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明帝当即决定,以后的青词第一人是二皇子景伏骥,还有那位姓狄的道长,以后专门用他来焚烧青词,转达皇帝跟上天的愿望,玄明道长就好好练长寿丹吧!
景伏骥立马跪地听令,对皇帝又是一通吹捧。
自此沉寂四个月的景伏骥重新在皇帝眼里有了位置,皇帝再也不计较他贪污地方税银之事,反而走到哪里都带着他。
而原本的青词能人景成章,红火了不过半个月,就再度沉寂下来。
原来皇家也是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
景伏骥出马搞定景成章,该轮到景镇川的嫡系大臣和皇后家族了,他们需要做的是:逼皇上立太子,理由是:一日不立太子,国祚不安。
这个说法其实是颇占有道理的,从前阵九王景昀造反的角度来讲,要是朝中早有太子,九王爷造反就是违反天意,可没有太子,就会有人支持兄终弟及,所以景昀能在短短半年内召集起六万兵马。
这几日,皇长子的太子太傅,吏部、刑部尚书,皇后娘家成国公府,一大批朝臣争相上折子,请立太子。
连姜鉴都晦涩不明起来,他不上折子,但他的不少门生上了,而姜中书令默不吭声的把这些折子搬到皇帝面前,一脸惶恐加无奈,仿佛受不了重压般来求救。
正明帝铁青着脸不说话,你中书令是干什么的,就是上传下达的,压不下去,就来给朕施压?
姜鉴噗通跪下了,“皇上明鉴!这些奏折背后的力量,臣就是粉身碎骨也扛不住,好多都是您的家臣近亲!”
正明帝缓口气,是,来自于朝臣的压力姜鉴能顶,来自于皇亲国戚的他没法顶,只能转交过来。
不敢相信般,正明帝问道:“程国公府就如此迫不及待,就如此急着抛头露面吗?”
“老臣惭愧,没能挡住他们。”姜鉴擦把冷汗,直接说了结论。
正明帝冷笑一声,“六部中有几部跟随?”
“禀皇上,吏部尚书、左右侍郎,刑部尚书、右侍郎均单独上折,请立太子。”姜鉴如实禀报。
正明帝掐指计算,口气越发冰冷,“好啊,管人事任免的吏部是她的,管刑法的刑部也是她的,还好管钱的户部跟她没勾结,要不这天下都得归了她!”
姜鉴哪敢接话,仲淮孟也不敢,但他们都明白“她”指的是皇后娘娘程兰苕。
正明帝在原地转几圈,气的回案前重重坐下。
仲淮孟只得提示道:“皇上,中书令还跪着呢。”
他不得不提醒了,姜鉴跪的久了,传出去就是皇上苛责内臣,在这风声鹤唳得时刻,他得维护主子得名声。
“哦,起来吧。”正明帝不甚在意得摆摆手。
姜鉴起身,第一下愣是没有站稳,膝盖是酸麻的,他毕竟也是快六十岁的人了。
嘴里还得谢恩,感谢皇上不再让他跪着。
正明帝余怒未消,“他们要保举谁做太子?”
姜鉴战战兢兢,可又不得不答:“回皇上,从大皇子到五皇子,保谁的都有,但人数最多的是皇后娘娘的两名皇子,而其中,又以保大皇子邕王爷的最多。”
是么,正明帝已由怒火中烧转为面无表情,“那你的门生们,保的是谁?”
这话太猝不及防,姜鉴心下一惊,赶紧又跪下了,“皇上,老臣在朝中多年,得皇上护佑官至中书令,是有些门生故旧,他们有的没的总会以老臣马首是瞻,实际上老臣从未真正去操纵过谁,更没有在朝中鼓吹过什么风向,老臣只想一心为皇上当牛做马,老臣心里只有皇上!”
“起来吧,朕不过是随口一问,看把你吓的,不知情得还以为朕多么苛责臣工。”正明帝虚虚抬手,示意姜鉴站起来说话。
姜鉴长出一口气,心里也知道皇帝不过是敲打他,警告他不要加入任何阵营而已,没有太多深层意思。
其实还是拿他当出气筒,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自古伴君如伴虎,他早就熟悉这条定律。
正明帝拍拍面前的奏折,“话说回来,朕就是不立太子,爱卿觉得会怎样呢?”
