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一条鞭法的弊端
“並行试点”
张居正看著皇帝的批覆不由抚须。
“此策的確稳妥。”申时行在一边劝道。
他不像张居正这么强势,如果可能的话,他更想大家都和气一些。
这不是什么天真的幻想,而是他觉得,新政固然重要。
但是因为推行新政而导致朝政动盪,那便不值得了。
到时候强行推行的新政又能持续多久呢
申时行是真的不看好。
张居正见此不由一嘆,有皇帝的批覆,內阁也不是完全支持。
他也不好坚持。
今时不同往日。
披红之权被皇帝牢牢把握,天子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他的权力正在剧烈缩水。
毕竟相对於一个老丞相,显然是年轻的天子更加值得投靠。
昔日杨延和主政,亲迎世宗继位,但其依旧对世宗无可奈何,只能辞职而去。
张居正现在对於朱翊钧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事实上他在这几年已经开始有些劝不住朱翊钧了。
尤其是前几年朱翊钧擅自挪动內帑,即使他亲自去劝,朱翊钧也能有理有据的反驳,
虽然还给面子,但已经不多了。
想了想,张居正决定在两淮和山东开始实行政策。
“一条鞭法的奏疏,陛下批下来了吗”张居正问了一个中书舍人。
“没有。”
舍人低头,张居正不耐,又是一嘆。
“相国莫急,此事乃大事,需要从长计议。”
申时行见此安慰道。
“正是因为是大事,才更要抓紧办好。”
张居正冷哼道。
他搞了这么多年考成法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能让朝廷对各地官僚能如臂指使吗
现在可倒好,各地听话了不少,但是皇帝开始不听话了。
考成法有什么用
能约束皇帝吗
张居正有些烦躁,他不能不烦躁,这件事情的確超出了他的预料。
终日打鹰,结果却被鹰啄了眼睛。
天子之前开口新政,闭口改革。
一副坚决支持新政的模样真的迷惑到他了。
於是他也没有怎么阻止天子要设立的总理夷务衙门。
让它就那么顺利的成立了。
现在倒好。
天子给他忽然来这么一下。
自己想要和天子斗法都需要好好想想。
对於改革,张居正是有自己的执著的,他在世宗时期就对天子上书建言改革。
现在自己也算三朝老臣,结果自己心心念念的改革还是没个影子。
或者说,原本蓝图已经显现,但是他眼睁睁的看著蓝图消失。
这怎么行张居正无法接受这种事情。
“不行,我得进宫一趟。”
张居正终究还是忍不住面圣。
申时行哀嘆一声,他是真的怕张居正和皇帝起衝突。
以前没出事,那是皇帝畏惧,自己也没有掌握权力。
现在呢
总不能指望皇帝懂事吧
再懂事的皇帝面对一个总是指手画脚的大臣,也会厌烦吧
申时行无奈地想著。
“相国这是去干什么”
直房中张四维忽然走了出来问道。
“去见陛下。”
申时行淡淡道,说完便离开了。
张四维眼中流露出冷意。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大明的官场的小道消息也不多。
之前的朝中再次掀起的冯宝案终究还是走漏了一些风声。
张居正,申时行当然没有证据。
但是这种事情需要证据吗
到了这个位置的人,只需要怀疑就够了。
要是傻乎乎的要什么证据,那就真的离死不远了。
也是因为如此,內阁之中,大家开始自觉的远离张四维。
官僚只帮贏得一边的。
不帮也不行,张居正现在可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而张四维呢
一个次辅罢了。
內阁可不比其他地方,阁臣的品级很低。
张居正对这里的掌控力度也高。
权力也是和义务相关的。
张四维负责的票擬奏疏也少了。
很多都是过目一下盖印就好的。
中书舍人也不怎么搭理他了。
张四维失去了影响力,甚至负责的事务也少了。
他现在可谓是泥塑相公。
颇为不好受。
