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队穿过坊子区界碑后,昌乐基地的轮廓在暮色中逐渐清晰。远远望去,一道银灰色的巨墙横亘在平原上,军工级合金板材榫卯拼接的墙面上,每隔15米就立着一座钢结构瞭望塔——塔高8米,顶端围着半人高的防护栏,值守士兵正握着夜视望远镜扫视旷野,探照灯的光柱随着他们的动作在地面划出扇形轨迹。墙基处斑驳的砖石痕迹还在,那是原昌乐武装部旧围墙的遗存,如今被新的防御体系包裹,像一位披挂铠甲的老兵。
三道防线与瞭望塔阵
第一道防线距高墙两公里,脉冲电子围栏的高压线缆在暮色中嗡鸣,围栏内侧每隔50米就有一座混凝土掩体,QJG-02式高射机枪架在掩体中央,能有效撕碎集群丧尸。掩体旁立着8米高的钢结构瞭望塔,塔内士兵握着通讯器,不时向指挥部汇报旷野动态:“东向三公里无异常,红外报警系统正常。”守在这里的士兵穿着荒漠迷彩,半跪在掩体后,手指搭在扳机护圈上,目光警惕地盯着远方。
第二道防线推进至高墙一公里处,菱形拒马与合金钢板掩体交错分布,89式重机枪架在掩体上,旁边堆着成箱的穿甲***。这里的瞭望塔是混凝土基座,高6米,塔上士兵配备热成像仪,能穿透夜色捕捉移动目标。士兵们呈战术分散队形,有人检查火箭筒装填状态,有人擦拭枪管,掩体上白漆画的丧尸靶标已布满弹孔,侧面还留着原武装部靶场的白色石灰线。
第三道防线紧贴高墙,墙顶每隔30米就有一座自动榴弹发射器,炮口斜指天空构成交叉火力网。墙根处的红旗-7防空导弹发射架被防潮布覆盖,旁边的瞭望塔与高墙相连,士兵站在塔内,一边记录设备巡检表,一边通过对讲机与其他塔台确认联络:“西北塔台收到,设备正常。”这里的官兵站姿挺拔,钢盔下的眼神沉稳,每小时一次的设备检查从不懈怠——这是基地最后的屏障。
隐秘的逃生通道
高墙设有四座备用逃生门,均采用防爆密闭门设计:西北门藏在侧柏林里,8厚的门扇需两名士兵同时输入密码开启;东南门伪装成维修通道,门底自动密封刀能切断丧尸体液渗透;东北和西南门连地下通道,门楣爆破膜片可在超压时泄压。每个门岗配三名士兵,两人持枪警戒,一人监控电子系统,西南门入口处“昌乐县人民武装部”的旧木牌仍在,被当作历史纪念保留。
墙内的双重世界
穿过主入口防爆门,1000多亩的基地划分成清晰的功能区:东侧军事区里,三座简易机堡停着歼-10C战机,停机坪铺着热塑性地垫,地勤人员正给战机挂载弹药,机堡旁还留着原武装部直升机停机坪的圆形标记。
中部科研与生产区,米白色科研楼灯火通明,顶楼玻璃幕墙后可见病毒培养箱的绿灯;隔壁军工厂传来机床轰鸣,工人穿蓝色工装组装机枪零件,车间顶的太阳能光伏板提供电力——这里原是武装部维修车间,墙上还挂着“军民融合”的旧标语。广场上晾晒着新生产的防毒面具,消毒水味与机器声交织。
西侧生活区反差明显:别墅区改造成指挥部和医院,绿树小道上,研究员与士兵擦肩而过;外围空地上,蓝色帐篷绵延成片,每个帐篷门口堆着炊具和储水桶。帐篷区边缘的耕地里,农民在收割耐寒蔬菜,灌溉用的雨水过滤装置旁,原武装部旧仓库成了种子储存室。
训练场的晨光与退枪
清晨的训练场上,原武装部砖石靶墙改造成战术掩体,三十余名士兵进行射击训练,95式步枪的枪声此起彼伏。“瞄准头部!丧尸群体冲击强,节省弹药!”老班长赵刚纠正新兵姿势,声音回荡在场地间。靶场另一侧,装甲突击车呈楔形编队演练,步兵依托车体建立防御,车长通过电台下达指令。
