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广看着林秀才,抬眉问道。
“不,不知道。”
林秀才连连摆手:“只是我跟胡将军认识,见了自然打个招呼。”
理由很充分,范广便笑了:“那倒是我多想了。”
“不敢不敢,将军气度非凡,一看就是人中龙凤,我远远看到就被吸引了,说实话,我这次来,也是想结交一下,只是怕将军看不起我。”
林秀才一本正经,神情看起来十分真诚。
“我叫中军都督范广,不知怎么称呼你?”
伸手不打笑脸人,范广笑着,好像林秀才的马屁拍对了。
“小生叫林北,是个秀才。”
林北躬身行礼,但范广听到“林北”这个名字,微微皱了皱眉。
他刚从福建回来,对那边的风气多少有些了解,这“林北”听起来不太顺耳。
不过他很快调整了情绪,说道:“林秀才既然做漕口,那就跟我说说,这漕口恐怕不只是给百姓传话那么简单吧?”
一个穷酸秀才还主动帮朝廷宣传政策,天下哪有这种好人?
所以范广从胡义的话里,就判断出漕口可能是个中间人。
林北停了停,说:“其实漕口是为老百姓做事,不过也不能白干。比如打官司,百姓斗不过官府,自然需要我们帮忙,而漕口就从中赚点钱,说出来怕范都督笑话。”
一开始听,范广觉得挺正常的。
百姓打不过官府,读书人夹在中间,靠着自己的本事赚钱,听起来也说得过去。
但这时候的范广还没想到,如果让这些人掌控底层,他们以后就能反过来威胁朝廷,甚至聚众
打官差,惹出麻烦来。
后来,那些专门找官司热点的人,被人叫做讼棍,或者叫公知。
现在漕帮还没真正做大,范广也没想到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只是点点头说:“做点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收点钱养活自己,也没什么不好,皇上常说,互相帮助、共同受益就是这个意思。”
虽然他不清楚以后会怎样,但范广也不会轻易相信林北这番话。
“范都督说得对,我虽然学问不深,但为老百姓谋福,本来就是读书人的责任。”
林北被范广夸了一句,觉得自己挺有道理,语气也变得正经起来。
一旁的胡义看了眼,心里明白这里面有什么问题,不过现在还不方便当面揭穿,毕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嗯,不错。”
范广转头看向胡义,说:“时间不早了,该回军营了。”
“不知范都督有没有空,小生想请您吃顿饭。”
林北见范广要走,就想趁机拉近关系,既然已经认识了,吃顿饭可能更亲近些。
“不用了。”
范广脸上的笑容收了起来,说:“我还有公务要办。”
胡义听了,立刻瞪了林北一眼,冷哼道:“林秀才,别得寸进尺。”
“是是是,是小生冒犯了。”
林北也不生气,赶紧拱手鞠躬,赔笑道:“公务要紧,还请范都督和胡将军不要见怪。”
话刚说完,就看到范广带着胡义往集市门口走,翻身上马,直接离开了集市。
走了没多远,范广回头问胡义:“你跟那个林秀才很熟?”
胡义连连摇头,说:“不熟,只是以前运军饷到海防营,人手不够时,有时候会临时用些民夫,所以有过接触。”
“原来是这样。”
范广低声应了一声,两人就直接回了海防营。
范广在天津待了几天,就动身回京城去了。
而在大宁,医生们开始用古代的经验,医学院里堆满的医书不再只有御医才能看。
现代医学的起源不只是解剖学的发展,还包括植物学的进步。
探险家因为殖民活动,发现了很多新植物,药剂师才逐渐多了起来。但华夏几千年来早就有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历代的先贤对药材有很多解释,但一直停留在药剂师的层面。
经验医学也有它的长处,比如现在有不少病人在医生的调理下慢慢恢复了健康。
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生只能靠眼睛观察病人的状况。
整个城市被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由十名医生负责,用的药也有些不同。
后来医生们发现,使用大蒜的地方效果特别好。
大蒜本身有天然的抗生素作用,只要把新鲜的大蒜切片或者捣碎,放在空气中大约一刻钟,再用凉水泡一下,早上、中午、晚上各吃一点温水送服,效果很明显。
虽然每天还是有人因为身体虚弱去世,大多是年纪大的老人。
所以火葬是必须的,瘟疫爆发和打仗一样,一切都要像打仗一样处理。
人性化的地方是,如果有亲人,可以送他们最后一程。
柴堆上躺着一个老人,脸色平静,穿着干净。
不远处,一个中年人跪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眼眶里全是泪水,看着士兵拿着火把靠近他的父亲。
李狗蛋站在他旁边,已经说了好多安慰的话,但亲人死得那么惨,对传统的汉人来说确实难以接受。
不过,因为医生和士兵们日夜不停地工作,百姓都看在眼里。而且这里本来就是边防重镇,战争时期,为了方便带回骨灰,火葬也不算稀奇。
“节哀。”
李狗蛋轻声说了一句,接着士兵用火把点燃了柴堆。
大火熊熊燃烧,烧着那老人的身体,黑烟滚滚。中年人愤怒地捶地,大声哭喊,痛苦万分。
这样的场面,士兵们已经见得太多了,渐渐变得麻木。
“爹!一路走好!”
