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章 严重后果-《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薛瑄停下脚步,回头反问:“本官只是不想看到流血,不是怕了。”

  说完,根本不给化抓继续说话的机会,赶紧走了。

  有些人,把别人的忍让当成自己可以为所欲为的理由。

  情侣之间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但在国家大事上,就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化抓没有挽留薛瑄,只是眯着眼,轻轻哼了一声。

  这么多年,他一直依靠夷人来牵制夷人,因此心里有底。

  化抓不相信,那些连苗语都不会说的人,真的能管好苗族人?

  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种先放后收的策略,过不了多久,那个巡抚还得依赖他们这些土司。

  这种想法和中原的士绅差不多,也像通州那些被丢在河岸边的乡绅一样。

  但那些这么想的人,最后似乎都没什么好下场。“话说那斗帝强者,一声呼唤,斗气化作骏马,天阶斗技踏过戈壁……”

  茶馆里,说书人正兴奋地讲述着从报纸上看到的小说。

  春风拂过大地,京城许多工地都停工了。

  没事的时候到茶馆听人讲书,顺便和志同道合的人聊聊天。

  开春之后,京城外面的田地比城里热闹多了。

  大娘提着竹篮,装着饭和水,后面跟着蹦蹦跳跳的孩子,去地里给男人送饭。

  面朝黄土背朝天,脚踩着被水泡软的泥土,弯下腰插下已经育好的秧苗。

  田埂上,一个穿青衫的官员正在查看播种情况。

  朝廷提供低息贷款,把那些因战乱逃走的人的土地收回,现在已经全部种满了。

  朱见济终于等到假期了。

  虽然家离学校不远,但他一直住在宿舍里。

  学校放假是根据农时安排的,虽然他不用下地干活,但放假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开心的时候。

  老师布置完作业后,教室里的学生已经开始坐不住了,虽然没说话,但扭动的身体已经说明了一切。

  叮铃铃——放学的钟声响起,老师喊了一声:“下课!”

  “起立!”

  “老师再见!”

  “同学们再见!”

  等老师走出教室门口,学生们立刻欢呼起来。

  放假本来是让他们帮家里做事的。

  但帮忙不是现在。

  三五成群的孩子们立刻聚在一起,商量着放学后要去哪里玩。

  “见济,他们打算去西市街看看,你去不去?”

  男孩跑过来,眨着眼睛问朱见济。

  朱见济想了想,摇摇头:“不了,我要回家。”

  他知道,出了学校,自己就是皇子,不能随便乱跑。

  “好吧。”

  同学知道他的身份,但未必明白身份带来的麻烦。

  收拾着书包,这是学校发的,叫书包,朱见济看着那些手拉手跑出去的同学,眼神里有些羡慕。

  但他是个懂事的孩子,而且从小就没离开家太久,心里也想着回家看看。

  等同学们差不多都走了,他才慢吞吞地收拾好书本,把书包斜挎在肩上,轻快地走下楼。

  四十四

  校门口,门卫看到朱见济,没打招呼,朱见济也没理他,大步走出了校门,向家的方向左转走去。

  一路上,经常能看到差役在巡逻。

  王府外的护卫一看到朱见济,立刻站直身子喊道:“参见殿下。”

  听到声音,朱见济停下踢石子的脚,抬头望了望自家的匾额,感觉好像过了很久一样。

  朱见济加快了步伐,几步就走进了府门,马上有侍女迎上来,低着头轻声说:“殿下,您回来了。”

  这一切让朱见济觉得有点陌生,以前从不是这样的。

  他挠了挠头,把书包背下来,感觉轻松了不少。走过大厅时,发现里面空荡荡的。

  他转来转去走进了后院,在书房外开口说:“孩儿给父皇请安。”

  听到声音,朱祁钰愣了一下,随后摇头对着兴安笑了笑:“刚才还说,济儿就要放假了,结果转眼就忘了。”

  放下笔,朱祁钰起身走到书房门口,伸了个懒腰,看着站在那里的朱见济。

  “回来啦?”

  朱祁钰温和的笑容让朱见济心里踏实了一些。

  “爹爹。”

  朱见济小跑着跑到朱祁钰面前,他觉得自己才上学没多久,感觉王府都变得有点陌生了。

  “嗯。”

  朱祁钰摸了摸朱见济的头,笑着说:“是不是不习惯?”

  朱见济点点头,又摇摇头:“不算不习惯。”

  “先去给皇后和娘亲们请安吧。”

  朱祁钰一边说一边拍了拍他的脑袋,轻轻推了他一下。

  难怪皇家亲情淡薄,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孩子一上学,见面次数少得可怜,怎么培养感情?

