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的眩晕感尚未完全消退,意识已然落在另一具身躯之中,或者说这也是他的躯体。
耳畔是朝歌城外的号子声,监工的呵斥与鞭响隐约可闻。
空气中飘散着焦糊,香料混合的怪异气味,这是不久前那场渎神祭祀留下的痕迹。
眼前是商王的宫殿,青铜梁柱上玄鸟图腾肃穆,美玉宝石在灯火下流转光辉。
酒池内醇香弥漫,肉林间油脂滴落,但席间公卿们的笑容都带着几分勉强。
数日前女娲庙中的不敬之举,让整个朝歌都笼罩在不安之中。
陈风感到自己正倚靠在宽大的王座上,玄色王袍沉重地披在身上。
他能感觉到这具身体里,蕴藏着强大的血气,也能察觉到四周,那些恭敬姿态下隐藏的惶恐。
一位容颜娇丽身材婀娜的妃子,小心翼翼地捧着鲜果,轻声细语地劝道:“陛下请用……”
帝辛?纣王?女娲庙?
破碎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与感知交织在一起,就在妃子的丹蔻即将触到唇畔时,王座上的人眼神骤然清明。
那双原本带着几分慵懒的眼睛,此刻却像是被冰水洗过般透彻,迷蒙躁动都在瞬间褪去,只剩下寒潭般的冷静。
他抬手止住了妃子的动作,这个简单的动作,却让整个大殿骤然安静。
乐师的指尖停在弦上,舞女的裙摆静止在空中,公卿们的酒杯悬在半途。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王座,看着那个缓缓站起身的身影。
陈锋环视着殿内的酒池肉林、曼妙舞姿、谄媚臣子,目光平静得令人心悸。
“今日酒宴到此为止,诸位卿家,明日卯时,九间殿朝议。”没有多余的话语,他转身离去,留下满殿错愕的臣子与妃嫔。
翌日拂晓,晨钟未响,宫门竟已开启。
当群臣惴惴不安地步入九间殿时,惊讶地发现纣王早已端坐于王座之上。
案前堆积如山的竹简被分成两摞,一摞显然已经批阅完毕。
“北海袁福通叛乱,太师闻仲已率军征讨三月,然粮草补给迟迟未至,是何缘故?”陈风抬起眼,龙骧虎视扫过群臣。
那掌管粮草的官员,冷汗涔涔而出:“陛下,近日春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行……”
“道路泥泞?”陈风的声音听不出情绪。
“孤记得去岁曾拨专款修葺官道,那笔款项用在何处了?”
不等回答,他已转向另一位大臣:“东伯侯姜桓楚上表,言及东鲁饥荒,请求减免贡赋,为何至今未有答复?”
接下来的一个时辰,满朝文武见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纣王。
他不再沉溺于谀词,不再纵情酒色,而是精准地指出各项政务疏漏,对各地情况了如指掌。
更令人心惊的是,他颁布的新政:废除人殉旧制,改为陶俑代之。
减轻徭役,兴修水利,鼓励农耕。
整顿军备,但不急于征伐,反而派遣使者安抚四方诸侯。
这些政策出乎意料地明智,却让比干、商容等老臣更加不安——转变太过突然,太过彻底。
深夜,鹿台最高处。
陈风站在鹿台高处,衣袖下的手指微微收拢,他能清晰地感知到体内奔涌的力量——那是超越凡俗,足以翻江倒金仙层次的伟力。
然而,当他意图引动这份力量时,一股更加庞大且根深蒂固的无形束缚,便从四面八方压来。
如同陷入无形泥潭又被万山镇锁,运转间晦涩无比,十成力量竟难发挥出一成。
这便是王朝气运。
自成汤立业,延续至今六百余年的殷商国运,与他此刻的身份紧密相连,护佑他万法不侵,诸邪退避,却也成了他最大的枷锁。
在这气运笼罩之下,一切超凡之力皆被强力压制,遵循着古老的“人神分治”法则。
他空有金仙之力,却不得不在人族王朝规则的框架内行事。
陈风凭栏远望,朝歌城的灯火在夜色中明灭,他脑海中回响着真君的话语:“真灵藏于西岐龙脉之中。”
——西岐
如今西伯侯姬昌韬光养晦,广施仁政,四方贤士纷纷往投,其子姬发年少有为,深得民心,而真君的真灵,竟藏在西岐的龙脉之中。
这意味着什么,再清楚不过,若要取回真灵,必斩西岐龙脉。
而斩西岐龙脉,就是断绝周室气运,他与姬发之间,注定有一战。
不是为商纣之争,不是为天下霸权,而是为了一条回归之路,为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因果。
夜风中,陈风的嘴角勾起一抹复杂的弧度,命运真是讽刺,他本想避开这封神漩涡,却偏偏被推到了漩涡中心。
“姬发……看来我们注定要成为对手了。”他轻声自语,目光望向西方。
远在西岐的姬发,此刻正在灯下研读兵书,忽然心有所感,抬头向东望去。
..............