中年人旁边的妇人抱着他的手臂,不停抽泣。
过了很久,火终于熄灭,士兵带着已经声音嘶哑、筋疲力尽的中年人,在还有点余温的灰烬中捡拾白色的骨灰。
当中年人抱着一小罐骨灰经过李狗蛋时,声音沙哑地说:“谢……谢谢,辛苦了。”
百姓并不是固执的人,只是你不能
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
李狗蛋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现在能做的,他们都已经尽力了。
以前军队都是用来打仗的,就算是救援,也只是维持秩序,防止百姓打乱,真正参与救援,这还是第一次。
董宿远远地看着这一切,握紧拳头,又慢慢松开。
“陛下,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控制住这场瘟疫?”
不只是董宿一个人这么想,所有医生都是这样。
原本来这里的时候,大家想着的是能更直接地观察病人,统计数据,尝试药方。
现在,频繁的生死离别让这位老御医也忍不住心生哀伤。
他感叹自己一生所学的医术,在如今却显得力不从心。
“董院使,我们发现把大蒜捣碎后放着,再泡酒效果更好。”
一个医生匆忙跑过来,向董宿报告他的发现。
“是谁先拿大蒜来泡酒的?”
董宿先是高兴,随即又生气地回头问那个医生。
“不是,董院使,之前有医生觉得大蒜本身是阳性的,如果加上烈酒,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就试着泡了一瓶,他自己试过没问题才给病人用的。”
那个医生赶紧解释道。
听完后,董宿皱了皱眉,说:“带我去看看。”
没多久,一瓶装着蒜头的酒被放在董宿面前,空气中弥漫着酒香,玻璃杯里全是浸泡在酒中的蒜头,上面浮着一层淡淡的油花。
董宿闻了闻,然后用手指蘸了一点,放在舌尖尝了一下。
“你们说,是不是因为这层油?”
他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其他医生都不清楚其中的原理,毕竟他们对化学一无所知。
见大家都没说话,董宿知道,作为领导,必须承担起责任。
“留下几个人,安排实验,还有,是谁把大蒜泡酒的?”
董宿目光锐利,环视众人。
“院使,是我。”
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低着头说:“我愿意接受惩罚。”
“好,你留下来,把制作过程再做一遍,再叫两个人帮忙,其他人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别围在这里!”
董宿点头,立刻下令。
等大家走差不多了,董宿才问那医生:“你叫什么名字?”
“回院使,学生叫李言闻,原本是铃医,因为医学院招收郎中,我就进了学。”
铃医就是赤脚医生,也叫走乡医,背着药箱,摇着铜铃,走街串巷给人看病,属于下九流。
李言闻就是这样的人,来京城本来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正巧朝廷拆分太医院,建立了医学院,向社会招收有基础的郎中和医匠,所以他想着能进宫当御医,就进了医学院。
董宿点点头,问:“你怎么会想到用大蒜捣碎泡酒?”
“是这样的,我曾经游历各地,在南方,有人用蛋酒作为滋补品,我今天才知道,大蒜捣碎后是大热之物,就想试试看,把两者结合起来。在一家病人那里试过,效果很好,而且那个病人年纪大,吃了之后咳嗽和发烧都好了。”
李言闻明白,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医学院的初衷,就是把全国各地的药方整理归纳起来,打破各家各自为政的传统。
就像李言闻知道蛋酒,但不知道大蒜的效用,只有把南北两地的方法合在一起,他才想到用大蒜泡酒。
“嗯,但我们还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董宿摸着胡子,接着说:“皇上给了我们专门的器具,我们先试试看能不能去掉表面的油,我觉得精华应该就在这儿。”
很多事并不是刻意去做的,而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的。
这几个人并不知道,他们其实无意中做出来了世界上第一瓶大蒜素。
大蒜能驱鬼,科学上说是能杀菌。
在研究大蒜药效的时候,需要让它放置一段时间,董宿用了不同时间的分组实验。
蒸馏时用的液体不多,只有酒和水两种。
“不,不知道。”
林秀才连连摆手:“只是我跟胡将军认识,见了自然打个招呼。”
理由很充分,范广便笑了:“那倒是我多想了。”
“不敢不敢,将军气度非凡,一看就是人中龙凤,我远远看到就被吸引了,说实话,我这次来,也是想结交一下,只是怕将军看不起我。”
林秀才一本正经,神情看起来十分真诚。
“我叫中军都督范广,不知怎么称呼你?”
