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里的墨汁在寒夜里结了层薄冰,我对着摊开的书枯坐到天明。
笔尖悬在半空,冻得发僵的手指怎么也握不稳,那些“食不厌精”的字句在眼前晃动,倒衬得肚子里的饥肠辘辘愈发清晰。喉咙干得冒烟,伸手去摸桌角的水罐,才发现昨夜就已喝空,罐底结着层薄薄的白碱。
窗外的天色由墨蓝转成鱼肚白,娘已经起身搓洗衣裳,木槌砸在青石板上的声响沉闷而规律,混着寒风里飘来的别家烟囱的烟火气——那是掺着米香的暖意,此刻闻着却格外刺心。隔壁张婶家的烟囱早早就冒了烟,隐约传来孩子喝稀粥的声响,更衬得我们柴房的冷清。
我看着书案上还没抄完的书卷,又摸了摸怀里仅剩的几文铜钱,那是昨日帮人跑腿赚的,摩挲得边缘都发亮了,却连半升米都买不到。
粮铺的掌柜前日就说了,糙米价一日三涨,再拖下去恐怕连陈米都买不起。
终于做了决定,我要去上工!
这天清晨,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去私塾,而是换上了那件最耐磨的粗布短褂,袖口磨破的地方用麻绳仔细扎过,针脚歪歪扭扭却勒得很紧。“娘,今日先生要带我们去城外文庙游学,可能要晚些回。”我避开娘的目光,把书卷藏进床底的木箱,上面压着几件打满补丁的旧衣裳,“中午不用留我的饭。”
第一次对娘撒谎,居然说得这般顺口,连耳根都没红,只是心口像被什么东西堵着,闷得发慌。
我是爱读书,可看着娘日渐消瘦的脸颊和深夜不停的咳嗽,书里的“仁义礼智”突然变得轻飘飘的——我更爱娘,爱到愿意放下最珍视的笔墨。
娘正低头捶打衣裳,木槌起落间水花四溅,指节冻得通红开裂,闻言抬头叮嘱:“路上小心,文庙的石阶滑,别贪玩耽误功课。”她鬓角的白发在晨光里泛着霜色,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皂角沫,昨夜缝补衣裳留下的针眼在指腹上格外显眼。
我攥紧拳头转身出门,不敢再多看一眼,怕眼里的慌乱被她察觉。
书堂的方向在东边,我却转身往西边的酒楼聚集区走。寒风卷着落叶打在脸上,像细小的耳光,刮得脸颊生疼,路边乞讨的老丈缩在墙角,破碗里空空如也,见我路过,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祈求,我却只能加快脚步躲开——我连自己都顾不上,哪有余力帮别人。
路过书院门口时,正看见王骞舟坐着马车驶来,锦缎棉袍衬得他面色红润,书童在车边捧着暖炉,炉子里的银炭燃得正旺,热气蒸腾。与我这缩着脖子、棉鞋沾满泥点的穷酸模样判若云泥。
马车轱辘碾过青石板,溅起的泥水差点溅到我裤脚,我慌忙侧身躲开,看着马车消失在巷口,心里那点关于读书人的体面彻底碎了,像摔在地上的瓷碗,连拾掇的力气都没有。
找活计比想象中难上百倍。酒楼掌柜见我细皮嫩肉不像干粗活的,上下打量一番便摇头:“我们要能扛能跑的壮汉,你这小身板端菜都晃悠,经不起折腾。”
布庄老板嫌我年纪小力气不足,连门槛都不让进,老板娘在门内尖声嚷嚷:“别让穷小子进来,沾了晦气!”连码头扛货的把头都嫌我身量单薄,挥着鞭子驱赶:“去去去,别在这儿碍眼,扛不动货还浪费口粮!现在米价多金贵不知道吗?”
我从清晨走到日暮,双脚磨出了水泡,每走一步都钻心疼,喉咙干得冒火,路过水井想讨口水喝,却被打水的仆妇白眼:“哪来的叫花子,脏了我们家的水桶!”只能咽咽唾沫继续走,最终连一份杂役的活都没找到。
路过粮铺时,看见价目牌上的数字又涨了,糙米已经卖到五十文一升,比上月贵了近一倍。
掌柜的正和买粮人争执:“买不起就别挡道!如今这价钱能买到米就不错了!”