翌日,九间殿内朝议方散,百官躬身退出的步履,尚未完全离开宫阙玉阶。
数道盖着殷商玄鸟钤印的密旨,已由身着玄甲的王宫禁卫手持,悄无声息地送往各处府邸。
中大夫费仲府上,香炉青烟尚未散尽。
他正揣度着今日王上,在朝堂上迥异往日的深沉,心中惴惴不安。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耳畔是朝歌城外的号子声,监工的呵斥与鞭响隐约可闻。
空气中飘散着焦糊,香料混合的怪异气味,这是不久前那场渎神祭祀留下的痕迹。
眼前是商王的宫殿,青铜梁柱上玄鸟图腾肃穆,美玉宝石在灯火下流转光辉。
酒池内醇香弥漫,肉林间油脂滴落,但席间公卿们的笑容都带着几分勉强。
数日前女娲庙中的不敬之举,让整个朝歌都笼罩在不安之中。
陈风感到自己正倚靠在宽大的王座上,玄色王袍沉重地披在身上。
他能感觉到这具身体里,蕴藏着强大的血气,也能察觉到四周,那些恭敬姿态下隐藏的惶恐。
一位容颜娇丽身材婀娜的妃子,小心翼翼地捧着鲜果,轻声细语地劝道:“陛下请用……”
帝辛?纣王?女娲庙?
破碎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与感知交织在一起,就在妃子的丹蔻即将触到唇畔时,王座上的人眼神骤然清明。
那双原本带着几分慵懒的眼睛,此刻却像是被冰水洗过般透彻,迷蒙躁动都在瞬间褪去,只剩下寒潭般的冷静。
他抬手止住了妃子的动作,这个简单的动作,却让整个大殿骤然安静。
乐师的指尖停在弦上,舞女的裙摆静止在空中,公卿们的酒杯悬在半途。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王座,看着那个缓缓站起身的身影。
陈锋环视着殿内的酒池肉林、曼妙舞姿、谄媚臣子,目光平静得令人心悸。
“今日酒宴到此为止,诸位卿家,明日卯时,九间殿朝议。”没有多余的话语,他转身离去,留下满殿错愕的臣子与妃嫔。
翌日拂晓,晨钟未响,宫门竟已开启。
当群臣惴惴不安地步入九间殿时,惊讶地发现纣王早已端坐于王座之上。
案前堆积如山的竹简被分成两摞,一摞显然已经批阅完毕。
“北海袁福通叛乱,太师闻仲已率军征讨三月,然粮草补给迟迟未至,是何缘故?”陈风抬起眼,龙骧虎视扫过群臣。
那掌管粮草的官员,冷汗涔涔而出:“陛下,近日春雨连绵,道路泥泞难行……”
“道路泥泞?”陈风的声音听不出情绪。
“孤记得去岁曾拨专款修葺官道,那笔款项用在何处了?”
不等回答,他已转向另一位大臣:“东伯侯姜桓楚上表,言及东鲁饥荒,请求减免贡赋,为何至今未有答复?”