“哼,张太岳,常在河边走,哪有不失鞋”
“我们走著瞧。”
张四维並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
官场就是这样。
尤其是走到了这一步,为了权势也好,为了致天下太平也好。
都是需要往上爬的。
既然张居正一直在这个位置上不肯走,那么他自然得动手。
这是传统。
自世宗开始便有的传统。
哪怕张居正也是对高拱下手才有他权势滔天的今日。
如何到了他这里便不行了
故而张四维有的只是怒气。
他怒丘等人的愚蠢,漏出了马脚。
他恨这件事情为什么没有顺利的绊倒张居正。
不然,他也能被人叫一声相国了。
乾清宫。
台阶上戟士林立。
张居正度步上前。
里面等待张居正的朱翊钧颇为无奈。
他是真不理解张居正,为什么那么执著一条鞭法呢。
一条鞭法很好吗
他不认为,后世也不这么认为。
甚至大明的人也不这么认为。
尤其是他已经放眼南洋和印度地区,开始扩张东北的情况下。
一条鞭法就更加没有必要了。
要改革有很多可以改,官吏制度的改革,吏一旦可以流动,那么官和吏的分界线就会模糊。
需要重新確立章程,明確两者的权力。
这不重要吗
盐法可是目前大明財政增长的大头。
太仓银,军队,多少地方指望盐法道税收呢。
这不重要吗
还有辽东的战爭,那好岁也是数万人的大战,双方加一起也有十多万规模了。
如何又不重要
张居正倒好居然什么都不管就一心念念的想要一条鞭法。
“臣张居正,恭问陛下金安。”
“朕躬安。”
君臣之间走完仪式之后,张居正开门见山道:“臣素知陛下勤政,也只陛下政务繁忙,奈何前几日上奏言推行一条鞭法之事颇为重要,然而迟迟不见批覆,老臣特来询问。
盖因內阁有人猜想,莫不是哪个宦官偷藏了这份奏疏,让陛下没看到”
“不然以陛下之英明睿智,就算不准,也会给老臣一个回信。”
张居正语气平淡,一脸严肃,却说出了让朱翊钧尷尬的话来。
但他还不至於因为这点事情而生气。
张居正这番话比起前世的网友的阴阳怪气,那是战斗力不如百分之一。
不过这事情的確是他做的不地道,就算不打算让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又何必已读不回呢。
现在却给了张居正发难的理由。
可问题是朱翊钧也没想到,张居正居然这么沉不住气,几天时间都等不了。
“若之前的盐法也放著,那张居正岂不是当天就要找上门来。”
朱翊钧暗暗腹誹张居正。
两个人之间的交锋却苦了孙德秀一干內侍。
本来好好的,忽然把话题带到了他们身上。
这和他们有什么关係
到底是怎么回事,相国您老人家是真的不知道吗
但没人敢说一句话,孙德秀也是。
此时此刻保持静默是最好的。
“先生误会了。”
朱翊钧自然不会拿属下顶罪。
这么做的领导没几个能成事的。
经常这样玩,以后谁和你一心
看看崇禎就知道了。
遇到问题总要推给別人。
最后落到了无人可用的下场,因为敢於做事的人要么死了,要么坐牢。
“是朕嘱咐司礼监留中不发的。”
朱翊钧正面回应。
见皇帝直接承认,张居正並没有感到开心,反而压力更大。
这代表著皇帝的心意已经有了决定。
也代表看自己的新政要遇到重大波折。
“陛下为何如此”
张居正不解道,他推行一条鞭法是有些许私心在,但更多的还是处於公心。
在他看来,这条政策能够增加財政收入。
而且还不用和地方进行什么特別激烈的博弈。
本质上来讲,朝廷只是换了一种徵收方式。
因此推行的阻力並不大。
他实在是想不通皇帝为什么要阻止自己。
皇帝爱钱,別人不知道,他能不知道吗
几年前自己因为丧父,不得已回家一趟,结果刚离开,皇帝便支棱了起来,开始斜坡户部,光禄寺等部门上交银两至內库。
谁都拦不住。
前些日子又因为冯保的家產大发雷霆。
他是真的没有料到皇帝会阻止自己。
皇帝阻止这件事情图什么呢
他要搞明白这件事情。
“朕之所以如此,自然是有原因的。”
朱翊钧頜首道。
“请陛下明示。”
张居正拱手。
“此举虽利国,但不利於民。』
“民若以白银为税上缴官府,那民如何获得白银”
