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t山林仿佛活了过来,却又死寂得可怕。
不再是纯粹的黑暗,一种无形的、粘稠的压力弥漫在空气中,压迫着每个人的神经。
那异常的生物电波辐射虽不可见,却无孔不入,像细微的电流持续刺激着皮肤,更在脑海中激起阵阵低鸣。
头痛、耳鸣、轻微的眩晕感成为常态。
一名队员突然对着空无一人的树林举枪,声称看到了闪烁的人影;
另一人则坚持听到风中夹杂着模糊的呼唤他名字的声音。
理智尚存,但恐惧和猜疑如同藤蔓,在沉默的行进中悄然滋长,缠绕着这支本就脆弱的队伍。
李飞成了队伍中最不稳定的焦点。他时而陷入死寂的昏迷,时而又突然剧烈挣扎,喉咙里发出非人的嗬嗬声,眼中短暂地失去焦距,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占据。
在一次尤为剧烈的发作后,他忽然用一种完全陌生的、冰冷的语调吐出几个破碎的音节:“……二叠纪……灰岩……基底断层……共振频率7.83赫兹偏移……”
钱教授猛地捂住他的嘴,脸色惊疑不定。这些地质学术语绝非李飞所能掌握。环境中的“回响”正在通过他“播放”某些信息碎片。
“他又在吸引那些东西吗?”一个脸上带着擦伤、眼神惶恐的年轻士兵忍不住低声抱怨,目光扫过担架上痛苦扭动的李飞,“带着他,我们就像举着火把在夜里走路!”
“闭嘴!”郑代表低吼,眼神锐利如刀,“没有他,我们早就死在
“可是代表,我们的食物最多再撑两天,药品几乎没了,电池也快耗尽了。再这样漫无目的地走下去……”另一名年纪稍长的研究员推了推破碎的眼镜,语气沉重,“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不是跟着一个……一个病人无意识的指引。”
分歧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是放弃李飞这个明显的“辐射源”和负担,轻装简行寻找生机?还是继续保护这可能是唯一理解现状的“钥匙”,冒险跟随那缥缈的指引?
钱教授没有参与争论,他蹲在李飞身边,用仅剩的电量运行着一个简陋的辐射探测仪和脑波监测装置,艰难地对比着李飞状态波动与环境辐射强度的数据。
“有规律……”他忽然抬起头,眼中布满血丝却闪着光,“虽然混乱,但他的脑波峰值和环境辐射的峰值存在微弱的相位差……而且,辐射强度并非均匀分布……东南偏南方向,大约三公里外,似乎存在一个……‘洼地’?或者说,一个辐射相对较弱的区域?”
这个发现基于极其有限的数据和大量的推测,但它提供了一个基于客观分析的方向,而非完全依赖李飞的呓语或那张来历不明的纸条。
“能确定吗?”郑代表沉声问。
“不能完全确定,但概率高于盲目乱闯。”钱教授苦笑,“那里的辐射背景值更低,或许能让他的情况稳定些,也能让我们喘口气。”
这似乎成了眼下唯一的选择。
队伍再次沉默地启程,朝着钱教授推断的方向前进。
气氛更加压抑,怀疑的目光不时落在担架上。
终于,他们穿过一片异常茂密、几乎不见天日的针叶林后,眼前出现了两条被荒草淹没的小径:
一条向东南,略微平坦,似是旧时伐木道;另一条向西南,陡峭向下,没入更幽深的山谷阴影之中。
辐射探测仪显示,西南方向的读数确实略低一些。
抉择的时刻到了。
就在郑代表准备下令走向西南方时,担架上的李飞猛地抽搐了一下,艰难地抬起一只手,枯瘦的手指颤抖着,却异常坚定地指向了那条更陡峭、更幽深的西南小路。
他的眼睛睁开了一条缝,没有焦点,只有无尽的痛苦和一种近乎本能的指向性。
“……那边……”他吐出极轻的气音,“……安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根颤抖的手指上。
是相信冰冷仪器和理论的推断,还是相信这个被“回响”折磨得奄奄一息之人的直觉?
郑代表看着李飞那近乎燃烧生命般指向西南的手指,又看了看手中探测仪上那微弱的读数差异,最终咬了咬牙。
“走这边!”他指向西南小路,“保持警惕!”