接下来的一个时辰,满朝文武见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纣王。
他不再沉溺于谀词,不再纵情酒色,而是精准地指出各项政务疏漏,对各地情况了如指掌。
更令人心惊的是,他颁布的新政:废除人殉旧制,改为陶俑代之。
减轻徭役,兴修水利,鼓励农耕。
整顿军备,但不急于征伐,反而派遣使者安抚四方诸侯。
这些政策出乎意料地明智,却让比干、商容等老臣更加不安——转变太过突然,太过彻底。
深夜,鹿台最高处。
陈风站在鹿台高处,衣袖下的手指微微收拢,他能清晰地感知到体内奔涌的力量——那是超越凡俗,足以翻江倒金仙层次的伟力。
然而,当他意图引动这份力量时,一股更加庞大且根深蒂固的无形束缚,便从四面八方压来。
如同陷入无形泥潭又被万山镇锁,运转间晦涩无比,十成力量竟难发挥出一成。
这便是王朝气运。
自成汤立业,延续至今六百余年的殷商国运,与他此刻的身份紧密相连,护佑他万法不侵,诸邪退避,却也成了他最大的枷锁。
在这气运笼罩之下,一切超凡之力皆被强力压制,遵循着古老的“人神分治”法则。
他空有金仙之力,却不得不在人族王朝规则的框架内行事。
陈风凭栏远望,朝歌城的灯火在夜色中明灭,他脑海中回响着真君的话语:“真灵藏于西岐龙脉之中。”
——西岐
如今西伯侯姬昌韬光养晦,广施仁政,四方贤士纷纷往投,其子姬发年少有为,深得民心,而真君的真灵,竟藏在西岐的龙脉之中。
这意味着什么,再清楚不过,若要取回真灵,必斩西岐龙脉。
而斩西岐龙脉,就是断绝周室气运,他与姬发之间,注定有一战。
不是为商纣之争,不是为天下霸权,而是为了一条回归之路,为了一段跨越时空的因果。
夜风中,陈风的嘴角勾起一抹复杂的弧度,命运真是讽刺,他本想避开这封神漩涡,却偏偏被推到了漩涡中心。
“姬发……看来我们注定要成为对手了。”他轻声自语,目光望向西方。
远在西岐的姬发,此刻正在灯下研读兵书,忽然心有所感,抬头向东望去。
..............
翌日,九间殿内朝议方散,百官躬身退出的步履,尚未完全离开宫阙玉阶。
数道盖着殷商玄鸟钤印的密旨,已由身着玄甲的王宫禁卫手持,悄无声息地送往各处府邸。
中大夫费仲府上,香炉青烟尚未散尽。
他正揣度着今日王上,在朝堂上迥异往日的深沉,心中惴惴不安。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
忽闻禁卫直入中庭,宣旨声朗朗响起。
“……东夷新附,夷情不稳,边陲实边事关国本。特擢中大夫费仲,加侍御史衔,代王上巡视东夷,督查移民安顿、屯田筑城事宜,钦此。”
费仲跪在地上,脸上的笑容瞬间僵硬。
东夷边陲?那是闻太师大军,正在与蛮族血战的凶险之地,瘴疠横行,路途遥远!
这“巡视”看似升迁,实同流放!他抬头想窥探宣旨禁卫的神色,却只对上一双冰冷无情的眸子。
所有求情或打探的话都被堵在喉间,只能叩首谢恩,声音干涩:“臣……领旨,谢王上隆恩!”
几乎同一时间,另一队禁卫抵达尤浑府邸。
“……王室宗庙修缮,需南方百年神木为梁,特命中大夫尤浑,为督木使,即刻前往南疆瘴疠之地,督办采伐运输,事关宗庙不得有误,钦此。”
尤浑闻言,手中把玩的玉璧差点跌落在地。
南疆瘴疠之地!这一去,山高水远,凶多吉少,几乎断绝了再回朝歌权力中心的可能!
为什么?王上前几日不是还信任自己吗?这便是传言中的伴君如伴虎!
他脸色煞白,冷汗涔涔,却不敢有丝毫违逆,颤声道:“臣……遵旨。”
不过半日,这两位列席朝堂、昔日权势熏天的佞幸之臣,便在无声无息中被剥夺了权柄,“荣升”至足以让他们消失的遥远之地。
与此相对的,是另一番景象。
王叔比干刚回到府邸,宣旨禁卫便已抵达。
旨意明确:“授王叔比干,监察大夫之职,赐王杖,允其监察朝歌内外百吏,整肃纲纪,凡有贪渎枉法、怠政害民者,无论爵位高低,皆可直奏于王上!”
