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想起来了,昨天张居正覲见时,確曾提及此事,希望不再受封赏。
原本这是按照惯例的嘉奖,意在表彰忠臣。
然而,眼下的张居正,权势与荣衔已近人臣之巔,封无可封。
再往上封也不过些许虚名,但就是这些虚名,恐怕连张居正自己心底都会滋生些许不安感。
他寧可不要这份“恩典”,也要避开那潜在的政治风险。
“原来如此。”朱翊钧心下瞭然,却依旧按著朝会的流程,不动声色地问道:“那依惯例,当如何加恩”
大明朝廷,最重“惯例”。
官僚机构越是运行日久,便越是路径依赖,遵循旧例。
因为这是最稳妥、也最不易出错的方式,尤其是在这个高度依赖文书流转的体制內,“按例行事”几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確。
这一点不管是大明还是后世都是如此,哪怕是一些大公司,依旧如此。
吴兑显然早有准备,面不改色,不假思索地应答:“启稟陛下,英宗朝时,大学士杨溥、李贤等,皆有服中升官考满之例。”
他言简意賅,直接给出了歷史先例。
“哦。”朱翊钧若有所思,目光缓缓转向队列前排,那位身形清癯、肃立不语的內阁首辅。
他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声音带著几分轻鬆:
“先生可有想要的赏赐但说无妨,朕便成人之美,尽数赏给先生便是!”
101看书1?1.全手打无错站
丹陛之下,百官闻言,神色各异。
有人嘴角不屑地向下一撇,发出一声若有似无的嗤鼻;有人眼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羡慕,暗自嘆息;更有甚者,目光深处掠过一丝嫉妒与恨意,袖中的拳头悄然握紧。
表情虽千差万別,但他们心底涌起的感受,却是惊人的一致。
陛下对这张居正的荣宠,当真是……无以復加了!
见此情况,张居正连忙站出来到御前奏:“家父去世,臣本该泣血恳请辞官守制,以尽人子之孝。然蒙圣上隆恩,再三挽留,臣不得已,才请求在京守丧。幸蒙恩准,臣归葬先父后即刻回京,且陛下特许臣免去朝参、停发俸禄,素服办公。”
他的声音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急促,但语气却保持著极度的恭敬与恳切,“陛下,臣外则勉力处理国事,內则时刻不忘守丧尽礼。虽身居官位,实则与寻常在任大不相同啊!”
“陛下並未真正夺臣之情,臣亦从未正式起復,此情形与英宗朝杨溥、李贤诸公本就不同。况且....”张居正话锋一转,提及关键,“前年陛下大婚,內阁诸臣皆蒙封荫之恩,唯独臣因丧期未满,陛下特命礼部待臣服闋之后再行补议。”
“陛下当时体谅臣居丧之情,不可加恩。既然彼时不可因大婚而升官,今日又岂能独独因考满而加赏”
朱翊钧闻言,脸上露出恍然大悟之色,仿佛真的刚刚想起这桩旧事,之后竟不合时宜地大笑起来:“哈哈!先生不说,我竟真的忘了此事!”
他笑声爽朗,目光落在张居正身上,带著一种近乎亲昵的熟稔:“原来大婚之时,竟未给先生封荫如此说来,倒是我这个做学生的,愧对先生良多矣!”
张居正听得此言,心头猛地一跳!
皇帝这反常的態度,以及这刻意表现出的“师生情谊”和“愧疚”,让他瞬间警惕到了极点!
他竟完全摸不准这位天子打算做什么!
旁边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孙德秀也是心头微震,暗暗感慨:“一个文臣,竟比咱们这些宦官还要受宠,陛下开心时竟连『朕』都不用了……这荣宠,真是……”
而刚刚上奏的吏部左侍郎吴兑,则已是额头冷汗涔涔,背心发凉。
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他绞尽脑汁地思索著,万一皇帝再问及相关案例或规矩,该如何措辞,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局面。
“先生既为国事废寢忘食,使得四海晏平,宇內清明,”朱翊钧笑声一收,目光重新落在张居正身上,语气却变得不容置疑,“若不加重赏,朕何以昭示天下,何以激励百官,何以服眾心”
不给张居正说话的机会,朱翊钧只是略作停顿,目光微垂,仿佛在深沉思索,隨即语气变得异常郑重,声音传遍百官:
“朕常思古之贤相,伊尹辅商,周公佐周,皆以殊礼待之。今先生之劳,定国安邦,其功岂在伊、周之下”
此言一出,张居正一直恭敬聆听的身躯,猛地一滯!
