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陛下,陕西各地军屯的情况很是复杂,自臣接手以后至今岁,已经清丈了大约七成,尚有三成正在清丈中。”
“已经完成清丈的军屯,已经划分给尚在原籍的军户,至于多出来的那些,也和各地官田一样,划入了各府县和布政使司。”
朱由检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面色有些凝重道:“有些事,朕也不瞒你,据科学院根据天象推算,整个北方的旱情,在接下来的几年,可能会持续加剧。”
闻言,张耀采的脸色瞬间就变得惨白。
“陛下!这……”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道:“朕已决定,在原本的基础上,再减免陕西三年钱粮,并且,朝廷也会继续加大对陕西的赈灾力度。”
“但你需保证,减免之惠真正及于小民,而非落入豪强大户囊中。”
张耀采跪地叩首:“臣必竭尽全力!”
“起来说话,朕还有事要交代你。”
等张耀采起身后,朱由检又叮嘱道:“陕西已经承载不了那么多人口,虽各藩都在北方招募百姓,朝廷也一直在往辽东移民,但速度还是太慢了。”
“陕西方面要加大移民的力度,尽可能将那些生活困顿的百姓迁移到辽东。”
张耀采有些为难道:“陛下,毕竟是故土难离,官府没少鼓励百姓迁移,但许多人还是不敢出门。”
朱由检眉毛一竖:“那就强制他们离开!”
“像是陕北的几个府县、州,连饭都要吃不上了,还留在那里作甚?”
张耀采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朝廷不是允许陕西大面积种植棉花,开设纺织工坊吗?”
“还有就是草原上的羊毛和皮子等,也都可以开设工坊进行加工。”
“臣恳请陛下下旨,请户部拨付一些银钱,多建一些工坊,工坊赚到了钱财,也可以从其他地方采买一些粮食。”
朱由检有些头疼道:“棉花虽是耐旱,但也是需要水来浇灌的,且陕西那么多人口,如果全都指望工坊,指望从外购粮,那得开多少工坊?采买多少粮食?”
“此事,朕已经和朝中诸臣商议过了,不只是陕西,山西、北直隶、山东等地,皆需要往辽东移民,减轻关内的粮食压力。”
“臣遵旨。”
张耀采虽是有些失望,但还是躬身领命。
御座上的朱由检,也不打算打击他的积极性,而是笑着指点道:“前两日,朕还和辽东巡抚毕自肃说过,让他去大明银行借贷,用以发展辽东。”
“你也可以去和户部左侍郎毕自严商议商议。”
能够做到封疆大吏的,哪有一个笨蛋,张耀采当即就反应过来,躬身道:“臣谢陛下指点。”
朱由检摆了摆手,面色严肃道:“即是官办工坊,那工部就有管辖权,也会随时遣员去巡视,所有账目也要受户部、都察院等有司的审查,这一点你要清楚。”
张耀采也忙是保证道:“臣定不敢中饱私囊,也会看好
“心里有数就好。”
“好了,卿且退下吧。”
等其离开后,朱由检又片刻不歇的对王承恩道:“让宣大总督孙传庭进来。”
“是,皇爷。”
王承恩干脆也不劝了。
稍倾,刚过不惑之年,身材很是壮硕,但却身着一身文官袍服的孙传庭,就在王承恩的亲自引领下,健步走近了暖阁。
“臣宣大总督孙传庭,参见陛下,恭请陛下圣躬安。”
“朕安,免礼,赐座。”
“臣谢陛下。”
待孙传庭坐下后,朱由检满脸赞赏道:“卿在宣大这两年做得不错,朕心甚慰。”
“臣只是尽了人臣的本分。”
“不,无论是军屯的清理,还是军户的处置,卿都做得不错,甚至超出了朕的预期。”
“朕还记得,崇祯元年的时候,是卿第一个向朕上书,要对军屯进行清理。”
“不得不说,当初卿提出的方略,是最适合当时情况的,朝廷北伐、曹变蛟东进、集宁的修建,卿的宣大都是助力甚多。”
“都是托陛下的鸿福,臣不敢居功。”
朱由检笑着摇了摇头:“卿不必自谦,朕心里都有数。”
“随着草原和关内的羁绊越来越深,漠南的局势也逐渐的安稳下来,对宣大,卿是如何打算的?”