朱翊钧问道,所谓一条鞭法利国利民的说法,完全是选择性的说法。
“但若实行一条鞭法,小吏便不用多次徵收,百姓也能少其烦扰,盘剥也会变少。”
张居正没有接朱翊钧的话题。
朱翊钧的意思很明白,无非是供大於求,供小於求导致的经济问题。
不同於后世的纸幣,要多少就印多少。
这个是时代的白银,可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
事实上大明一直都缺少白银。
除非是易子相食的地区,不然大明每个布政司的各个地方的物价都是很稳定的。
粮食歉收,价格不见上涨多少。
粮食丰收,价格不见下跌多少。
此类事情在大明已经是见惯不惯。
大明的货幣增量根本跟不上大明的財富增量。
故而一旦大规模使用白银为纳税物,白银价格將会在缴税的时期暴涨。
古代的確没有系统的经济学,但是张居正不至於连这么简单知识也不知道。
就算他不知道,他也看过歷史。
唐朝的两税法的实行便是如此,
自两税法实行,唐朝徵收绢帛为税,其价格便疯狂上涨。
“官更盘剥如何与这相提並论”
朱翊钧不以为然,大明徵税的官吏的工作又不是贪污。
按照张居正的说法,每次徵税,各地都要造反了。
这个时代是一个人情社会。
更和百姓都是本地人,乃是乡里乡亲。
和后世很多人想像的不同,吏不仅压榨百姓,还会帮助百姓逃税漏税。
这些百姓固然包含有权有势的地主豪强,但是也包括了普通百姓。
毕竟谁没有几个亲戚,就算没有亲戚,也可以成为朋友。
民间还是很看重义气的。
“可就算如此,一条鞭法也能为朝廷带来.....
张居正准备继续劝諫,他想告诉皇帝,这些事情他知道,但是即使如此,一条鞭法也要推行。
愿意很简单,財政收入,大明现在的財政好转和他的上台说没有什么关係的。
这点张居正自己心里面也很清楚,之前大明財政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战爭。
有俺答汗十多万骑兵隨时入寇,大明的蓟镇,辽东,三边,那个地方没有十万多的部队
这可都是营兵。
都是领双餉的。
东南沿海还有总规模达十万,分为几百队,乃至上千队的对大明漫长的沿海进行入侵。
於是大明只得修筑堡垒,连年造船。
这些都是財政赤字的重要原因。
但是张居正还没有说完,朱翊钧就打断了。
“除此之外,先生,这白银虽好,但终究不如粮食。”
“我朝这些年天灾不断,各地储备粮食本就不足,若以白银为税,粮食则如何”
“自然可以钱让百姓运粮,可那时已经缴税,且因为朝廷徵收大量白银,用银子买粮僱人可有些许便宜可占。”
“可若如此,丁役不足该如何”
朱翊钧问道,一条鞭法並不是简单的收白银那么简单,它还涉及到了役问题。
“若愿服役则服,不愿则交银,如此你情我愿,不好吗”
张居正皱眉,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皇帝显然不会无缘无故的提起这件事情。
“相国啊,我说的是丁役不足可不是无人服丁役。”
朱翊钧好像在说一个绕口令耍赖,但张居正不这么认为,他仔细思考著皇帝话语。
朱翊钧显然没兴趣和张居正猜谜语,他直接公布了答案:“这白银终究比粮食容易运输。”
“若收白银,则我朝动用的民力必然下降,即使用钱雇用,我朝动员的民力也必然不如从前。”
朱翊钧提到了一个张居正从未想到的问题。
这在后世来看可能比较熟悉,动员力度,又或者说物流体系。
“这张居正听明白皇帝的意思了,他不禁皱眉思考。
这点他之前还真的注意过,但只觉得这件事情上好事,因为白银价值高,那么漕运的负担也会减轻。
僱佣的民夫也会减少,这对百姓而言是好事。
对国家而言也能省钱。
但他从未从动员力度的角度看待问题,
维持一支大规模的漕运民夫体系也是有好处的。
好处就是大明可以隨时调动大量的人力,这种好处有时候不是金钱就可以解决的。
因此在张居正的眼中,民夫减少显然是一件好事。
可朱翊钧的想法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民夫减少会影响朝廷的运力。