“何其急也!”
这四个字如同闪电般划过张居正的脑海。
他瞬间明白了!
皇帝根本不是要什么“加恩示优”,而是要藉此机会,定下相位!
这是要当著文武百官的面,把他架在火焰上烤!
果然,还不等他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御座上充满威严的声音,便再次清晰地传了下来,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所有人的心上:
“大明立国二百年来,內阁虽总揽机要,辅弼朕躬,然终究名分未正,事权不清!先生匡弼社稷,夙夜匪懈,功在千秋,彪炳史册!朕意已决:先生当为我大明『首相』!以『首相』之名,名正言顺,身居內阁,领导百司,总理庶务!自今日起,凡六部诸司奏章,皆需先呈送首相票擬,再交由司礼监批红!”
“轰!!!”
皇帝的话语,如同一道九天惊雷,毫无徵兆地在死寂的皇极门丹墀之上炸响!
丹陛之下,肃立的百官,无论文武,无不骇然变色!
皇极门丹墀之下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的、令人窒息的震惊之中!
首相相位领导六部奏章先呈首相票擬!
此为皇明二百多年来未有之事。
皇帝话音刚落,那短暂的、令人窒息的寂静便被骤然打破!
最先做出反应的,便是那些以纠劾百司、直言敢諫为天职的御史言官!他们顾不得平日里监察仪態的职责,忍不住低声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脸上写满了震惊、不安,心里面则涌现出一种近乎本能的、强烈的反对情绪。
盖因如此改制,他们便不能隨意上书於皇帝抨击內阁大臣。
其中,更是有人按捺不住,失声低呼:
“此举是动摇国本!”
另一侧,武勛一班的將领勛贵们,闻言也不禁骚动起来,脸上写满了惊疑与警惕。
文官权势的急剧膨胀,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
然而,大明朝武臣不预政务已久,他们虽心有不满,却一时间面面相覷,竟无人敢率先出列置喙。
就连文武两班身后身著甲冑的卫士身体闻言也不禁一颤,甲片摩擦之下发出细碎的声响。
就在这暗流涌动、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中,一道身影从班列中站了出来!
左副都御史王篆。
他脸色铁青,步履沉稳而急促,快步来到御前,不顾失仪,直接跪倒在地,朗声奏对:“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篆谨奏:”
接著王篆深吸一口气,声音陡然拔高,如同金石相击,响彻丹墀。
“自洪武十三年,太祖高皇帝罢黜丞相,分权於六部,设都察院、通政司、六科以相互牵制,我大明国祚得以绵延近二百载,正赖此祖宗定製,权力分衡,方得稳固!”
“今陛下一旦更张旧制,重设首相,赋予一人统领六部之权,此乃集权於一身,恐將开启臣下僭越之端,后患无穷。”
王篆抬起头,目光直视御座,语气愈发激昂:“陛下可还记得史册所载昔日西汉霍光,权倾朝野,废立君主;东汉末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此二人,皆是以重臣、丞相之名,行篡逆之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难道陛下亲览史册,竟浑然忘之乎!”
“昔蒙元宰相燕帖木儿,政变夺权,毒杀元主,擅自废立,以至中原动盪,民生凋敝,红巾之火遂成燎原之势。”
“幸天降太祖廓清宇內、驱除韃虏,我皇明遂成一统。”
“故而蒙元之殷鑑,太祖高皇帝记忆犹新,为杜绝权臣专擅、尾大不掉之渐,所垂下的万世不易之法。”
“今日,陛下竟欲背弃祖制,復设首相之位,授张居正以大权!
