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飞舰一个激灵醒来,不对,小衡衡坐镇王府不假,但闲时肯定也会跟他另一个妹妹腻歪。
光棍三剑客,就剩他一个孤家寡人了。
不过楚飞舰不觉得自己惨,他就看不惯有人爱来爱去的德行,除了浪费时间没任何人生高度和意义。
陆信衡那边陆续传来消息,府中局面安稳,他放出消息,浥王遇刺,被云河县百姓所救,因伤情不明不易挪动,现在仍在百姓家里养伤,已调拨府医过去全力救治。
这些自然是说给那些耳目们听的,贾苧听到陆公子亲言后,第一个飞鸽告知宫中,景忱有难,生死不明。
京城皇宫,正明帝捏着各方信笺,大发雷霆。
殿中景镇川跪在那里犹自不服,奈何有朝臣在,不好对父皇说出心里话。
十一叔死了就算呗。
姜鉴拿着笏板,用余光瞥愚蠢到仍在辩白的嫡长子,见过蠢的没见过这么蠢的,搞刺杀你做的干净利落点,也算是为皇上做了没法做的事,除了眼中钉。你让手下参军和太监去表明身份宣读圣旨,浥王的人只要有一个不死,你就得暴露。
暴露了还理直气壮,正在做总结式陈述:“儿臣是偷拿父皇的腰牌假传圣旨不假,可儿臣这是为父皇着想,十一叔早就不能留了,留着也是个痴呆!”
正明帝:“……”这话能明着说吗?
刑部尚书忍不住,扑哧笑出声又赶紧用咳嗽声掩盖过去。
皇后娘娘的两个皇子,都没有随她的精明啊。
正明帝缓口气喝口茶,决定不搭理傻缺没边的大儿子,目光转向两位老臣,“爱卿们以为这件事该如何处置?”
刑部尚书阮佑看看姜鉴,“此乃陛下家事,臣等不好妄言。”
姜鉴摇头,上前一步举起笏板,“邕王府的参将是朝廷登记在册的官兵,带大队人马去刺杀已疯迷的浥王爷,恐不是一个家事能定论的。皇上要是不妥善处理,恐偌大的皇族会人人自危,觉得身在皇族生命也是草芥。而且。”
他瞥一眼景镇川,“而且浥王本已疯迷,刺杀已疯迷的亲王这种事传出去,坏的是皇上的名声,百姓们不会听信解释,只会以讹传讹,会说皇上狠绝,连疯子都不放过,有赶尽杀绝之意。”
正明帝脸阴沉的跟要下雨般,景镇川已二十岁的脑子除了一腔热血,有没有考虑过后果?
自然是考虑了,景镇川回怼姜鉴:“中书令可知父皇心中隐忧?我是为父解忧,铲除后患!”
“您铲除了吗?”姜鉴慢吞吞的回一句。你铲除了我也没心事了,可你压根没有斩草除根,浥王爷是生死不明,能上奏折的陆楚二人还活得好好的,人家还闹到正阳殿来了。
景镇川:“……谁能料到七百兵马都未能除掉一支不足百人的队伍,谁料十一叔身边高手如云,父皇,十一叔分明是暗藏祸心啊!”
“那老臣可得说句公道话了,谁身边没养几个高手,又能成什么气候呢,何况是一个疯迷的人,又不是养了支军队。”阮佑也听不下去了,他身在刑部公正严明,凡事以律法衡量对错,向来不喜欢诛心之论,遇见了就要反驳。
这话正好戳痛了正明帝,养军队,景镇川手里正好有支军队,是镇守京城的防军京畿大营,个个都是精锐,五万人。
再也忍不住了,正明帝直接问出口:
“你那七百人的队伍,可是从京畿大营调取的?”
“自然是,抽调的精锐官兵。父皇知道的,儿臣有京畿大营的节制权,他们肯定对儿臣唯命是从。”景镇川又得意起来。
姜鉴立马跪下惶恐道:“没有陛下的兵符,何人敢擅自调动军队?邕王爷请慎言!”
景镇川:“……”
正明帝使劲压抑着怒火,要不是亲儿子,他的火气早就喷薄而出了,可亲儿子也不能犯忌讳!