队伍小心翼翼地踏入更深的阴影之中。
李飞的手指无力地垂下,再次陷入昏迷,仿佛刚才的指示耗尽了他最后的气力。
只有他胸口那块金属牌,依旧执着地闪烁着微光,频率似乎与西南方向的某种无形脉动悄然同步。
向西南下行的路比想象中更难走。坡度陡峭,乱石嶙峋,潮湿的苔藓让每一步都充满危险。
但令人稍感安心的是,那种无处不在的精神压迫感和脑中的低鸣确实在逐渐减弱。
空气似乎也清新了一些,尽管依旧带着山林深处的阴冷。
走了约莫一公里多,山谷变得狭窄,两侧岩壁陡立。
在一片几乎被藤蔓完全覆盖的岩壁前,探测仪的读数降到了离开基地后的最低点。
“就是这附近!”技术员低声道。
仔细搜查下,他们发现了人工伪装的痕迹——覆盖着天然苔藓和藤蔓的合金网格,巧妙地嵌在岩壁里,后面是一个黑黢黢的洞口。
洞口一侧,有一个被刻意破坏、只剩残骸的感应器基座,旁边还有几枚扭曲变形的弹壳。
“有人先来过了,而且是强行突破。”郑代表检查着弹壳和破坏痕迹,神色凝重。是那个发出警告的“清道夫”?还是其他人?
洞口内部是向下延伸的、粗糙开凿的阶梯,深入山腹。
手电光照射进去,可以看到岩壁逐渐被光滑的合金板所替代,科技感与原始的岩洞结构怪异融合。
队伍呈战斗队形,小心翼翼地进入。
通道内一片死寂,只有他们的脚步声和呼吸声在回荡。
空气里混合着机油、臭氧和一种淡淡的、难以形容的腥甜气味。
他们发现了生活区的痕迹:简陋的床铺、空了的食品包装、散落的个人物品。
一切都显得匆忙而凌乱,仿佛人员是在紧急状态下撤离或……消失了。
在一个类似指挥中心的洞穴房间里,他们找到了更多线索。
屏幕碎裂,控制台被砸毁,但散落在地上的纸质日志和部分未完全损坏的硬盘碎片提供了信息。
日志上的日期显示,这个据点至少已经活跃了十年以上。记录内容令人心惊:
t山林仿佛活了过来,却又死寂得可怕。
不再是纯粹的黑暗,一种无形的、粘稠的压力弥漫在空气中,压迫着每个人的神经。
那异常的生物电波辐射虽不可见,却无孔不入,像细微的电流持续刺激着皮肤,更在脑海中激起阵阵低鸣。
头痛、耳鸣、轻微的眩晕感成为常态。
一名队员突然对着空无一人的树林举枪,声称看到了闪烁的人影;
另一人则坚持听到风中夹杂着模糊的呼唤他名字的声音。
理智尚存,但恐惧和猜疑如同藤蔓,在沉默的行进中悄然滋长,缠绕着这支本就脆弱的队伍。
李飞成了队伍中最不稳定的焦点。他时而陷入死寂的昏迷,时而又突然剧烈挣扎,喉咙里发出非人的嗬嗬声,眼中短暂地失去焦距,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占据。
在一次尤为剧烈的发作后,他忽然用一种完全陌生的、冰冷的语调吐出几个破碎的音节:“……二叠纪……灰岩……基底断层……共振频率7.83赫兹偏移……”
钱教授猛地捂住他的嘴,脸色惊疑不定。这些地质学术语绝非李飞所能掌握。环境中的“回响”正在通过他“播放”某些信息碎片。
“他又在吸引那些东西吗?”一个脸上带着擦伤、眼神惶恐的年轻士兵忍不住低声抱怨,目光扫过担架上痛苦扭动的李飞,“带着他,我们就像举着火把在夜里走路!”
“闭嘴!”郑代表低吼,眼神锐利如刀,“没有他,我们早就死在
“可是代表,我们的食物最多再撑两天,药品几乎没了,电池也快耗尽了。再这样漫无目的地走下去……”另一名年纪稍长的研究员推了推破碎的眼镜,语气沉重,“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而不是跟着一个……一个病人无意识的指引。”
分歧赤裸裸地摆上了台面。是放弃李飞这个明显的“辐射源”和负担,轻装简行寻找生机?还是继续保护这可能是唯一理解现状的“钥匙”,冒险跟随那缥缈的指引?
