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姑姑眼中各色情绪翻涌,她沉默了半晌后声音微哑,“我只是为了挣银子来的。”
“只是为了银子,那就更没必要把自己搭进去了。”杨姑姑淡然道,“这安国公府的水很深,你淌什么呢?何老太太给你多少银子,我便给你多少银子,然后你拿着回家安享晚年去,你说这笔交易怎么样?”
薛姑姑看着她,目光炯炯,“何老太太许了我一千两银子,你能给?”
杨姑姑笑了,“一千两啊,那是有些多了。不过,咱俩多熟的人,你在我心里还是值这个价的。”
薛姑姑几乎没怎么犹豫就点了头,却又顿了顿道:
“杨姐姐,这是太后的意思,还是你的意思?”
这句话说得隐晦,但秦瑟知道薛姑姑是在问什么。
杨姑姑姓杨,和秦淳的外祖杨家渊源颇深,但太后可不姓杨,薛姑姑就是在问她,你管这么多,把手都伸进了安国公府,这是你主子的命令,还是你在自作主张?
闻言,杨姑姑脸上不见丝毫异色,不紧不慢道:
“妹妹真是隐居太久,消息也忒不灵通了。这两年,太后娘娘十分亲近杨府,她还将杨府如字辈的三小姐接进了慈宁宫陪着解闷。妹妹,你是个聪明人,你知道该怎么做。”
薛姑姑听后不发一言,重新拿起筷子,而杨姑姑也不接着说下去了,两人沉默地夹菜。秦瑟和戚婉凝对视了一眼便也动起筷子,无人再继续之前的话题,都慢条斯理地吃着。
这一刻,秦瑟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宫斗戏中,像一个刚入宫的打酱油的小宫女,瑟瑟发抖地旁观两位资深大佬的交锋,一声都不敢吭,努力当好透明背景板。
她忍不住想起那句话,姜还是老的辣!
过了一盏茶,杨姑姑率先放下筷子,姿态优雅地用叠在桌旁的巾帕擦了擦嘴,戚婉凝见了便叫外间等着的丫鬟婆子端上漱口的茶具。
等四人都用温茶漱过了口,杨姑姑笑道,“大夫人,咱们去集福院拜访老夫人吧。”
戚婉凝自然没有异议,她乐得看杨姑姑让何老太太下不来台。
……
集福院。
刘妈妈正半跪在罗汉**给眯午觉的何老太太捶腿,外面有人慌慌张张进来,在她耳边说了什么,她神色大变,只能把何老太太叫醒,何老太太不知发生了啥,还皱眉道:
“不是告诉过你,有什么等我睡好了再说吗?我这一日日的不得安宁,被你们这些人吵得脑仁都疼,如今越发是厉害起来,连午觉都不让我睡了……”
“老太太,不好了!”
刘妈妈急道,“戚氏请来的那个教习嬷嬷,居然是太后娘娘身边的女官杨姑姑。现在又不知怎么,薛姑姑和杨姑姑都跟着戚氏到集福院来了,怕是来兴师问罪的。”
何老太太听后睡意全无,怒声道,“我不是让你们把明樽苑那边盯紧了吗?怎么戚氏请的人是杨姑姑这么大的事,在这之前竟没一个人来告诉我?”
“老太太,奴才们没进过宫,那杨姑姑长什么样,我们也不知道呀。也是她们人到了院子门口,她自报家门后奴才们才知道的。”刘妈妈慌乱道。
何老太太心头这个恨啊,但这时候对自己的人发难也无济于事,她只能咬牙道,“还等什么,快服侍我更衣!”
“是——”
待何老太太换上了会客的衣裳走去堂屋时,就看见杨姑姑和薛姑姑坐在一起谈笑有声,那薛姑姑明明看见了她进来,却像不认识了她似的,只是按照规矩起身行礼,喊了声老夫人,便连个眼神都不给她。
这让何老太太心里拔凉拔凉的,她心道,这浓眉大眼的薛姑姑怕是已经叛变了!
