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漫长的酷暑
言罢,老將军就跳入河中,在水里游著。
田安也被热得无精打采的,他道:“今年这酷暑来得早,也来得烈。”
扶苏坐在屋檐下,手中摇著扇子,酷暑当下感受不到风,又问道:“听说,有不少人离开咸阳了。”
田安頷首道:“都去避暑了,华阴县就去了不少,关中北面的人都在往南边跑,等这酷暑结束了,人们就回咸阳了。”
远处的农田也见不到人影,只有掛著麦穗的麦子就这么在烈日中一株株矗立著。
关中的夏天本就漫长,只不过扶苏没有想到,今年的夏季比往年都要酷热。
辛將军下水后没有抓到黄河鲤,倒是捞了一只大河蚌,他老人家坐在河边,双脚泡在河水中也不愿意再回来了,正享受著河水带来的凉意。
临近傍晚的时候,终於有了几阵风吹来,当乌云密布天空之后,雷声隆隆作响。
虽说酷暑难耐,但这七月下旬的酷暑天也是关中的汛期,大雨倾盆而来,在大地激起一片水雾。
天地之间,顿时又有了凉意。
扶苏见到青臂戴著斗笠还在看著刚修好的河堤。
等辛胜老將军也回来了,扶苏道:“青臂在雨里看什么”
“说是想看看河堤是不是有开裂的情况,要是开裂就会渗水,整个河堤都会塌的,他说看完就回去了。”
扶苏坐在屋檐下,雨势越来越大,雨水落在地上都快成了轰鸣声,真的很像老天在倒水。
眼前能看到的景色很有限,渐渐地雨势越来越大,就连眼前也只能看到几步之外的地面。
雨水的轰鸣声甚至一度盖住了雷声。
屋內,田安举著油灯,正在看著屋顶,好在屋顶还没有要漏水的架势。
辛胜道:“公子放心,这大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扶苏頷首,坐在屋檐下继续看著雨景,偶尔喝一口热茶。
田安炒出来的茶叶確实不好喝,两位老人家喝过一次之后,就不想再喝了。
余下的茶叶,也只有自己一个人喝了。
茶叶的味道比之四月时刚炒出来的时候,味道变了一些,而且就连冲泡出来的茶水也开始泛黄了,没有四月初时那么好了。
扶苏发现茶叶的存放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自顾自喝著茶,扶苏见到一旁的辛胜老將军又在看书,而雨势也逐渐变小了,慢慢地成了正常的中雨。
不远处的河水,水流湍急且浑浊,这就是关中的汛期,集中在七月与八月,如果算上秋汛,这种汛期可能会断断续续地,延续到十月。
扶苏见到雨中有不少乡民,往他们的家中跑著,好奇道:“他们这是在做什么”
辛胜望了一眼,而后继续看著书,他解释道:“按照以往,下了这么大的雨,潼关与华阴县多数时候会被淹,今年少见的没有被淹,自然回来看看。”
扶苏瞭然頷首。
言至此处,辛胜望向远处,迟疑道:“今年这么大的雨,照理说还会被淹的,不过公子此地处於高处,大可放心。”
辛胜的心中狐疑,也不顾雨水还在下著,带著斗笠来到河边观察著。
同样在河边观察的还有青臂。
“將军。”
见到对方向自己打招呼,辛胜也笑容相对。
青臂虽说是个工匠,可年轻时也常跟著大军到处打仗。
望著河水一路往东而去,青臂又道:“敬业渠分去了不少河水,让潼关与华阴县不被淹了。”
辛胜道:“当真是好事呀。”
“如此,潼关就能踏实修建了。”
没有敬业渠分去了这么多的河水,就不能让渭河的下游安稳,没有开垦的这万顷良田分去大量的河水,也就没有建设潼关的条件。
曾经田安说过,公子扶苏的所思所虑是极其长远的。
那谁能想到,一条敬业渠会如此造福整个渭南,將来的渭南真的会成为关中的大粮仓。
直到入夜之后,在大雨前离开潼关的乡民纷纷回来了,他们带著自己的家中唯一值钱的衣物,抱著自家的孩子,还有些不相信地走回家中,他们原本以为今年的大水会如期而至,可今年的大水竟然没来,就连河堤都没有被淹。
直到夜色深了这场大雨才停下。
翌日,天边的阳光终於出现了,照亮了这片湿漉漉的关中大地。
商顏山东侧的有一座府邸內,这座府邸並不宽敞,甚至还有一些简陋,这是章邯將军在这里搭建出来的府邸。
章邯用商顏山多余的木料与砖石建了这么一间府邸,府邸內只有三两间屋子与两个草棚。
天刚亮堂的时候,章邯就在自家屋顶上修补著昨晚漏水的几个地方。
他低头看到妻子正给孩子餵著粥,心中忽然一笑,又下了屋顶,一边对妻子董氏道:“修好了,下一次多半是不会漏了。”
“夫人!”