“臣……臣虽粉身碎骨,万死不敢奉詔!!!”
这最后一句,如同投入滚烫油锅的一瓢冷水,瞬间引爆了朝堂!
王篆的激烈言辞和以死相諫的姿態,仿佛一道衝锋的號角,立刻激起了更多官员的共鸣与响应!
剎那间,涟漪扩散!
“这是要开团!”
朱翊钧立刻意识到大事不妙,连忙让孙德秀制止。
可脑海中的这五个字刚刚闪过,现实的衝击便如同疾风般袭来!
转眼间....通政司和六科给事中们,纷纷应声出列,如同潮水般涌向御道中央,跪倒在地,齐声高呼:
“臣兵科都给事中萧崇业,不敢奉詔!”
“臣户科右给事中萧彦,不敢奉詔!”
“臣礼科右给事中王守诚,不敢奉詔!”
“臣刑科右给事中张鼎思,不敢奉詔!”
“臣通政司右通政朱南雍,不敢奉詔!”
一时间,反对之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整个皇极门丹墀,气氛骤然剑拔弩张!
......
清晨的微光,终於在东方天际勾勒出一抹清晰的鱼肚白。
那穿透薄云的初阳,带著一种清冽、没有温度的光芒,洒落在皇极门冰冷的金砖之上。
却无法驱散御座上朱翊钧心中的怒火。
那是被公然忤逆所激起的愤怒之火,是血液直衝头颅的怒。
他袖中的手,已不自觉地微微握紧。
就在这一触即发的关头。
“噼啪!噼啪!噼啪!”
三声清脆而威严的鸣鞭声再次炸响,如同三道无形的惊雷,强行撕裂了那片鼓譟与喧譁。
“御座之前,岂敢放肆”
宦官这尖锐声音的背后代表著皇权,让那些准备加入的官员暂时强压下了心中的跃跃欲试。
也让朱翊钧彻底冷静下来。
丹墀之下恢復了短暂的寂静。
太急了。
御座一侧,默默看著这一切的张居正,在心中无声地嘆了口气。
他早就察觉到天子行事风格中那股锐意进取、却也难免急切的劲头。
虽然之前已私下提点过,却没想到,天子在如此重大的朝议之上,还是这般雷厉风行,甚至可以说是……不留余地。
眼见局面僵持,甚至有失控的风险,张居正心念电转,已打定主意,准备再次出班,婉言推辞,至少先给皇帝一个台阶下。
设立首相事情,完全可以退朝之后,再从长计议,徐徐图之。
不然自己也要被拖下水了。
然而,不等张居正迈出脚步,御座上的朱翊钧已经开口了。
他的声音出人意料地平静。
“御史所奏,引祖制,言復设丞相有悖於太祖之意,朕深以为然,太祖高皇帝英明神武,所立之法,自有其深远考量。”
朱翊钧先是肯定太祖的智慧,然后话锋一转,点出一个事实,“然世殊时异,太祖时可有內阁”
“朕虽年少,却也略通文史”朱翊钧的声音清晰地迴荡在丹墀之上,他前世作为一个歷史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在这一刻化为最锋利的武器,“太祖皇帝身边,不过设大学士数人,备顾问、赞画军机而已!从未有统领百司之权!”
“內阁乃成祖所立,至正统年间,英宗年幼,故而多依仗內阁决策。”
“自世宗皇帝以来,革新弊政,內阁权重日增,首辅总揽庶务、內阁已在事实上统领六部,这早已是近几十年来约定俗成、朝野上下心照不宣之定例!”
他语气加重,带著一丝毫不掩饰的冷峭与嘲讽:“诸卿明知此中关节,又何必死死抓住早已不合时宜的『祖制』二字不放,混淆视听,非要拘泥於那名相与实相之爭依朕看,不过是借祖宗之名,阻碍朝政、祸乱朝纲!行党同伐异之实!”