排队买粮的人里,有好几个是书院同窗的家人,他们穿着体面的绸缎衣裳,对着掌柜的点头哈腰,手里的钱袋叮当作响,与我这攥着几文铜钱的穷书生形成刺眼的对比。
连着三天,我都谎称去书院,实则在城里四处找活。娘每日问起书院的事,我都捡些先生夸我背书流利、同窗与我探讨学问的谎话来讲,心里的愧疚像野草般疯长,夜里常常惊醒,梦见娘发现真相后失望的眼神。
直到第四天傍晚,城南的聚福楼掌柜见我实在可怜,又看我识得几个字能记菜名,才勉强点头:“那就留下试试吧,跑腿传菜,月钱五十文,干不好随时走人。”我连连作揖道谢,掌心的汗把刚领到的抹布都浸湿了,终于能赚到买粮的钱了,哪怕这点钱只够娘和我喝几天稀粥。
在聚福楼干活的日子比抄书累百倍。
天不亮就要去后厨帮忙择菜,手指泡在冰水里冻得通红发麻,洗菜的婆子还嫌我动作慢,用沾着水的抹布抽我后背:“手脚麻利点!耽误了客人吃饭,扣你工钱!”
午时客人多的时候,端着滚烫的菜盘在大堂里穿梭,稍不留神就会被掌柜呵斥:“眼瞎了?没看见客人等着吗!”
手臂被热油溅出了燎泡,火辣辣地疼,只能偷偷用凉水冲一下,脚底板磨破了又结痂,可每次想到能给娘买些粮食,就觉得浑身都有了力气。
我算着日子发工钱,打算等攒够一月,就跟娘说自己在书院得了赏钱,却没料到先生早已察觉了异样——我连续数日未到书院,李老先生放心不下,便托街坊打听,这才知道我在酒楼干活。
那天我刚传完最后一桌菜,正靠在墙角歇脚,啃着掌柜赏的半个冷馒头,就见娘跌跌撞撞地冲进酒楼,脸色白得像纸。“臣儿!你果然在这里!”她声音发颤,手里紧紧攥着先生写来的信,信纸边角都被捏皱了,指缝里还沾着未洗净的皂角沫。
我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托盘“哐当”掉在地上,瓷碗摔得粉碎,汤水溅湿了娘的布鞋,她却浑然不觉。
周围的客人纷纷侧目,指指点点地议论:“这不是李老先生的学子吗?怎么在这儿端盘子?”
“听说还是个寒门才子呢,啧啧,看来读书也没用……”
那些目光像针一样扎在背上。
回家的路上,娘一句话都没说,进了柴门,她反手关上门,突然抓起灶台上的鸡毛掸子,高高举起又迟迟未落,手都在发抖。灶膛里的火早就熄了,寒气从四面八方涌来,冻得人骨头疼。
“为什么要骗娘?”她的声音带着哭腔,眼泪大颗大颗砸在地上,“娘日夜缝补洗衣,手指泡得发肿,就是想让你安心读书,你却……你却把书扔了去做杂役!”
鸡毛掸子终究落了下来,抽在背上却不怎么疼,可看着娘通红的眼眶,我的心像被狠狠揪住,疼得喘不过气。“娘,我错了……”
我“扑通”跪在地上,额头抵着冰冷的地面,“粮价太高,抄书赚不到钱,您日渐消瘦,夜里咳嗽不止,我想让您少受些苦……”
“苦?谁不苦?”娘扔掉掸子,蹲下来抱着我哭,肩膀剧烈地颤抖,“再苦再难,书不能不读!娘就是去讨饭,去挖野菜,也要供你把书读下去!你以为娘做活不累吗?手指被针扎得都是洞,腰弯得直不起来,可一想到你能有出息,娘就觉得浑身是劲!”她抹了把泪,眼神突然变得格外坚定,像黑夜里的星火:“明天就回书院去,先生那里娘去说,束脩的钱,娘就是砸锅卖铁也会凑齐!”