钱教授没有参与争论,他蹲在李飞身边,用仅剩的电量运行着一个简陋的辐射探测仪和脑波监测装置,艰难地对比着李飞状态波动与环境辐射强度的数据。
“有规律……”他忽然抬起头,眼中布满血丝却闪着光,“虽然混乱,但他的脑波峰值和环境辐射的峰值存在微弱的相位差……而且,辐射强度并非均匀分布……东南偏南方向,大约三公里外,似乎存在一个……‘洼地’?或者说,一个辐射相对较弱的区域?”
这个发现基于极其有限的数据和大量的推测,但它提供了一个基于客观分析的方向,而非完全依赖李飞的呓语或那张来历不明的纸条。
“能确定吗?”郑代表沉声问。
“不能完全确定,但概率高于盲目乱闯。”钱教授苦笑,“那里的辐射背景值更低,或许能让他的情况稳定些,也能让我们喘口气。”
这似乎成了眼下唯一的选择。
队伍再次沉默地启程,朝着钱教授推断的方向前进。
气氛更加压抑,怀疑的目光不时落在担架上。
终于,他们穿过一片异常茂密、几乎不见天日的针叶林后,眼前出现了两条被荒草淹没的小径:
一条向东南,略微平坦,似是旧时伐木道;另一条向西南,陡峭向下,没入更幽深的山谷阴影之中。
辐射探测仪显示,西南方向的读数确实略低一些。
抉择的时刻到了。
就在郑代表准备下令走向西南方时,担架上的李飞猛地抽搐了一下,艰难地抬起一只手,枯瘦的手指颤抖着,却异常坚定地指向了那条更陡峭、更幽深的西南小路。
他的眼睛睁开了一条缝,没有焦点,只有无尽的痛苦和一种近乎本能的指向性。
“……那边……”他吐出极轻的气音,“……安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那根颤抖的手指上。
是相信冰冷仪器和理论的推断,还是相信这个被“回响”折磨得奄奄一息之人的直觉?
郑代表看着李飞那近乎燃烧生命般指向西南的手指,又看了看手中探测仪上那微弱的读数差异,最终咬了咬牙。
“走这边!”他指向西南小路,“保持警惕!”
队伍小心翼翼地踏入更深的阴影之中。
李飞的手指无力地垂下,再次陷入昏迷,仿佛刚才的指示耗尽了他最后的气力。
只有他胸口那块金属牌,依旧执着地闪烁着微光,频率似乎与西南方向的某种无形脉动悄然同步。
向西南下行的路比想象中更难走。坡度陡峭,乱石嶙峋,潮湿的苔藓让每一步都充满危险。
但令人稍感安心的是,那种无处不在的精神压迫感和脑中的低鸣确实在逐渐减弱。
空气似乎也清新了一些,尽管依旧带着山林深处的阴冷。
走了约莫一公里多,山谷变得狭窄,两侧岩壁陡立。
在一片几乎被藤蔓完全覆盖的岩壁前,探测仪的读数降到了离开基地后的最低点。
“就是这附近!”技术员低声道。
仔细搜查下,他们发现了人工伪装的痕迹——覆盖着天然苔藓和藤蔓的合金网格,巧妙地嵌在岩壁里,后面是一个黑黢黢的洞口。
洞口一侧,有一个被刻意破坏、只剩残骸的感应器基座,旁边还有几枚扭曲变形的弹壳。
“有人先来过了,而且是强行突破。”郑代表检查着弹壳和破坏痕迹,神色凝重。是那个发出警告的“清道夫”?还是其他人?
洞口内部是向下延伸的、粗糙开凿的阶梯,深入山腹。
手电光照射进去,可以看到岩壁逐渐被光滑的合金板所替代,科技感与原始的岩洞结构怪异融合。
队伍呈战斗队形,小心翼翼地进入。
通道内一片死寂,只有他们的脚步声和呼吸声在回荡。
空气里混合着机油、臭氧和一种淡淡的、难以形容的腥甜气味。
他们发现了生活区的痕迹:简陋的床铺、空了的食品包装、散落的个人物品。
一切都显得匆忙而凌乱,仿佛人员是在紧急状态下撤离或……消失了。
在一个类似指挥中心的洞穴房间里,他们找到了更多线索。
屏幕碎裂,控制台被砸毁,但散落在地上的纸质日志和部分未完全损坏的硬盘碎片提供了信息。
日志上的日期显示,这个据点至少已经活跃了十年以上。记录内容令人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