王篆闻言浑身一颤,抬起头来想要说什么。
但朱翊钧不去看王篆,他的目光直刺下方跪成一片的六科、通政司官员。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嘴里的每一个字都重重砸在百官心头。
“今日,就在这朝会之上,朕要好好请教一番你们几位。”
“我大明的英宗皇帝,算不算祖宗!”
“宪宗皇帝,算不算祖宗!”
“孝宗皇帝,算不算祖宗!”
“世宗皇帝,算不算祖宗!”
“朕的皇考,在尔等眼中,又算不算我大明朝的列祖列宗!”
朱翊钧说到最后,原本厉声质问的语气竟慢慢缓和下来,甚至带上了一丝真心求教般的平和。
可在百官听来天子的话语中蕴藏著令人毛骨悚然的寒意。
朱翊钧淡淡地看著下方早已嚇得面无人色、噤若寒蝉的眾人,轻描淡写地说道:
“既然诸位如此看重洪武『祖制』,对后世先帝之所为颇有微词,那不如今日,我们就在这朝堂之上,好好议论一番。大家畅所欲言,好好在这议论议论,我大明朝这二百年来,到底哪些皇帝才算是真正的『祖』,哪些又算不上。”
他顿了顿,嘴角甚至勾起一抹极淡的、却无比讥讽的弧度:
“议定之后,若真有哪位先帝被尔等认定『不算祖』了,那也好办。今后,凡祭祀大典,便將这位先帝的牌位撤下,省去相关的祭祀礼仪。”
“毕竟,如今国库空虚,正该勤俭节约。如此一来,也好为空虚的国库,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诸卿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不啻於平地惊雷!
下方百官,无论方才立场如何,此刻无不骇然变色!
这已经不是政见之爭了,甚至不是挑战皇权那么简单了!
这是公然褻瀆礼法!挑战大明的法统!
议论哪位先帝不算祖宗还要撤掉牌位、停止祭祀!这简直是疯了!
若议定世宗、先帝不算祖宗,那他们这些在嘉靖、隆庆年间为官、受恩、甚至被提拔上来的臣子算什么
他们死后有何面目去见世宗、见先帝
原本这是按照惯例的嘉奖,意在表彰忠臣。
然而,眼下的张居正,权势与荣衔已近人臣之巔,封无可封。
再往上封也不过些许虚名,但就是这些虚名,恐怕连张居正自己心底都会滋生些许不安感。
他寧可不要这份“恩典”,也要避开那潜在的政治风险。
“原来如此。”朱翊钧心下瞭然,却依旧按著朝会的流程,不动声色地问道:“那依惯例,当如何加恩”
大明朝廷,最重“惯例”。
官僚机构越是运行日久,便越是路径依赖,遵循旧例。
因为这是最稳妥、也最不易出错的方式,尤其是在这个高度依赖文书流转的体制內,“按例行事”几乎成了一种政治正確。
这一点不管是大明还是后世都是如此,哪怕是一些大公司,依旧如此。
吴兑显然早有准备,面不改色,不假思索地应答:“启稟陛下,英宗朝时,大学士杨溥、李贤等,皆有服中升官考满之例。”
他言简意賅,直接给出了歷史先例。
“哦。”朱翊钧若有所思,目光缓缓转向队列前排,那位身形清癯、肃立不语的內阁首辅。
他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声音带著几分轻鬆:
“先生可有想要的赏赐但说无妨,朕便成人之美,尽数赏给先生便是!”
101看书1?1.全手打无错站
丹陛之下,百官闻言,神色各异。
有人嘴角不屑地向下一撇,发出一声若有似无的嗤鼻;有人眼中流露出难以掩饰的羡慕,暗自嘆息;更有甚者,目光深处掠过一丝嫉妒与恨意,袖中的拳头悄然握紧。
表情虽千差万別,但他们心底涌起的感受,却是惊人的一致。
陛下对这张居正的荣宠,当真是……无以復加了!