这题不难,照实回答就是,姜鉴说道:“皇上,经历九王叛乱后,民间和朝中确实不大稳当,说什么的都有。朝臣们的心思可以理解,有了储君,朝局就能安稳大半,这是事实。但这次分明是有人在利用这个大好机会,以立太子之名为自身谋求利益罢了。”
这话仍旧是含蓄,但局中人一听就懂:立太子是符合当前形势的,但皇后一派,分明是想借此机会把太子之位拢入怀中。
正明帝心中的火消去不少,姜鉴能这么说话,还是赤臣一名,是以皇家利益为重的。“那你觉得该立谁呢?”
姜鉴一脸坦****:“立太子即是皇家的家事,又是国事,臣不好回答,老臣说立谁,以后传出去就是谁的人,但实际上老臣一心效忠的,只是皇位上的人而已。”
这话虽有些大胆,却也算是滴水不漏了,我今天忠于你,明天终于你选的接班人,至于你选谁,我不在乎。
正明帝选姜鉴做中书令,就是为他这股不站队的傲气。
自然了,他并不知道姜鉴站的哪一队,根本不是他这一支系的人,这就是后话了。
当下的问题还得解决,他继续发问:“如此说来,朕唯有立太子,才能缓解朝中焦躁之心,平息民情舆论?”
姜鉴抱拳低头称是。
正明帝起身望向窗外,突然说了句让姜鉴毛骨悚然的话:“立什么太子,百姓中不是一直流传兄终弟及吗?”
姜鉴当即后背出了一层冷汗,第一时间想到景忱。
好在他老练惯了并未说出口。
正明帝阴阴一笑,“民间传言都是跟着朝廷风向走的,你去引导一下。”
姜鉴一下就明白了,皇帝这是要把火力转移到自己兄弟身上,让皇子们不成为攻击目标。
恶毒,真是什么都能干出来。
他只能答应着并照办:“老臣这就去。”
景伏骥立马跪地听令,对皇帝又是一通吹捧。
自此沉寂四个月的景伏骥重新在皇帝眼里有了位置,皇帝再也不计较他贪污地方税银之事,反而走到哪里都带着他。
而原本的青词能人景成章,红火了不过半个月,就再度沉寂下来。
原来皇家也是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
景伏骥出马搞定景成章,该轮到景镇川的嫡系大臣和皇后家族了,他们需要做的是:逼皇上立太子,理由是:一日不立太子,国祚不安。
这个说法其实是颇占有道理的,从前阵九王景昀造反的角度来讲,要是朝中早有太子,九王爷造反就是违反天意,可没有太子,就会有人支持兄终弟及,所以景昀能在短短半年内召集起六万兵马。
这几日,皇长子的太子太傅,吏部、刑部尚书,皇后娘家成国公府,一大批朝臣争相上折子,请立太子。
连姜鉴都晦涩不明起来,他不上折子,但他的不少门生上了,而姜中书令默不吭声的把这些折子搬到皇帝面前,一脸惶恐加无奈,仿佛受不了重压般来求救。
正明帝铁青着脸不说话,你中书令是干什么的,就是上传下达的,压不下去,就来给朕施压?
姜鉴噗通跪下了,“皇上明鉴!这些奏折背后的力量,臣就是粉身碎骨也扛不住,好多都是您的家臣近亲!”
正明帝缓口气,是,来自于朝臣的压力姜鉴能顶,来自于皇亲国戚的他没法顶,只能转交过来。
不敢相信般,正明帝问道:“程国公府就如此迫不及待,就如此急着抛头露面吗?”
“老臣惭愧,没能挡住他们。”姜鉴擦把冷汗,直接说了结论。
正明帝冷笑一声,“六部中有几部跟随?”
