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七章 负责大局-《大明:我!千古一帝,开局登基》

  他把于谦叫来,毕竟这是王骥上的奏折,负责军政事务的于谦自然脱不了干系。

  “于卿,你觉得王将军说的,有没有道理?”

  朱祁钰把奏折递给于谦后问道。

  其实这事能不能做,朱祁钰心里早有数。

  “陛下,臣觉得云贵湖一带的问题,根源在于苗人和蛮族,而苗蛮作乱,主要是因为人和土地不协调。土司虽然管理本地人,但难以真正收服人心。正统年间,贵州宣慰使宋氏贪婪残暴,欺负苗民,引发水东苗民反抗,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如果改用流官,倒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

  于谦有些犹豫,眼下山东那边还没处理完,圣人又要在湖广这边动手,虽然不至于同时打多场仗,但谁能保证不会出事呢?

  “不过怕的是那些土司会……”

  朱祁钰笑了笑:“于卿,他们现在就在那里,王骥就是去平叛的。”

  “该下手就下手,拉一个打一个,麓川这个地方,打垮一个就少一个,从正统以来,哪次不是靠武力才平定的?”

  这其实是在权衡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

  于谦原本觉得现在时机不对,想暂时搁置湖广的叛乱,担心其他土司会跟叛军勾结。可是,这一带多年来战乱不断,那些土司真的干净吗?

  于谦一点就通,就算现在不搞,今天出兵平叛,短期内也没什么事,甚至圣人在世都不会出乱子。可要是以后没有圣人那么强势呢?

  “打一拳,免得百拳来,刘安现在不也是这么干的吗?”

  朱祁钰见于谦没说话,接着说道:

  反正湖广那边本来就是顺路去平定叛乱,就算什么也不做,大军也已经在那里驻扎了,趁机办点事,也算是赚到了。

  “回陛下,臣觉得可以,但流官该由谁来担任呢?在京城的官员看来,那可是穷山恶水的地方啊!”

  于谦点点头,既然决定了,就得考虑怎么实施。剩下的事,朱祁钰让于谦去和王直、陈循商量。

  朱祁钰手里的资源,足够让那些不思进取的地主做出调整。

  而陈循在户部,本职就是管理生产资料。

  但在京城能做的事,不一定在别处行得通。

  经验要根据当地情况灵活处理,现在的陈循,大概也有了一些思路。

  在内阁里,陈循听完于谦的话后,沉思着说:“先把贵湖宣慰司废掉,再设立三司,从省里开始,慢慢推广到州县。既然那里土地肥沃,也能吸引苗人下山。”

  “贵州和湖广那边,平定蛮族的军队也可以借此机会招降苗人。”于谦接着说,“不过,战争打了好多年,苗人肯定不会轻易相信我们。”

  王直点头,继续说道:“还有一点,今年京城的官位刚刚补充,暂时没有能力派人过去,大家应该都明白。”

  今年的乡试也不太平静,如果乡试搞不好,明年科举也可能出问题。

  这也是于谦担心的地方。

  “非常时期,就要用非常手段,我觉得,皇上不遣返流民的政策,也许可以试试。”

  想了很久,于谦才开口说。

  “于尚书,你是说,取消南北之间的限制?”

  王直动了动嘴,问道。

  自从南北榜事件之后,朝廷对南方举人一直有压制,主要是为了平衡南北官员的比例。

  科举说到底靠的是文笔,南方环境稳定,读书人多,自然状元也多。

  这不过是北方士族为了打破南方士族垄断的一种手段。

  你读书,我练武,反正读书人的本事比不上北方那些武艺高强的大老粗。

  现在京城有了学校,于谦这些内阁大臣也意识到科举的局限性,特别是这次奉圣师案,那些所谓的书呆子根本不堪大用。

  相比国子监,陈循更喜欢学校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算术比国子监的学生强多了。

  但如果没有地方保护措施,容易导致发展失控。

  “京城的景象,王尚书也看到了,只要发展得当,也不会比姑苏差。再说,为百姓谋福,却因为湖广偏远就不愿去的人,又能为朝廷做什么?”

  外放的官员都是朝中没什么背景的,这样下去,很容易出现庸人。

  王直停顿了一下,如果是他,也不想让晚辈去那种穷乡僻壤的地方历练。

  这是人之常情,但有些事,必须克服私心。

  陈循眨了眨眼,连忙说:“山东的举人不是被抓了不少吗?让他们去湖广,也不是不行。”

  “那些人?”

  王直听了这话,看了陈循一眼,心里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要是山东的举人能用,那之前被处罚的陈循的儿子陈英,也未必不能重新启用。

  “不怕他们对朝廷有怨气吗?”