孙传庭面色一变,想了想,郑重道:“就像陛下刚才所说,随着漠南蒙古诸部对我大明的依赖越来越重,原本的九边已经不能再称边了,集宁、归化、大宁才是边陲。”
“臣以为,再过些年,朝廷或许可以将宣大等边镇划入相邻的府县。”
孙传庭没把话说死,话里话外都是在征询朱由检这位皇帝的意思,他自己只是提出一个方案,
朱由检缓缓点头道:“朕也正有此意,但就像卿所说,此事还需等等。”
“然,随着诸部慢慢归心,宣大的压力也小了许多,以卿的能力,再留在宣大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说到这里,朱由检的目光忽然变得锐利:“大明要想重现前元的岭北行省,卿可愿做首任总督?”
孙传庭眼睛猛地睁大,他是怎么也没想到,皇帝竟想重现岭北行省。
所谓的岭北行省,其实是个简称,全称是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关键就在这个“等处”上,除了和林、称海等人口密集、适合耕种的地方外,北至北海(北冰洋),西至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南至甘肃、东至辽东、奴儿干都司,这一片庞大的区域,全都是岭北行省的地盘。
用后世的范围看,就是俄国的西伯利亚州、阿尔泰边疆区以西的整个区域。
作为进士出身的孙传庭,自然知道史书上记载的岭北行省是怎么回事。
心中只是略意思忖,孙传庭就试探性问道:“敢问陛下,朝廷可是要对漠北用兵?”
朱由检微微摇头道:“如果能不兴刀兵的话,自然最好。”
“此事,卿可以现在就着手了,锦衣卫那边应该有关于漠北的相应消息,待明日,朕会让李若琏去寻你。”
“臣明白了。”
“已经完成清丈的军屯,已经划分给尚在原籍的军户,至于多出来的那些,也和各地官田一样,划入了各府县和布政使司。”
朱由检手指在桌案上轻轻敲击,面色有些凝重道:“有些事,朕也不瞒你,据科学院根据天象推算,整个北方的旱情,在接下来的几年,可能会持续加剧。”
闻言,张耀采的脸色瞬间就变得惨白。
“陛下!这……”
朱由检深吸一口气道:“朕已决定,在原本的基础上,再减免陕西三年钱粮,并且,朝廷也会继续加大对陕西的赈灾力度。”
“但你需保证,减免之惠真正及于小民,而非落入豪强大户囊中。”
张耀采跪地叩首:“臣必竭尽全力!”
“起来说话,朕还有事要交代你。”
等张耀采起身后,朱由检又叮嘱道:“陕西已经承载不了那么多人口,虽各藩都在北方招募百姓,朝廷也一直在往辽东移民,但速度还是太慢了。”
“陕西方面要加大移民的力度,尽可能将那些生活困顿的百姓迁移到辽东。”
张耀采有些为难道:“陛下,毕竟是故土难离,官府没少鼓励百姓迁移,但许多人还是不敢出门。”
朱由检眉毛一竖:“那就强制他们离开!”
“像是陕北的几个府县、州,连饭都要吃不上了,还留在那里作甚?”
张耀采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朝廷不是允许陕西大面积种植棉花,开设纺织工坊吗?”
“还有就是草原上的羊毛和皮子等,也都可以开设工坊进行加工。”
“臣恳请陛下下旨,请户部拨付一些银钱,多建一些工坊,工坊赚到了钱财,也可以从其他地方采买一些粮食。”
朱由检有些头疼道:“棉花虽是耐旱,但也是需要水来浇灌的,且陕西那么多人口,如果全都指望工坊,指望从外购粮,那得开多少工坊?采买多少粮食?”