门外传来了一个妇人的呼唤声,董氏將孩子交给章邯,急匆匆去开门,来的是村子里的几个妇人,她们带著一束束蚕丝。
董氏与她们笑呵呵说著话,这里的妇人不需要蚕丝织衣,而只有董氏出身咸阳的董府。
即是大户人家的姑娘,这里的蚕丝交易都是董氏安排董家的人手,与咸阳的妇人往来交易著。
“哎呀。”又有一个妇人快步走来道:“章邯將军,大水把暗渠衝坏了,快去看看吧。”
董氏与一群妇人还要仔细收拾蚕丝,章邯往嘴里灌了一口热粥,就带著自己的佩剑急匆匆出了家门。
一路上从商顏山的东面走到了南面的,河渠边站了不少人,他们正在议论著。
“章邯將军。”有些显得矮小的叔孙通从人群中挤出来,朗声道:“来这边。”
章邯大步上前,来到人群的前方,走到河渠边,看到一个个木框已被冲了出来,就卡在了暗渠的出口处。
章邯又伸手试了试水流,道:“现在水流还很急,木架子是被衝垮的,暗渠里还是通水,並没有堵住。”
没堵住就是好消息,要是堵住了上游的田地可能都会被淹。
章邯往田地的方向看去,现在已有不少人在田地里走动了,他们都在看著麦子的状况。
又在这里站了片刻,章邯又回道:“都回去吧,等水势小了,再修缮暗渠。”
眾人点头离开。
又有裨將快步而来,稟报导:“將军,上游的河渠有些损坏。”
章邯沉声道:“带老夫去看看。”
章邯与叔孙通带著一队民夫与一队將士朝著敬业渠的上游而去,这里是有一处竖井塌了,还有洛水河入敬业渠的入口有些坍塌,水还在不断往外流著。
章邯指了一队民夫吩咐道:“去,將县里准备的沙袋带来。”
而后,章邯又对另一队人吩咐道:“去清理坍塌的竖井。”
眾人各自领了命令去忙碌,叔孙通就在一旁看著,章邯在此地的號召力还是很好的,虽说河渠的暗渠塌了,竖井也有几处坏了,河渠的入水口也塌了。
这些事堆在眼前,章邯还是能够沉著冷静的將一件件事吩咐下去。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之前的暗渠没有经歷过这样的大水,当初公子扶苏就说过,河渠挖通了也並不是说可以丟下不管了,而是河渠挖通之后的维护,还要付出很大的精力。
一个个的沙袋垒在了入水口的塌陷处,这才堪堪將河水堵住。
正值酷暑时节,早晨还有些凉意,直到快午时的时候,酷暑便又来了,热浪扑面而来。
关中在眨眼间入暑,就连天空也是一片蔚蓝,没了云彩。
呼吸间都能感觉到空气的炙热。
章邯踩著泥泞的地面將最后一个沙袋垒上,让水流不再出来。
阳光正好,就连脚下的泥泞地也都是烫的,泥泞的地还有些滑,又有些烫踩著很难受。
章邯又与余下的人手去修缮那几个倒塌的竖井。
竖井坍塌的情况不算太坏,也能够修缮好。
若修不好只能將这里的井口封了,以免有人走夜路掉下去。
“將军,听闻张御史看管的那段河渠也有不少地方塌了。”
章邯擦去汗水,两鬢也沾了一些泥在头髮上,他顾不上擦拭,脚踩著泥泞又问道:“张御史那边可有人修缮”
看將军这边还忙著,竟然还想著张御史那一头是否需要帮助,一眾民夫心生敬佩之意。
眾人正忙著,又见到一队官兵而来,章邯看著来人疑惑道:“你们是……”
为首的是华阴县的县丞,此人带著三百民夫而来,县丞上前解释道:“听闻这场大水把河渠各处冲塌,我等奉县令之命,前来协助章邯將军修缮河渠。”
章邯心中好奇。
一眾县里的民夫也很困惑,先前华阴县的人还闹事,说是开凿了河渠之后,让他们下游的用水少了,当时以为两县就此交恶。
没想到,今天对方主动派人来协助修建河渠了。
有个民夫嘀咕道:“真是怪了。”
那县丞陪笑道:“公子曾经说过,渭南要繁荣需要渭南各县通力合作,互相帮助,我们县令才命我等前来修缮,章邯將军也请放心,周边诸县也派出人手前来修缮河渠了。”