伸手不打笑脸人,范广笑着,好像林秀才的马屁拍对了。
“小生叫林北,是个秀才。”
林北躬身行礼,但范广听到“林北”这个名字,微微皱了皱眉。
他刚从福建回来,对那边的风气多少有些了解,这“林北”听起来不太顺耳。
不过他很快调整了情绪,说道:“林秀才既然做漕口,那就跟我说说,这漕口恐怕不只是给百姓传话那么简单吧?”
一个穷酸秀才还主动帮朝廷宣传政策,天下哪有这种好人?
所以范广从胡义的话里,就判断出漕口可能是个中间人。
林北停了停,说:“其实漕口是为老百姓做事,不过也不能白干。比如打官司,百姓斗不过官府,自然需要我们帮忙,而漕口就从中赚点钱,说出来怕范都督笑话。”
一开始听,范广觉得挺正常的。
百姓打不过官府,读书人夹在中间,靠着自己的本事赚钱,听起来也说得过去。
但这时候的范广还没想到,如果让这些人掌控底层,他们以后就能反过来威胁朝廷,甚至聚众
打官差,惹出麻烦来。
后来,那些专门找官司热点的人,被人叫做讼棍,或者叫公知。
现在漕帮还没真正做大,范广也没想到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只是点点头说:“做点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收点钱养活自己,也没什么不好,皇上常说,互相帮助、共同受益就是这个意思。”
虽然他不清楚以后会怎样,但范广也不会轻易相信林北这番话。
“范都督说得对,我虽然学问不深,但为老百姓谋福,本来就是读书人的责任。”
林北被范广夸了一句,觉得自己挺有道理,语气也变得正经起来。
一旁的胡义看了眼,心里明白这里面有什么问题,不过现在还不方便当面揭穿,毕竟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嗯,不错。”
范广转头看向胡义,说:“时间不早了,该回军营了。”
“不知范都督有没有空,小生想请您吃顿饭。”
林北见范广要走,就想趁机拉近关系,既然已经认识了,吃顿饭可能更亲近些。
“不用了。”
范广脸上的笑容收了起来,说:“我还有公务要办。”
胡义听了,立刻瞪了林北一眼,冷哼道:“林秀才,别得寸进尺。”
“是是是,是小生冒犯了。”
林北也不生气,赶紧拱手鞠躬,赔笑道:“公务要紧,还请范都督和胡将军不要见怪。”
话刚说完,就看到范广带着胡义往集市门口走,翻身上马,直接离开了集市。
走了没多远,范广回头问胡义:“你跟那个林秀才很熟?”
胡义连连摇头,说:“不熟,只是以前运军饷到海防营,人手不够时,有时候会临时用些民夫,所以有过接触。”
“原来是这样。”
范广低声应了一声,两人就直接回了海防营。
范广在天津待了几天,就动身回京城去了。
而在大宁,医生们开始用古代的经验,医学院里堆满的医书不再只有御医才能看。
现代医学的起源不只是解剖学的发展,还包括植物学的进步。
探险家因为殖民活动,发现了很多新植物,药剂师才逐渐多了起来。但华夏几千年来早就有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历代的先贤对药材有很多解释,但一直停留在药剂师的层面。
经验医学也有它的长处,比如现在有不少病人在医生的调理下慢慢恢复了健康。
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生只能靠眼睛观察病人的状况。
整个城市被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由十名医生负责,用的药也有些不同。
后来医生们发现,使用大蒜的地方效果特别好。
大蒜本身有天然的抗生素作用,只要把新鲜的大蒜切片或者捣碎,放在空气中大约一刻钟,再用凉水泡一下,早上、中午、晚上各吃一点温水送服,效果很明显。
虽然每天还是有人因为身体虚弱去世,大多是年纪大的老人。
所以火葬是必须的,瘟疫爆发和打仗一样,一切都要像打仗一样处理。
人性化的地方是,如果有亲人,可以送他们最后一程。
柴堆上躺着一个老人,脸色平静,穿着干净。
不远处,一个中年人跪在地上,哭得撕心裂肺,眼眶里全是泪水,看着士兵拿着火把靠近他的父亲。
李狗蛋站在他旁边,已经说了好多安慰的话,但亲人死得那么惨,对传统的汉人来说确实难以接受。
不过,因为医生和士兵们日夜不停地工作,百姓都看在眼里。而且这里本来就是边防重镇,战争时期,为了方便带回骨灰,火葬也不算稀奇。
“节哀。”
李狗蛋轻声说了一句,接着士兵用火把点燃了柴堆。
大火熊熊燃烧,烧着那老人的身体,黑烟滚滚。中年人愤怒地捶地,大声哭喊,痛苦万分。
这样的场面,士兵们已经见得太多了,渐渐变得麻木。
“爹!一路走好!”
