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锣鼓喧天进村,二等功臣之家-《军途:从一封徵兵信邮寄开始》

  第104章 锣鼓喧天进村,二等功臣之家

  “把地扫扫,把门开开,多摆点板凳,家里来人可以坐。”

  村长,陈学军,刘凤兰三人,正不知道该咋办,绞尽脑汁苦思时。

  一直站在大人身后的陈静,此刻,却手捧著包子怯怯的开口了。

  小孩子心思没那么复杂。

  她只是见串亲戚时,姑妈家,姨妈家都是把屋里收拾得很亮堂,才学著样开口。

  可这一番话,直接点醒了三个人啊。

  “哎呀!!看我这脑子,都不如小静了。”

  村长闻言,反应倒是挺快。

  他抬手拍拍额头:“小静说得对,学军你去村里挨家挨户借板凳,院子打扫打扫,把那木柴,锯末都搬一边去。”

  “我回家拿茶叶,记住给人家多烧水泡点茶,把那谁,建峰家的彩电不行也借过来先,放屋里好看点。”

  村长哆嗦著嘴交代完,人都走出十几米了。

  又像是突然想起来似的,跑回来摆手道:“不行不行,彩电不能借,等会有电视台的人来。”

  “你家条件不好,就该给上头看看,太好的东西不能摆,不能摆。”

  “就扫扫地,锯末也不挪了就放那,你自行车链子刚才修一半也別修了,就放那。”

  “赶紧收拾,我回去拿茶叶。”

  村长说完,整个人一溜烟的小跑著回家,瞅著是真急坏了啊。

  有头绪就好办了。

  “凤兰,你赶紧的,去隔壁爱霞家里,借点板凳茶水杯子啥的,我扫扫地。”

  陈学军大步走到墙根处,拿起比人还高的大扫帚,开始满院子清扫。

  没多大一会。

  过年閒著在家的左邻右舍就都到了,听说学军家的孩子又立功了,连县里都要来人送功。

  这送功是啥玩意,没人知道。

  但怎么待客,家家户户可都熟悉啊。

  有人帮著扫院子,有人跑回家,也拿著扫帚开始清扫从门口到村口的路。

  甚至一些勤快的,或者说实在没找到活乾的,乾脆提起家里的装水的桶,跟在扫地后面洒水。

  烧水的暖瓶,一个个被提进陈默的家里,左邻右舍都在攒著劲的帮忙。

  镇上后续也来人了。

  不过他们没去家里,而是拿著铁锹,把村口路边挖上坑,栽一些不知道从哪弄来的树苗,吭哧吭哧的把土拍实。

  新栽的一排树苗上,还用细绳子掛著“热烈欢迎领导蒞临指导工作”的条幅。

  条幅瞅著不像新的,应该是老演员了。

  送功的消息传得很快。

  村口的人,也是越聚越多。

  很多人都点起脚朝远处张望。

  这部队立功很多人都知道咋回事,可送功是啥玩意,属实是整不明白啊。

  等陈学军来到村口时,一大帮子人围上去。

  其中一个揣著怀,夹膀子,嘴里还叼著烟的中年人,满脸稀奇的开口道:“学军,歪日啊,这送功到底是咋个回事,懟真大动静”

  说著,他还刻意將眼神瞄向镇上过来的那帮人。

  这时候,人家都已经在村口列上队了。

  陈学军原本是个不善言谈的实在人,如今,也被武装部三天两头的过来,给磨链得稍微通透了些。

  抽了半辈子的手捲菸都给戒了,开始买整包的老黄皮,拆著包,给乡里乡亲的递烟。

  “我也不知道啊,就老郑说让准备,咱也不清楚咋准备,等等吧。”

  陈学军涨红著脸回应,他一部分是侷促导致,一部分是太过著急。

  “哎呀,这当兵就是中啊,你看你家老大多有出息,家里头都不缺吃喝了。”

  “你说那是球,有那当兵中,那有些当兵也不中,看人嘞。”

  “反正我就是感觉学军家的老大中,从小脑袋瓜就好使,这到部队都能立功,也是个能人啊。”

  “可不是嘞,我听人家说,部队里面也不好混啊,可多道道哩。”

  一群大老爷们各自发表著看法。

  陈学军听著村里人的议论,腰杆子都不自觉的挺起,在村里中规中矩的他,实在是没想到,人都老了。

  却因为自家孩子,又扬眉吐气了一把。

  “咚!!”