这真是令人看傻眼了,叔孙通去下游確认了一下,下游的河渠还真是有不少其他县的人前来协助张御史修建河渠。
直到村子里用饭食的时候,章邯端著面碗,手里还拿著一张饼,问道:“老夫子。”
叔孙通頷首道:“將军请说。”
“你说公子真的说过那种话”
叔孙通手拿著筷子,頷首道:“该是如此的,还记得两月前,公子还带著司马欣在各县走动。”
章邯神色瞭然,隨后就奋力嗦面。
只是他嗦面时,带起了不少汤水飞溅而出。
叔孙通注意到章邯碗中有不少汤水还飞溅到自己的碗里,一时间拿著筷子有些两难。
想起了一件事,但凡与章邯一起用饭,他好似都没有好好地吃过一顿,突然不想吃了。
思量了片刻,叔孙通看章邯碗中麵条已空,將自己碗中的麵条都倒入章邯的碗中。
还未等章邯问,叔孙通先开口道:“老夫年事已高,吃不了这么多。”
章邯嘴里还嚼著饼,点了点头,示意自己会吃完的。
其实哪里是没胃口,叔孙通又从边上的篮子里拿了一张饼吃,一个人坐在边上就这么吃著。
华阴县,自从当初公子扶苏有所叮嘱之后,司马欣一直记著公子的话语,近来他总是努力工作,好好吃饭。
司马欣剥著一只煮熟的鸭蛋,面前放著一碗黍米粥,刚咬下一口鸭蛋,蛋白连著蛋黄入口,一口半只。
“县令。”
有人脚步匆匆走进来,稟道:“县令,人手都派出去了。”
司马欣嘴里嚼著蛋示意人可以下去了,而后他又端起碗饮下一口粥,舒服地长出了一口气。
过了三天,扶苏站在河边,看著水位恢復到原来的刻度,这就说明了这场大水过去了。
关中依旧平静,没有大规模的內涝,今年又是丰收的一年。
“公子,蜀中送来书信了,还有蜀中的桃子。”
扶苏拿过一只桃子,啃了一口,一边拿著信看著。
信是李由送来的,李由说这些桃子是从蜀中一个叫作灵池的地方带来的。
看到这里扶苏蹙眉,没想到李由在蜀中还能游山玩水。
再看信中的內容,李由特意说了这个桃子很特殊,是蜀中最好吃的桃子,还说了今年的蜀中也会是丰收的一年。
这让扶苏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叫蜀中熟,天下足。
只要蜀中的粮食熟了,天下的粮食也就够了。
当然了扶苏觉得这句话还是有待考量的,可能还是后世的人打了一个比方。
可眼下的现状是,蜀中对秦来说的確是一个巨大的粮仓。
不过在信的內容中,扶苏又看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李由在蜀中喜欢上了一个姑娘,並且在蜀中还与这个姑娘私自成婚,对方姑娘还怀了他的孩子,这是去年发生的事。
扶苏深吸一口气,手中拿著的桃子就差点掉落。
难怪丞相几次让人询问李由什么时候能够回咸阳,一直没有音讯,只有文书往来。
李由还在信中说了,若是丞相不答应他的这门婚事,他就留在蜀地不回来了。
看罢,扶苏坐在河堤边,神色痛苦的扶著额头。
田安也在吃著蜀中送来的桃子,心说桃子香甜吃起来也不废牙,再看公子的神色,莫非这个桃子不好吃
扶苏思索著这件事要怎么向丞相交代,要是丞相知道了这件事会不会眼前一黑。
再者说,看李由的架势……要是丞相不接受,他肯定会留在蜀中不回来了。
扶苏低声问道:“丞相还有別的儿子吗”
田安小声回道:“老奴所知,只有李由一个。”
李由是丞相的儿子,这是仅有的且他老人家知道的。
至於丞相在外是不是还藏著別的儿子,就不得而知了。
“我知道李由是个生性纯良的孩子,他……”言至此处,扶苏嘆息一声道:“罢了,纸是包不住火的。”
扶苏不想去管这些事,说不定过几年李由领著一个大胖孩子回咸阳,也不知丞相会作何感想。
