戌时,正是李承乾该温习功课的时候。
他刚刚送走了今天的最后一位长史于志宁,回到书房便直接坐在了书案之后,翻开书册,习惯性地把手伸向笔架。
“太子殿下。”秦胜站在书案下方一角,躬着身子轻声地禀报:“陛下方才遣内侍来传口谕,召殿下即刻前往甘露殿见驾。”
“备车。”李承乾缓慢地缩回手,拿着正要看的书册,起身便往外走。
“是。”秦胜一晃拂尘,小黄门立马跑了出去。
迈过门坎,秦胜从小黄门手里接过灯笼,快步走到李承乾身侧,殷勤地为太子照路。
走在庭院中,李承乾手握着书册,抬头看了看还没有完全落山的夕阳,目光缓缓向下又看了看秦胜手中的灯笼。
“你这灯笼,准备的早了点吧?”李承乾的眉心微蹙,秦胜的手指微颤,强自辩解着说道:“天就快黑下来了,早些备着,总比晚了好。”
“蜡烛不是钱吗?”李承乾正说着话,忽觉余光里映进一片晃眼的明黄,他顺着方向瞟一眼。
只见一辆金辂车正朝这边稳稳赶来,在暮色里泛着温润又耀眼的光;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时无声无息,拉车的四匹白马都覆着银鞍,鬃毛间还系着五彩丝绦。
“呃”秦胜张口结舌,不知该如何回话,堂堂东宫差一根蜡烛吗?
秦胜眼角的余光也瞥向金辂车,就从东宫走到甘露殿,车上只坐一个人,用得着四匹马吗?
一匹马足够了,就算用两匹,省下两匹马就够一辈子的蜡烛钱了。
能省大钱的地方不肯省,却在一根蜡烛上计较,这跟找茬儿有什么区别?
不一会儿金辂车稳稳地停在了李承乾身前,李承乾临上车前,特意回身嘱咐了一句。
“从现在开始东宫除兰芷殿外,其余地方宫灯均减半。”
“是。”秦胜大气不敢出地一缩脖子。
李承乾坐在车上看书,不知不觉地就到了甘露殿,他就在车上等候,自然有人进去通报。
“皇兄!”忽然很亢奋的一道声音飘进耳朵,李承乾猛地抬起头,向前一望,果然是李泰正喜笑盈盈地朝着自己小跑而来。
李承乾急忙丢了书册,跳下车来,迎着李泰走了过去。
“拜见皇兄。”李泰规规矩矩地躬身一揖,李承乾抬手笑道:“免礼,近来可好?”
“好着呢。”李泰笑呵呵地上下打量着李承乾,见他清瘦了不少,便打趣道:“东宫莫不是缺粮少米?几天没见,你怎么瘦了?”
“你也不看看你自己瘦成什么样了,还好意思说我?”李承乾和他并肩向里走着,边走边随意地问道:“文学馆建成之后,你想没想过要著书立说?”
“想过。”李泰轻轻地点了点头,慢声细语地说道:“我想写本地志类的书,把山川地理、人文典故都记录下来。”
“好啊,这可是利国利民而且福泽千秋的好事,我支持你。”
李承乾的眼神坚定有力量又带着温暖的光,李泰却只是淡淡一笑。
“我没想那么多,”李泰有那么点怅然地叹了口气,“人活一世,我只想留下点痕迹,让后世儿孙知道,这个世界我曾来过。”
“说的对,好好干,我相信你一定行!”
李承乾比谁都相信李泰能写好这本书,甚至他还能笃定这本书的书名叫《括地志》。
前世就因为这本书,父皇几次三番地封赏他,这一世应该也不会差的。
“皇兄,你先看看这个。”李泰从袖口里抽出一个奏章来,递到李承乾的面前。
李承乾接过奏章,打开细看了一遍,却原来是李泰要奏请重修氏族志。
“这个事可不小。”李承乾把奏章合上,轻轻地塞进了自己的袖口。
李泰看得是目瞪口呆,抢别人的奏章就这么从容吗?
话说他这可不是第一次了,抢奏章还有抢上瘾的?
“还给我。”李泰伸手管他要,并且补充了句:“你又不是不会写字。”
李承乾闻言向袖内摸了一把,摸出来一枚金锭,大大方方地扣在了李泰伸过来的手心里。
李泰手托着金锭,哭笑不得地看着李承乾问道:“什么意思?”