那天夜里,娘把攒在陶罐里的铜钱都倒了出来,一枚枚数着,叮当作响的声音里满是心酸,数了三遍才凑够二百文,连半石米都买不到。她又把藏在枕下的檀香木钗拿出来,这还是爹在的时候为娘做的,木钗上刻着简单的花纹,是家里仅存的像样物件。
“明天把这个当了,能换些银子。”她摩挲着木钗,声音轻得像叹息,窗外传来邻居家孩子因饥饿而哭闹的声音,更添了几分悲凉。
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看着她佝偻的背影在油灯下数钱,我突然明白,娘要的从来不是安稳的日子,而是我能走出这瓦子巷,能让她在街坊面前抬起头,能让“寒门出贵子”的念想,在这艰难世道里多撑一天。
原来我以为的分担,在娘眼里,却是最让她失望的辜负。
“娘,我去读书,我会好好努力读书的,争取以后考一个功名,不会让您失望!”我攥着娘的手,她的掌心全是裂口,粗糙得像老树皮,却暖得烫心。
第二日清晨,我正准备跟着娘去当铺,院门外突然传来车马声。打开门一看,竟是王骞舟站在门口,身后的书童捧着两个食盒和一个锦袋。寒风卷着他的衣袍,却掩不住脸上的恳切。
“晏兄,听闻你近日未去书院,特来探望。”他依旧穿着湖蓝长衫,只是脸色比往日严肃些,鼻尖冻得通红。
娘愣在原地,手还紧紧攥着那个装木钗的布包,不知该如何应对。
周围的街坊听见动静都探出头来,指指点点:“那不是王家公子吗?怎么来这穷地方了?”
“听说跟晏家小子是同窗,怕是来兴师问罪的吧……”
“肯定是他有什么得罪别人的了!”
“......”
王骞舟却径直走进院子,把食盒放在灶台:“伯母,这是家里带来的米和肉干,还有些御寒的棉衣。”他又把锦袋递给我,“这里面是十两银子,你先拿去交束脩,剩下的买些粮食和炭火,别让伯母再受苦。”
我慌忙推辞:“王兄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娘也连连摆手:“公子的好意我们心领了,可这钱……我们还不起啊!”
“晏兄先听我说,”王骞舟打断我们,眼神里带着歉意,“之前在书院对你疏远,并非我本意。我家里人说,士族子弟当与同阶层交往,若与寒门结交,会被人耻笑,影响将来仕途。他们发现我与你来往,严厉斥责了我,还禁足了几日。”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了些,“我一直想和你道歉,却一直没机会。”
“怀之,我一直很敬佩你,在这样的困境里还能坚持读书,比我们这些养尊处优的子弟强多了。”王骞舟看着我,目光真诚,“我父亲说如今当朝动荡,正是需要有学识有担当的人才,你若放弃读书,实在可惜。这钱你收下,就当是我借你的,将来你考取功名再还我,可好?”
娘看着食盒里白花花的大米,又看看锦袋里沉甸甸的银子,眼圈瞬间红了,拉着我就要下跪道谢,却被王骞舟拦住。
“伯母快别这样,怀之是我真心敬佩的朋友。”他指着院墙上的“怀之”与“喻之”二字,“我看见这字就知道,你从未放弃过。”
那天王骞舟没多留,临走时说:“怀之,明日我在书院等你,我们还有很多书籍的注解说要一起探讨。”
街坊们看着马车远去的背影,议论声变成了惊叹:“没想到王家公子这么好心!”
“晏家小子这次遇到贵人了……”
“是啊,这么多东西,我也想要...”
“......”
看着他马车远去的背影,我握着温热的锦袋,这乱世虽有阶层的鸿沟,虽有世人的冷眼,却总有跨越鸿沟的善意,总有不看身份的真诚。
娘把米倒进米缸,声音哽咽:“臣儿,你要记住这份情,更要好好读书,别辜负了先生,也别辜负了王公子的心意。”
“好!”