  看着朱见济小跑的背影,一个六岁的小孩子,已经开始学着装大人了。

  他一手扶着肩膀,活动了一下手臂,笑道:“好久没下厨了。”

  说完,便朝厨房走去。

  兴安没有劝阻皇帝,虽然这样不太符合身份,但现在的皇上就是这样,很多事都不按常理出牌。

  还没等朱见济走到后院,就看见汪招娣被杭惠茹搀扶着走出来。

  朱见济看着穿着宽松衣服的皇后,觉得她更像自己的母亲了。

  如今已经怀孕的汪招娣,一举一动都透着母性的温柔。

  “孩儿给娘请安。”

  “孩儿给姨娘请安。”

  朱见济对着汪招娣和杭惠茹行礼,刚说完,就听见汪招娣说:“快过来,让娘看看,好久没见了,陛下也太狠心了,这么近都不让你回来瞧瞧。”

  汪招娣挥手招呼他,眼里满是疼爱,旁边的杭惠茹也是笑着看他,忍住没有上前拥抱。

  等朱见济走到跟前,两个女人开始左看看右摸摸,嘴里说着有没有瘦、有没有长高的话。

  朱见济就像个木偶一样,任由她们摆布。

  “娘,姨娘,我还要去给奶奶请安呢。”

  过了一会儿,朱见济开口说,脸还被亲妈捏着。

  “一块儿去吧。”

  汪招娣拉着朱见济的手,笑着带他去给太后吴氏请安。

  到了吴氏的住处,又是一阵亲热的抚摸,朱见济这才松了口气,感受到奶奶和母亲们的关爱。

  这一路上,吴氏问起他在学校的情况,朱见济一一回答。吴氏听完后忍不住叹了口气,觉得孙子吃了不少苦。

  “不苦,不苦,学校挺有意思的,同学们也没欺负我。”

  朱见济摆摆手,笑嘻嘻地说。

  刚开始确实不太习惯,但和小伙伴们玩久了,有时候连家都忘了。

  “来,跟皇奶奶说说,学校都学了些啥?”

  吴氏捏了下朱见济的鼻子,笑着把他拉到身边问。

  “学了好多东西,体育、数学、语文、历史……”

  朱见济一边说一边掰着手指头数。

  这些内容吴氏不太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孙子的学问已经超过了她。因为是独子,朱见济自然备受宠爱。

  不过,和普通家庭不同,街上的孩子玩耍,和朱见济没什么关系。

  朱祁钰也不太想把朱见济关在家里,他也希望朱见济能像小说里写的那样,皇子在外面玩的时候,遇到青梅竹马。

  想了一会儿,朱祁钰问:“饭后,要不要出去玩?”

  朱见济愣了一下,想了想,回答:“不想。”

  “你是这么想的吧?”

  朱祁钰笑着问,孩子懂事也不是坏事。

  其他人没说话,只是安静地吃着虽然不算精致但很好吃的饭菜。

  “嗯。”

  朱见济哼了一声,慢慢点点头。

  “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吗?”

  朱祁钰又笑了问。

  “怕给爹爹添麻烦。”

  朱见济回答得干脆利落,毕竟皇子一旦出事,就是大事。

  “我不怕麻烦,想玩就去玩,约上永宁。”

  朱祁钰拍了拍朱见济的头,叮嘱道:“别跟陌生人走就行。”

  嘴角微微上扬,朱见济笑了出来,阳光明媚,全家喜气洋洋。

  太后吴氏虽然心里有点不同意,但没说出来。

  她不是个强硬的人,最擅长的就是顺从。

  另外两位夫人对丈夫的信任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京城没有解除宵禁。

  在治安保障不足的情况下,宵禁是很好的措施。

  所谓的宵禁,不过是禁止在主路和城门活动。

  而在坊间,可以随意走动。

  学生们放假,晚饭后,西城经常能看到许多父母带着孩子四处闲逛,遇到熟人就停下来聊天,孩子们互相做鬼脸。

  朱祁钰让朱见济出去走走,自己也跟着护卫一起,带着朱见济在西城的夜里转悠。

  不过他们能去的地方也不多。

  京城王府外的夜晚,是朱见济第一次见到。

  这夜景热闹得不比白天差,街边挂满了红灯笼。

  路边新装了路灯,天黑时有人会一个一个地点亮,让黑夜变得明亮起来。

  朱祁钰虽然知道这些,但他和朱见济差不多,对这一切并不熟悉。

  如今的京城夜景,似乎和这位大明皇帝没什么关系。

  他记得一部电影,说有个伟人会在典礼前独自出来逛,看到民间百态,可他这次出去,却把负责的人急坏了,找回来后还叮嘱下次别再这样了。

  现在北京还没到人挤人的地步,但比起去年八月之后,能在这么短时间恢复成这样,朝臣们已经觉得这是盛世的征兆了。

  因为不能开市,所以最热闹的地方就是戏楼或茶楼。

  说书的和唱戏的,在各自的地方谋生,得到观众的喝彩,偶尔也能收几个铜板,但很少见到银子。

  西城和东城不同,这里原本是各色人等聚集的地方,没什么达官贵人,但因为出了位圣人,现在人们都往西城去了。

  朱见济看着路边的小摊贩,各种手工艺品都是女人在家里做的,晚上男人拿出来卖。

  “想要吗?”

  朱祁钰问。

  现在的路灯不太亮,路上有些昏暗,但路边房子里透出的光还能看清路。

  “想。”

  朱见济抬头看父亲,像是在回答,更像是在反问。

  树叶做的小风车,只要有风吹过,就会吱呀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