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人间烟火-《大胤武圣》

  第129章 人间烟火

  没有了神魔之力加持,江临的速度慢了下来。

  他第一次像个真正的旅人,用双脚去丈量这片满目疮的土地。

  他路过了那座曾被“傲”、“欲”、“袁”扭曲的市镇锦绣坊。

  这里的景象瀰漫著一种大梦初醒后的茫然与悔恨。

  那个曾用头颅撞击照壁的书生,此刻正呆呆地坐在墙角,看著自己包扎著伤口的额头,眼神空洞。

  那个曾拍卖亲人的绸缎庄老板,此刻正跪在自家烧成废墟的店铺前,豪陶大哭,不知是在为失去的財富,还是为失去的良知。

  人们看到江临,这个陌生而疲惫的旅人,只是漠然地警上一眼,便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没有人知道,就是这个看看平平无奇的少年,將他们从疯狂的深渊中拉了回来。

  江临也没有解释,他只是默默地走过,如同一个见证者。

  数日后,在一片荒僻的山林里,他遇到了一伙趁乱打劫的溃兵。

  他们面目,拦住了一群正艰难跋涉的难民,要抢走他们最后一点口粮。

  若是从前,江临或许只需一个念头,便能让这些渣化为冰雕或粉。

  但现在,他只是皱了皱眉。

  “滚。”他只说了一个字。

  溃兵们看到他孤身一人,又衣著普通,不由得狞笑起来:“小子,想英雄救美先问问你爷爷手里的刀!”

  一名溃兵挥舞著环首刀,带著一股血腥气当头劈来。

  江临的身体比他的意识更快地做出了反应,右手顺势在腰间拔剑。

  从药王庄废墟捡来的铁剑手中的铁剑,被他以云龙拔刀术的手法,极速拔出。

  一声轻响,那名溃兵的喉咙处多了一道细细的血线,

  他脸上的笑瞬间凝固,满眼难以置信地倒了下去。

  其余的溃兵惊骇之下,一拥而上。

  江临的身影在数把乱刀之中穿行,如同在暴雨中閒庭信步的舞者。

  他的每一次出剑,都精准地指向敌人最薄弱的破绽。

  他的每一次闪避,都恰到好处地利用了对手的力量这是一场属於凡人的战斗,充满了汗水与铁锈的味道。

  甚至有一名溃兵的垂死反扑,在他手臂上划开了一道浅浅的伤口,带来火辣辣的痛感。

  很真实的同感。

  当最后一名溃兵倒下时,江临拄著剑,看著自己手臂上的伤口,看著那些被他救下,正对他跪地叩首的难民,摆摆手。

  他没有接受难民们的感谢,只是將自己隨身携带的最后一块乾粮,留给了其中一个最瘦弱的孩子,然后转身消失在林道的深处。

  半月之后。

  京郊,一座戒备森严的皇家庄园前来迎接他的,是早已等候多时的赵恆。

  这位八皇子如今已褪去了战甲,换上了一身亲王常服,眉宇间的杀伐之气敛去,多了许多沉稳的威严。

  在他身后,是同样恢復了皇子仪態,但神情复杂的三皇子赵弘。

  “你回来了。”

  赵恆看著风尘僕僕,气息已与常人无异的江临,千言万语,最终只化为这简单的四个字。

  “我回来了。”

  江临点头,目光越过他们,投向了庄园深处那座静謐的阁楼。

  “父皇——不,那只菌茧,在灾星消失的瞬间,便彻底枯萎了。大哥与五哥,身体也在其中化为飞灰。”

  赵恆的声音有些低沉。

  “如今朝中百废待兴,我和三哥正竭力稳定局势。江临,大胤欠你一个天大的恩情。我已擬好詔书,愿封你为护国武安王,食邑万户,与国同休———“”

  “不必了,我所做的一切,並非为了这些。”江临轻轻地打断了他。

  赵恆看著江临那双清澈平静的眼眸,沉默了片刻,隨即释然地笑道:“我明白了。”