笔尖悬在半空,冻得发僵的手指怎么也握不稳,那些“食不厌精”的字句在眼前晃动,倒衬得肚子里的饥肠辘辘愈发清晰。喉咙干得冒烟,伸手去摸桌角的水罐,才发现昨夜就已喝空,罐底结着层薄薄的白碱。
窗外的天色由墨蓝转成鱼肚白,娘已经起身搓洗衣裳,木槌砸在青石板上的声响沉闷而规律,混着寒风里飘来的别家烟囱的烟火气——那是掺着米香的暖意,此刻闻着却格外刺心。隔壁张婶家的烟囱早早就冒了烟,隐约传来孩子喝稀粥的声响,更衬得我们柴房的冷清。
我看着书案上还没抄完的书卷,又摸了摸怀里仅剩的几文铜钱,那是昨日帮人跑腿赚的,摩挲得边缘都发亮了,却连半升米都买不到。
粮铺的掌柜前日就说了,糙米价一日三涨,再拖下去恐怕连陈米都买不起。
终于做了决定,我要去上工!
这天清晨,我没有像往常那样去私塾,而是换上了那件最耐磨的粗布短褂,袖口磨破的地方用麻绳仔细扎过,针脚歪歪扭扭却勒得很紧。“娘,今日先生要带我们去城外文庙游学,可能要晚些回。”我避开娘的目光,把书卷藏进床底的木箱,上面压着几件打满补丁的旧衣裳,“中午不用留我的饭。”
第一次对娘撒谎,居然说得这般顺口,连耳根都没红,只是心口像被什么东西堵着,闷得发慌。
我是爱读书,可看着娘日渐消瘦的脸颊和深夜不停的咳嗽,书里的“仁义礼智”突然变得轻飘飘的——我更爱娘,爱到愿意放下最珍视的笔墨。
娘正低头捶打衣裳,木槌起落间水花四溅,指节冻得通红开裂,闻言抬头叮嘱:“路上小心,文庙的石阶滑,别贪玩耽误功课。”她鬓角的白发在晨光里泛着霜色,眼角的皱纹里还沾着皂角沫,昨夜缝补衣裳留下的针眼在指腹上格外显眼。
我攥紧拳头转身出门,不敢再多看一眼,怕眼里的慌乱被她察觉。
书堂的方向在东边,我却转身往西边的酒楼聚集区走。寒风卷着落叶打在脸上,像细小的耳光,刮得脸颊生疼,路边乞讨的老丈缩在墙角,破碗里空空如也,见我路过,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祈求,我却只能加快脚步躲开——我连自己都顾不上,哪有余力帮别人。
路过书院门口时,正看见王骞舟坐着马车驶来,锦缎棉袍衬得他面色红润,书童在车边捧着暖炉,炉子里的银炭燃得正旺,热气蒸腾。与我这缩着脖子、棉鞋沾满泥点的穷酸模样判若云泥。
马车轱辘碾过青石板,溅起的泥水差点溅到我裤脚,我慌忙侧身躲开,看着马车消失在巷口,心里那点关于读书人的体面彻底碎了,像摔在地上的瓷碗,连拾掇的力气都没有。
找活计比想象中难上百倍。酒楼掌柜见我细皮嫩肉不像干粗活的,上下打量一番便摇头:“我们要能扛能跑的壮汉,你这小身板端菜都晃悠,经不起折腾。”
布庄老板嫌我年纪小力气不足,连门槛都不让进,老板娘在门内尖声嚷嚷:“别让穷小子进来,沾了晦气!”连码头扛货的把头都嫌我身量单薄,挥着鞭子驱赶:“去去去,别在这儿碍眼,扛不动货还浪费口粮!现在米价多金贵不知道吗?”
我从清晨走到日暮,双脚磨出了水泡,每走一步都钻心疼,喉咙干得冒火,路过水井想讨口水喝,却被打水的仆妇白眼:“哪来的叫花子,脏了我们家的水桶!”只能咽咽唾沫继续走,最终连一份杂役的活都没找到。
路过粮铺时,看见价目牌上的数字又涨了,糙米已经卖到五十文一升,比上月贵了近一倍。
掌柜的正和买粮人争执:“买不起就别挡道!如今这价钱能买到米就不错了!”
