾递交过零班的定位权限申请,但收到的反馈盖着“驳回”的红章。
自踏入燕山山脉的那一刻起,零班就像滴进墨水里的清水,彻底消失了。
黑熊带着三个导师组在黑风口的支谷里搜了三天,只在块结着薄冰的岩石上,发现过半截染血的绷带——上面的纤维里混着极细的金属丝,是改造体伤口愈合时自动脱落的组织。
他们曾循着战术表上的应急信号频率追踪,耳机里却只有风雪刮过岩缝的杂音,偶尔夹杂着几声非人的嘶鸣,像是某种融合体的咆哮,又像是少年们压抑的喘息。
有次深夜,岳若云的战术表突然捕捉到一串异常的生物电波,频率和三阶融合体高度吻合,源头就在右侧的断崖下。
她带着护卫队摸过去时,只看见崖底的积雪里躺着具被撕碎的融合体尸体,伤口边缘凝结着黑色的冰晶,像是被某种低温能力冻结后撕裂的。
雪地上没有脚印,只有几处被高温灼出的焦痕,像有人在这里用指尖点燃过火焰。
“他们到底在哪儿?”护卫队的队员搓着冻僵的手指,枪套里的实弹已经上膛。
岳若云望着断崖顶端被风吹得摇晃的矮松,那里的雪地上,有个极浅的脚印,脚趾的位置印着细小的齿痕——那是陆沉改造后特有的趾骨形状。
她没说话,只是调出战术表上的零班名单,指尖划过“陆沉”“夏棠”“阿默”这些名字,屏幕的蓝光映在她眼底,像结了层化不开的冰。
零班的二十三人,就藏在燕山最深处的风雪里。
他们或许正蹲在某个背风的岩缝里,用体温融化雪块解渴;
或许正借着阿默的声波屏障,在融合体的巢穴旁设置陷阱;
或许正彼此依靠着取暖,后颈的追踪器在皮肤下轻轻震动,像颗永远无法摘除的心脏。
当其他班级还在为导师的突袭疲于奔命时,零班早已把这场生存拉练,变成了与自身基因的搏斗。
他们要在朱雀局的监视下证明,被改造的身体里,依然装着不屈的灵魂;
要让那些把他们当实验体的人看看,这些从地狱爬回来的少年,能在最残酷的风雪里,活得比谁都坚韧。
而燕山的风雪,还在为他们保守着这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