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人打架,看热闹的人被判刑了,还是被判得最重的那一个?
这事怎么听起来这么邪门?
张伟皱着眉头问道:“张女士是吧?请你把事情经过,一字不差地,详细地说一遍。”
“是,是!”
女人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连连点头,语无伦次地开始哭诉:
“我弟弟张强,他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几个人在吵架,你知道的,人嘛就喜欢看个热闹,所以他就停下来看了几眼。”
“结果那几个人脾气都爆,吵着吵着就动起手来了,打得头破血流的!”
“我弟弟就站在那儿,动都没动一下!结果警察来了,把在场的人全都带回了派出所!”
说到这里,张芬的情绪彻底崩溃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
“然后就立案了,开庭了……结果,结果那几个动手打人的,全都指认是我弟弟在背后指使的!”
“法官就信了!就因为他们几个人的一面之词,就认定我弟弟是主犯!”
她越说越激动,刚刚止住的眼泪不受控制地又流了下来。
“对方被打成了重伤,法院……法院判了我弟弟七年!”
“张律师,你给我们评评理!那几个亲自动手打人的,最重的也才判了五年!凭什么我弟弟就看个热闹,却要被判七年!这还有天理吗?还有王法吗?!”
她趴在桌上,肩膀剧烈地耸动着,袖子都被泪水浸湿了。
张伟的眉头深深地锁了起来。
被打人者指认为指使者,法院也采纳了这种指认。
要说这事背后没有猫腻,张伟自已都不信。
最简单的可能,就是打人者背景深厚,需要找个倒霉蛋来顶罪。而张芬的弟弟,这个恰好在旁边“吃瓜”的路人,就成了最完美的替罪羊。
基层法院的某些人被收买,伪造证据,修改卷宗,甚至主审法官直接无视证据链的缺失,单纯采纳多名被告的一致“证言”……
这种情况,放在十几二十年前,屡见不鲜。
但现在,随着法治进程的推进,天网系统的普及,以及各种监督机制的完善,想在程序上做这么明显的手脚,风险极大,可能性已经很低了。
如果不是被冤枉的……
那么,法官既然能采信那几个打人者的指认,要么,就是这位张女士对他说了谎。
要么,就是判决背后,一定存在某种事实依据。
这个依据,可以不是直接证据,但一定是一个符合常理的逻辑推论。
张伟很清楚,许多基层法院由于案件数量庞大、人手严重不足,或者承办法官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审理案件时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严谨。
法律条文规定,判决必须依据确实、充分的证据。
但在司法实践中,很多证据链存在瑕疵,但整体逻辑能够自洽的“推论”,也常常会成为判决的基石。
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都有大量案件,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被二审法院发回重审。
张伟拿过一旁的保温杯,拧开盖子,喝了一口滚烫的茶水。
茶水的热气,让他纷乱的思绪稍微清晰了一些。
“张女士,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你。”
他的声音平静下来,“请你,务必如实回答。”
张芬一边小声抽泣,一边用纸巾胡乱擦着眼泪,重重地点了点头:“张律师,您问!我一定说实话!”
“你刚刚说,你弟弟是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人打架,所以留下来看热闹。”
“第一个问题,你弟弟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打起来了吗?”
张芬回忆了一下,答道:“没有,刚开始他们只是在吵架,骂得很难听。”
张伟点点头,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着。
“第二个问题,打人者,或者被打的那个人里,有你弟弟认识的人吗?”
这个问题一出,张芬擦拭眼泪的手,猛地在半空中顿住了。
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张伟的眉毛轻轻一挑,语气加重了几分:“张女士,这个问题,至关重要,请你想清楚了再回答。”
张芬的眼神开始闪躲,她犹豫了足足十几秒,才用细若蚊蝇的声音说道:
“……被打的那个人,我弟弟认识。”
“他们是高中同学,以前……以前有过一点恩怨。但那都是好几年前的小事了!我弟弟早就没放在心上了!”
张伟没有理会她急于辩解的激动情绪,他只是在笔记本将信息记录下来,随后冷静地继续追问:
“方便说一下,他们之前有什么矛盾吗?”
张芬的脸色更加难看了,声音也低了下去:“因为……因为一个女同学。就是小男生情窦初开嘛,难免会争风吃醋,都是些上不了台面的小事……”
“我明白了。”
张伟了然地点了点头,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那么,你弟弟,是不是在他们争吵的时候,在旁边起哄了?”
“而且,那几个人,是不是在你弟弟起哄之后,才真正动的手?”
张芬的瞳孔微微张大,她猛地抬起头,不敢置信地看着张伟,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全对了!
张伟说的每一个字,都和一审法庭上,对方律师描述的场景,一模一样!
而那,也正是法官最终认定弟弟为主犯的核心“逻辑”!
她本以为,网上那些人把这位张律师传得神乎其神,多半是夸大其词。
却怎么也想不到,仅仅凭着自已的三言两语,他……他竟然就还原了整个案情的关键!
这就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吗?
张芬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最终,只能无力地点了点头。
“……是。”
这事怎么听起来这么邪门?