张居正觉得很棘手,他还没掉进钱眼里,对於朝廷而言,有太多东西是银子比不了的。
“並行试点”
张居正看著皇帝的批覆不由抚须。
“此策的確稳妥。”申时行在一边劝道。
他不像张居正这么强势,如果可能的话,他更想大家都和气一些。
这不是什么天真的幻想,而是他觉得,新政固然重要。
但是因为推行新政而导致朝政动盪,那便不值得了。
到时候强行推行的新政又能持续多久呢
申时行是真的不看好。
张居正见此不由一嘆,有皇帝的批覆,內阁也不是完全支持。
他也不好坚持。
今时不同往日。
披红之权被皇帝牢牢把握,天子的影响力正在逐渐扩大,他的权力正在剧烈缩水。
毕竟相对於一个老丞相,显然是年轻的天子更加值得投靠。
昔日杨延和主政,亲迎世宗继位,但其依旧对世宗无可奈何,只能辞职而去。
张居正现在对於朱翊钧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事实上他在这几年已经开始有些劝不住朱翊钧了。
尤其是前几年朱翊钧擅自挪动內帑,即使他亲自去劝,朱翊钧也能有理有据的反驳,
虽然还给面子,但已经不多了。
想了想,张居正决定在两淮和山东开始实行政策。
“一条鞭法的奏疏,陛下批下来了吗”张居正问了一个中书舍人。
“没有。”
舍人低头,张居正不耐,又是一嘆。
“相国莫急,此事乃大事,需要从长计议。”
申时行见此安慰道。
“正是因为是大事,才更要抓紧办好。”
张居正冷哼道。
他搞了这么多年考成法是为了什么。
不就是为了能让朝廷对各地官僚能如臂指使吗
现在可倒好,各地听话了不少,但是皇帝开始不听话了。
考成法有什么用
能约束皇帝吗
张居正有些烦躁,他不能不烦躁,这件事情的確超出了他的预料。
终日打鹰,结果却被鹰啄了眼睛。
天子之前开口新政,闭口改革。
一副坚决支持新政的模样真的迷惑到他了。
於是他也没有怎么阻止天子要设立的总理夷务衙门。
让它就那么顺利的成立了。
现在倒好。
天子给他忽然来这么一下。
自己想要和天子斗法都需要好好想想。
对於改革,张居正是有自己的执著的,他在世宗时期就对天子上书建言改革。
现在自己也算三朝老臣,结果自己心心念念的改革还是没个影子。
或者说,原本蓝图已经显现,但是他眼睁睁的看著蓝图消失。
这怎么行张居正无法接受这种事情。
“不行,我得进宫一趟。”
张居正终究还是忍不住面圣。
申时行哀嘆一声,他是真的怕张居正和皇帝起衝突。
以前没出事,那是皇帝畏惧,自己也没有掌握权力。
现在呢
总不能指望皇帝懂事吧
再懂事的皇帝面对一个总是指手画脚的大臣,也会厌烦吧
申时行无奈地想著。
“相国这是去干什么”
直房中张四维忽然走了出来问道。
“去见陛下。”
申时行淡淡道,说完便离开了。
张四维眼中流露出冷意。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大明的官场的小道消息也不多。
之前的朝中再次掀起的冯宝案终究还是走漏了一些风声。
张居正,申时行当然没有证据。
但是这种事情需要证据吗
到了这个位置的人,只需要怀疑就够了。
要是傻乎乎的要什么证据,那就真的离死不远了。
也是因为如此,內阁之中,大家开始自觉的远离张四维。
官僚只帮贏得一边的。
不帮也不行,张居正现在可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而张四维呢
一个次辅罢了。
內阁可不比其他地方,阁臣的品级很低。
张居正对这里的掌控力度也高。
权力也是和义务相关的。
张四维负责的票擬奏疏也少了。
很多都是过目一下盖印就好的。
中书舍人也不怎么搭理他了。
张四维失去了影响力,甚至负责的事务也少了。
他现在可谓是泥塑相公。
颇为不好受。
“哼,张太岳,常在河边走,哪有不失鞋”
“我们走著瞧。”
张四维並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