  他侧过身,让开了通往阁楼的路:“她一直在等你。”

  江临的心,在那一刻,猛地跳动了一下。

  他一步步走上阁楼,推开那扇虚掩的门,

  阁楼內,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洒在一张摇椅上。

  少女正静静地坐在那里,怀中抱著一本诗集,似乎是看累了,头靠著椅背睡著了。

  她的脸色已经恢復了红润,手腕上那道曾流干了生命力的伤口,此刻只剩下一道浅浅的粉色疤痕。

  她的呼吸均匀而平稳,长长的睫毛在阳光下投下好看的阴影,睡顏安详而甜美。

  江临的脚步,在这一刻变得无比轻柔。

  他走到摇椅旁,静静地看著她,仿佛要將这世间最美好的画面,永远地刻在心底。

  似乎是感受到了他的注视,阿阑的睫毛微微颤动,缓缓地睁开了眼睛。

  当她看到眼前这张熟悉而又陌生的脸庞时,先是迷茫,隨即那双明亮的眼眸中,瞬间被一层晶莹的水雾所笼罩。

  “江临——”

  她轻声呼唤,声音带著一丝不敢相信的颤抖。

  江临没有说话,只是缓缓蹲下身,伸出手,用指背轻轻地拂去她眼角即將滑落的泪珠。

  他的手上,有征战沙场的剑茧,有被溃兵划伤的新疤,但动作,却轻柔得如同拂过瓣的春风。

  阿阑再也忍不住,猛地扑进他的怀里,將头深深地埋在他的胸膛,压抑了许久的思念、恐惧、担忧,在这一刻尽数化为无声的啜泣,浸湿了他胸前的衣襟。

  江临的身躯微微一僵,隨即有些生涩地伸出双臂,將怀中这失而復得的珍宝紧紧地拥住。

  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静静地抱著她,感受著她温热的体温,听著她带著哭腔的呼吸,闻著她发间那熟悉的淡淡的青草气息。

  这一刻,他不再是承载神魔意志的容器,不再是背负世界命运的救世主。

  他只是一个,终於回到家的,疲惫的旅人。

  窗外,阳光正好,微风不燥。

  阁楼內的阳光,因著窗外一株枝叶繁茂的玉兰树,而被筛成了细碎温柔的光斑,轻轻跳跃在相拥的两人身上。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

  阿阑的啜泣声渐渐平息,只剩下带著鼻音的轻微呼吸。

  她能清晰地感觉到江临胸膛里那沉稳有力的心跳,那不再是隔著冰冷晶体的遥远律动,而是属於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温暖而真实的迴响。