排队买粮的人里,有好几个是书院同窗的家人,他们穿着体面的绸缎衣裳,对着掌柜的点头哈腰,手里的钱袋叮当作响,与我这攥着几文铜钱的穷书生形成刺眼的对比。
连着三天,我都谎称去书院,实则在城里四处找活。娘每日问起书院的事,我都捡些先生夸我背书流利、同窗与我探讨学问的谎话来讲,心里的愧疚像野草般疯长,夜里常常惊醒,梦见娘发现真相后失望的眼神。
直到第四天傍晚,城南的聚福楼掌柜见我实在可怜,又看我识得几个字能记菜名,才勉强点头:“那就留下试试吧,跑腿传菜,月钱五十文,干不好随时走人。”我连连作揖道谢,掌心的汗把刚领到的抹布都浸湿了,终于能赚到买粮的钱了,哪怕这点钱只够娘和我喝几天稀粥。
在聚福楼干活的日子比抄书累百倍。
天不亮就要去后厨帮忙择菜,手指泡在冰水里冻得通红发麻,洗菜的婆子还嫌我动作慢,用沾着水的抹布抽我后背:“手脚麻利点!耽误了客人吃饭,扣你工钱!”
午时客人多的时候,端着滚烫的菜盘在大堂里穿梭,稍不留神就会被掌柜呵斥:“眼瞎了?没看见客人等着吗!”
手臂被热油溅出了燎泡,火辣辣地疼,只能偷偷用凉水冲一下,脚底板磨破了又结痂,可每次想到能给娘买些粮食,就觉得浑身都有了力气。
我算着日子发工钱,打算等攒够一月,就跟娘说自己在书院得了赏钱,却没料到先生早已察觉了异样——我连续数日未到书院,李老先生放心不下,便托街坊打听,这才知道我在酒楼干活。
那天我刚传完最后一桌菜,正靠在墙角歇脚,啃着掌柜赏的半个冷馒头,就见娘跌跌撞撞地冲进酒楼,脸色白得像纸。“臣儿!你果然在这里!”她声音发颤,手里紧紧攥着先生写来的信,信纸边角都被捏皱了,指缝里还沾着未洗净的皂角沫。
我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托盘“哐当”掉在地上,瓷碗摔得粉碎,汤水溅湿了娘的布鞋,她却浑然不觉。
周围的客人纷纷侧目,指指点点地议论:“这不是李老先生的学子吗?怎么在这儿端盘子?”
“听说还是个寒门才子呢,啧啧,看来读书也没用……”
那些目光像针一样扎在背上。
回家的路上,娘一句话都没说,进了柴门,她反手关上门,突然抓起灶台上的鸡毛掸子,高高举起又迟迟未落,手都在发抖。灶膛里的火早就熄了,寒气从四面八方涌来,冻得人骨头疼。
“为什么要骗娘?”她的声音带着哭腔,眼泪大颗大颗砸在地上,“娘日夜缝补洗衣,手指泡得发肿,就是想让你安心读书,你却……你却把书扔了去做杂役!”
鸡毛掸子终究落了下来,抽在背上却不怎么疼,可看着娘通红的眼眶,我的心像被狠狠揪住,疼得喘不过气。“娘,我错了……”
我“扑通”跪在地上,额头抵着冰冷的地面,“粮价太高,抄书赚不到钱,您日渐消瘦,夜里咳嗽不止,我想让您少受些苦……”
“苦?谁不苦?”娘扔掉掸子,蹲下来抱着我哭,肩膀剧烈地颤抖,“再苦再难,书不能不读!娘就是去讨饭,去挖野菜,也要供你把书读下去!你以为娘做活不累吗?手指被针扎得都是洞,腰弯得直不起来,可一想到你能有出息,娘就觉得浑身是劲!”她抹了把泪,眼神突然变得格外坚定,像黑夜里的星火:“明天就回书院去,先生那里娘去说,束脩的钱,娘就是砸锅卖铁也会凑齐!”