官场就是这样。
尤其是走到了这一步,为了权势也好,为了致天下太平也好。
都是需要往上爬的。
既然张居正一直在这个位置上不肯走,那么他自然得动手。
这是传统。
自世宗开始便有的传统。
哪怕张居正也是对高拱下手才有他权势滔天的今日。
如何到了他这里便不行了
故而张四维有的只是怒气。
他怒丘等人的愚蠢,漏出了马脚。
他恨这件事情为什么没有顺利的绊倒张居正。
不然,他也能被人叫一声相国了。
乾清宫。
台阶上戟士林立。
张居正度步上前。
里面等待张居正的朱翊钧颇为无奈。
他是真不理解张居正,为什么那么执著一条鞭法呢。
一条鞭法很好吗
他不认为,后世也不这么认为。
甚至大明的人也不这么认为。
尤其是他已经放眼南洋和印度地区,开始扩张东北的情况下。
一条鞭法就更加没有必要了。
要改革有很多可以改,官吏制度的改革,吏一旦可以流动,那么官和吏的分界线就会模糊。
需要重新確立章程,明確两者的权力。
这不重要吗
盐法可是目前大明財政增长的大头。
太仓银,军队,多少地方指望盐法道税收呢。
这不重要吗
还有辽东的战爭,那好岁也是数万人的大战,双方加一起也有十多万规模了。
如何又不重要
张居正倒好居然什么都不管就一心念念的想要一条鞭法。
“臣张居正,恭问陛下金安。”
“朕躬安。”
君臣之间走完仪式之后,张居正开门见山道:“臣素知陛下勤政,也只陛下政务繁忙,奈何前几日上奏言推行一条鞭法之事颇为重要,然而迟迟不见批覆,老臣特来询问。
盖因內阁有人猜想,莫不是哪个宦官偷藏了这份奏疏,让陛下没看到”
“不然以陛下之英明睿智,就算不准,也会给老臣一个回信。”
张居正语气平淡,一脸严肃,却说出了让朱翊钧尷尬的话来。
但他还不至於因为这点事情而生气。
张居正这番话比起前世的网友的阴阳怪气,那是战斗力不如百分之一。
不过这事情的確是他做的不地道,就算不打算让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又何必已读不回呢。
现在却给了张居正发难的理由。
可问题是朱翊钧也没想到,张居正居然这么沉不住气,几天时间都等不了。
“若之前的盐法也放著,那张居正岂不是当天就要找上门来。”
朱翊钧暗暗腹誹张居正。
两个人之间的交锋却苦了孙德秀一干內侍。
本来好好的,忽然把话题带到了他们身上。
这和他们有什么关係
到底是怎么回事,相国您老人家是真的不知道吗
但没人敢说一句话,孙德秀也是。
此时此刻保持静默是最好的。
“先生误会了。”
朱翊钧自然不会拿属下顶罪。
这么做的领导没几个能成事的。
经常这样玩,以后谁和你一心
看看崇禎就知道了。
遇到问题总要推给別人。
最后落到了无人可用的下场,因为敢於做事的人要么死了,要么坐牢。
“是朕嘱咐司礼监留中不发的。”
朱翊钧正面回应。
见皇帝直接承认,张居正並没有感到开心,反而压力更大。
这代表著皇帝的心意已经有了决定。
也代表看自己的新政要遇到重大波折。
“陛下为何如此”
张居正不解道,他推行一条鞭法是有些许私心在,但更多的还是处於公心。
在他看来,这条政策能够增加財政收入。
而且还不用和地方进行什么特別激烈的博弈。
本质上来讲,朝廷只是换了一种徵收方式。
因此推行的阻力並不大。
他实在是想不通皇帝为什么要阻止自己。
皇帝爱钱,別人不知道,他能不知道吗
几年前自己因为丧父,不得已回家一趟,结果刚离开,皇帝便支棱了起来,开始斜坡户部,光禄寺等部门上交银两至內库。
谁都拦不住。
前些日子又因为冯保的家產大发雷霆。
他是真的没有料到皇帝会阻止自己。
皇帝阻止这件事情图什么呢
他要搞明白这件事情。
“朕之所以如此,自然是有原因的。”
朱翊钧頜首道。
“请陛下明示。”
张居正拱手。
“此举虽利国,但不利於民。』
“民若以白银为税上缴官府,那民如何获得白银”
朱翊钧问道,所谓一条鞭法利国利民的说法,完全是选择性的说法。
“但若实行一条鞭法,小吏便不用多次徵收,百姓也能少其烦扰,盘剥也会变少。”
张居正没有接朱翊钧的话题。