  “啪!!”

  人群正议论时,远处镇子方向,一声清脆的大雷子炮仗声传来。

  村民还没啥动静呢。

  村口站得那些镇上的人,却急忙伸手拽拽衣服,一路小跑的朝著狮桥的方向狂奔。

  “来了来了,送功的来了。”

  人群中,不知道谁突然嚎了一嗓子,那傢伙,凑热闹的人也开始统一跟著跑。

  几百人,有叼烟的,有抱著孩子的,有老人,有小孩,人群都朝著村外移动。

  “咚咚鏘,咚咚鏘。”

  声音越来越近,敲锣打鼓的动静,已经清晰可闻。

  兴隆村口,到镇子上是一条直路,总共也没多远。

  排头的车已经隱隱能够看到。

  一辆黑色的普桑,领著后方看不清的车队过来。

  “咚!!啪!!”

  炮仗声,混合著敲鼓的声音,愣是將跑动的人群给看呆了。

  別看老普桑放在后世,属於烂大街除了因为情怀,都没几个人愿意开的类型。

  可放在1999年,那是妥妥的豪车啊。

  一般人买不起,更开不上,都是眾多政府部门的专用车辆,能用这车领头进村,就算啥也不懂的村民,光靠眼看,都能看出这所谓的送功,动静可不小哇。

  车队距离的近了。

  跑在前面的人才发现,这可不是一辆普桑带队啊。

  而是三辆,后面还跟著好几辆土黄色的吉普,昌河车。

  刚才距离的远,加上视线被挡,跑近了才瞅清。

  车身两侧都拉著醒目的条幅。

  “热烈祝贺陈默同志荣立二等功。”

  咚咚咚.鏘鏘鏘.

  中间的军卡上,鼓队使劲的敲打著锣鼓,旁边还有人抬著一面暗红色的木牌,上面写著字体苍劲的“二等功臣之家”。

  一眼望不到头的车队,鞭炮齐鸣,锣鼓喧天。

  车队后方,还跟著乌泱泱从镇上过来看热闹的人群。

  看到这幅场面。

  很多一开始搞不懂送功是什么的人,当即傻眼了。

  “乖乖呀,那红布上写得啥呀还有那牌匾上都写得啥,咋这么多人过来送哩。”

  “妈,那是条幅不是红布,上面写著祝贺我陈默哥荣获二等功,牌匾上写得是二等功臣之家,妈,啥是功臣之家啊”

  啥是功臣之家,很多人心里模糊有著概念,但却没有几人能说得上来。

  可这份震撼,是实打实的啊。

  因为功臣之家,那是国家授予的称呼,別说全村了,隔壁几个村加一块也没听说谁家有这个。

  由於看热闹的人太多了,簇拥到一块。

  足足出村数百米,送功的车队,眼看前面都被人群挡住,排头的车开始缓缓靠近右侧停车。

  陈学军激动的搓搓手,在他身旁,村长也整得老激动了,推著陈学军一边往前走,一边叮嘱道:“学军,你得记住啊,见面咱得先发烟,然后邀请领导去家里。”

  “好不容易来一趟,可不能怠慢。”

  车辆停稳。

  第二辆车门被打开,一名穿著灰色中山装的人下车。

  小孩子认不出这下车的人是谁,可村里很多大人都清楚啊。

  九十年代的娱乐方面都很匱乏,大多都喜欢农閒时看个电视打发时间,而父县书-记赵宏盛,可是经常在父县电视台出现。

  “乖乖,电视里的人跑出来了”

  围观的人群,看到有领导就站在跟前,有人忍不住发出惊呼。

  陈学军自然也认出来了,可他没想到村长说得县里来人,是这么个来法啊。

  烟还让不让了

  跟领导怎么打招呼

  陈学军一时间有些懵,好在跟车在后方的曹德明,这时候匆忙的跑过来。

  不管咋说,类似的场面,有熟人肯定会放鬆许多啊。

  “赵书记,这位就是陈默的父亲,陈学军。”

