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5章 在南直隶也开一家蒸汽机工坊-《大明:暴君崇祯,杀出万世帝国》

  “陛下,臣以为,既然京里一时间不能提高蒸汽机的产量,不如将技艺交给地方,让他们自己组织工匠制造。”

  文华殿内,温体仁将庄祖诲的奏本递给朱由检后,拱手劝谏道。

  朱由检并未立即表态,而是低头翻看起手里的奏本。

  待将庄祖诲的奏本看完后,朱由检转头对宋应星问道:“宋卿,工部和科学院怎么看?”

  宋应星有些为难,按照他和王徵之前的商议,是想要将各地的高级工匠招募到京城,扩大蒸汽机工坊和拖拉机工坊的,没想到,庄祖诲竟是打起了自产这个主意。

  ”陛下,蒸汽机的原理虽然很是简单,但结构很是复杂,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一个不慎就是机毁人亡,且用来铸造蒸汽机的钢材要求也很高,臣以为,地方上恐怕很难制造出堪用的蒸汽机,就更不要说结构更加复杂的拖拉机了。”

  从心底里,宋应星是不想将蒸汽机和拖拉机技艺下放的。

  待其说完自己的意见后,朱由检还未说话,温体仁就再次开口了:“宋部堂,西山那边的工坊既然产量上不去,为何还要死守着技艺不放呢?”

  “据本辅所知,蒸汽机不只是可以用来驱动机车和拖拉机、舰船,一些小型的蒸汽机还可以从河里汲水,一个县不用太多,只要能够有个百十台,就可以极大的缓解旱情,工部和科学院也是朝廷的衙门,这个时候该共体时艰才是。”

  宋应星闻言,皱眉道:“首辅此话何意?宋某可是从未有扫蔽自珍的想法,而是蒸汽机的制造确实很是复杂。”

  “就是科学院,那也是在陛下的指点下,用了数年的功夫,才堪堪造出合用的机器来,其中所需要的许多部件,像是轴承、活塞之类,地方上压根就没有生产的能力,”

  听他这么说,温体仁也皱起了眉头。

  一旁的孙承宗这个时候忽然开口道:“宋部堂,大光明殿那边是否可以将相关的技艺,也交给各地布政使司?”

  施鳯来也开口劝道:“宋部堂,就像首辅刚才所说,我大明现在哪哪都干旱缺水,尤其是北方,单凭百姓们肩挑手扛,又能灌溉多少的田地?”

  “如果能够可以用蒸汽机从江河湖泊里汲水的话,不仅可以减轻农户的负担,还可以尽量保证粮食的产量嘛。”

  宋应星轻轻摇头道:“施阁老可知一台蒸汽机需要多少部件?”

  不等施鳯来答话,宋应星就自问自答道:“六百多个,一台最简陋的蒸汽机,光是各色零部件就高达六百多个。”

  “这六百多个零部件,其中有绝大部分是其他地方生产不出来的,只能在京城各家工坊少量生产。”

  “宋某也是朝廷命官,是当朝工部尚书,如果有办法提高蒸汽机产量,难道会无动于衷吗?”

  “那得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大规模量产?”

  朱由检插话问了一句。

  “回陛下,科学院正在抓紧时间设立各种相关的工坊,打算将各种零部件交给相应的工坊单独生产,如果速度够快的话,再有个三五年,蒸汽机就可以大批量的生产了。”

  “当然,如果能够将各地技艺高深的工匠,全都招募到京城的话,或许这个时间还会再提前一些。”

  “三五年?是不是有些太久了?”

  温体仁还是有些不死心。

  朱由检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半晌,大约过了一炷香的时间,这才开口对宋应星道:“宋卿,与其将大量工匠都聚集在京城,不如在南直隶再开设一家蒸汽机工坊,京城设立相关零部件工坊的同时,南直隶也同步建立相应的工坊。”

  “至于相关的技艺,可以从京城抽调部分人手过去,指点当地工匠,朕看薄珏就可以,就让他带些人手过去。”

  宋应星闻言,当即苦笑道:“陛下,薄珏恐怕是没办法过去,他现在还在天津负责造船。”

  “王徵……”

  “陛下,王徵现在还忙着改进蒸汽机,机械学院那边也离不开他。”

  “毕懋康更不行,他是专门负责研究军械的,对蒸汽机也是一知半解。”

  “方以智还要负责教导皇太子,也不能轻易离京。”

  宋应星生怕皇帝开口,将这些人给弄到南直隶去,一口气就将这些人全都给否了。

  见朱由检脸色有些不好看,宋应星又忙道:“陛下,如果非要从京城遣人去南直隶的话,臣以为马小回应该可以。”

  “马小回?”

  朱由检只觉这个名字有些熟悉,忍不住轻声嘀咕了一句。

  宋应星出言解释道:“陛下,这马小回就是当初发明水利铣床的匠人,现在是机械学院的院士,对蒸汽机的原理和构造很是清楚,也参与了蒸汽机的研究和制造。”

  “好,就让他带人去南直隶,设立南直隶蒸汽机工坊,并其他相关配件工坊。”

  朱由检一锤定音,其余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等将一些重大的奏本处理完后,朱由检也出了文华殿,准备返回乾清宫休息休息。

  只是,还未等他换下身上的皮弁服,一名内侍悄步进了暖阁。

  王承恩见状,忙是迎了上去。

  片刻后,王承恩重新来到朱由检身边,双手拖着一个木匣道:“皇爷,朵甘都指挥使王来聘的密奏进京了。”

  朱由检挥手让两名宫人退下,从王承恩手里接过木匣走到桌案前,从桌案上的一个盒子中取出一把钥匙,亲手将木匣打开后,拿出里面的密奏,仔细的看了上面的火漆,这才竟密奏打开。

  待看过之后,朱由检脸上含笑道:“王来聘做得不错。”

  “皇爷,可是朵甘那边又有了什么变化?”

  王承恩轻声问道。

  “不错,不过这变化是对大明有利的。”

  “传周延儒觐见。”

  “是,皇爷。”

  事关朵甘和乌斯藏的大事,朱由检也想先听听别人的意见。

  至于为什么不找内阁,这就涉及到以后的一些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