倒是杨姑姑一见了她便迎上来,与她亲热地寒暄了几句。
何老太太的表面功夫向来做得足,虽然明知这杨姑姑和杨家的渊源,仍然笑脸相迎,言谈之间并未露出分毫戒备和忌惮,就好像是故人重逢一般。
“淳儿他媳妇儿,你也真是的,既然请了杨姑姑怎么不和我说一声?我要是知道,又哪里会去请薛姑姑。”何老太太用嗔怪的口吻对戚婉凝道。
戚婉凝扯出一抹笑,“儿媳以为母亲知道这件事。”
“我怎么可能知道呢?难道我还能故意要引出这样的事端吗?”何老太太一脸错愕表情,又皱起眉来嗔道,“你呀,做事一直这么大咧咧的,平白得罪了两位姑姑。”
戚婉凝强忍着没发作。
倒是秦瑟笑吟吟地开口,“祖母说的是,母亲应该早就知会您,跟您说她要请的教习嬷嬷是杨姑姑。如今祖母只知母亲要请人,因为担心母亲请的人不够格,又怕当面和母亲说难听了些,这才瞒着母亲另请了薛姑姑,实在用心良苦。”
何老太太脸上的笑容都僵了片刻,这回当着外人的面不好发作的便成了她了。
杨姑姑笑道,“老太太是老祖宗,就是疼爱孙女,真会为二小姐考虑。刚才我还听薛妹妹说了,老太太请她来是许诺了千两银子作为报酬,这可比京中富贵人家请教习嬷嬷的寻常价钱要翻出了两倍。若说二小姐不是老太太心尖上的宝贝疙瘩,老太太能如此舍得吗?”
何老太太听了这话,一张老脸都涨得通红。
这姓杨的居然连她私下许诺给薛姑姑多少银子都知道了,那她私下对薛姑姑有什么吩咐,岂不是也已经不是秘密了?
即便她脸皮再厚,也受不住这般。
再扭头去看薛姑姑,对方就坐在椅子上神情平静地喝着茶,像尊佛似的。
“什么千两银子,薛姑姑当初怕是听错了吧?就算您缺钱,也不能这般信口开河啊。”何老太太顿了顿,只能抵赖到底了。
薛姑姑抬起眼,不咸不淡地看她,“您贵为国公府老夫人,这是要赖账?”
何老太太被她毫不客气地怼了一句,沉下脸道:
“姑姑这话就说得不厚道了。老身说的都是实话,绝无半句虚言,真正撒谎的人是谁,谁心里有数。再者,安国公府岂会差这一千两银子,老身至于和您一位隐居三年的女官赖账?”
“只是为了银子,那就更没必要把自己搭进去了。”杨姑姑淡然道,“这安国公府的水很深,你淌什么呢?何老太太给你多少银子,我便给你多少银子,然后你拿着回家安享晚年去,你说这笔交易怎么样?”
薛姑姑看着她,目光炯炯,“何老太太许了我一千两银子,你能给?”
杨姑姑笑了,“一千两啊,那是有些多了。不过,咱俩多熟的人,你在我心里还是值这个价的。”
薛姑姑几乎没怎么犹豫就点了头,却又顿了顿道:
“杨姐姐,这是太后的意思,还是你的意思?”
这句话说得隐晦,但秦瑟知道薛姑姑是在问什么。
杨姑姑姓杨,和秦淳的外祖杨家渊源颇深,但太后可不姓杨,薛姑姑就是在问她,你管这么多,把手都伸进了安国公府,这是你主子的命令,还是你在自作主张?
闻言,杨姑姑脸上不见丝毫异色,不紧不慢道:
“妹妹真是隐居太久,消息也忒不灵通了。这两年,太后娘娘十分亲近杨府,她还将杨府如字辈的三小姐接进了慈宁宫陪着解闷。妹妹,你是个聪明人,你知道该怎么做。”
薛姑姑听后不发一言,重新拿起筷子,而杨姑姑也不接着说下去了,两人沉默地夹菜。秦瑟和戚婉凝对视了一眼便也动起筷子,无人再继续之前的话题,都慢条斯理地吃着。
这一刻,秦瑟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宫斗戏中,像一个刚入宫的打酱油的小宫女,瑟瑟发抖地旁观两位资深大佬的交锋,一声都不敢吭,努力当好透明背景板。
她忍不住想起那句话,姜还是老的辣!
