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三章 没有多子多孙,本身就是一种-《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孙太后喜形于色,朗声说道:“都说你于谦铁骨铮铮,从不阿谀奉承,今天能来参加哀家的万寿节,已经给足了面子,这句祝福,哀家就收下了。”

  这是真心的笑,还是皮笑肉不笑?

  于谦身后的那些大臣们,都感到有些摸不着头脑。按理说,孙太后的态度不该是这样才对,应该是表面客气,实则冷淡才是。

  可现在看来,孙太后似乎是真的高兴?

  几位老臣彼此对视一眼,心中都松了口气。

  他们的地位更高,格局更大,掌握的信息也更多,看得见、想得到的,自然比孙太后现在的权力结构要复杂得多。

  孙太后的权力,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勋贵,二是外戚。

  作为这两股势力名义上的领头人之一,她在其中的实际权力或许并不大,但影响力却极为深远。

  随着陛下大力推行农庄法,许多通过巧取豪夺等手段大肆兼并土地的权贵利益受到了严重冲击。

  在这些权贵之中,以勋贵最为显赫,毕竟他们大多没有什么特别的本事,靠的就是自己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吃饭。

  兼并田地,以此维持日益奢靡的生活,是如今大多数勋贵过去做过、现在仍在做的事情。

  农庄法一出台,他们之前吞下去的土地,就不得不吐出来还给百姓,勋贵哪来的钱来维持那种挥霍无度的生活?自然是极为不满!

  当这股不满情绪处于分散状态时,于谦便能通过各种手段打压削弱,让这股力量始终无法成为真正的隐患。

  可一旦这股不满有了领头人,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核心,那就是孙太后,他们就能团结起来,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这是皇帝必须解决的威胁!

  朱钰今天带着于谦,过来给宋太后送这个新盖子的古董花瓶,就是为了表达一个态度。

  “正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的大明皇帝是朕,孙太后,朕愿意孝顺你,不会用什么刺杀之类的下作手段,保证你和你孙子的生命安全。”

  “作为交换,你也要拿出诚意来,别整天打小算盘,在背后搞鬼。”

  “眼下整个大明最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那就是几年后的北伐!”

  “无论如何,大明内部都不能掀起党争,不能内斗,否则北伐注定是一场空。”

  “朕手中有军权,有能力收拾你们这些浑身上下都散发着臭味的人,但为了北伐,我愿意忍耐。”

  “希望你们不要不知好歹!”

  孙太后是个聪明人,一看旧瓶装新酒,立刻就明白这是皇帝给她的警告,也是皇帝给她的承诺。

  只要这个花瓶还在慈宁宫一天,双方就能相安无事,互不干扰。

  她的孙子也能平安长大,不至于某天不小心摔了脑袋,把脑袋从脖子上摔下来。

  一开始,孙太后神情凝重,就是在考虑要不要收下这个花瓶。

  一旦收下这个花瓶,就意味着她这一脉再没有操作的空间了。

  这是在用空间换时间。

  经过深思熟虑后,孙太后最终还是决定接受皇帝的条件。

  原因很简单。

  皇帝身边有于谦,两人关系密切,京城二十万大军,加上边军十万人以上,全都坚定地服从皇帝的命令。

  面对如此强大的势力,哪怕孙太后有一些小手段,真到了撕破脸的时候,最多也就是同归于尽,用自己的命换皇帝的命。

  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是两败俱伤,整个大明毁于党争,彻底走向毁灭。

  考虑到这一点,孙太后的选择也就说得通了。

  现在她虽然心里不舒服,但至少还能坐在这张桌子上吃蛋糕。

  一旦把桌子掀翻,眼下这一批食肉者,都将面临最严峻的考验,最混乱的局面,谁又能保证自己能笑到最后?

  妥协,还是妥协。一如既往。

  孙太后脸上依旧挂着笑容,除了接待几位大佬时亲自出面之外,其余文武大臣都让她身边的宫女代为接待。

  “京城总兵官石亨,送上珊瑚树一座,价值八百两白银!”

  “户部尚书金濂,送上字画一副,祝太后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吏部尚书王直,送上山水画一幅,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宦官尖着嗓子,将宾客们送来的礼物一一念出。

  孙太后的万寿节持续了一上午,朱钰和于谦难得耐下性子,在一旁陪着她度过整个上午。

  孙太后既然收下了承诺,他们自然也该兑现承诺。

  该有的态度,一点都不能少,不然岂不是闹了笑话?

  对农庄法的推行,虽然弊端多多,但不过是一个上午的时间罢了。

  浪费了就浪费了吧!