比干接过旨意,手微微颤抖。
这不是虚衔,而是真正的实权,是赋予他匡正朝局的利剑!他望向王宫方向,眼中闪过激动欣慰的光芒。
老臣商容被委以“总领礼制教化,主持诸侯往来”的重任,宗室箕子、梅伯等贤臣也纷纷被授予具体政务大权。
一套精准而迅速的人事更替,在几乎未引起朝局剧烈震荡的情况下,悄然完成。
核心权柄从宵小之手,平稳移交至忠直贤能之臣手中。
当日下午,闻仲太师应密诏入宫。
深宫偏殿,烛火摇曳,重帘低垂隔绝了外界喧嚣。殿内唯有二人——王座上的陈风,与阶下肃立的闻仲太师。
陈风率先打破沉默,声线平稳:"太师,东夷之战关乎社稷存续,孤深知之,然内政积弊非一日可除,对外征伐,国之干城,孤尽托于太师。"
他执起案几上那枚玄鸟兵符,递向闻仲。
"此前粮草军械输送屡有延误,自今日起绝不容再现!孤已严令有司,太师所需一应军资优先供给,若有短缺,严惩不贷!"
随即声调转沉,带着果断与信任:"东夷战事凡军务调度,皆由太师临机处置,不必事事奏报,朝中若有任何人,敢再延误军机――"
陈风手落在桌案那柄古朴青铜剑上,剑身"殷商御伐"的铭文在烛火下流转:"太师可持此剑,先斩后奏!"
闻仲太师虬髯微颤,面容难掩震动。他未曾预料王上,竟对自己如此毫无保留的信重。
接着,话锋一转:"太师劳苦功高,不仅为国征战,更为大商维系着与截教的善缘,此诚乃社稷之幸。"
闻仲神色微动,不知道王上是什么意思,只能静待下文。
"太师有所不知,孤近日屡得异梦,甚是惊心。
梦中见得朝歌城破,宗庙倾颓,那西岐姬发小儿竟与八百诸侯会盟于孟津,旌旗蔽日,刀兵直指王畿。
更有诸多形貌诡谲之士混迹军中,呼风唤雨,驱策鬼神,非凡力所能抗衡。
西伯侯姬昌虽表面臣服,然其子野心勃勃,恐非久居人下之辈。
思及此,孤夜不能寐,深感世间兴衰,未必尽由人意,恐有神圣暗中操纵,借人间纷争达成不可告人之目的。"
闻仲闻言,眉峰骤然锁紧,额间那道神目神光迸现!
他虬髯戟张,周身气势勃发,震得殿中烛火都为之一暗。
“岂有此理!”老太师声若洪钟,怒意沛然。
“西岐姬氏安敢欺天!那些藏头露尾干预人间兴衰的魑魅魍魉,竟敢将主意打到成汤社稷头上!
王上放心,只要老臣有一口气在,绝不容许此等祸事发生!”
陈风微微颔首,对于这位曾经在绝龙岭战死的太史,他是无条件信任的,于是继续道:“值此隐忧浮现之际,孤思忖,当使我大商与截教之谊,更为稳固。
孤愿以人王之尊立誓:若得截教鼎力相助,共渡时艰,则愿尊截教为护国圣教!
朝歌周边灵山福地,尽可划归截教兴建道场,传播道统。
凡大商境内国家祭祀,皆可奉截教仙真,允其受人间香火绵延道统。”
闻仲胸中怒火稍平,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岂能不知这其中分量?
这绝非空口许诺,而是将大商国运与截教道统,彻底绑定的实利!灵山道场、人间香火,这正是师尊为万千门徒所谋求的万世基业!
王上此举,非为利用,乃是真正看到了双方休戚与共的前景。
他再无犹豫后退一步,甲胄铿锵作响,单膝跪地,抱拳朗声道:“王上圣明!此策乃固国安邦、光大道统之万全良策!
老臣深知师尊亦早有此意!王上信重,老臣感激涕零!闻仲在此立誓,东夷不平,边患不靖,老臣绝不回朝!
待战事稍定,老臣即刻亲上金鳌岛,面谒师尊,必将王上此番厚意,与共抗天命的决心,原原本本呈报圣人!”
此刻,闻仲心中热血沸腾。他不仅是殷商的太师,更是能为截教争取万世基业、同时扞卫成汤江山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