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钱从哪里来?海外金山银矿-《我嘉靖皇帝,成功修仙很合理吧》

  话题又回到了最初的宝钞上面。

  老朱看着面前的朱厚熜,等待着他给出一个遏止贪污的好办法。

  “太祖皇帝,宝钞在大明百姓的心中不值钱已经根深蒂固了。”

  “大明还是以银子为主,铜币为辅的货币方式。”

  “当务之急,还是需要将发行出去的宝钞回收国库,统一销毁才是。”

  朱厚熜对于宝钞的贬值其实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只有一个笨办法。

  朝廷以等价的银子将宝钞回收就是。

  宝钞额施行本就是大明银子的稀缺才出现。

  百姓们心中更倾向于用银子或者铜钱进行交易。

  至于将银子铸成银元,目前的嘉靖朝还没有那般工艺,或许等蒸汽方面的知识被那些工匠们吸收后,方可一试。

  “可是,咱洪武朝的国库,没有那么多银子啊。”

  “就算节流,一年也只能多出那么点银子,相对民间巨额的宝钞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老朱也知道宝钞胡乱印发的危害了。

  奈何国库银子不够啊,他就算想回收,也没那么多钱。

  “太祖高皇帝,若只是银子的话,朕在开拓海外的时候,发现了一处地方。”

  “里面藏着一个银矿群。”

  “朕的嘉靖朝每年都从那处地方开采了五百多万两银子。”

  “而且朕找人估算过,那处银矿至少还能开采四百年。”

  “多少?”

  “五百万两银子的银矿?”

  “还能开采四百年之久???”

  老朱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两眼都放光了。

  其他朱家老少,包括永乐朝朱棣也是一样。

  连呼吸都有些急促了。

  搞它,必须搞它。

  钱都是朕的。

  “厚熜,你说的地方在哪儿?”

  老朱已经急不可耐了。

  “倭岛。”

  朱厚熜笑着说出了一个地名。

  “倭岛?”

  “就那弹丸之地,能有这么多银矿?”

  老朱满脸不信道。

  要知道,偌大的大明,一年产银量也才十几万两银子。

  区区一个倭岛,凭什么能产这么多白银?

  “诸位先帝,朕既然这样说了,自然是已经开采过了。”

  “至于为什么倭岛能够产出如此数量的白银,这个问题朕觉得不需要深究。”

  “只要知道,那都是咱大明的银子就够了。”

  朱厚熜懒得跟他们上地理课。

  “那还等什么?”

  “咱这就让工部造船,等海船造好,咱就出征倭岛。”

  老朱已经等不及了。

  “爹,您不是下旨说倭岛为不征之国么?”

  “而且,北元曾经派出军队讨伐倭岛,遇到海上妖风,损失惨重啊。”

  永乐朝朱棣开口说道。

  “哼,之前咱以为那倭岛是个破落的弹丸之地,懒得浪费兵力讨伐罢了。”

  “如今,那倭岛私藏了我大明如此多的银矿,咱不得派人将我大明的银矿给拿回来么?”

  “至于妖风的问题,咱觉得,既然厚熜都已经开采过了,应该有办法解决。”

  “太祖高皇帝,那些妖风不过是一些自然现象,错开春秋二季,挑选夏冬时节过去便可。”

  朱厚熜提醒道。

  “好,待咱将大明的银子从倭岛拿回来后,便将那些蒙元余孽全都收拾了。”

  “太祖高皇帝,朕觉得倭岛这个地方,可以派秦王或者晋王过去就藩。”

  “那些海外地域,不乏有一年三熟甚至一年四熟的土壤作物。”

  “宗室子弟中也可以挑选一些人出去,为大明征伐海外地域。”

  朱厚熜将自己在嘉靖朝做的,让那些被当成猪养的宗室子弟们,培养了一番后,便发往海外的做法,跟这些大明皇帝们详细介绍了一下。

  “好主意。”

  永乐朝朱棣眼睛一亮。

  他最头疼的就是自己二儿子和三儿子总想着造反的事儿。

  可是皇帝的位置只有一个啊。

  现在好了,将老二和老三发往海外,让他们去外面折腾去。

  其他皇帝们也都思索了一下朱厚熜的建议,他们觉得这个办法可行。

  避免了因为皇位而发生的骨肉相残。

  “皇帝,朕有一个问题。”

  正德皇帝朱厚照忽然开口说道。

  “皇兄,你说。”

  朱厚熜看着眼前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有些疑惑。

  “刚刚说了那么多,还没有解决官员贪污的问题呢。”

  正德皇帝朱厚照对官员贪污这个问题很是重视。

  其他朱家老少们也都从银子的诱惑中回过神来,全都眼巴巴的看着中间的朱厚熜。

  “说到这个问题,朕在嘉靖朝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官员收入公开化。”

  “第二,高薪养廉。”

  “厚熜,你的意思是,朝廷发放多少俸禄下去给官员,那官员必须将所得的俸禄公开出来?”

  “另外还要给那些混账东西加俸禄?”

  “不行,第一个咱就不说了,第二个,给那些混账东西加俸禄,他们难道就不贪了?”

  老朱摸着下巴,思索片刻后,有些不满道。

  “太祖高皇帝,朕知道你很急,但是你先别急。”

  “诸位先帝,咱们大明收税,收的是粮食还是税银?”

  朱厚熜稍微安抚了一下朱元璋后,看向一众朱家老少。

  “朕知道,这个问题朕知道。”

  正统皇帝朱祁镇跳了出来。

  “英宗皇帝,你说。”

  朱厚熜看着眼前的正统皇帝朱祁镇,笑着鼓励道。

  “我大明收税,一般都是从百姓手中收粮食,然后将粮食转为官银,由地方运送到京,送入国库。”

  “而其他方面则是需要缴纳银子作税。”

  “嗯,是这样。”

  “那么,诸位有没有考虑过,其中的损耗问题。”

  “厚熜,你的意思是,火耗?”

  永乐朝朱棣反应过来了。

  “嗯。”

  “地方官员将这些税收粮食运往京城的途中都会有损耗,这就给那些心怀不轨的官员提供了贪污的机会了。”

  “有的官员甚至会故意踢装粮食的箩框,将那些洒落地上的粮食算作是损耗,这样一来,损耗的部分就进了他们自己的口袋,也就是火耗。”

  “而另一种火耗,便是地方官员在收取税银的时候,需要将百姓的手中零碎银子重新铸造成官银。”

  “由于地方熔炼金银技术的有限,熔炼的过程中会消耗掉部分银子,导致实际收上来的银重与铸造的官银,重量不等。”

  “这其中的损耗,便是火耗。”

  “朕的办法就是,火耗归公,将这些火耗全都收归国库。”

  一应朱家老少对这个“火耗归公”有些不太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