  她缓缓抬起头,那双被泪水洗过的眸子,如同雨后初晴的天空,清澈明亮。

  她仔细地看著江临的脸,看著他眼角的疲惫,看著他下頜上带著些许青涩的胡茬,看著他手臂上那些交错却已然癒合的伤疤。

  她伸出手指,带著一丝小心翼翼的试探,触碰了一下他脸颊上一道尚未完全褪去的疤痕。

  “疼吗”她的声音很轻,带著浓浓的心疼。

  江临摇了摇头,握住了她停在自己脸颊上的手。

  他的掌心,有练刀留下的厚茧,粗糙,却热力十足。

  “都过去了。”他说。

  这四个字,轻描淡写,却仿佛卸下了两个人心中共同背负的,那座由神魔、

  宿命、牺牲与死亡堆砌而成的万仞高山。

  接下来的数日,他们就住在了这座与世隔绝的庄园里。

  赵恆和赵弘没有再来打扰,他们有整个满目疮的王朝需要去修补,有无数的政务需要去处理。

  他们只是派人送来了最乾净的衣物最精致的食物,以及最上等的伤药,给了这对饱经风霜的年轻人一份最宝贵的,名为安寧的礼物。

  江临的生活,发生了一种奇妙的退化。

  他不再需要感知天地间的法则流动,转而去感受清晨的露水打湿衣角的凉意。

  他不再需要解析敌人的能量核心,转而去学习如何將一根沾了泥土的白萝卜,洗净、切块,放入锅中,用最普通的柴火,熬成一锅散发著清甜香气的热汤。

  阿阑便在一旁,托著腮,看著他洗手作囊汤的生疏模样,忍不住笑出声来。

  那笑声清脆悦耳,如同风拂过风铃,驱散了庄园里最后一丝属於过往的阴霾。

  她会耐心地教他,如何辨认香料,如何控制火候。

  然后,在江临略带懊恼的目光中,接过他手中那碗味道古怪的杰作,毫不在意地喝下一大口,然后煞有介事地点评:“嗯,比昨天更有道的韵味了。”

  江临便也只能无奈地笑起来。

  他们很少谈及过去。

  那些沉重的记忆,並未消失,而是被他们小心翼翼地收藏在心底最深处,化作了彼此之间无需言说的默契。

  有时,江临会在深夜被噩梦惊醒,梦里是哭战平原的无尽怒火,是龙陵深处的彻骨冰寒。

  每当这时,他都会下意识地握紧自己的手,仿佛那覆盖半身的晶体还在。

  然后,他会感觉到另一只温暖柔软的手轻轻地覆上他的手背,是睡在邻屋的阿阑被他惊动,悄悄地守在门外。

  她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陪著他,直到他眼中的星河风暴,重新归於平静的夜空。

  而阿阑,也偶尔会在午后小憩时,无声地落泪。

  她会梦到哥哥阿骨勒那魁梧的背影,梦到他最后那声被黑暗吞噬的怒吼。

  江临会坐在她身边,不发一言,只是为她递上一杯温热的蜜水。

  他知道,有些悲伤,不需要劝慰,只需要陪伴。

  他们像两只在暴风雨中倖存的雏鸟,笨拙温柔地,互相舔著对方身上那些看不见的伤口。

  半月之后,江临的伤势已然痊癒,而阿阑的气色,也恢復得如同初见时那般明媚动人。

  这一日,赵恆再次来到了庄园。

  他带来了两样东西:一壶陈年的英雄醉,以及一幅全新的大胤疆域图。

  三人在石亭中对坐。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

  “京城的局势已经稳住,我也已登基。”

  赵恆的声音平静。

  “那些曾被菌丝污染的官员,凡罪大恶极者,皆已伏法。其余人等,在神智恢復后,我给了他们將功赎罪的机会。百废待兴,道阻且长,但终归是有了希望。”

  他顿了顿,將那幅疆域图在石桌上展开,目光无比郑重。

  “江临,我仍想问你最后一次。这万里江山,需要一位真正的守护者。我愿以国师之位待之,与你共治天下。”

  江临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烈酒入喉,辛辣滚烫,让他感到无比的畅快。

  他摇了摇头,笑道:“陛下,你看这疆域图,何其广阔。但我想要的,却不在其上。”

  赵恆看著他,看著他眼中那片清澈坦然,终於也释然地笑了。

  “我明白了。”

  他端起酒杯,与江临、与一旁的阿阑,重重一碰。

  “这一杯,不为君臣,只为朋友。”

  “敬这来之不易的人间。”