反正纸是包不住火的,丞相早晚会知道的。
对了……扶苏这才想起来,现在没有纸这个东西。
扶苏道:“老將军,有蜀中的桃子吃。”
闻言,正捧著书看的辛胜快步走来,一双大手从篮子拿了两只桃子就坐了回去。
又有一个年轻官吏策马而来,到了河边行礼道:“公子,丞相让臣送来的章台宫文书。”
扶苏又问道:“丞相可有其他话语交代”
“没有。”
“嗯。”
那官吏忽然想到了一件事,他问道:“有李由的……”
扶苏道:“没有他的消息。”
“臣告退。”
那人策马离开了。
田安道:“公子,这个年轻人是丞相的学生,乃是与丞相同邑长大的孩子,此人名叫吴公。”
扶苏点著头没有回话,而是继续看著从章台宫送来的文书,这是西南送来的战报,屠雎正在开拓西南,军报送来的消息是一切顺利。
甚至还能想到勇猛的屠雎將军在西南降服一大群活犀牛的场面。
这战报应该不是屠雎送来的原件,看起来是父皇让人抄录的一份,再让人送来的。
扶苏一边看著一边走回小院,其中还有灵渠的开凿进程,如今的灵渠就快要挖到离水了。
现在的小院有了围墙,围墙並不是很高,扶苏踮起脚尖就能看到院外。
田安比青臂年迈,但这两人一联合,就让人从宫中顺来了不少砖石,这都是宫中用来修建宫殿的砖石。
不过,田安有解释过,他说这是各国宫殿拆了之后,运到咸阳的。
扶苏对田安的这个辩解,还是带有怀疑的。
看罢,扶苏看向院外,从这里就能看到河对岸的田地,儘管酷暑难耐,人们也都在盼望著粮食成熟的那一天。
扶苏也在盼望著,等夏收结束之后,多半就要回宫稟报垦田事宜,再奏请让更多的民夫建设潼关。
言罢,老將军就跳入河中,在水里游著。
田安也被热得无精打采的,他道:“今年这酷暑来得早,也来得烈。”
扶苏坐在屋檐下,手中摇著扇子,酷暑当下感受不到风,又问道:“听说,有不少人离开咸阳了。”
田安頷首道:“都去避暑了,华阴县就去了不少,关中北面的人都在往南边跑,等这酷暑结束了,人们就回咸阳了。”
远处的农田也见不到人影,只有掛著麦穗的麦子就这么在烈日中一株株矗立著。
关中的夏天本就漫长,只不过扶苏没有想到,今年的夏季比往年都要酷热。
辛將军下水后没有抓到黄河鲤,倒是捞了一只大河蚌,他老人家坐在河边,双脚泡在河水中也不愿意再回来了,正享受著河水带来的凉意。
临近傍晚的时候,终於有了几阵风吹来,当乌云密布天空之后,雷声隆隆作响。
虽说酷暑难耐,但这七月下旬的酷暑天也是关中的汛期,大雨倾盆而来,在大地激起一片水雾。
天地之间,顿时又有了凉意。
扶苏见到青臂戴著斗笠还在看著刚修好的河堤。
等辛胜老將军也回来了,扶苏道:“青臂在雨里看什么”
“说是想看看河堤是不是有开裂的情况,要是开裂就会渗水,整个河堤都会塌的,他说看完就回去了。”
扶苏坐在屋檐下,雨势越来越大,雨水落在地上都快成了轰鸣声,真的很像老天在倒水。
眼前能看到的景色很有限,渐渐地雨势越来越大,就连眼前也只能看到几步之外的地面。
雨水的轰鸣声甚至一度盖住了雷声。
屋內,田安举著油灯,正在看著屋顶,好在屋顶还没有要漏水的架势。
辛胜道:“公子放心,这大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扶苏頷首,坐在屋檐下继续看著雨景,偶尔喝一口热茶。
田安炒出来的茶叶確实不好喝,两位老人家喝过一次之后,就不想再喝了。
余下的茶叶,也只有自己一个人喝了。
茶叶的味道比之四月时刚炒出来的时候,味道变了一些,而且就连冲泡出来的茶水也开始泛黄了,没有四月初时那么好了。
扶苏发现茶叶的存放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自顾自喝著茶,扶苏见到一旁的辛胜老將军又在看书,而雨势也逐渐变小了,慢慢地成了正常的中雨。