  王直淡淡地问,目光直直地盯着陈循。

  陈循叹了口气,说:“我确实有点私心,但湖广本来就是发配的地方,这么做也有两个好处。”

  “第一,我们都是百里挑一的人,湖广也是,不用每个人都成才,只要一万个人里有一个能干的就行。”

  第二点,是收服人心。现在山东的军势强大,如果他们能立功赎罪,举人也不会傻到不认账。

  第三点,你我都清楚,门阀不愿意让后代受苦,但天下并不全是门阀,寒门更多,只是缺个机会。王尚书,不能只让皇帝为公,朝臣也要为自己。

  陈循讲得头头是道,王直虽然同意,还是问:“天下为公,可陈尚书不也是在为自己吗?难道不是吗?”

  “天下人为了利益奔波,到了皇上面前,我也不会藏着掖着。现在补缺,大多靠关系,就算我不打破这个规矩,等那些学校的学生长大后,皇上也不可能不管。”

  陈循根据自己理解,显得很有信心。

  “可是学校的学生不参加科举啊。”

  王直皱着眉头,表示怀疑,而于谦却突然明白了:“我懂了。”

  “于尚书,你到底懂什么了?”

  被于谦这么一问,王直吓了一跳,转过身来看着他。

  “书上写的终究是浅显的,不参加科举,也可以当官吏,通过做官来成长。学校的考试,就像科举一样,按照皇上的方法,肯定要经过历练。”

  圣人说不参加科举,难道就不能绕过科举当官吗?

  在军营里的于谦知道,武备学校的学生只有考试,没有科举,但这妨碍他们受到于谦重视吗?

  被于谦一点拨,王直瞪大了眼睛,这是他之前没想到的路子。

  “如果是这样,那未必不能让山东的举人去湖广。”

  过了很久,王直喉咙动了动,低声说道。

  废除宣慰司,设立流官的人才空缺暂时解决了,剩下的,就是需要一个能撑起局面的人。

  “湖广有王骥将军,还缺一个巡抚,在三司使确定之前,能负责大局的人。”

  王直没有太多犹豫,时代在变,总会优待那些能适应的人。

  “我们先拟个方案,再推荐几个人,由皇上定夺吧。”

  这件事在永乐年间就做过,现在不过是把永乐帝没做完的事补上而已。

  大家都清楚,最难的是把京城的经验带到湖广,那里没有皇上,工作机会肯定不多。

  而且,京城的重工业也不可能放在湖广,毕竟那是国家机密,怎么能离皇上那么远呢?

  看到内阁的回复,朱祁钰不由感叹,不愧是内阁。

  等大明把湖广治理好了,到了清朝,就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

  现在应该是“苏常熟,天下足”了。

  这两句话说明了粮食主产区的变化,朱祁钰也明白,那些大臣说的蛮荒之地其实并不荒凉,只是之前条件不够罢了。

  从苏常到湖广,不只是种田丰收那么简单,还牵扯到水路运输的问题。

  现在不是想这些的时候,只要把人往湖广那边送,让朝廷真正掌控那里,其他事情自然会跟着来。

  就像现在京城一样,先收留了各地的流民,接着就引来商人,周边地方为了分一杯羹,只能提高农民和工匠的待遇。

  这正像后世一个战士说的:“我们走之后,他们会为你们建学校和医院,会提高你们的工资。不是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他们变好,而是因为我们来过。”

  只是,巡抚的人选,朱祁钰想到了一个人,就是以后要去辽东的薛瑄。

  大宁城。

  医生和士兵一起努力,昔日的热闹又回到了街道上。

  今天,许多百姓站在城门前。

  这不是在聚集,而是在等待,因为今天,很久没开的城门终于要开了。

  “自从去年天象异常,这城门,总算能正常打开了。”

  “是啊,感觉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现在春耕快到了,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窸窸窣窣的声音,是百姓们平时的闲话。

  在他们前面,勇武营的士兵也抬头看着高大的城门。

  经历了这一切,大宁城接纳了他们,这里的百姓不像京城那样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

  但勇武营不会在这里待太久。

  事情办完,他们就要离开,心里清楚,漠北还需要解放,能救人的,不只是医生。

  城门外,刘安穿着铠甲,手按在刀柄上,没想到瘟疫竟然就这样解决了。

  经过医生判断,现在已经不需要封城了。

  并不是所有风寒都好了,只是有了特效药,可以有效治疗风寒,虽然不能立刻根除,但在其他药方的配合下,这里已经不算瘟疫了。

  “打开城门!”

  刘安一挥手。

  城头上的士兵立刻传令:“开——城门!”

  嘎吱——

  在士兵的喊声中,夹杂着城门摩擦的声音。

  缓缓打开的城门,外面的阳光驱散了阴云。

  巴雅尔伸手挡在眼前,透过指缝,眯着眼看着城门那边的景象。

  就连风里的空气,也变得清新,让人舒服。

  “开城门啦!”

  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声,接着便是一片参差不齐的欢呼。

  百姓有的拍手,有的蹦跳,全都高兴地庆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