见此情况,张居正连忙站出来到御前奏:“家父去世,臣本该泣血恳请辞官守制,以尽人子之孝。然蒙圣上隆恩,再三挽留,臣不得已,才请求在京守丧。幸蒙恩准,臣归葬先父后即刻回京,且陛下特许臣免去朝参、停发俸禄,素服办公。”
他的声音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急促,但语气却保持著极度的恭敬与恳切,“陛下,臣外则勉力处理国事,內则时刻不忘守丧尽礼。虽身居官位,实则与寻常在任大不相同啊!”
“陛下並未真正夺臣之情,臣亦从未正式起復,此情形与英宗朝杨溥、李贤诸公本就不同。况且....”张居正话锋一转,提及关键,“前年陛下大婚,內阁诸臣皆蒙封荫之恩,唯独臣因丧期未满,陛下特命礼部待臣服闋之后再行补议。”
“陛下当时体谅臣居丧之情,不可加恩。既然彼时不可因大婚而升官,今日又岂能独独因考满而加赏”
朱翊钧闻言,脸上露出恍然大悟之色,仿佛真的刚刚想起这桩旧事,之后竟不合时宜地大笑起来:“哈哈!先生不说,我竟真的忘了此事!”
他笑声爽朗,目光落在张居正身上,带著一种近乎亲昵的熟稔:“原来大婚之时,竟未给先生封荫如此说来,倒是我这个做学生的,愧对先生良多矣!”
张居正听得此言,心头猛地一跳!
皇帝这反常的態度,以及这刻意表现出的“师生情谊”和“愧疚”,让他瞬间警惕到了极点!
他竟完全摸不准这位天子打算做什么!
旁边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孙德秀也是心头微震,暗暗感慨:“一个文臣,竟比咱们这些宦官还要受宠,陛下开心时竟连『朕』都不用了……这荣宠,真是……”
而刚刚上奏的吏部左侍郎吴兑,则已是额头冷汗涔涔,背心发凉。
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他绞尽脑汁地思索著,万一皇帝再问及相关案例或规矩,该如何措辞,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局面。
“先生既为国事废寢忘食,使得四海晏平,宇內清明,”朱翊钧笑声一收,目光重新落在张居正身上,语气却变得不容置疑,“若不加重赏,朕何以昭示天下,何以激励百官,何以服眾心”
不给张居正说话的机会,朱翊钧只是略作停顿,目光微垂,仿佛在深沉思索,隨即语气变得异常郑重,声音传遍百官:
“朕常思古之贤相,伊尹辅商,周公佐周,皆以殊礼待之。今先生之劳,定国安邦,其功岂在伊、周之下”
此言一出,张居正一直恭敬聆听的身躯,猛地一滯!
“何其急也!”
这四个字如同闪电般划过张居正的脑海。
他瞬间明白了!
皇帝根本不是要什么“加恩示优”,而是要藉此机会,定下相位!
这是要当著文武百官的面,把他架在火焰上烤!
果然,还不等他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御座上充满威严的声音,便再次清晰地传了下来,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所有人的心上:
“大明立国二百年来,內阁虽总揽机要,辅弼朕躬,然终究名分未正,事权不清!先生匡弼社稷,夙夜匪懈,功在千秋,彪炳史册!朕意已决:先生当为我大明『首相』!以『首相』之名,名正言顺,身居內阁,领导百司,总理庶务!自今日起,凡六部诸司奏章,皆需先呈送首相票擬,再交由司礼监批红!”
“轰!!!”
皇帝的话语,如同一道九天惊雷,毫无徵兆地在死寂的皇极门丹墀之上炸响!
丹陛之下,肃立的百官,无论文武,无不骇然变色!
皇极门丹墀之下瞬间陷入了一片死寂的、令人窒息的震惊之中!
首相相位领导六部奏章先呈首相票擬!
此为皇明二百多年来未有之事。
皇帝话音刚落,那短暂的、令人窒息的寂静便被骤然打破!
最先做出反应的,便是那些以纠劾百司、直言敢諫为天职的御史言官!他们顾不得平日里监察仪態的职责,忍不住低声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脸上写满了震惊、不安,心里面则涌现出一种近乎本能的、强烈的反对情绪。
盖因如此改制,他们便不能隨意上书於皇帝抨击內阁大臣。
其中,更是有人按捺不住,失声低呼:
“此举是动摇国本!”