  老曹在旁边笑著充当解说员。

  “哈哈,陈老哥新年好啊。”赵宏盛满脸热忱的笑意,一把拉住陈学军的手。

  后方电视台的录像机“刷刷”的到位,跟著拍摄。

  “领导好,领导新年好。”

  陈学军碰上这么热情的领导,有些不知所措,赵宏盛倒是相当坦然,两人握过手后,並肩朝村里走去。

  一路上的话语,都是他在主动的开口,关怀著,鼓励著,也在询问著家里的情况。

  这领导都下车了。

  后面乌泱泱的人群,有拉条幅的,有抬匾的,还有敲锣打鼓,点燃炮仗的,队伍足足延伸三十多米。

  喜气洋洋的跟在后面。

  鞭炮声能传出十里,噼里啪啦,一路上都是红色的碎屑和刺鼻的硝烟味。

  路两边,麦地里。

  跟著队伍走的人群,到处都是。

  “乖乖呀,这还是得当兵啊,当兵就是好。”

  村口路边的位置,有村民点脚看著远处,脸上那羡慕都快溢出来了。

  “是啊,这学军可算是威风了,以后也是咱村的光棍人啊。”

  最⊥新⊥小⊥说⊥在⊥⊥⊥首⊥发!

  “咦,我靠他姨啊,电视台都来人了,都站好,说不定咱也能上电视。”

  伴隨著赵宏盛进村。

  很多村民连烟都不抽了,儘可能拽著衣服,让自己看起来利索点,盼著也能上回电视。

  远处。

  刘凤兰怀里抱著女儿,跟前站著陈锋,娘仨看到这么大的送功场面,一时间也愣住了。

  “妈,我哥到底在部队干啥了啊”陈锋瞪著眼,他总觉得最近自己哥哥有点不对劲。

  兄弟俩毕竟是从小玩到大,很是了解。

  在陈锋眼里,陈默虽说也是称职的哥哥,学习各方面都可以,但这跟自己印象中的人,差距也太大了吧。

  平时在家中规中矩的一个人,咋就进了部队,就跟浑身开掛了似的。

  立功就算了,陈锋对立功也没什么概念。

  但慰问品还有这次,这么多人开著车来家里,又是祝贺又是放炮的。

  这跟他印象中的哥哥,可对不上號啊。

  刘凤兰闻言,她也没吭声,只是抿了抿嘴,心里是既高兴又担心。

  因为她也觉得儿子变化太大了,就跟突然长大了似的。

  “哎呦,凤兰你还不赶紧的,人都快进村了。”

  旁边一位大婶跑过来,拍著腿,满脸急促的接过陈静抱著嚷嚷道:“快回家准备啊。”

  “茶倒上,有啥吃的都端出来。”

  “哦哦,好。”

  刘凤兰像是刚反应过来似的,匆忙回应一声,扭头就往家里跑。

  其实都用不上她准备啥了。

  左邻右舍的婶婶,都在院子里,茶水,果早就备好。

  听见外面的动静,一个个伸著脑袋往外瞅。

  人群聚集的位置,很快从路上,转移到陈默家门口。

  眾人眼睁睁看著一个个大红的条幅,被掛在陈默家院墙上。

  鼓队站在门口扭著秧歌舞。

  一块大牌匾抬著进院。

  那可是功臣之家的牌匾啊,暗红色的大匾,配著金色的字体。

  这种“功臣之家”进院的震撼,在乡土气息浓重的村子里,可比什么去南方打工赚多少钱,还让人震撼,羡慕啊。

  周围围观的人群,嘴巴看得都差点合不拢,要知道,陈家大娃子去年还经常在村里碰到呢。

  这咋就进部队几个月,就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呢

  跟陈默关係比较要好的髮小董柯洋,刘少培,听到动静赶过来时。

  俩人更是直接傻眼。

  因为跟著送功队伍里,不光有穿军装的人,还有他们一高的校长,还有几个校领导,全都是满面红光。

  那可是校长啊,学生对其他部门的人没印象,可学校的领导有著血脉上的天然压制。

  “乖乖,陈默去当兵这是都干啥了啊,咋成功臣了”

  董柯洋嘟囔了一声,悄摸的跟在人群后面,挤进家里。

  此时。

  院子里送功队伍的人基本齐了。

  赵宏盛环顾了一圈陈默家中的情况,也没选择往屋里进,主要是人太多了。

  进屋会更拥挤。

  电视台的人,报社的人,有些站跟前拍摄,有些手脚麻利的,乾脆骑到墙头上,还有些挤不到跟前的,索性站柴火堆上。

  “领导,屋里坐吧,喝点茶,饭啥的都准备的有。”