过了一盏茶,杨姑姑率先放下筷子,姿态优雅地用叠在桌旁的巾帕擦了擦嘴,戚婉凝见了便叫外间等着的丫鬟婆子端上漱口的茶具。
等四人都用温茶漱过了口,杨姑姑笑道,“大夫人,咱们去集福院拜访老夫人吧。”
戚婉凝自然没有异议,她乐得看杨姑姑让何老太太下不来台。
……
集福院。
刘妈妈正半跪在罗汉**给眯午觉的何老太太捶腿,外面有人慌慌张张进来,在她耳边说了什么,她神色大变,只能把何老太太叫醒,何老太太不知发生了啥,还皱眉道:
“不是告诉过你,有什么等我睡好了再说吗?我这一日日的不得安宁,被你们这些人吵得脑仁都疼,如今越发是厉害起来,连午觉都不让我睡了……”
“老太太,不好了!”
刘妈妈急道,“戚氏请来的那个教习嬷嬷,居然是太后娘娘身边的女官杨姑姑。现在又不知怎么,薛姑姑和杨姑姑都跟着戚氏到集福院来了,怕是来兴师问罪的。”
何老太太听后睡意全无,怒声道,“我不是让你们把明樽苑那边盯紧了吗?怎么戚氏请的人是杨姑姑这么大的事,在这之前竟没一个人来告诉我?”
“老太太,奴才们没进过宫,那杨姑姑长什么样,我们也不知道呀。也是她们人到了院子门口,她自报家门后奴才们才知道的。”刘妈妈慌乱道。
何老太太心头这个恨啊,但这时候对自己的人发难也无济于事,她只能咬牙道,“还等什么,快服侍我更衣!”
“是——”
待何老太太换上了会客的衣裳走去堂屋时,就看见杨姑姑和薛姑姑坐在一起谈笑有声,那薛姑姑明明看见了她进来,却像不认识了她似的,只是按照规矩起身行礼,喊了声老夫人,便连个眼神都不给她。
这让何老太太心里拔凉拔凉的,她心道,这浓眉大眼的薛姑姑怕是已经叛变了!
倒是杨姑姑一见了她便迎上来,与她亲热地寒暄了几句。
何老太太的表面功夫向来做得足,虽然明知这杨姑姑和杨家的渊源,仍然笑脸相迎,言谈之间并未露出分毫戒备和忌惮,就好像是故人重逢一般。
“淳儿他媳妇儿,你也真是的,既然请了杨姑姑怎么不和我说一声?我要是知道,又哪里会去请薛姑姑。”何老太太用嗔怪的口吻对戚婉凝道。
戚婉凝扯出一抹笑,“儿媳以为母亲知道这件事。”
“我怎么可能知道呢?难道我还能故意要引出这样的事端吗?”何老太太一脸错愕表情,又皱起眉来嗔道,“你呀,做事一直这么大咧咧的,平白得罪了两位姑姑。”
戚婉凝强忍着没发作。
倒是秦瑟笑吟吟地开口,“祖母说的是,母亲应该早就知会您,跟您说她要请的教习嬷嬷是杨姑姑。如今祖母只知母亲要请人,因为担心母亲请的人不够格,又怕当面和母亲说难听了些,这才瞒着母亲另请了薛姑姑,实在用心良苦。”
何老太太脸上的笑容都僵了片刻,这回当着外人的面不好发作的便成了她了。
杨姑姑笑道,“老太太是老祖宗,就是疼爱孙女,真会为二小姐考虑。刚才我还听薛妹妹说了,老太太请她来是许诺了千两银子作为报酬,这可比京中富贵人家请教习嬷嬷的寻常价钱要翻出了两倍。若说二小姐不是老太太心尖上的宝贝疙瘩,老太太能如此舍得吗?”
何老太太听了这话,一张老脸都涨得通红。
这姓杨的居然连她私下许诺给薛姑姑多少银子都知道了,那她私下对薛姑姑有什么吩咐,岂不是也已经不是秘密了?
即便她脸皮再厚,也受不住这般。
再扭头去看薛姑姑,对方就坐在椅子上神情平静地喝着茶,像尊佛似的。
“什么千两银子,薛姑姑当初怕是听错了吧?就算您缺钱,也不能这般信口开河啊。”何老太太顿了顿,只能抵赖到底了。
薛姑姑抬起眼,不咸不淡地看她,“您贵为国公府老夫人,这是要赖账?”
何老太太被她毫不客气地怼了一句,沉下脸道:
“姑姑这话就说得不厚道了。老身说的都是实话,绝无半句虚言,真正撒谎的人是谁,谁心里有数。再者,安国公府岂会差这一千两银子,老身至于和您一位隐居三年的女官赖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