他早就怀疑那七百人不是邕王的府兵,只是忍了又忍,碍于老臣们在场才没有明说的,可想不到景镇川如此理直气壮。
还好问出口了,景镇川不配有这样的面子,面子会掩藏他的祸心,真有祸心的明明是景镇川!
“你,把京畿大营看成是自己的府兵,可以随意调动。”这不是问话,是下结论。
你今天能调动七百人,明天就能调动五万人,这可是天子脚下,调动五万人的那一刻,就是你的谋反之日。
鲁钝又鲁莽的景镇川终于知道害怕了,“父皇英明,儿臣绝无此意!”
正明帝不理他,沉声下旨道:“邕王景镇川,于年节时分擅自调兵,刺杀皇叔,致人心不安朝野震动,着夺去京畿大营节制权,交兵部暂管。景镇川闭门思过三个月,非旨不得外出。”
“皇上英明,如此便可平惶惶之心了。”阮佑举高笏板大声道,姜鉴附议,没一个管景镇川是否会不悦。
说起来这样的惩罚真不算重,同是皇家人,浥王爷一条命都快搭上了,大皇子无非是幽闭三个月而已,皇帝真正不安的是大皇子手里的兵权,而不是他刺杀皇叔;姜鉴对正明帝的薄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低头瞥一眼阮佑,阮佑脸色也阴沉的厉害,但到底都不敢说什么。
景镇川伏在地上瑟瑟发抖,一声都不敢辩驳。
只怪没有灭掉十一叔,否则会是不一样的结果。
臣子们退下后,景镇川也起身缓缓后退。
“镇川。”正明帝突然叫住他,“是不是有人对你说过什么,你才去刺杀老十一。”
景镇川一怔,又跪下了,“父皇明鉴,无人指使,是儿臣看不惯十一叔在父皇面前晃**,疯迷了也让父皇忧心。”
正明帝盯着他的眼睛,“是么。”
“儿臣绝无虚言!”景镇川心虚的避开父皇的注视,俯身磕头。
正明帝叹口气,下去吧。
景镇川走后,正明帝忧心忡忡的对仲淮孟说道,“朕的皇子们长大了,个个都不安分了,尤其是这个年节过的,真是糟心。”
光棍三剑客,就剩他一个孤家寡人了。
不过楚飞舰不觉得自己惨,他就看不惯有人爱来爱去的德行,除了浪费时间没任何人生高度和意义。
陆信衡那边陆续传来消息,府中局面安稳,他放出消息,浥王遇刺,被云河县百姓所救,因伤情不明不易挪动,现在仍在百姓家里养伤,已调拨府医过去全力救治。
这些自然是说给那些耳目们听的,贾苧听到陆公子亲言后,第一个飞鸽告知宫中,景忱有难,生死不明。
京城皇宫,正明帝捏着各方信笺,大发雷霆。
殿中景镇川跪在那里犹自不服,奈何有朝臣在,不好对父皇说出心里话。
十一叔死了就算呗。
姜鉴拿着笏板,用余光瞥愚蠢到仍在辩白的嫡长子,见过蠢的没见过这么蠢的,搞刺杀你做的干净利落点,也算是为皇上做了没法做的事,除了眼中钉。你让手下参军和太监去表明身份宣读圣旨,浥王的人只要有一个不死,你就得暴露。
暴露了还理直气壮,正在做总结式陈述:“儿臣是偷拿父皇的腰牌假传圣旨不假,可儿臣这是为父皇着想,十一叔早就不能留了,留着也是个痴呆!”
正明帝:“……”这话能明着说吗?
刑部尚书忍不住,扑哧笑出声又赶紧用咳嗽声掩盖过去。
皇后娘娘的两个皇子,都没有随她的精明啊。
正明帝缓口气喝口茶,决定不搭理傻缺没边的大儿子,目光转向两位老臣,“爱卿们以为这件事该如何处置?”