  三人一饮而尽。

  翌日清晨。

  江临和阿阑,换上了最普通的旅人装束,牵著一匹从庄园马既里挑来的,最温顺的枣红马,走出了这座庇护了他们半月之久的庄园。

  江临將那枚代表著北疆兵权的苍狼令牌留在了石亭之中。

  他所带走的,只有一个小小的行囊,里面装著几件换洗的衣物,一口环首刀,一些乾粮,以及阿阑亲手为他缝製的,一个绣著一只笨拙小狼的香囊。

  春风如染,绿了北疆。

  江临带著阿阑重返怀塑卫,怀塑卫与他离去的时候相比,要说变化,就是变得热闹了。

  羊汤铺子热气腾腾起来,街角上多了追逐嬉闹的顽童。

  专供成卒家眷居住的土坯房区,房屋依旧低矮歪斜,来来往往的,也多是熟面孔。

  终於,他与阿阑在一片相对完整的土坏院落前停下脚步。

  院墙塌了一角,用粗糙的碎石和枯枝勉强堵著。

  院门歪斜,半掩著。

  推开门,岐呀的声响在死寂中格外刺耳。

  小院空荡荡的,角落里堆著些柴禾,一只缺了口的瓦罐放在屋檐下,盛著半罐清水。

  正对著院门的土坏房门紧闭著,窗户破了好几处,用粗糙的麻布片堵著。

  江临深吸了一口冰冷而浑浊的空气,喉咙有些发紧。

  他走到房门前,轻轻即响。

  “谁”门內传来母亲的声音“娘,是我。”江临的声音低沉,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下一刻,门哎呀一声,被拉开了一条缝隙。

  一张布满深刻皱纹、饱经风霜的脸出现在门缝后。

  头髮几乎全白了,胡乱地挽在脑后,露出枯瘦的脖颈。

  眼神浑浊,带著深深的疲惫和挥之不去的惊惶,但在看清门外站著的那熟悉的脸庞时,那双浑浊的眼睛猛地睁大。

  “临临儿”

  老妇人的声音抖得不成样子,乾裂的嘴唇哆嗦著,似乎想確认眼前的是人是鬼。

  她扶著门框的手,枯瘦得像鹰爪,青筋毕露。

  “是我,娘。”

  江临的鼻尖猛地一酸,他上前一步,清晰地看到母亲脸上瞬间涌起的巨大震动与难以置信,隨即是压抑了太久的恐惧、担忧和失而復得的狂喜。

  那双浑浊的眼睛里,迅速蓄满了泪水,却倔强地没有落下。

  母亲猛地伸出手,不是拥抱,而是带著一种近乎粗暴的急切,用力抓住了江临的骼膊,手指深深掐进他臂上的旧伤处,带来一阵清晰的刺痛。

  她像是要確认儿子的血肉之躯是否真实。

  “你——你还活著他们都说———南边京城塌了,连皇帝都死了—

  母亲语无伦次,声音破碎不堪,每一个字都像从胸腔里硬挤出来,带著哭腔的嘶哑。

  “我—我以为—我的临儿也—

  她再也说不下去,喉咙里发出一声压抑到极致的鸣咽,整个人剧烈地颤抖起来,抓著江临胳膊的手却死死不肯鬆开,仿佛一鬆手,这失而復得的儿子就会再次消失。

  江临反手紧紧握住母亲冰冷粗糙的手,那触感如同握住一块在寒风中冻透的枯木。

  他能感受到母亲身体里传来的巨大悲慟和劫后余生的虚弱。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伸出另一只手臂,將母亲瘦小佝僂的身体,小心翼翼地拥入怀中。

  母亲的额头抵在他坚实的胸膛上,压抑的鸣咽终於变成了破碎的哭泣,瘦弱的肩膀在他怀中剧烈地起伏。

  那哭声不大,却充满了积压多时的孤苦、绝望和此刻喷薄而出的巨大委屈与庆幸。

  “娘,没事了,我回来了。”

  江临的声音低沉而沙哑,一遍遍重复著,下巴轻轻抵在母亲白的头髮上,

  感受著怀中这具饱经摧残却依然顽强的生命。

  良久,母亲的哭声才渐渐平息,变成断断续续的抽壹。

  她挣扎著从江临怀里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贪婪地看著儿子的脸,粗糙的手指颤抖著抚过他脸颊上新添的伤疤,下頜的胡茬,最后落在他那双沉淀了太多东西,已不復少年清澈的眼眸上。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她喃喃著,像是终於確认了这不是梦,长长地深深地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

  她抬手用袖子胡乱擦了擦脸,努力想挤出一个笑容,却比哭还难看。

  “饿了吧,娘——.娘去给你弄点吃的—

  她说著就要转身往那黑洞洞的屋子里走,动作带著一种近乎本能的想要为归家游子操持的急切。

  “娘,不用忙了,我们出去吃,吃饱了出发离开。”江临拉住了她,声音异常温和却坚定。

  母亲的动作顿住了,愣然回头:“离开,去哪儿”