中年人旁边的妇人抱着他的手臂,不停抽泣。
过了很久,火终于熄灭,士兵带着已经声音嘶哑、筋疲力尽的中年人,在还有点余温的灰烬中捡拾白色的骨灰。
当中年人抱着一小罐骨灰经过李狗蛋时,声音沙哑地说:“谢……谢谢,辛苦了。”
百姓并不是固执的人,只是你不能
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
李狗蛋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现在能做的,他们都已经尽力了。
以前军队都是用来打仗的,就算是救援,也只是维持秩序,防止百姓打乱,真正参与救援,这还是第一次。
董宿远远地看着这一切,握紧拳头,又慢慢松开。
“陛下,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控制住这场瘟疫?”
不只是董宿一个人这么想,所有医生都是这样。
原本来这里的时候,大家想着的是能更直接地观察病人,统计数据,尝试药方。
现在,频繁的生死离别让这位老御医也忍不住心生哀伤。
他感叹自己一生所学的医术,在如今却显得力不从心。
“董院使,我们发现把大蒜捣碎后放着,再泡酒效果更好。”
一个医生匆忙跑过来,向董宿报告他的发现。
“是谁先拿大蒜来泡酒的?”
董宿先是高兴,随即又生气地回头问那个医生。
“不是,董院使,之前有医生觉得大蒜本身是阳性的,如果加上烈酒,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就试着泡了一瓶,他自己试过没问题才给病人用的。”
那个医生赶紧解释道。
听完后,董宿皱了皱眉,说:“带我去看看。”
没多久,一瓶装着蒜头的酒被放在董宿面前,空气中弥漫着酒香,玻璃杯里全是浸泡在酒中的蒜头,上面浮着一层淡淡的油花。
董宿闻了闻,然后用手指蘸了一点,放在舌尖尝了一下。
“你们说,是不是因为这层油?”
他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其他医生都不清楚其中的原理,毕竟他们对化学一无所知。
见大家都没说话,董宿知道,作为领导,必须承担起责任。
“留下几个人,安排实验,还有,是谁把大蒜泡酒的?”
董宿目光锐利,环视众人。
“院使,是我。”
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低着头说:“我愿意接受惩罚。”
“好,你留下来,把制作过程再做一遍,再叫两个人帮忙,其他人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别围在这里!”
董宿点头,立刻下令。
等大家走差不多了,董宿才问那医生:“你叫什么名字?”
“回院使,学生叫李言闻,原本是铃医,因为医学院招收郎中,我就进了学。”
铃医就是赤脚医生,也叫走乡医,背着药箱,摇着铜铃,走街串巷给人看病,属于下九流。
李言闻就是这样的人,来京城本来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正巧朝廷拆分太医院,建立了医学院,向社会招收有基础的郎中和医匠,所以他想着能进宫当御医,就进了医学院。
董宿点点头,问:“你怎么会想到用大蒜捣碎泡酒?”
“是这样的,我曾经游历各地,在南方,有人用蛋酒作为滋补品,我今天才知道,大蒜捣碎后是大热之物,就想试试看,把两者结合起来。在一家病人那里试过,效果很好,而且那个病人年纪大,吃了之后咳嗽和发烧都好了。”
李言闻明白,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
医学院的初衷,就是把全国各地的药方整理归纳起来,打破各家各自为政的传统。
就像李言闻知道蛋酒,但不知道大蒜的效用,只有把南北两地的方法合在一起,他才想到用大蒜泡酒。
“嗯,但我们还不明白其中的原理。”
董宿摸着胡子,接着说:“皇上给了我们专门的器具,我们先试试看能不能去掉表面的油,我觉得精华应该就在这儿。”
很多事并不是刻意去做的,而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的。
这几个人并不知道,他们其实无意中做出来了世界上第一瓶大蒜素。
大蒜能驱鬼,科学上说是能杀菌。
在研究大蒜药效的时候,需要让它放置一段时间,董宿用了不同时间的分组实验。
蒸馏时用的液体不多,只有酒和水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