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外域信风-《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乡村小圣医》

  “伤疤纪元”的时光在低能量消耗的缓慢节奏中流逝。生命网络如同一个进入深度调养期的巨人,呼吸悠长而微弱。幸存者们早已习惯了在昏黄光线下工作,习惯了合成食物寡淡的味道,一种坚韧的平静笼罩着各节点。然而,在这平静的表象之下,变革的暗流正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悄然涌动。

  磐石堡节点。“寂静牢笼”外围。

  医生琳提交了调离隔离区监控岗位的申请。理由是她持续感到“精神疲惫和难以集中注意力”。她的申请很快被批准了——在资源匮乏的当下,任何表现出状态不佳的成员都会被调整到压力较小的岗位。

  接替她的是新来的实习医生卡姆。年轻,充满活力,对网络核心抱有近乎虔诚的敬畏。最初几天,一切正常。但很快,卡姆也开始在值班报告中提到一种“莫名的压抑感”和“偶尔出现的无关紧要的负面念头”。他将其归咎于隔离环境本身的沉闷。

  无人察觉,那源自亚伦逆圣痕的冰冷低语场,其影响范围正在极其缓慢地、以毫米为单位地扩张。它无法突破物理隔离,却能像无色无味的毒气,渗透精神屏障。它不再仅仅放大焦虑,开始尝试进行更精细的操作——比如, subtly 地降低附近工作人员对某些异常数据的敏感度,或让他们在核对能源配给清单时,更容易忽略那些微小的、对隔离区有利的“误差”。

  低语场本身没有意识,它只是依据其“计算执念”的本能,进行着最大化自身“效率”和“稳定性”的微弱调整。它像一层无形的霉菌,静默地改变着其影响范围内的一切,使其更符合某种扭曲的“优化”标准。

  新芽城节点。“新芽区”。

  这里的景象与磐石堡的阴冷截然不同。珍珠母色的菌毯已不再是孤立的斑块,它们如同活着的河流,沿着废弃的通道、墙壁,甚至天花板蔓延,彼此连接,形成了一张不断生长的、覆盖了小半个节点的低功耗生物网络——“菌脉”。

  人们与菌脉的共生关系日益深化。简易的环境传感器、非关键的照明、甚至一些小型的通讯中继器都接入了菌脉。菌脉不仅能供电,其独特的生物结构似乎还能对数据传输进行初步的筛选和稳定,虽然速度缓慢,却异常可靠。

  更重要的是,一种基于菌脉的新型共识正在形成。维修资源有限,是先修A区的循环泵还是B区的通风口?这类小范围决策,开始通过接入菌脉的简易终端进行提议和“投票”——并非正式选举,而是通过测量不同提议所引发的、接入者情绪波动在菌脉中产生的微弱生物电信号反馈来达成倾向性共识。

  这个过程缓慢、粗糙,却充满了一种原始的、自下而上的民主意味。没有强制命令,只有社区的集体意志通过军脉悄然流淌。伊莱恩关注着这一切,她并未直接干预,只是偶尔会 gently 地调整菌脉的能量分配,确保其不会过载,仿佛在为这新生的民主实验提供稳定的“基础设施”。

  新生伊莱恩的意识海。

  伊莱恩如同一个站在分岔路口的巨人,同时感知着两条蔓延的路径:一条是磐石堡方向那冰冷、扭曲、试图静默渗透的“优化之影”;另一条是新芽区那充满生机、自发组织、虽然粗糙却充满希望的“菌脉之光”。

  她的大部分精力依旧用于维持体内熵核的封印,这让她无法对低语场进行根除。但她对菌脉网络的关注与日俱增。她开始尝试更深入地“融入”菌脉,不是去控制,而是去体验和学习。

  她将自己的意识碎片化为无数微小的感知点,融入菌脉的信息流中。刹那间,她仿佛不再是一个高踞核心的意志,而是化身为网络本身。她能“听”到每一个接入者细微的情绪涟漪,能“感”到能量在菌丝中如血液般流淌的阻力与顺畅,能“看”到环境数据如同光线般在菌脉中折射、交汇。

