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永明城-《万历革新》

  第82章 永明城

  此外自然还有很多错漏之处,

  余有丁等人也一一指出,甚至还说了很多以前版本的水滸。

  朱翊钧这才知道原来以前的水滸传是没有神魔故事线的。

  比如什么九天玄女,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类的设定。

  有的只有现实的水滸梁山和大宋朝廷。

  这些神神鬼鬼的都是都来加上去的。

  一共不到一百年。

  “这书为何如此写”

  朱翊钧好奇问道。

  “陛下应该看完了这水滸吧”

  沈鲤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问了朱翊钧看书的进度。

  剧透不管是什么时代都是招人厌恶的。

  “自然。”

  朱翊钧頜首。

  “书中结局便是原因,此书乃怒书,看了之后不仅使人愤怒,同时又有一种悲凉之感,可这悲凉又不是悲伤,人虽悲凉,却也一时难以痛快的哭出来。”

  沈鲤抚摸著鬍鬚,款款而谈,隨后肃然。

  “故而,便有人开始改之,大宋朝廷不能覆灭,水泊梁山又必须灭亡,故而只好让他们在天上做个神仙,享受人间烟火,也算是好人好报,因果循环。”

  朱翊钧恍然点头。

  “原来是因为太苦了。”

  “也是,前世的电视剧有多少人打电话专门骂人家李雪健老师,就因为他扮演的宋江太让人生气。”

  朱翊钧忽然回过神来,自嘲一笑。

  电视剧版本的水滸传就把神魔线刪了好多,看到最后,就连观眾都受不了这刀子。

  何况古人呢。

  “那先生对书中梁山如何看待”

  朱翊钧好奇的问道,他想知道沈鲤这类文官的看法。

  至少沈鲤不会说什么水滸传好就好在投降之类的话,也不会说什么宋江小人,著梁山为什么不掀翻大宋朝廷之类的话。

  “臣以为,要理解梁山,则要看宋江,看方腊。”

  沈鲤也没有推辞什么,直接说出了自己见解。

  “愿闻其详。”

  朱翊钧很感兴趣。

  “宋江乃梁山首领,其人虽身在梁山,却无野心自立为王,而是打出忠义的旗號,以招安搏得出身。”

  沈鲤对宋江简要评价一番,而后道:“民间小民看此书多言宋江为何要招安、亦或是说宋江软弱,让梁山毁於一旦。”

  “却不知,梁山能存续,全因其身在水滸,方腊一伙和梁山何其相像书中方腊不就是没有身在水滸的梁山吗”

  朱翊钧连连点头,的確,水滸传这本书其实最妙的地方不是什么招安。

  而是安排了一个方腊阵营。

  这个方腊阵营中很多人其实和梁山好汉差不多。

  一样武力高强,一样重情重义。

  很多人的能力都差不多,无非是外號不一样。

  方腊其实就是梁山的一面镜子。

  如果梁山好汉真要爭夺天下,那么方腊是怎么祸害江南百姓的。

  梁山好汉起事之后也不会比方腊好多少。

  最后一样会失败。

  至於宋江,至少在原著中,宋江的招安想法才是梁山的主流意见。

  宋江只是顺应兄弟们的心思,並不是为了一己之利。

  最后毒杀李逵,也只是为了不让李逵造反,坏了一眾兄弟的性命。

  虽然很多人死了,但还是有不少兄弟是活著的。

  哪能让李逵一个人拖看所有人下水。

  梁山很惨,那是要看和谁比。

  和方腊阵营相比,梁山的结局可太好了。

  忠义,忠义。

  宋江並不是真的对大宋有多忠诚,而是宋江很清楚梁山对抗不了大宋。

  忠义是他一直强调的旗號,这面旗號也是保护兄弟们的一面旗帜。

  梁山没有丝毫贏朝廷的机会,梁山前期能一直贏,只是因为梁山是水滸,是希望之地。

  但是如果他们决定另立朝廷,爭霸天下,那么势必要离开水滸,到时候方腊的下场就是他们的下场。

  同时,梁山好汉是经过水滸之地的洗礼的。

  这些好汉已经升华了。

  身处理想之地的人是不会想著推翻朝廷的,因为这样的人心中必然有忠义二字。

  从设定上来讲,梁山好汉干什么都可以,唯独不可以推翻朝廷。

  因为忠义。

  “忠义啊。”