不远处的河水,水流湍急且浑浊,这就是关中的汛期,集中在七月与八月,如果算上秋汛,这种汛期可能会断断续续地,延续到十月。
扶苏见到雨中有不少乡民,往他们的家中跑著,好奇道:“他们这是在做什么”
辛胜望了一眼,而后继续看著书,他解释道:“按照以往,下了这么大的雨,潼关与华阴县多数时候会被淹,今年少见的没有被淹,自然回来看看。”
扶苏瞭然頷首。
言至此处,辛胜望向远处,迟疑道:“今年这么大的雨,照理说还会被淹的,不过公子此地处於高处,大可放心。”
辛胜的心中狐疑,也不顾雨水还在下著,带著斗笠来到河边观察著。
同样在河边观察的还有青臂。
“將军。”
见到对方向自己打招呼,辛胜也笑容相对。
青臂虽说是个工匠,可年轻时也常跟著大军到处打仗。
望著河水一路往东而去,青臂又道:“敬业渠分去了不少河水,让潼关与华阴县不被淹了。”
辛胜道:“当真是好事呀。”
“如此,潼关就能踏实修建了。”
没有敬业渠分去了这么多的河水,就不能让渭河的下游安稳,没有开垦的这万顷良田分去大量的河水,也就没有建设潼关的条件。
曾经田安说过,公子扶苏的所思所虑是极其长远的。
那谁能想到,一条敬业渠会如此造福整个渭南,將来的渭南真的会成为关中的大粮仓。
直到入夜之后,在大雨前离开潼关的乡民纷纷回来了,他们带著自己的家中唯一值钱的衣物,抱著自家的孩子,还有些不相信地走回家中,他们原本以为今年的大水会如期而至,可今年的大水竟然没来,就连河堤都没有被淹。
直到夜色深了这场大雨才停下。
翌日,天边的阳光终於出现了,照亮了这片湿漉漉的关中大地。
商顏山东侧的有一座府邸內,这座府邸並不宽敞,甚至还有一些简陋,这是章邯將军在这里搭建出来的府邸。
章邯用商顏山多余的木料与砖石建了这么一间府邸,府邸內只有三两间屋子与两个草棚。
天刚亮堂的时候,章邯就在自家屋顶上修补著昨晚漏水的几个地方。
他低头看到妻子正给孩子餵著粥,心中忽然一笑,又下了屋顶,一边对妻子董氏道:“修好了,下一次多半是不会漏了。”
“夫人!”
门外传来了一个妇人的呼唤声,董氏將孩子交给章邯,急匆匆去开门,来的是村子里的几个妇人,她们带著一束束蚕丝。
董氏与她们笑呵呵说著话,这里的妇人不需要蚕丝织衣,而只有董氏出身咸阳的董府。
即是大户人家的姑娘,这里的蚕丝交易都是董氏安排董家的人手,与咸阳的妇人往来交易著。
“哎呀。”又有一个妇人快步走来道:“章邯將军,大水把暗渠衝坏了,快去看看吧。”
董氏与一群妇人还要仔细收拾蚕丝,章邯往嘴里灌了一口热粥,就带著自己的佩剑急匆匆出了家门。
一路上从商顏山的东面走到了南面的,河渠边站了不少人,他们正在议论著。
“章邯將军。”有些显得矮小的叔孙通从人群中挤出来,朗声道:“来这边。”
章邯大步上前,来到人群的前方,走到河渠边,看到一个个木框已被冲了出来,就卡在了暗渠的出口处。
章邯又伸手试了试水流,道:“现在水流还很急,木架子是被衝垮的,暗渠里还是通水,並没有堵住。”
没堵住就是好消息,要是堵住了上游的田地可能都会被淹。
章邯往田地的方向看去,现在已有不少人在田地里走动了,他们都在看著麦子的状况。
又在这里站了片刻,章邯又回道:“都回去吧,等水势小了,再修缮暗渠。”
眾人点头离开。
又有裨將快步而来,稟报导:“將军,上游的河渠有些损坏。”
章邯沉声道:“带老夫去看看。”
章邯与叔孙通带著一队民夫与一队將士朝著敬业渠的上游而去,这里是有一处竖井塌了,还有洛水河入敬业渠的入口有些坍塌,水还在不断往外流著。