张伟皱着眉头问道:“张女士是吧?请你把事情经过,一字不差地,详细地说一遍。”
“是,是!”
女人像是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连连点头,语无伦次地开始哭诉:
“我弟弟张强,他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路边有几个人在吵架,你知道的,人嘛就喜欢看个热闹,所以他就停下来看了几眼。”
“结果那几个人脾气都爆,吵着吵着就动起手来了,打得头破血流的!”
“我弟弟就站在那儿,动都没动一下!结果警察来了,把在场的人全都带回了派出所!”
说到这里,张芬的情绪彻底崩溃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
“然后就立案了,开庭了……结果,结果那几个动手打人的,全都指认是我弟弟在背后指使的!”
“法官就信了!就因为他们几个人的一面之词,就认定我弟弟是主犯!”
她越说越激动,刚刚止住的眼泪不受控制地又流了下来。
“对方被打成了重伤,法院……法院判了我弟弟七年!”
“张律师,你给我们评评理!那几个亲自动手打人的,最重的也才判了五年!凭什么我弟弟就看个热闹,却要被判七年!这还有天理吗?还有王法吗?!”
她趴在桌上,肩膀剧烈地耸动着,袖子都被泪水浸湿了。
张伟的眉头深深地锁了起来。
被打人者指认为指使者,法院也采纳了这种指认。
要说这事背后没有猫腻,张伟自已都不信。
最简单的可能,就是打人者背景深厚,需要找个倒霉蛋来顶罪。而张芬的弟弟,这个恰好在旁边“吃瓜”的路人,就成了最完美的替罪羊。
基层法院的某些人被收买,伪造证据,修改卷宗,甚至主审法官直接无视证据链的缺失,单纯采纳多名被告的一致“证言”……
这种情况,放在十几二十年前,屡见不鲜。
但现在,随着法治进程的推进,天网系统的普及,以及各种监督机制的完善,想在程序上做这么明显的手脚,风险极大,可能性已经很低了。
如果不是被冤枉的……
那么,法官既然能采信那几个打人者的指认,要么,就是这位张女士对他说了谎。
要么,就是判决背后,一定存在某种事实依据。
这个依据,可以不是直接证据,但一定是一个符合常理的逻辑推论。
张伟很清楚,许多基层法院由于案件数量庞大、人手严重不足,或者承办法官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审理案件时远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严谨。
法律条文规定,判决必须依据确实、充分的证据。
但在司法实践中,很多证据链存在瑕疵,但整体逻辑能够自洽的“推论”,也常常会成为判决的基石。
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都有大量案件,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被二审法院发回重审。
张伟拿过一旁的保温杯,拧开盖子,喝了一口滚烫的茶水。
茶水的热气,让他纷乱的思绪稍微清晰了一些。
“张女士,我有几个问题想问你。”
他的声音平静下来,“请你,务必如实回答。”
张芬一边小声抽泣,一边用纸巾胡乱擦着眼泪,重重地点了点头:“张律师,您问!我一定说实话!”
“你刚刚说,你弟弟是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人打架,所以留下来看热闹。”
“第一个问题,你弟弟看到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打起来了吗?”
张芬回忆了一下,答道:“没有,刚开始他们只是在吵架,骂得很难听。”
张伟点点头,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着。
“第二个问题,打人者,或者被打的那个人里,有你弟弟认识的人吗?”
这个问题一出,张芬擦拭眼泪的手,猛地在半空中顿住了。
空气仿佛凝滞了一瞬。
张伟的眉毛轻轻一挑,语气加重了几分:“张女士,这个问题,至关重要,请你想清楚了再回答。”
张芬的眼神开始闪躲,她犹豫了足足十几秒,才用细若蚊蝇的声音说道:
“……被打的那个人,我弟弟认识。”
“他们是高中同学,以前……以前有过一点恩怨。但那都是好几年前的小事了!我弟弟早就没放在心上了!”
张伟没有理会她急于辩解的激动情绪,他只是在笔记本将信息记录下来,随后冷静地继续追问:
“方便说一下,他们之前有什么矛盾吗?”
张芬的脸色更加难看了,声音也低了下去:“因为……因为一个女同学。就是小男生情窦初开嘛,难免会争风吃醋,都是些上不了台面的小事……”
“我明白了。”
张伟了然地点了点头,身体向后靠在椅背上,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那么,你弟弟,是不是在他们争吵的时候,在旁边起哄了?”
“而且,那几个人,是不是在你弟弟起哄之后,才真正动的手?”
张芬的瞳孔微微张大,她猛地抬起头,不敢置信地看着张伟,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全对了!
张伟说的每一个字,都和一审法庭上,对方律师描述的场景,一模一样!
而那,也正是法官最终认定弟弟为主犯的核心“逻辑”!
她本以为,网上那些人把这位张律师传得神乎其神,多半是夸大其词。
却怎么也想不到,仅仅凭着自已的三言两语,他……他竟然就还原了整个案情的关键!
这就是盛名之下无虚士吗?
张芬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最终,只能无力地点了点头。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