另一侧,武勛一班的將领勛贵们,闻言也不禁骚动起来,脸上写满了惊疑与警惕。
文官权势的急剧膨胀,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
然而,大明朝武臣不预政务已久,他们虽心有不满,却一时间面面相覷,竟无人敢率先出列置喙。
就连文武两班身后身著甲冑的卫士身体闻言也不禁一颤,甲片摩擦之下发出细碎的声响。
就在这暗流涌动、一触即发的紧张氛围中,一道身影从班列中站了出来!
左副都御史王篆。
他脸色铁青,步履沉稳而急促,快步来到御前,不顾失仪,直接跪倒在地,朗声奏对:“臣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王篆谨奏:”
接著王篆深吸一口气,声音陡然拔高,如同金石相击,响彻丹墀。
“自洪武十三年,太祖高皇帝罢黜丞相,分权於六部,设都察院、通政司、六科以相互牵制,我大明国祚得以绵延近二百载,正赖此祖宗定製,权力分衡,方得稳固!”
“今陛下一旦更张旧制,重设首相,赋予一人统领六部之权,此乃集权於一身,恐將开启臣下僭越之端,后患无穷。”
王篆抬起头,目光直视御座,语气愈发激昂:“陛下可还记得史册所载昔日西汉霍光,权倾朝野,废立君主;东汉末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此二人,皆是以重臣、丞相之名,行篡逆之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难道陛下亲览史册,竟浑然忘之乎!”
“昔蒙元宰相燕帖木儿,政变夺权,毒杀元主,擅自废立,以至中原动盪,民生凋敝,红巾之火遂成燎原之势。”
“幸天降太祖廓清宇內、驱除韃虏,我皇明遂成一统。”
“故而蒙元之殷鑑,太祖高皇帝记忆犹新,为杜绝权臣专擅、尾大不掉之渐,所垂下的万世不易之法。”
“今日,陛下竟欲背弃祖制,復设首相之位,授张居正以大权!
“臣……臣虽粉身碎骨,万死不敢奉詔!!!”
这最后一句,如同投入滚烫油锅的一瓢冷水,瞬间引爆了朝堂!
王篆的激烈言辞和以死相諫的姿態,仿佛一道衝锋的號角,立刻激起了更多官员的共鸣与响应!
剎那间,涟漪扩散!
“这是要开团!”
朱翊钧立刻意识到大事不妙,连忙让孙德秀制止。
可脑海中的这五个字刚刚闪过,现实的衝击便如同疾风般袭来!
转眼间....通政司和六科给事中们,纷纷应声出列,如同潮水般涌向御道中央,跪倒在地,齐声高呼:
“臣兵科都给事中萧崇业,不敢奉詔!”
“臣户科右给事中萧彦,不敢奉詔!”
“臣礼科右给事中王守诚,不敢奉詔!”
“臣刑科右给事中张鼎思,不敢奉詔!”
“臣通政司右通政朱南雍,不敢奉詔!”
一时间,反对之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
整个皇极门丹墀,气氛骤然剑拔弩张!
......
清晨的微光,终於在东方天际勾勒出一抹清晰的鱼肚白。
那穿透薄云的初阳,带著一种清冽、没有温度的光芒,洒落在皇极门冰冷的金砖之上。
却无法驱散御座上朱翊钧心中的怒火。
那是被公然忤逆所激起的愤怒之火,是血液直衝头颅的怒。
他袖中的手,已不自觉地微微握紧。
就在这一触即发的关头。
“噼啪!噼啪!噼啪!”