章邯指了一队民夫吩咐道:“去,將县里准备的沙袋带来。”
而后,章邯又对另一队人吩咐道:“去清理坍塌的竖井。”
眾人各自领了命令去忙碌,叔孙通就在一旁看著,章邯在此地的號召力还是很好的,虽说河渠的暗渠塌了,竖井也有几处坏了,河渠的入水口也塌了。
这些事堆在眼前,章邯还是能够沉著冷静的將一件件事吩咐下去。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之前的暗渠没有经歷过这样的大水,当初公子扶苏就说过,河渠挖通了也並不是说可以丟下不管了,而是河渠挖通之后的维护,还要付出很大的精力。
一个个的沙袋垒在了入水口的塌陷处,这才堪堪將河水堵住。
正值酷暑时节,早晨还有些凉意,直到快午时的时候,酷暑便又来了,热浪扑面而来。
关中在眨眼间入暑,就连天空也是一片蔚蓝,没了云彩。
呼吸间都能感觉到空气的炙热。
章邯踩著泥泞的地面將最后一个沙袋垒上,让水流不再出来。
阳光正好,就连脚下的泥泞地也都是烫的,泥泞的地还有些滑,又有些烫踩著很难受。
章邯又与余下的人手去修缮那几个倒塌的竖井。
竖井坍塌的情况不算太坏,也能够修缮好。
若修不好只能將这里的井口封了,以免有人走夜路掉下去。
“將军,听闻张御史看管的那段河渠也有不少地方塌了。”
章邯擦去汗水,两鬢也沾了一些泥在头髮上,他顾不上擦拭,脚踩著泥泞又问道:“张御史那边可有人修缮”
看將军这边还忙著,竟然还想著张御史那一头是否需要帮助,一眾民夫心生敬佩之意。
眾人正忙著,又见到一队官兵而来,章邯看著来人疑惑道:“你们是……”
为首的是华阴县的县丞,此人带著三百民夫而来,县丞上前解释道:“听闻这场大水把河渠各处冲塌,我等奉县令之命,前来协助章邯將军修缮河渠。”
章邯心中好奇。
一眾县里的民夫也很困惑,先前华阴县的人还闹事,说是开凿了河渠之后,让他们下游的用水少了,当时以为两县就此交恶。
没想到,今天对方主动派人来协助修建河渠了。
有个民夫嘀咕道:“真是怪了。”
那县丞陪笑道:“公子曾经说过,渭南要繁荣需要渭南各县通力合作,互相帮助,我们县令才命我等前来修缮,章邯將军也请放心,周边诸县也派出人手前来修缮河渠了。”
这真是令人看傻眼了,叔孙通去下游確认了一下,下游的河渠还真是有不少其他县的人前来协助张御史修建河渠。
直到村子里用饭食的时候,章邯端著面碗,手里还拿著一张饼,问道:“老夫子。”
叔孙通頷首道:“將军请说。”
“你说公子真的说过那种话”
叔孙通手拿著筷子,頷首道:“该是如此的,还记得两月前,公子还带著司马欣在各县走动。”
章邯神色瞭然,隨后就奋力嗦面。
只是他嗦面时,带起了不少汤水飞溅而出。
叔孙通注意到章邯碗中有不少汤水还飞溅到自己的碗里,一时间拿著筷子有些两难。
想起了一件事,但凡与章邯一起用饭,他好似都没有好好地吃过一顿,突然不想吃了。
思量了片刻,叔孙通看章邯碗中麵条已空,將自己碗中的麵条都倒入章邯的碗中。
还未等章邯问,叔孙通先开口道:“老夫年事已高,吃不了这么多。”
章邯嘴里还嚼著饼,点了点头,示意自己会吃完的。
其实哪里是没胃口,叔孙通又从边上的篮子里拿了一张饼吃,一个人坐在边上就这么吃著。
华阴县,自从当初公子扶苏有所叮嘱之后,司马欣一直记著公子的话语,近来他总是努力工作,好好吃饭。
司马欣剥著一只煮熟的鸭蛋,面前放著一碗黍米粥,刚咬下一口鸭蛋,蛋白连著蛋黄入口,一口半只。
“县令。”
有人脚步匆匆走进来,稟道:“县令,人手都派出去了。”
司马欣嘴里嚼著蛋示意人可以下去了,而后他又端起碗饮下一口粥,舒服地长出了一口气。