  一上午过去。

  该给的面子给了,该有的态度也足了。

  朱钰拍拍身上的灰尘,笑着告辞,孙太后没有挽留。

  于谦紧随其后,孙太后依旧没有挽留。

  有了这两位开头,陆续地,文武百官纷纷离开。

  前脚,慈宁宫热闹非凡,一眼望去,全是些衣冠禽兽,那叫一个尊贵无比。

  后脚,宫殿冷冷清清,留下满地狼藉,一群宫女和太监匆匆忙忙地打扫着。

  孙太后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目光转向那件青花瓷。

  有贴身宫女凑近问道:“太后,这花瓶,我们还放那儿吗?”

  沉默许久,孙太后几乎是咬着牙,一字一句地说:“放在那里,就放在那儿,不要动!”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做下的决定,就像钉进墙里的钉子,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拔出来的。

  与此同时,皇帝的马车上,朱钰与于谦谈笑风生。

  随着距离慈宁宫越来越远,他们的谈话才从家事,慢慢转到了国事上。

  于谦犹豫了一下,还是劝道:“陛下,宣府战役已经结束,剩下的工作,不过是善后,无非是论功行赏,不会有太大变数。”

  “这选秀的事,已经拖延了好几个月,礼部那边催得紧,胡大人恨不得直接搬到微臣家里来住,就为了劝劝您。”

  朱钰脸上依旧带着笑容,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反问道:“那按照于少保的意思呢?”

  于谦神色更加犹豫,最终还是把心里的话全说了出来。

  按理说,以他的身份地位,不该说出这些话。他去劝皇帝选秀女,确实有些犯忌讳。

  但如今的大明,能在皇帝面前劝说他改变主意的人,似乎也就只有他于谦一个了。

  其他人提出的建议,皇帝虽然会听,但一旦他下定决心,至少在大方向上是不会改变的,也不会再有动摇。

  “陛下,臣斗胆直言,以臣之见,陛下膝下只有一子,一位皇后,一位贵妃,实在有些单薄。”

  “选秀女看似是玩乐之事,但国家的传承却不是小事。陛下,不只是臣一个人,朝中文武百官的意见也很大。”

  “这选秀之事,还是尽早进行的好。”

  听到这话,朱钰脸上的笑容这才收敛,转而发出一声深深的叹息。

  “朕又何尝不知道,国家的传承,与百姓息息相关?”

  “身为皇帝,没有多子多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于谦张了张嘴,正想说些什么,朱钰却摆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

  “于少保说得对,选秀之事,确实该提上日程了。”

  “不过有几点,我们得先说好。”

  朱钰神色严肃,语气认真地说道:“第一点,选秀不得扰民!第二点,不得女子参选!第三点,朕还在考虑,回头想到了再补上。”

  于谦听后微微一愣,随即竟然哈哈大笑起来。

  面对皇帝疑惑的目光,于谦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咳嗽两声,解释自己为何发笑。

  他首先提起朱家祖训:“不得强征外界女子入宫为宫女。”

  这条祖训,从朱元璋开始,一直到朱祁镇的前任,历代皇帝都一直遵守着。

  直到朱祁镇昏庸无道,不顾文武百官的劝阻,在宦官的蛊惑下,传出要强行征召民女进宫做宫女的消息!

  消息一出,从京都到边关,顿时一片哗然。

  上至文武百官、豪门大户,下至普通百姓,纷纷将家中待嫁的女儿赶往街头相亲,想尽一切办法,在选秀开始前把女儿嫁出去。

  一时之间,无论是京城还是边关,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恐怖景象。有些实在嫁不出去的女子,甚至当众划破自己的脸,也不愿意进皇宫当宫女。

  要知道,被选进皇宫的宫女,根本没有退休这一说,基本上一辈子都是皇室贵人的玩物,直至死去为止。

  相比起这种可怕的选秀,许多美貌女子宁愿亲手,也要躲避朱祁镇的选秀大典。

  事实证明,这些民间传言并非空穴来风,朱祁镇后来确实在民间强行征召了三百名美女充作宫女。

  其中一半在短短几年内,就被糟蹋得精神失常、身体残疾,或莫名其妙地死去,连个说法都没有。

  剩下的一半,也没有几个能混出头,大多只是勉强苟延残喘。

  “为了选出这三百个宫女,方圆千里鸡犬不宁,不知死了多少人,又让多少女子仓促出嫁,从此一生暗淡无光。”

  于谦感慨良多,随后摇摇头说道:“陛下担心扰民,其实有些多虑了。”

  “陛下的选秀,并不是选宫女,而是选贵妃。陛下更不是稽王,昏庸无道,陛下有千古明君的气度!”

  “民间百姓,恐怕挤破头都想成为陛下的秀女,哪有什么扰民之说!”

  这样的话,若是别人说出来,朱钰肯定会觉得对方是在拍马屁,故意奉承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