朱翊钧的意思很明白,无非是供大於求,供小於求导致的经济问题。
不同於后世的纸幣,要多少就印多少。
这个是时代的白银,可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
事实上大明一直都缺少白银。
除非是易子相食的地区,不然大明每个布政司的各个地方的物价都是很稳定的。
粮食歉收,价格不见上涨多少。
粮食丰收,价格不见下跌多少。
此类事情在大明已经是见惯不惯。
大明的货幣增量根本跟不上大明的財富增量。
故而一旦大规模使用白银为纳税物,白银价格將会在缴税的时期暴涨。
古代的確没有系统的经济学,但是张居正不至於连这么简单知识也不知道。
就算他不知道,他也看过歷史。
唐朝的两税法的实行便是如此,
自两税法实行,唐朝徵收绢帛为税,其价格便疯狂上涨。
“官更盘剥如何与这相提並论”
朱翊钧不以为然,大明徵税的官吏的工作又不是贪污。
按照张居正的说法,每次徵税,各地都要造反了。
这个时代是一个人情社会。
更和百姓都是本地人,乃是乡里乡亲。
和后世很多人想像的不同,吏不仅压榨百姓,还会帮助百姓逃税漏税。
这些百姓固然包含有权有势的地主豪强,但是也包括了普通百姓。
毕竟谁没有几个亲戚,就算没有亲戚,也可以成为朋友。
民间还是很看重义气的。
“可就算如此,一条鞭法也能为朝廷带来.....
张居正准备继续劝諫,他想告诉皇帝,这些事情他知道,但是即使如此,一条鞭法也要推行。
愿意很简单,財政收入,大明现在的財政好转和他的上台说没有什么关係的。
这点张居正自己心里面也很清楚,之前大明財政不好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战爭。
有俺答汗十多万骑兵隨时入寇,大明的蓟镇,辽东,三边,那个地方没有十万多的部队
这可都是营兵。
都是领双餉的。
东南沿海还有总规模达十万,分为几百队,乃至上千队的对大明漫长的沿海进行入侵。
於是大明只得修筑堡垒,连年造船。
这些都是財政赤字的重要原因。
但是张居正还没有说完,朱翊钧就打断了。
“除此之外,先生,这白银虽好,但终究不如粮食。”
“我朝这些年天灾不断,各地储备粮食本就不足,若以白银为税,粮食则如何”
“自然可以钱让百姓运粮,可那时已经缴税,且因为朝廷徵收大量白银,用银子买粮僱人可有些许便宜可占。”
“可若如此,丁役不足该如何”
朱翊钧问道,一条鞭法並不是简单的收白银那么简单,它还涉及到了役问题。
“若愿服役则服,不愿则交银,如此你情我愿,不好吗”
张居正皱眉,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皇帝显然不会无缘无故的提起这件事情。
“相国啊,我说的是丁役不足可不是无人服丁役。”
朱翊钧好像在说一个绕口令耍赖,但张居正不这么认为,他仔细思考著皇帝话语。
朱翊钧显然没兴趣和张居正猜谜语,他直接公布了答案:“这白银终究比粮食容易运输。”
“若收白银,则我朝动用的民力必然下降,即使用钱雇用,我朝动员的民力也必然不如从前。”
朱翊钧提到了一个张居正从未想到的问题。
这在后世来看可能比较熟悉,动员力度,又或者说物流体系。
“这张居正听明白皇帝的意思了,他不禁皱眉思考。
这点他之前还真的注意过,但只觉得这件事情上好事,因为白银价值高,那么漕运的负担也会减轻。
僱佣的民夫也会减少,这对百姓而言是好事。
对国家而言也能省钱。
但他从未从动员力度的角度看待问题,
维持一支大规模的漕运民夫体系也是有好处的。
好处就是大明可以隨时调动大量的人力,这种好处有时候不是金钱就可以解决的。
因此在张居正的眼中,民夫减少显然是一件好事。
可朱翊钧的想法却是反其道而行之,民夫减少会影响朝廷的运力。
张居正觉得很棘手,他还没掉进钱眼里,对於朝廷而言,有太多东西是银子比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