过了三天,扶苏站在河边,看著水位恢復到原来的刻度,这就说明了这场大水过去了。
关中依旧平静,没有大规模的內涝,今年又是丰收的一年。
“公子,蜀中送来书信了,还有蜀中的桃子。”
扶苏拿过一只桃子,啃了一口,一边拿著信看著。
信是李由送来的,李由说这些桃子是从蜀中一个叫作灵池的地方带来的。
看到这里扶苏蹙眉,没想到李由在蜀中还能游山玩水。
再看信中的內容,李由特意说了这个桃子很特殊,是蜀中最好吃的桃子,还说了今年的蜀中也会是丰收的一年。
这让扶苏想起了一句话,这句话叫蜀中熟,天下足。
只要蜀中的粮食熟了,天下的粮食也就够了。
当然了扶苏觉得这句话还是有待考量的,可能还是后世的人打了一个比方。
可眼下的现状是,蜀中对秦来说的確是一个巨大的粮仓。
不过在信的內容中,扶苏又看到了一件事,那就是李由在蜀中喜欢上了一个姑娘,並且在蜀中还与这个姑娘私自成婚,对方姑娘还怀了他的孩子,这是去年发生的事。
扶苏深吸一口气,手中拿著的桃子就差点掉落。
难怪丞相几次让人询问李由什么时候能够回咸阳,一直没有音讯,只有文书往来。
李由还在信中说了,若是丞相不答应他的这门婚事,他就留在蜀地不回来了。
看罢,扶苏坐在河堤边,神色痛苦的扶著额头。
田安也在吃著蜀中送来的桃子,心说桃子香甜吃起来也不废牙,再看公子的神色,莫非这个桃子不好吃
扶苏思索著这件事要怎么向丞相交代,要是丞相知道了这件事会不会眼前一黑。
再者说,看李由的架势……要是丞相不接受,他肯定会留在蜀中不回来了。
扶苏低声问道:“丞相还有別的儿子吗”
田安小声回道:“老奴所知,只有李由一个。”
李由是丞相的儿子,这是仅有的且他老人家知道的。
至於丞相在外是不是还藏著別的儿子,就不得而知了。
“我知道李由是个生性纯良的孩子,他……”言至此处,扶苏嘆息一声道:“罢了,纸是包不住火的。”
扶苏不想去管这些事,说不定过几年李由领著一个大胖孩子回咸阳,也不知丞相会作何感想。
反正纸是包不住火的,丞相早晚会知道的。
对了……扶苏这才想起来,现在没有纸这个东西。
扶苏道:“老將军,有蜀中的桃子吃。”
闻言,正捧著书看的辛胜快步走来,一双大手从篮子拿了两只桃子就坐了回去。
又有一个年轻官吏策马而来,到了河边行礼道:“公子,丞相让臣送来的章台宫文书。”
扶苏又问道:“丞相可有其他话语交代”
“没有。”
“嗯。”
那官吏忽然想到了一件事,他问道:“有李由的……”
扶苏道:“没有他的消息。”
“臣告退。”
那人策马离开了。
田安道:“公子,这个年轻人是丞相的学生,乃是与丞相同邑长大的孩子,此人名叫吴公。”
扶苏点著头没有回话,而是继续看著从章台宫送来的文书,这是西南送来的战报,屠雎正在开拓西南,军报送来的消息是一切顺利。
甚至还能想到勇猛的屠雎將军在西南降服一大群活犀牛的场面。
这战报应该不是屠雎送来的原件,看起来是父皇让人抄录的一份,再让人送来的。
扶苏一边看著一边走回小院,其中还有灵渠的开凿进程,如今的灵渠就快要挖到离水了。
现在的小院有了围墙,围墙並不是很高,扶苏踮起脚尖就能看到院外。
田安比青臂年迈,但这两人一联合,就让人从宫中顺来了不少砖石,这都是宫中用来修建宫殿的砖石。
不过,田安有解释过,他说这是各国宫殿拆了之后,运到咸阳的。
扶苏对田安的这个辩解,还是带有怀疑的。
看罢,扶苏看向院外,从这里就能看到河对岸的田地,儘管酷暑难耐,人们也都在盼望著粮食成熟的那一天。
扶苏也在盼望著,等夏收结束之后,多半就要回宫稟报垦田事宜,再奏请让更多的民夫建设潼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