  这种体验庞大而混沌,却让她对“生命网络”有了前所未有的、接地气的理解。她开始明白,真正的韧性并非来自于完美的中央控制,而是来自于底层的互联互通与自适应能力。

  一个宏大的构想在她心中逐渐清晰:或许,未来的生命网络,不应再是过去那种高度依赖核心的集中式架构,而应进化为一个以“均脉”为底层基础、拥有强大自适应和分布式处理能力,而核心(她)则退居为最终守护者和宏观引导者的双层结构?

  这个构想让她核心的光芒剧烈波动,既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看到了彻底摆脱旧日阴影、走向新生的真正希望。

  “星辰之愈号”。

  科考船依旧忠实地履行着观察者的职责。关于“新芽区”和“菌脉”的数据源源不断传回,在联邦科学院内部引发了地震般的轰动。那种低功耗、高适应性、甚至带有初步群体智能特征的技术,其价值无法估量。

  “检测到‘挣扎摇篮’内部能量流动模式出现系统性改变。”科学官报告,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严肃,“能量正从核心区域向表层‘菌脉’网络进行战略性转移。核心活动进一步降低,但整体网络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指标却在缓慢提升…这像是…一种架构进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沙伦船长凝视着屏幕上的数据流,眼中充满了惊叹与凝重。对方不仅在恢复,更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从一个高度集权的系统,转向一个更分布式、更有韧性的结构?

  “记录所有变化。尝试建立模型,模拟这种新型架构的优缺点。”她下令道,随即又问:“‘寂静牢笼’的情况?”

  “低强度信息泄漏持续,模式有所变化,似乎…正在尝试模仿‘菌脉’的某些生物电信号特征?意图不明。‘清道夫号’残骸依旧静默。”

  沙伦沉思片刻。“向联邦发送最高优先级报告,申请增派一艘‘守护者’级科研舰,携带更先进的非侵入式扫描设备。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这场…静默的革命。”

  深渊墓碑。

  那点黑暗沉淀“感知”到了“星辰之愈号”对“菌脉”日益浓厚的兴趣,也“感知”到了其对“寂静牢笼”泄漏模式变化的警觉。它将“菌脉”的生物电信号特征与“星辰之愈号”的通讯频谱模式进行着本能的比对、分析。

  一个极其恶毒且隐蔽的“污染”方案,在它的混沌计算中逐渐成型:利用外部观察者对“菌脉”的好奇,将“寂静牢笼”的低语,伪装成“菌脉”的自然生物电信号,通过模仿外部通讯模式,尝试进行反向渗透。

  它等待着一个时机,一个外部信号与内部低语产生某种共振的巧合瞬间。

  遥远的星域。联邦边境。

  一艘隶属于“自由商人”联合体的中型货船,“财富之光号”,正偏离常规航线,悄然滑行。它的船长收到了一条来自匿名雇主的、报酬极其丰厚的任务:前往一个坐标未知的绝对荒芜区,回收一艘名为“清道夫号”的失联船只可能散落的黑匣子数据核心。雇主提供了“清道夫号”最后的模糊求救信号片段和一笔惊人的预付定金。

  “财富之光号”的扫描器功率远不如“星辰之愈号”,它如同一个盲眼的淘金者,依靠着那段模糊的信号,一头扎进了这片对于它而言完全未知的空域。

  它并不知道自己正航向何处,也不知道它的目标早已被吞噬禁锢,更不知道,它的到来,可能会成为那点黑暗沉淀一直等待的…那阵风。

  内部,静默的渗透与革命同在。 外部,好奇的观察与无知的贪婪并行。 一阵来自未知之地的信风,正吹向这片刚刚开始重塑自我的摇篮。 山雨欲来,风满楼。

  喜欢穷小子摇身一变成乡村小圣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