我站在训练场边缘,手里攥着陈峰的***,木质枪托还留着他的体温。昨夜周磊说要把我编入狙击组时,我整夜没睡——想起自己在隔离车旁差点被变异者扑倒,想起陈峰持枪的稳健模样,我清楚自己身体虚弱,扛不住***的后坐力,更担不起守护的重任。
训练间隙,我找到周磊,把***递过去:“周连长,这枪我不能要。”我的手指摩挲着枪身,“我体力差,连长时间持枪都做不到,更别说精准射击。跟着张岚学医疗,或许能帮更多人。”
周磊接过枪,指尖擦过枪托上的血迹,沉默片刻后点头:“你说得对,守护不只有持枪一种方式。陈峰要是知道,也会认可你的选择。”他把枪交给旁边的老兵,“这枪交给你,记得保养好,别辜负陈峰的心意。”
我望着老兵接过枪的背影,心里虽有遗憾,却更踏实。转身时,看见张岚在医疗区招手,她身边放着新到的急救箱:“正好缺个帮手,跟我学包扎吧,以后战场上,多救一个人就是多一份希望。”
军政楼的灯光
军政楼前的五星红旗在夜风中飘扬,这座由武装部办公楼扩建的建筑,保留着砖混结构,新增了合金加固层。楼内作战指挥中心依旧亮灯,电子地图标注着基地各区域:原武装部弹药库改的地下掩体、太阳能发电站、地下通道......
周磊站在窗前,看着医疗区亮着的灯——我正跟着张岚整理急救物资,灯光下,我们的影子映在墙上。刘伟走进来递上热茶:“新增的12名幸存者安置好了,帐篷区用武装部的旧钢架扩建了一片。”
周磊点头,目光落在窗外的瞭望塔上,塔灯像星星般点缀在高墙旁:“守住这里,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对陈峰最好的告慰。”
月光洒在训练场上,照亮新旧交织的痕迹:砖石地基与合金掩体,旧标语与新设备。高墙外的嘶吼隐约传来,墙内却有医疗区的灯光、工厂的轰鸣、耕地的人影——这座堡垒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文明的火种,而我知道,我的战场在医疗区,在每一个需要救治的人身边。
三道防线与瞭望塔阵
第一道防线距高墙两公里,脉冲电子围栏的高压线缆在暮色中嗡鸣,围栏内侧每隔50米就有一座混凝土掩体,QJG-02式高射机枪架在掩体中央,能有效撕碎集群丧尸。掩体旁立着8米高的钢结构瞭望塔,塔内士兵握着通讯器,不时向指挥部汇报旷野动态:“东向三公里无异常,红外报警系统正常。”守在这里的士兵穿着荒漠迷彩,半跪在掩体后,手指搭在扳机护圈上,目光警惕地盯着远方。
第二道防线推进至高墙一公里处,菱形拒马与合金钢板掩体交错分布,89式重机枪架在掩体上,旁边堆着成箱的穿甲***。这里的瞭望塔是混凝土基座,高6米,塔上士兵配备热成像仪,能穿透夜色捕捉移动目标。士兵们呈战术分散队形,有人检查火箭筒装填状态,有人擦拭枪管,掩体上白漆画的丧尸靶标已布满弹孔,侧面还留着原武装部靶场的白色石灰线。
第三道防线紧贴高墙,墙顶每隔30米就有一座自动榴弹发射器,炮口斜指天空构成交叉火力网。墙根处的红旗-7防空导弹发射架被防潮布覆盖,旁边的瞭望塔与高墙相连,士兵站在塔内,一边记录设备巡检表,一边通过对讲机与其他塔台确认联络:“西北塔台收到,设备正常。”这里的官兵站姿挺拔,钢盔下的眼神沉稳,每小时一次的设备检查从不懈怠——这是基地最后的屏障。
隐秘的逃生通道
高墙设有四座备用逃生门,均采用防爆密闭门设计:西北门藏在侧柏林里,8厚的门扇需两名士兵同时输入密码开启;东南门伪装成维修通道,门底自动密封刀能切断丧尸体液渗透;东北和西南门连地下通道,门楣爆破膜片可在超压时泄压。每个门岗配三名士兵,两人持枪警戒,一人监控电子系统,西南门入口处“昌乐县人民武装部”的旧木牌仍在,被当作历史纪念保留。
