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开功宴上,如沐春风-《画道入圣:我号令诸天神魔》

  但,虽说浩然正气,在七品之前,起不到多少实际作用。

  且以顾长生如今的积累,底蕴,有没有浩然正气,影响也不大。

  可偏偏,凝聚浩然正气,是儒家九品·养气境修炼到圆满的门槛。

  也只有凝练出了浩然正气。

  顾长生地儒道修为,才能够向下一重境界推进!

  “罢了,好在儒道不是我地根本法。”

  摇摇头。

  顾长生想了想,到底放弃了回到自己的宿舍,睡上一觉地念头。

  转而再度登上南康楼,准备再去阅读一些儒家经典来。

  没错。

  这就是浩然正气,凝聚地唯一方法。

  通过大量阅读儒家经典,与圣贤地理念呼应。

  最终在胸中,凝聚出浩然正气。

  至于说,这个大量,究竟要多少。

  没有人能给出个答案。

  有人只读了一日,便可一通百通,凝聚出浩然正气。

  有人苦读十年,都是未寻其门而入。

  顾长生之前阅读儒家经典虽然也不少。

  但更多的,还是一边读,一边和前世自己脑海中的儒家经典做对比,做呼应。

  并没有真正去沉下去,去分析这个世界,独特的儒家思想理念。

  至于背诵儒家经典,也都是死记硬背,去应付府试的经卷题目而已。

  但现在。

  顾长生真正开始静下心来,去分析,研读儒家的经学。

  从儒家的至圣,其传承,其言行,其事迹开始。

  准备一步一步来。

  很遗憾——

  一夜过后。

  当顾长生从南康楼出来后,他并没有遇到那种,读书一夜,再睁眼已然浩然正气在胸的感觉。

  不过,顾长生并不觉得失望。

  这一夜,他也不算虚度。

  起码对这个世界的儒家,有了更多的了解。

  儒家虽说这万年以来,圣人辈出。

  但很多都只是半圣、亚圣。

  真正的一品至圣,只有五位。

  至圣先师,最初的传道者。

  这一方天地的所有修行道途,据说皆是那位至圣先师所传。

  其人的理念,大致可分为二。

  一曰仁义。

  二曰有教无类。

  第二位,乃是至圣的大弟子,仁圣。

  其人的核心理念,乃是性善论!

  讲求的是仁义为政,方可天下定!

  第三位,则是仁圣的弟子,但后来却化法入儒,制定礼法的礼圣!

  其核心理念,却是同仁圣相反的性恶论。

  主张的是人性本恶,所以需要自身努力,辅之以礼法纠正行为,方可至“大清明”之境。

  第四位,则是确立了天人交感,开创了第一条人道文脉的董圣。

  第五位,也是最近的一位,是五百年前大周中兴时成圣,以存天理,灭人欲,正心诚意为核心理念的朱圣!

  这五位圣人。

  和顾长生前世记忆的那些儒家圣人,倒是有些相似。

  但也有细微上的不同。

  但总体来说。

  不管是至圣、仁圣还是礼圣、董圣,乃至于朱圣。

  他们的理念,顾长生都能理解,并且吃透。

  至于说赞不赞同。

  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而且。

  虽说没有出现那种,读书一夜,便觉头脑空灵清明一片,胸中浩然正气即将凝成的感觉。

  但顾长生也是实实在在感受到。

  自己的心窍之中,有着某种神异的能量,正在汇聚。

  俨然,已经快要凝聚出浩然正气。

  可能自己再静心读书个十余日。

  便可以顺利凝聚出浩然正气,将儒道修为,也是提升到上九品圆满的境界来。

  “正好,还有一个月就是府试,接下来干脆就以读书为主,习武,可以暂且放缓。”

  顾长生一边沉吟规划着接下来的安排。

  一边却是洗漱更衣启程。

  朝着文翰楼的方向走去。

  没错。

  和上一次的文会一样。

  这一次的开功宴,也同样设在了文翰楼。

  所谓开功宴,其实也是大周的惯例。

  在府试开始前,各府的府尊,各州的州尊,都会安排人举办一场宴会,预祝考生们,取得好成绩的同时,也会给他们押一押题。

  不管押中与否,都是对这些举子们表示亲近的态度。

  不指望他们考中之后,会不会对自己感恩戴德。

  只求他们考中为官后,不会去折腾自己即可。

  这并不是谨慎为官的准则,而是现实原因的要求。

  毕竟。

  大周皇朝,对士子素来优待,规定每府每逢三年的府试年,至少都有一人能够一路过关斩将,考上进士,拿到功名。

  “顾兄!等你多时了!”

  “顾贤弟快快上来,位子早已为你留好了!”

  “顾大贤,今日定要在此留下一篇墨宝啊!”

  看到顾长生远远过来。

  文翰楼这边,早已云集于此的今科举子们,却都是热情的迎了上来。

  参加开功宴的这些举子们,大半都是南康书院的学子,如洛云、林青等。

  对顾长生这个小师弟,自然没有什么拘束。

  热情到了极点。

  而那些南康府其他地方的举子,也都早已听说顾长生的名头。

  对顾长生,也都是尊敬无比!

  至于什么不开眼跳出来,想要踩着顾长生上位的人物,却是一个也无。

  倒是让顾长生,都是有些意外。

  但细想来,却也在情理之中。

  还是那句话。

  今时不同往日。

  他当初刚入南康府,虽然也顶着镇国贤人的名头。

  但这个镇国,只是画道镇国而已。

  而文修,尤其是儒道修士,虽然嘴上不说,但心中还是更偏向于文章,诗词歌赋,策论经卷。

  这些才是根本!

  当时的顾长生,还不够有威慑力。

  而现在。

  《鞠歌行》、《将进酒》。

  只是这两首,便已经足以证明,他的才华,并不比画道上的天赋,弱了半分。

  哪怕是再不开眼的人,又怎么可能敢招惹到他的头上?

  不过,顾长生也并非狂悖之人,与人为善乃是他的准则。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敬我,我亦敬人。

  “兄长太客气了!”

  “师兄,就不要再嘲笑我了!”

  “什么大贤不大贤,兄长的文名我也是听说过的,今日的开功宴,我还等着看兄长的诗作呢!”

  一连串的恭维话语,自顾长生嘴中说出。

  却并不让人觉得谄媚,反而更让人有如沐春风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