  朱翊钧感慨了一句。

  沈鲤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没有继续说自己的一些理解。

  这本书被他们这些文官爱看自然是有原因的。

  而且续写的作者们也不乏封疆大吏。

  为何大家都如此爱水滸

  因为当官之后很多的无奈都能在水滸之中找到隱射。

  作为士大夫,他们不是不知道百姓的苦,但自身也有太多的无奈。

  水滸传中的好汉可不都是什么平民山贼。

  里面当官的比比皆是。

  水滸传中的梁山之所以被他们写得那么让人嚮往,是因为他们身在朝廷,

  身上有著名为礼乐的锁。

  而身在梁山的好汉们身在水滸,身上再无锁。

  朱翊钧开始听课,但是几位上课的人却开始心不在焉了。

  虽然沈鲤没有说出文官的一些心声,但朱翊钧对此有些揣测。

  自世宗后来修道以来,蒙古、倭寇、天灾、民乱、政治斗爭等等。

  水滸传中所体现的很多东西,未必没有对大明朝的隱射。

  梁山自然不能推翻朝廷。

  不仅是怕文字狱,而是他们这些作者也是朝廷的一员。

  甚至梁山好汉中很多人也来自於朝廷。

  就算没有当过官的好汉,其本身也认同朝廷。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呢

  “一边当著父母官,一边是各地流民,一边又要镇压各处的民乱。”

  朱翊钧能理解这些文官的心態。

  从嘉靖后期到万历初期,之所以能有大量的改革,那不是没有原因的。

  要知道改革早在嘉靖年间就开始了。

  这段时间的文人心中充斥一种迷茫。

  大家都知道国家在逐渐变糟,但是没有人能解决这个现象的发生。

  所有人尝试了各种办法。

  但是没有什么用处。

  不是所有人都对民乱可以熟视无睹,轻鬆镇压的。

  总有人心中烦闷,焦虑不安。

  在这样的情况下,水滸传的情节不免越来越悲凉,越来越现实。

  甚至越来越绝望。

  但好在一切都往好的地方转变。

  “征辽这样的番外爽篇就是在万历年间诞生的。”

  朱翊钧重新抖数起精神,以前的水滸是没有什么征辽篇的。

  隨著倭寇的清扫一空,俺答封贡之后,大明也重新进发出了活力。

  征辽篇就是这个时间出现的。

  大宋当然不能把大辽打得落流水,收復燕云十六州。

  但是大明的確在这一段时间南征北战,重新迎来了復兴。

  “大宋之后遇到了大金,大明也遇到了满清。”

  “可现在,满清何在”

  朱翊钧想到了现在的建州,他暗笑不已。

  一切都开始不同了。

  至少现在,他已经开始改变歷史了。

  辽东。

  栋鄂部。

  王兀堂绝望的看著城外的明朝联军(明朝和朝鲜)。

  数万人马將他团团包围。

  他后悔之前衝动之下带兵离开了。

  但是已经晚了。

  他没想到阿台败得那么快,导致他后路被堵,犹豫之下,他没有立刻下定决心带著部族撤离。

  虽然他的右边临近王甲部,但是路上多有山脉阻挡。

  並不好走。

  真要逃跑,那明军铁骑追赶之下,不知道最后能活几个人。

  到时候就算勉强领著几千人逃到王甲部,他又能如何

  到时候还不是要面对明军的围攻

  既然如此,还不如坚守住。

  想是这样想的,做也是这样做的。

  但是他真的没有想到阿台如此的废物,败得那么快。

  李成梁追得如此凶猛,导致现在他撤都不敢乱撤,只能继续坚守。

  结果眼睁睁看著戚继光和朝鲜军队会和,將这座山城团团包围。

  此城依山而建,极为险要。

  但是明军和朝鲜军队並没有强攻。

  而是每日操练,王元堂在城中搞出向外望去,每天都可以看到其族旗招展的模样。

  明军操练时候整齐划一的喊声甚至可以震得他桌上的水微波荡漾。

  山城內士兵的士气正在急剧下降。

  虽然物资还算是充足,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明军的数量正在变多。

  这並不是什么错觉。

  王元堂每天都能收到斥候传来的消息。

  “又有十门跑被运来了。”

  “该死,他们为什么还不打,他们打算运输多少门炮这些尼堪就这么怕死吗”