“此事,朕已经和朝中诸臣商议过了,不只是陕西,山西、北直隶、山东等地,皆需要往辽东移民,减轻关内的粮食压力。”
“臣遵旨。”
张耀采虽是有些失望,但还是躬身领命。
御座上的朱由检,也不打算打击他的积极性,而是笑着指点道:“前两日,朕还和辽东巡抚毕自肃说过,让他去大明银行借贷,用以发展辽东。”
“你也可以去和户部左侍郎毕自严商议商议。”
能够做到封疆大吏的,哪有一个笨蛋,张耀采当即就反应过来,躬身道:“臣谢陛下指点。”
朱由检摆了摆手,面色严肃道:“即是官办工坊,那工部就有管辖权,也会随时遣员去巡视,所有账目也要受户部、都察院等有司的审查,这一点你要清楚。”
张耀采也忙是保证道:“臣定不敢中饱私囊,也会看好
“心里有数就好。”
“好了,卿且退下吧。”
等其离开后,朱由检又片刻不歇的对王承恩道:“让宣大总督孙传庭进来。”
“是,皇爷。”
王承恩干脆也不劝了。
稍倾,刚过不惑之年,身材很是壮硕,但却身着一身文官袍服的孙传庭,就在王承恩的亲自引领下,健步走近了暖阁。
“臣宣大总督孙传庭,参见陛下,恭请陛下圣躬安。”
“朕安,免礼,赐座。”
“臣谢陛下。”
待孙传庭坐下后,朱由检满脸赞赏道:“卿在宣大这两年做得不错,朕心甚慰。”
“臣只是尽了人臣的本分。”
“不,无论是军屯的清理,还是军户的处置,卿都做得不错,甚至超出了朕的预期。”
“朕还记得,崇祯元年的时候,是卿第一个向朕上书,要对军屯进行清理。”
“不得不说,当初卿提出的方略,是最适合当时情况的,朝廷北伐、曹变蛟东进、集宁的修建,卿的宣大都是助力甚多。”
“都是托陛下的鸿福,臣不敢居功。”
朱由检笑着摇了摇头:“卿不必自谦,朕心里都有数。”
“随着草原和关内的羁绊越来越深,漠南的局势也逐渐的安稳下来,对宣大,卿是如何打算的?”
孙传庭面色一变,想了想,郑重道:“就像陛下刚才所说,随着漠南蒙古诸部对我大明的依赖越来越重,原本的九边已经不能再称边了,集宁、归化、大宁才是边陲。”
“臣以为,再过些年,朝廷或许可以将宣大等边镇划入相邻的府县。”
孙传庭没把话说死,话里话外都是在征询朱由检这位皇帝的意思,他自己只是提出一个方案,
朱由检缓缓点头道:“朕也正有此意,但就像卿所说,此事还需等等。”
“然,随着诸部慢慢归心,宣大的压力也小了许多,以卿的能力,再留在宣大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说到这里,朱由检的目光忽然变得锐利:“大明要想重现前元的岭北行省,卿可愿做首任总督?”
孙传庭眼睛猛地睁大,他是怎么也没想到,皇帝竟想重现岭北行省。
所谓的岭北行省,其实是个简称,全称是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关键就在这个“等处”上,除了和林、称海等人口密集、适合耕种的地方外,北至北海(北冰洋),西至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南至甘肃、东至辽东、奴儿干都司,这一片庞大的区域,全都是岭北行省的地盘。
用后世的范围看,就是俄国的西伯利亚州、阿尔泰边疆区以西的整个区域。
作为进士出身的孙传庭,自然知道史书上记载的岭北行省是怎么回事。
心中只是略意思忖,孙传庭就试探性问道:“敢问陛下,朝廷可是要对漠北用兵?”
朱由检微微摇头道:“如果能不兴刀兵的话,自然最好。”
“此事,卿可以现在就着手了,锦衣卫那边应该有关于漠北的相应消息,待明日,朕会让李若琏去寻你。”
“臣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