那天夜里,娘把攒在陶罐里的铜钱都倒了出来,一枚枚数着,叮当作响的声音里满是心酸,数了三遍才凑够二百文,连半石米都买不到。她又把藏在枕下的檀香木钗拿出来,这还是爹在的时候为娘做的,木钗上刻着简单的花纹,是家里仅存的像样物件。
“明天把这个当了,能换些银子。”她摩挲着木钗,声音轻得像叹息,窗外传来邻居家孩子因饥饿而哭闹的声音,更添了几分悲凉。
月光透过窗棂照进来,看着她佝偻的背影在油灯下数钱,我突然明白,娘要的从来不是安稳的日子,而是我能走出这瓦子巷,能让她在街坊面前抬起头,能让“寒门出贵子”的念想,在这艰难世道里多撑一天。
原来我以为的分担,在娘眼里,却是最让她失望的辜负。
“娘,我去读书,我会好好努力读书的,争取以后考一个功名,不会让您失望!”我攥着娘的手,她的掌心全是裂口,粗糙得像老树皮,却暖得烫心。
第二日清晨,我正准备跟着娘去当铺,院门外突然传来车马声。打开门一看,竟是王骞舟站在门口,身后的书童捧着两个食盒和一个锦袋。寒风卷着他的衣袍,却掩不住脸上的恳切。
“晏兄,听闻你近日未去书院,特来探望。”他依旧穿着湖蓝长衫,只是脸色比往日严肃些,鼻尖冻得通红。
娘愣在原地,手还紧紧攥着那个装木钗的布包,不知该如何应对。
周围的街坊听见动静都探出头来,指指点点:“那不是王家公子吗?怎么来这穷地方了?”
“听说跟晏家小子是同窗,怕是来兴师问罪的吧……”
“肯定是他有什么得罪别人的了!”
“......”
王骞舟却径直走进院子,把食盒放在灶台:“伯母,这是家里带来的米和肉干,还有些御寒的棉衣。”他又把锦袋递给我,“这里面是十两银子,你先拿去交束脩,剩下的买些粮食和炭火,别让伯母再受苦。”
我慌忙推辞:“王兄这太贵重了,我不能收!”娘也连连摆手:“公子的好意我们心领了,可这钱……我们还不起啊!”
“晏兄先听我说,”王骞舟打断我们,眼神里带着歉意,“之前在书院对你疏远,并非我本意。我家里人说,士族子弟当与同阶层交往,若与寒门结交,会被人耻笑,影响将来仕途。他们发现我与你来往,严厉斥责了我,还禁足了几日。”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了些,“我一直想和你道歉,却一直没机会。”
“怀之,我一直很敬佩你,在这样的困境里还能坚持读书,比我们这些养尊处优的子弟强多了。”王骞舟看着我,目光真诚,“我父亲说如今当朝动荡,正是需要有学识有担当的人才,你若放弃读书,实在可惜。这钱你收下,就当是我借你的,将来你考取功名再还我,可好?”
娘看着食盒里白花花的大米,又看看锦袋里沉甸甸的银子,眼圈瞬间红了,拉着我就要下跪道谢,却被王骞舟拦住。
“伯母快别这样,怀之是我真心敬佩的朋友。”他指着院墙上的“怀之”与“喻之”二字,“我看见这字就知道,你从未放弃过。”
那天王骞舟没多留,临走时说:“怀之,明日我在书院等你,我们还有很多书籍的注解说要一起探讨。”
街坊们看着马车远去的背影,议论声变成了惊叹:“没想到王家公子这么好心!”
“晏家小子这次遇到贵人了……”
“是啊,这么多东西,我也想要...”
“......”
看着他马车远去的背影,我握着温热的锦袋,这乱世虽有阶层的鸿沟,虽有世人的冷眼,却总有跨越鸿沟的善意,总有不看身份的真诚。
娘把米倒进米缸,声音哽咽:“臣儿,你要记住这份情,更要好好读书,别辜负了先生,也别辜负了王公子的心意。”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