太子爷是有钱,有钱什么都能买吗?
关键是魏王殿下也不差一个金锭,一个金锭就能买走他的奏本吗?
李承乾很无所谓地笑道:“你都朝我伸手了,我怎么不得打赏你点?”
“那”李泰掂了掂金锭,往怀里一揣,“谢赏。”
李承乾微转头,看着李泰问道:“你怎么会有这个想法的?”
“说起来,可能跟我们几个闹了王家寿宴有点关系。”
李泰慢慢地走着,轻轻地一声长叹,“陆清说民间大有世家女与皇家女争风之势,不少世家女甚至不满足于与皇家女平起平坐,隐隐要压皇家女一头。”
李承乾听罢,气恨恨地来了句,“就是阿爷太给他们脸了。”
“青年才俊都争娶世家女、不做皇家婿。”李泰抬眸望一眼皇帝寝宫的门前台阶,“长此以往皇权会越来越弱,必须要让天下人知道这天下到底姓什么。”
“嗯,惠褒,这件事我来提吧。”李承乾看着有点错愕的李泰,微微一笑,说道:“你的主张我一定帮你实现,阿爷若是应允,功劳是你的,若是不允,挨骂是我的。”
李承乾说得轻松,李泰却知这句话的沉重,这是一石能激起千层浪的大事,这个提议必然会引起朝堂上群臣的反对。
到时候谁提的这个主张,要顶的可不是阿爷的一顿责骂,而是一场无形的腥风血雨。
重新修订氏族志和重造户籍一样,都是在动世家的蛋糕,这背后的风险之大,李承乾不可能不知道。
若不是他替自己提出了重造户籍,他也不会过上这种名为治学,实则囚禁的苦日子。
吃过一次亏了,却不长一点记性,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他这是吃一堑就上了瘾。
“皇兄”李泰刚要说话,李承乾抬手搭上他的肩膀,淡然又坚毅的目光带着温暖的笑意。
李承乾缓缓开口,清晰地说了句:“风雨我来背,你只管自在地飞。”
他刚刚送走了今天的最后一位长史于志宁,回到书房便直接坐在了书案之后,翻开书册,习惯性地把手伸向笔架。
“太子殿下。”秦胜站在书案下方一角,躬着身子轻声地禀报:“陛下方才遣内侍来传口谕,召殿下即刻前往甘露殿见驾。”
“备车。”李承乾缓慢地缩回手,拿着正要看的书册,起身便往外走。
“是。”秦胜一晃拂尘,小黄门立马跑了出去。
迈过门坎,秦胜从小黄门手里接过灯笼,快步走到李承乾身侧,殷勤地为太子照路。
走在庭院中,李承乾手握着书册,抬头看了看还没有完全落山的夕阳,目光缓缓向下又看了看秦胜手中的灯笼。
“你这灯笼,准备的早了点吧?”李承乾的眉心微蹙,秦胜的手指微颤,强自辩解着说道:“天就快黑下来了,早些备着,总比晚了好。”
“蜡烛不是钱吗?”李承乾正说着话,忽觉余光里映进一片晃眼的明黄,他顺着方向瞟一眼。
只见一辆金辂车正朝这边稳稳赶来,在暮色里泛着温润又耀眼的光;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时无声无息,拉车的四匹白马都覆着银鞍,鬃毛间还系着五彩丝绦。
“呃”秦胜张口结舌,不知该如何回话,堂堂东宫差一根蜡烛吗?
秦胜眼角的余光也瞥向金辂车,就从东宫走到甘露殿,车上只坐一个人,用得着四匹马吗?
一匹马足够了,就算用两匹,省下两匹马就够一辈子的蜡烛钱了。
能省大钱的地方不肯省,却在一根蜡烛上计较,这跟找茬儿有什么区别?