三声清脆而威严的鸣鞭声再次炸响,如同三道无形的惊雷,强行撕裂了那片鼓譟与喧譁。
“御座之前,岂敢放肆”
宦官这尖锐声音的背后代表著皇权,让那些准备加入的官员暂时强压下了心中的跃跃欲试。
也让朱翊钧彻底冷静下来。
丹墀之下恢復了短暂的寂静。
太急了。
御座一侧,默默看著这一切的张居正,在心中无声地嘆了口气。
他早就察觉到天子行事风格中那股锐意进取、却也难免急切的劲头。
虽然之前已私下提点过,却没想到,天子在如此重大的朝议之上,还是这般雷厉风行,甚至可以说是……不留余地。
眼见局面僵持,甚至有失控的风险,张居正心念电转,已打定主意,准备再次出班,婉言推辞,至少先给皇帝一个台阶下。
设立首相事情,完全可以退朝之后,再从长计议,徐徐图之。
不然自己也要被拖下水了。
然而,不等张居正迈出脚步,御座上的朱翊钧已经开口了。
他的声音出人意料地平静。
“御史所奏,引祖制,言復设丞相有悖於太祖之意,朕深以为然,太祖高皇帝英明神武,所立之法,自有其深远考量。”
朱翊钧先是肯定太祖的智慧,然后话锋一转,点出一个事实,“然世殊时异,太祖时可有內阁”
“朕虽年少,却也略通文史”朱翊钧的声音清晰地迴荡在丹墀之上,他前世作为一个歷史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在这一刻化为最锋利的武器,“太祖皇帝身边,不过设大学士数人,备顾问、赞画军机而已!从未有统领百司之权!”
“內阁乃成祖所立,至正统年间,英宗年幼,故而多依仗內阁决策。”
“自世宗皇帝以来,革新弊政,內阁权重日增,首辅总揽庶务、內阁已在事实上统领六部,这早已是近几十年来约定俗成、朝野上下心照不宣之定例!”
他语气加重,带著一丝毫不掩饰的冷峭与嘲讽:“诸卿明知此中关节,又何必死死抓住早已不合时宜的『祖制』二字不放,混淆视听,非要拘泥於那名相与实相之爭依朕看,不过是借祖宗之名,阻碍朝政、祸乱朝纲!行党同伐异之实!”
王篆闻言浑身一颤,抬起头来想要说什么。
但朱翊钧不去看王篆,他的目光直刺下方跪成一片的六科、通政司官员。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嘴里的每一个字都重重砸在百官心头。
“今日,就在这朝会之上,朕要好好请教一番你们几位。”
“我大明的英宗皇帝,算不算祖宗!”
“宪宗皇帝,算不算祖宗!”
“孝宗皇帝,算不算祖宗!”
“世宗皇帝,算不算祖宗!”
“朕的皇考,在尔等眼中,又算不算我大明朝的列祖列宗!”
朱翊钧说到最后,原本厉声质问的语气竟慢慢缓和下来,甚至带上了一丝真心求教般的平和。
可在百官听来天子的话语中蕴藏著令人毛骨悚然的寒意。
朱翊钧淡淡地看著下方早已嚇得面无人色、噤若寒蝉的眾人,轻描淡写地说道:
“既然诸位如此看重洪武『祖制』,对后世先帝之所为颇有微词,那不如今日,我们就在这朝堂之上,好好议论一番。大家畅所欲言,好好在这议论议论,我大明朝这二百年来,到底哪些皇帝才算是真正的『祖』,哪些又算不上。”
他顿了顿,嘴角甚至勾起一抹极淡的、却无比讥讽的弧度:
“议定之后,若真有哪位先帝被尔等认定『不算祖』了,那也好办。今后,凡祭祀大典,便將这位先帝的牌位撤下,省去相关的祭祀礼仪。”
“毕竟,如今国库空虚,正该勤俭节约。如此一来,也好为空虚的国库,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诸卿以为如何
此言一出,不啻於平地惊雷!
下方百官,无论方才立场如何,此刻无不骇然变色!
这已经不是政见之爭了,甚至不是挑战皇权那么简单了!
这是公然褻瀆礼法!挑战大明的法统!
议论哪位先帝不算祖宗还要撤掉牌位、停止祭祀!这简直是疯了!
若议定世宗、先帝不算祖宗,那他们这些在嘉靖、隆庆年间为官、受恩、甚至被提拔上来的臣子算什么
他们死后有何面目去见世宗、见先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