刑部尚书阮佑看看姜鉴,“此乃陛下家事,臣等不好妄言。”
姜鉴摇头,上前一步举起笏板,“邕王府的参将是朝廷登记在册的官兵,带大队人马去刺杀已疯迷的浥王爷,恐不是一个家事能定论的。皇上要是不妥善处理,恐偌大的皇族会人人自危,觉得身在皇族生命也是草芥。而且。”
他瞥一眼景镇川,“而且浥王本已疯迷,刺杀已疯迷的亲王这种事传出去,坏的是皇上的名声,百姓们不会听信解释,只会以讹传讹,会说皇上狠绝,连疯子都不放过,有赶尽杀绝之意。”
正明帝脸阴沉的跟要下雨般,景镇川已二十岁的脑子除了一腔热血,有没有考虑过后果?
自然是考虑了,景镇川回怼姜鉴:“中书令可知父皇心中隐忧?我是为父解忧,铲除后患!”
“您铲除了吗?”姜鉴慢吞吞的回一句。你铲除了我也没心事了,可你压根没有斩草除根,浥王爷是生死不明,能上奏折的陆楚二人还活得好好的,人家还闹到正阳殿来了。
景镇川:“……谁能料到七百兵马都未能除掉一支不足百人的队伍,谁料十一叔身边高手如云,父皇,十一叔分明是暗藏祸心啊!”
“那老臣可得说句公道话了,谁身边没养几个高手,又能成什么气候呢,何况是一个疯迷的人,又不是养了支军队。”阮佑也听不下去了,他身在刑部公正严明,凡事以律法衡量对错,向来不喜欢诛心之论,遇见了就要反驳。
这话正好戳痛了正明帝,养军队,景镇川手里正好有支军队,是镇守京城的防军京畿大营,个个都是精锐,五万人。
再也忍不住了,正明帝直接问出口:
“你那七百人的队伍,可是从京畿大营调取的?”
“自然是,抽调的精锐官兵。父皇知道的,儿臣有京畿大营的节制权,他们肯定对儿臣唯命是从。”景镇川又得意起来。
姜鉴立马跪下惶恐道:“没有陛下的兵符,何人敢擅自调动军队?邕王爷请慎言!”
景镇川:“……”
正明帝使劲压抑着怒火,要不是亲儿子,他的火气早就喷薄而出了,可亲儿子也不能犯忌讳!
他早就怀疑那七百人不是邕王的府兵,只是忍了又忍,碍于老臣们在场才没有明说的,可想不到景镇川如此理直气壮。
还好问出口了,景镇川不配有这样的面子,面子会掩藏他的祸心,真有祸心的明明是景镇川!
“你,把京畿大营看成是自己的府兵,可以随意调动。”这不是问话,是下结论。
你今天能调动七百人,明天就能调动五万人,这可是天子脚下,调动五万人的那一刻,就是你的谋反之日。
鲁钝又鲁莽的景镇川终于知道害怕了,“父皇英明,儿臣绝无此意!”
正明帝不理他,沉声下旨道:“邕王景镇川,于年节时分擅自调兵,刺杀皇叔,致人心不安朝野震动,着夺去京畿大营节制权,交兵部暂管。景镇川闭门思过三个月,非旨不得外出。”
“皇上英明,如此便可平惶惶之心了。”阮佑举高笏板大声道,姜鉴附议,没一个管景镇川是否会不悦。
说起来这样的惩罚真不算重,同是皇家人,浥王爷一条命都快搭上了,大皇子无非是幽闭三个月而已,皇帝真正不安的是大皇子手里的兵权,而不是他刺杀皇叔;姜鉴对正明帝的薄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低头瞥一眼阮佑,阮佑脸色也阴沉的厉害,但到底都不敢说什么。
景镇川伏在地上瑟瑟发抖,一声都不敢辩驳。
只怪没有灭掉十一叔,否则会是不一样的结果。
臣子们退下后,景镇川也起身缓缓后退。
“镇川。”正明帝突然叫住他,“是不是有人对你说过什么,你才去刺杀老十一。”
景镇川一怔,又跪下了,“父皇明鉴,无人指使,是儿臣看不惯十一叔在父皇面前晃**,疯迷了也让父皇忧心。”
正明帝盯着他的眼睛,“是么。”
“儿臣绝无虚言!”景镇川心虚的避开父皇的注视,俯身磕头。
正明帝叹口气,下去吧。
景镇川走后,正明帝忧心忡忡的对仲淮孟说道,“朕的皇子们长大了,个个都不安分了,尤其是这个年节过的,真是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