不一会儿金辂车稳稳地停在了李承乾身前,李承乾临上车前,特意回身嘱咐了一句。
“从现在开始东宫除兰芷殿外,其余地方宫灯均减半。”
“是。”秦胜大气不敢出地一缩脖子。
李承乾坐在车上看书,不知不觉地就到了甘露殿,他就在车上等候,自然有人进去通报。
“皇兄!”忽然很亢奋的一道声音飘进耳朵,李承乾猛地抬起头,向前一望,果然是李泰正喜笑盈盈地朝着自己小跑而来。
李承乾急忙丢了书册,跳下车来,迎着李泰走了过去。
“拜见皇兄。”李泰规规矩矩地躬身一揖,李承乾抬手笑道:“免礼,近来可好?”
“好着呢。”李泰笑呵呵地上下打量着李承乾,见他清瘦了不少,便打趣道:“东宫莫不是缺粮少米?几天没见,你怎么瘦了?”
“你也不看看你自己瘦成什么样了,还好意思说我?”李承乾和他并肩向里走着,边走边随意地问道:“文学馆建成之后,你想没想过要著书立说?”
“想过。”李泰轻轻地点了点头,慢声细语地说道:“我想写本地志类的书,把山川地理、人文典故都记录下来。”
“好啊,这可是利国利民而且福泽千秋的好事,我支持你。”
李承乾的眼神坚定有力量又带着温暖的光,李泰却只是淡淡一笑。
“我没想那么多,”李泰有那么点怅然地叹了口气,“人活一世,我只想留下点痕迹,让后世儿孙知道,这个世界我曾来过。”
“说的对,好好干,我相信你一定行!”
李承乾比谁都相信李泰能写好这本书,甚至他还能笃定这本书的书名叫《括地志》。
前世就因为这本书,父皇几次三番地封赏他,这一世应该也不会差的。
“皇兄,你先看看这个。”李泰从袖口里抽出一个奏章来,递到李承乾的面前。
李承乾接过奏章,打开细看了一遍,却原来是李泰要奏请重修氏族志。
“这个事可不小。”李承乾把奏章合上,轻轻地塞进了自己的袖口。
李泰看得是目瞪口呆,抢别人的奏章就这么从容吗?
话说他这可不是第一次了,抢奏章还有抢上瘾的?
“还给我。”李泰伸手管他要,并且补充了句:“你又不是不会写字。”
李承乾闻言向袖内摸了一把,摸出来一枚金锭,大大方方地扣在了李泰伸过来的手心里。
李泰手托着金锭,哭笑不得地看着李承乾问道:“什么意思?”
太子爷是有钱,有钱什么都能买吗?
关键是魏王殿下也不差一个金锭,一个金锭就能买走他的奏本吗?
李承乾很无所谓地笑道:“你都朝我伸手了,我怎么不得打赏你点?”
“那”李泰掂了掂金锭,往怀里一揣,“谢赏。”
李承乾微转头,看着李泰问道:“你怎么会有这个想法的?”
“说起来,可能跟我们几个闹了王家寿宴有点关系。”
李泰慢慢地走着,轻轻地一声长叹,“陆清说民间大有世家女与皇家女争风之势,不少世家女甚至不满足于与皇家女平起平坐,隐隐要压皇家女一头。”
李承乾听罢,气恨恨地来了句,“就是阿爷太给他们脸了。”
“青年才俊都争娶世家女、不做皇家婿。”李泰抬眸望一眼皇帝寝宫的门前台阶,“长此以往皇权会越来越弱,必须要让天下人知道这天下到底姓什么。”
“嗯,惠褒,这件事我来提吧。”李承乾看着有点错愕的李泰,微微一笑,说道:“你的主张我一定帮你实现,阿爷若是应允,功劳是你的,若是不允,挨骂是我的。”
李承乾说得轻松,李泰却知这句话的沉重,这是一石能激起千层浪的大事,这个提议必然会引起朝堂上群臣的反对。
到时候谁提的这个主张,要顶的可不是阿爷的一顿责骂,而是一场无形的腥风血雨。
重新修订氏族志和重造户籍一样,都是在动世家的蛋糕,这背后的风险之大,李承乾不可能不知道。
若不是他替自己提出了重造户籍,他也不会过上这种名为治学,实则囚禁的苦日子。
吃过一次亏了,却不长一点记性,都说吃一堑长一智,他这是吃一堑就上了瘾。
“皇兄”李泰刚要说话,李承乾抬手搭上他的肩膀,淡然又坚毅的目光带着温暖的笑意。
李承乾缓缓开口,清晰地说了句:“风雨我来背,你只管自在地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