“禀皇上,吏部尚书、左右侍郎,刑部尚书、右侍郎均单独上折,请立太子。”姜鉴如实禀报。
正明帝掐指计算,口气越发冰冷,“好啊,管人事任免的吏部是她的,管刑法的刑部也是她的,还好管钱的户部跟她没勾结,要不这天下都得归了她!”
姜鉴哪敢接话,仲淮孟也不敢,但他们都明白“她”指的是皇后娘娘程兰苕。
正明帝在原地转几圈,气的回案前重重坐下。
仲淮孟只得提示道:“皇上,中书令还跪着呢。”
他不得不提醒了,姜鉴跪的久了,传出去就是皇上苛责内臣,在这风声鹤唳得时刻,他得维护主子得名声。
“哦,起来吧。”正明帝不甚在意得摆摆手。
姜鉴起身,第一下愣是没有站稳,膝盖是酸麻的,他毕竟也是快六十岁的人了。
嘴里还得谢恩,感谢皇上不再让他跪着。
正明帝余怒未消,“他们要保举谁做太子?”
姜鉴战战兢兢,可又不得不答:“回皇上,从大皇子到五皇子,保谁的都有,但人数最多的是皇后娘娘的两名皇子,而其中,又以保大皇子邕王爷的最多。”
是么,正明帝已由怒火中烧转为面无表情,“那你的门生们,保的是谁?”
这话太猝不及防,姜鉴心下一惊,赶紧又跪下了,“皇上,老臣在朝中多年,得皇上护佑官至中书令,是有些门生故旧,他们有的没的总会以老臣马首是瞻,实际上老臣从未真正去操纵过谁,更没有在朝中鼓吹过什么风向,老臣只想一心为皇上当牛做马,老臣心里只有皇上!”
“起来吧,朕不过是随口一问,看把你吓的,不知情得还以为朕多么苛责臣工。”正明帝虚虚抬手,示意姜鉴站起来说话。
姜鉴长出一口气,心里也知道皇帝不过是敲打他,警告他不要加入任何阵营而已,没有太多深层意思。
其实还是拿他当出气筒,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自古伴君如伴虎,他早就熟悉这条定律。
正明帝拍拍面前的奏折,“话说回来,朕就是不立太子,爱卿觉得会怎样呢?”
这题不难,照实回答就是,姜鉴说道:“皇上,经历九王叛乱后,民间和朝中确实不大稳当,说什么的都有。朝臣们的心思可以理解,有了储君,朝局就能安稳大半,这是事实。但这次分明是有人在利用这个大好机会,以立太子之名为自身谋求利益罢了。”
这话仍旧是含蓄,但局中人一听就懂:立太子是符合当前形势的,但皇后一派,分明是想借此机会把太子之位拢入怀中。
正明帝心中的火消去不少,姜鉴能这么说话,还是赤臣一名,是以皇家利益为重的。“那你觉得该立谁呢?”
姜鉴一脸坦****:“立太子即是皇家的家事,又是国事,臣不好回答,老臣说立谁,以后传出去就是谁的人,但实际上老臣一心效忠的,只是皇位上的人而已。”
这话虽有些大胆,却也算是滴水不漏了,我今天忠于你,明天终于你选的接班人,至于你选谁,我不在乎。
正明帝选姜鉴做中书令,就是为他这股不站队的傲气。
自然了,他并不知道姜鉴站的哪一队,根本不是他这一支系的人,这就是后话了。
当下的问题还得解决,他继续发问:“如此说来,朕唯有立太子,才能缓解朝中焦躁之心,平息民情舆论?”
姜鉴抱拳低头称是。
正明帝起身望向窗外,突然说了句让姜鉴毛骨悚然的话:“立什么太子,百姓中不是一直流传兄终弟及吗?”
姜鉴当即后背出了一层冷汗,第一时间想到景忱。
好在他老练惯了并未说出口。
正明帝阴阴一笑,“民间传言都是跟着朝廷风向走的,你去引导一下。”
姜鉴一下就明白了,皇帝这是要把火力转移到自己兄弟身上,让皇子们不成为攻击目标。
恶毒,真是什么都能干出来。
他只能答应着并照办:“老臣这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