  王兀堂抓狂了。

  这些炮根据斥候传来的消息,这些炮都是装在车上的大炮。

  可不是如一些小弗朗机那样的小炮。

  这让王兀堂非常绝望。

  但是已经没用了,明军和朝鲜军队在山外摆满了拒马,还挖了壕沟,建立围墙柵栏。

  这要带著人突出去,那只是送死。

  但是不突出,还是一个死。

  “阿台、王甲,你们到底在干什么”

  王元堂忽然对著这两部开始怨恨起来。

  要是他们能来支援就好了,但是丝毫消息都没有。

  就在王兀堂怨恨的时候,一路追到长白山的李如松已经拿著阿台的脑袋开始原路返回了。

  没错,这位建州卫的首领的脑袋已经到了李如鬆手中。

  奇袭古勒寨之后,李如松就带领骑兵紧追阿台不放。

  阿台躲进王甲部的寨子里,他就防火攻城。

  阿台躲进城里,他就包围城市,等待火炮再围攻就在阿台已经能鬆口气的时候,李如松居然让骑兵下马,夜袭等城。

  也许以前的阿台是有勇气的。

  毕竟自己的父亲死在明军手中之后,他就一直反抗明廷。

  但是现在的阿台是绝对没有的。

  人的勇气就是这样,只要一个人跑过一次,那么接下来就很难去坚守。

  毕竟坚守的代价是什么,自己並不知道。

  但是上一次的逃跑却让自己保住了一条命。

  於是在那一夜,阿台再次夺马逃跑,

  原本阿台还收拢了几千人,还算有点战斗力。

  自此以后,阿台身边便只有数百人。

  经过李如松五天的追赶,阿台身边的人马已经不足二百。

  李如松的军队掉队也多,不过这算李如松下令允许的。

  他让体力不支的土兵留下来,將马匹让给继续追赶的失败。

  一人四匹马,他总算是追到了阿台。

  只是一轮衝锋,阿台就被他杀死。

  阿台死的时候眼中有恨,但最后却是解脱的神色。

  “早知如此,你一家又何必当初。”

  李如松回忆著阿台死时候的样子,不由感慨。

  他是真的不理解要给像阿台、王果这样的人为什么要反抗大明。

  欺压盘剥,大明这些年的確做了不少。

  但总比找死要来得好。

  至少大明的盘剥又不会逼的王果这类首领活不下去。

  至於此类人心疼什么建州百姓,这种离奇的想法李如松是没有的。

  別太搞笑。

  建州可是奴隶制社会。

  能被王桌这些人看作是人的都没几个。

  心疼百姓从何说起

  也是因此,李如松猜不明百王泉这些人胆子如此之大,居然敢反抗大明。

  就在李如松回程的路上又遇到了一队骑兵。

  “副帅有令,您不用回去了,他让您去一趟永明城。”

  “永明城去那么远”

  李如松难以置信。

  “是,据说是天子所命,天子言既克建州,则北部扈伦四部、乌狄哈人都需要交好。

  “所以让您率领人马走一趟,探明去往双城卫的路途情况,还要好好修建一番双城卫,建立港湾,招募人手。”

  李如松越听越不对劲,硬著头皮问道:“如此说来,我不仅要去,还要留在那”

  信使闻言不由点了点头。

  李如松倒抽了一口凉气,明明他刚和阿台血战一场,此刻却只觉得寒冷不已。

  不仅是李如松,他周围的土兵闻言都不禁缩了缩身体。

  那可是永明城,隶属於双城卫。

  在后世有个更加让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叫做海生崴。

  那距离辽东之地老远了。

  “不过您晋升为总兵了,可独领..

  信使的话还没说完,李如松便立刻正色道。

  “我这就去。”

  “陛下有詔,为臣者自当一往无前。”

  李如松二话不说就走。

  不管皇帝是不是为了安抚自己,反正总兵的这个任命一出来,他什么怨言都没有了。

  要知道,他之前虽然是参將,但是离总兵还远著。

  真要想升总兵,中间可以有一大堆官职等著他,

  比如什么指挥金事、都指挥事、指挥使、都指挥使。

  还可以调他去京营当什么副將之类的。

  大明的总兵金贵著呢,那可是实权职位。

  眼下能一步登天,那固然是皇帝的安抚,但也是天大的恩赐。

  他不信皇帝能让他一辈子呆在永明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