  “去南方,暖和的海边。”江临看著母亲浑浊眼中升起的茫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放缓了语调,“那里没有寒风,没有战乱。以后我们一家人在一起,

  平平安安的。”

  “阿阑”

  母亲愣了一下,隨即像是想起了什么,眼中掠过一丝复杂的光芒。

  关於儿子生死未卜时那个拼死守护他的少女的零星传闻,也曾隨著商旅的只言片语飘到这苦寒的北疆。

  “嗯,她也来了,在外面等著。”江临侧身,示意院门外。

  母亲顺著他的目光看去,只见院门处,一个穿著朴素袍、身形纤细的少女安静地站在那里,眉眼温柔,正关切地望著他们。

  少女的脸上带著长途跋涉的风尘,却掩不住那份清丽与坚韧。

  当她与母亲的目光相遇时,她走上前去微微屈膝行礼,眼神清澈而真诚,带著一丝恰到好处的。

  母亲的目光牢牢锁在阿阑身上,像是要把她仔仔细细地刻进心里。

  她看著少女清秀的脸庞,温柔的眼神,还有那份在经歷了如此多苦难后依然保持的沉静气质。

  一股巨混合著感激、欣慰和难以言喻的喜悦,如同温热的泉水,瞬间温暖了老妇人的心田。

  儿子不仅活著回来了,还把这个用命护著他的好姑娘带到了自己面前。

  “好—好孩子—”

  母亲的声音颤抖得厉害,泪水再次不受控制地涌了出来,但这一次,泪水里不再是纯粹的悲慟,而是掺杂了失而復得的狂喜和一种尘埃落定的安心感。

  她甚至下意识地想上前一步,却又因身体的虚弱和激动而跟跪了一下。

  阿阑见状,立刻快步上前,稳稳地扶住了母亲的手臂,声音轻柔而带著安抚的力量:“您小心。”

  母亲反手紧紧抓住了阿阑扶住她的那只手,枯瘦的手指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

  她仰头看著阿阑,浑浊的泪水顺著深刻的皱纹豌蜓而下,嘴唇哆嗦著,想说什么,却激动得一时语塞,只是不断地重复著。

  “好孩子—好孩子——临儿他——他—

  她想说儿子有福气,想说谢谢姑娘的大恩,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终只化作一声长长的带著巨大释然和满足的嘆息。

  江临站在一旁,看著母亲紧握著阿阑的手,看著母亲眼中几乎要溢出来的欣慰和喜悦,看著阿阑温柔而坚定地回握著母亲的手,轻声安抚。

  也是欣喜不已。

  母亲紧紧著阿阑的手,像是住了生命中失而復得的珍宝,用力地点了点头,声音虽然依旧沙哑,却带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

  “好,走,我们走!”

  她的动作变得异常利落,仿佛被注入了新的力量。

  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收拾任何细软这个家早已无可收拾。

  她只是鬆开阿阑的手,转身快步走进那阴暗的屋子,片刻后出来,手里紧紧著一个洗得褪色发白的小布包。

  江临没有问那是什么。

  他解下自己御寒的厚实外擎,仔细地披在母亲单薄的身上,然后弯下腰:“

  娘,我背您。”

  母亲看著儿子宽阔坚实的背脊,又看看站在一旁眼神关切的阿阑,眼中闪过复杂却无比满足的泪光。

  她伏在江临背上,枯瘦的手臂环住他的脖颈。

  那重量很轻,却又无比沉重,但这一次,沉重中带著奔向新生的希望。

  阿阑默默上前,帮江临的母亲仔细整理好外擎的下摆,確保每一处都裹得严实,挡住寒风。

  她的动作自然而体贴。

  江临背著母亲,一步一步走出这个破败的院落,走出这承载了他童年,也见证了无数苦难的家。

  阿阑紧隨在侧,时而轻轻扶著江母的背,时而低声说几句解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