墙内的双重世界
穿过主入口防爆门,1000多亩的基地划分成清晰的功能区:东侧军事区里,三座简易机堡停着歼-10C战机,停机坪铺着热塑性地垫,地勤人员正给战机挂载弹药,机堡旁还留着原武装部直升机停机坪的圆形标记。
中部科研与生产区,米白色科研楼灯火通明,顶楼玻璃幕墙后可见病毒培养箱的绿灯;隔壁军工厂传来机床轰鸣,工人穿蓝色工装组装机枪零件,车间顶的太阳能光伏板提供电力——这里原是武装部维修车间,墙上还挂着“军民融合”的旧标语。广场上晾晒着新生产的防毒面具,消毒水味与机器声交织。
西侧生活区反差明显:别墅区改造成指挥部和医院,绿树小道上,研究员与士兵擦肩而过;外围空地上,蓝色帐篷绵延成片,每个帐篷门口堆着炊具和储水桶。帐篷区边缘的耕地里,农民在收割耐寒蔬菜,灌溉用的雨水过滤装置旁,原武装部旧仓库成了种子储存室。
训练场的晨光与退枪
清晨的训练场上,原武装部砖石靶墙改造成战术掩体,三十余名士兵进行射击训练,95式步枪的枪声此起彼伏。“瞄准头部!丧尸群体冲击强,节省弹药!”老班长赵刚纠正新兵姿势,声音回荡在场地间。靶场另一侧,装甲突击车呈楔形编队演练,步兵依托车体建立防御,车长通过电台下达指令。
我站在训练场边缘,手里攥着陈峰的***,木质枪托还留着他的体温。昨夜周磊说要把我编入狙击组时,我整夜没睡——想起自己在隔离车旁差点被变异者扑倒,想起陈峰持枪的稳健模样,我清楚自己身体虚弱,扛不住***的后坐力,更担不起守护的重任。
训练间隙,我找到周磊,把***递过去:“周连长,这枪我不能要。”我的手指摩挲着枪身,“我体力差,连长时间持枪都做不到,更别说精准射击。跟着张岚学医疗,或许能帮更多人。”
周磊接过枪,指尖擦过枪托上的血迹,沉默片刻后点头:“你说得对,守护不只有持枪一种方式。陈峰要是知道,也会认可你的选择。”他把枪交给旁边的老兵,“这枪交给你,记得保养好,别辜负陈峰的心意。”
我望着老兵接过枪的背影,心里虽有遗憾,却更踏实。转身时,看见张岚在医疗区招手,她身边放着新到的急救箱:“正好缺个帮手,跟我学包扎吧,以后战场上,多救一个人就是多一份希望。”
军政楼的灯光
军政楼前的五星红旗在夜风中飘扬,这座由武装部办公楼扩建的建筑,保留着砖混结构,新增了合金加固层。楼内作战指挥中心依旧亮灯,电子地图标注着基地各区域:原武装部弹药库改的地下掩体、太阳能发电站、地下通道......
周磊站在窗前,看着医疗区亮着的灯——我正跟着张岚整理急救物资,灯光下,我们的影子映在墙上。刘伟走进来递上热茶:“新增的12名幸存者安置好了,帐篷区用武装部的旧钢架扩建了一片。”
周磊点头,目光落在窗外的瞭望塔上,塔灯像星星般点缀在高墙旁:“守住这里,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对陈峰最好的告慰。”
月光洒在训练场上,照亮新旧交织的痕迹:砖石地基与合金掩体,旧标语与新设备。高墙外的嘶吼隐约传来,墙内却有医疗区的灯光、工厂的轰鸣、耕地的人影——这座堡垒里,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文明的火种,而我知道,我的战场在医疗区,在每一个需要救治的人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