  陈学军试图继续邀请领导。

  赵宏盛则是笑著摆了摆手:“陈老哥,咱不用那么客气,家里什么也不用准备,孩子在外有出息,主要是高兴啊。”

  说著,赵宏盛拍了拍手,外面的鞭炮和鼓队,有人通知停下。

  功臣之家的牌匾也放在堂屋门口。

  赵宏盛嗓门洪亮的说道:“乡亲们,大家都不要麻烦了啊,今天咱们送功的同志,过来咱们兴隆村。”

  “是因为咱们村,出了一个特別有出息的孩子,陈默同志在部队荣获二等功,那是咱们整个父县的骄傲。”

  “好!!”

  曹德明带头鼓掌。

  满院子里的人,跟著一起鼓掌。

  天渐渐暗沉,可聚集的人群,积极性却是丝毫不低啊。

  陈学军心跳都加快了不少,这可是县里的领导在夸自己孩子啊。

  赵宏盛职位虽高,但毕竟不是地方军区的人,他把自己位置摆得非常分明,开头的话讲完后,就继续询问陈学军一些家庭上的事情。

  顺势跟村长了解村里的情况。

  电视台和报社,在旁负责拍摄一幅幅官民一家亲的美好画面。

  等掌声渐渐落下。

  曹德明伸手拽拽军装,接过了话头,言语激昂道:“老乡们,刚才赵书记也说了,今天来到咱们兴隆,就是为了给陈默同志送功,送喜报。”

  “陈默同志自从参军进入部队,表现非常好,曾多次受到军区的表扬,更是在竞赛中七项第一,以过硬的军事素质,力压群雄。”

  “年前曾获得过三等功,还受到军区嘉奖,这次又在执行巡逻任务中,勇立二等功。”

  “这些荣誉,是陈默应得的,当然了,没有部队的监督和关怀,没有家乡父老乡亲的鼓励和支持,陈默同志也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为表示祝贺,咱们父县不仅要给陈默同志送功,送喜报,咱们政府,县武装部,军分区,电视台,父县日报,民政部门,还有咱们县一高共同出资。”

  “奖励陈默同志立功奖金6000元。”

  “来,乡亲们,咱们大家再次鼓掌,一同为陈默同志取得的荣誉,表示热烈祝贺。”

  曹德明话音落下,他自己率先鼓掌。

  人群跟著一块拍手,如果说这一路上又是放炮,又是拉红条幅,送牌匾足够让村民震撼。

  那这立功奖金,可是实打实的羡慕啊。

  99年的六千元,几乎是大多数家庭的全部存款了,甚至还存不了这么多。

  接下来的流程就简单了。

  武装部的人过来给陈学军,刘凤兰身上掛上綬带,胸前都別上大红,拍照。

  隨行的工作人员,在取得家里人同意后,將功臣之家的牌匾,掛到堂屋最显眼的地方。

  慰问品更像是不要钱似的,一堆一堆的往屋里提。

  很多村民看著平日里,老实巴交的陈学军夫妇,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还能跟著领导一起拍照。

  说不定过两天都能上电视。

  打心眼里高兴的人有不少,但羡慕的人更多。

  陈学军怀里捧著立功奖金的牌子,手上拿著厚厚的信封,这位坚强了一辈子的老父亲,此刻,早已激动的说不出话了。

  儿子在部队三番两次的立功,武装部的人,甚至县里的领导都过来慰问。

  这种事,他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如今,就在跟前。

  著实让他这个做父亲的,在村子里,狠狠的扬眉吐气。

  周围村民的羡慕,陈家人脸上的笑意和自豪,加上忙忙碌碌的送功人员。

  营造出一副热闹的画面。

  就是可惜。

  远在晋省的陈默,无法亲自体会了。

  他这时候,还正腰里栓著绳子,跟著八班的战友。

  在训练场上,继续泼洒著青春热血。

  场上。

  陈默的身影,越来越挺拔,自身信念也越来越坚定。

  这是他在找到新的目標时,最直观的体现。

  时刻激励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