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关於治理一个县城的感悟-《权势巅峰:分手后,我青云直上》

  阳光透过淡薄的云层,懒洋洋地洒在青峰县略显陈旧的街道上,蒸腾起雨后微湿的泥土气息。

  一辆风尘僕僕的越野车缓缓停在城东那片自发形成的“跳蚤”市场外。

  车门推开,一个短髮利落、背著双肩包的女人利落地跳下车。

  她穿著合体的户外衝锋衣,脚蹬运动鞋,脸上未施粉黛,眼神却锐利地扫视著眼前熙攘喧闹的景象。

  她叫周晓芸,省报首席记者。

  城东这片所谓的“跳蚤”市场,更像一个巨大的、杂乱无章的旧货市集和路边摊的混合体。

  褪色的塑料布撑起简易棚子,油腻的锅灶冒著腾腾热气,吆喝声、討价还价声、自行车铃声、孩子的哭闹声混杂在一起,编织成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有些刺耳却又生机勃勃的画卷。

  一个卖藤编竹器的老头摊位前,一个穿著深色夹克的身影,正微微躬著身,手里捏著一个有些开裂的藤篮。

  “老人家,你这篮子编得紧实,就是口沿这里有点鬆了。”

  郑仪的声音不高,淹没在嘈杂的市声里。

  老头眯著眼,打量著眼前这个不像买主、倒像是手艺人的年轻人,咂巴著嘴:

  “小后生好眼力!这篾条韧劲差了点,老手艺活,凑合能用就行嘍!”

  “篾条韧劲差,编的时候多压一道,吃住劲,口沿就不容易散了。”

  郑仪手指在篮沿某处轻轻点了点,动作熟练。

  “像这样,你看。”

  他拿起老头手边的几根未泡软的干篾条,手指翻飞,竟然极其利落地做了个小示范,几根篾条在他指间交叉、按压,很快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结。

  老头浑浊的眼睛陡然睁大,布满老茧的手下意识地伸过去,摸了摸郑仪刚刚加固的那处。

  “咦你这手艺……行家啊”

  郑仪笑了笑,把藤篮放下:

  “小时候跟村里老篾匠学过点皮毛。这东西,结实耐用是根本,样子是其次。您老手艺底子好,稍微讲究点,卖相和耐用都上去,价也能高点。”

  老头怔怔地看著郑仪,又看看自己摊位上那些略显粗糙的藤器,再看向郑仪的眼神里,少了几分市侩,多了些同行的亲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敬意。

  周晓芸的镜头,无声地定格了这个瞬间。

  她不动声色地收起相机,走了过去。

  “郑书记”

  郑仪闻声抬头,看到背著相机的周晓芸,脸上掠过一丝微讶,隨即恢復了平静。

  “周记者”

  他站起身,拍拍手上的灰,语气自然。

  “没想到在这里碰上了。”

  “我也没想到。”

  周晓芸坦然地笑著,目光扫过摊位上的藤器。

  “郑书记好手艺。”

  “一点旧时爱好。”

  郑仪摆摆手。

  “年轻时跟老乡学的,总想著万一哪天失业了,还能靠这手艺混口饭吃。”

  他半开玩笑地说著,眼神却清澈坦然。

  周晓芸心中微动。

  这个开场,远比会议室里准备好的访谈提纲有意思得多。

  “我逛了一圈,挺有意思。”

  周晓芸指著周围。

  “热闹,但也够乱。车子堵成一锅粥,路面脏水横流,占道严重。城管估计也头疼吧”

  郑仪顺著她的目光看去,眉头习惯性地微蹙了一下,又很快鬆开。

  “头疼是真的。”

  他语气平静,没有抱怨,只有陈述。

  “堵车、污水、占道……这些都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难,尤其是我们这种县城,底子薄,规划滯后,管理力量也跟不上。”

  他指著远处一个正在费力把三轮车推出水洼的摊贩:

  “你看他,早上四点就得去批发市场进货,回来抢位置,颳风下雨不敢歇,一家老小的嚼裹都指著这个摊子。你一纸『规范』,把他赶到规划好的市场去摊位费、管理费一交,他辛苦一天可能白干。可堵在路口,影响交通,又確实不行。”

  “矛盾就在这里。”

  郑仪的目光重新回到周晓芸脸上,带著一种歷经思考后的坦诚:

  “县城治理,一头连著秩序和效率,一头连著几万人的生计和饭碗。就像这藤编,既要讲究耐用,又得兼顾卖相,还得考虑篾条本身的承受力。”

  “一刀切,乾净利落,立竿见影,最简单。”

  “但留下的伤口,可能很久都好不了。”

  “所以呢”

  周晓芸追问。

  “就听之任之或者只是呼吁『包容』”

  “当然不是。”

  郑仪摇头,目光投向远处那条被各种摊位挤得只剩狭窄通道的马路。

  “我们在做减法,也在做加法。”

  “城西那片废弃的老纺厂仓库,正在改造。快完工了。打算搞成『东市集』,分区、防水、通电、统一管理,租金很便宜,先给这些零散摊贩一个能遮风挡雨的过渡去处。”

  “同时,城管、环卫、交警,加派人力,成立联合柔性执法队。重点时段派人疏导交通、清理垃圾,对占道经营,先提醒,再帮助挪位子,最后才是不得不用的处罚。罚款不是目的,把路通了、地扫净了、大家能安心摆摊做生意了,才是目的。”

  郑仪的语气很平淡,没有豪言壮语。

  “效果没那么快,也还会有反覆。县城就这点人手,这事那事,方方面面都紧。”

  他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嘴角有一丝无奈又篤定的笑意:

  “治理县城,得像中医把脉,急不得。得耐著性子,一点点摸清脉象,找准癥结,温药慢火,既祛病又不伤元气。现在做的这些,就是这副『温药』。”

  周晓芸飞快地在笔记本上记录著。

  “我听说您推了个『困难群眾清零行动』”

  周晓芸转换话题。

  “目標很高。”

  “目標不高不行啊。”

  郑仪目光沉静下来。

  “杨老歪那样的,不止一个。有的在册,有的『隱身』。有的真困难,有的像杨老歪那样,是心里的疙瘩没解开。”

  他顿了顿:

  “以前我们扶贫,盯著钱,盯著项目落地率。这次『清零』,更多是盯著『人』,盯著他为什么困难困难在哪里有没有解开的可能”

  “比如”

  “比如,”

  郑仪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挑著担子卖手工豆腐的老妇人。

  “刚才跟婆婆聊了两句。她男人走了,儿子在城里打工,自己有点慢性病,做豆腐是祖传手艺,也是唯一生计。政府给她办了低保,也纳入了合作社医疗帮扶名单。”

  “这是『清零』”

  “这是保底。”

  郑仪摇头。

  “下一步,想联合县里食品厂,看能不能把她这种小作坊纳入微產业链,提供点无菌包装的技术支持,帮忙对接下社区团购或者小型超市。

  让她的豆腐能卖得更好点,更远点,收入更稳点。这才是『清零』,从生存,到有尊严、可持续的生计。”

  周晓芸的目光再次投向那位佝僂著背、小心切著豆腐的老妇人。

  郑仪这番话,不再是抽象的政策,而是变成了眼前这个具体老人的可能未来。

  “那杨老歪呢”

  周晓芸拋出这个尖锐的问题。

  “他是您『清零』名单上的『硬骨头』吧他的『尊严生计』,您打算怎么『清』”

  郑仪的目光瞬间变得复杂而深远。

  他沉默了片刻。

  “杨老歪……”

  他的声音低沉下去。

  “他最难清的,不是穷,是心里那股被彻底打趴下的『认命』,和用耍赖、赌博来麻痹自己的『扭曲』。他是『歷史遗留问题』砸出来的一个活標本。”

  “给他治腿,给他生活费,甚至给他盖间新房,都容易。”

  “但把他心里那个被二十年前那顿棍棒打碎的东西重新粘起来……难。”

  郑仪的语气带著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和清醒。

  “这种『清零』,不是几个月、甚至几年能完成的。可能需要一两代人的努力。”

  “那您还做”

  “做。”

  郑仪回答得斩钉截铁。

  “再难也得做。给他一个『安全网』兜底,给他一个『出口』,持续的心理疏导。让杨树根这样关心他的人別放弃。一点一点地,像蚂蚁啃骨头。”

  “这次『清零』,我最大的感悟就是:”

  郑仪的目光投向市场尽头那条缓缓流淌的、水质依旧浑浊的小河。

  “基层治理,光有决心不够,光有技巧不够,光有钱更不够。”

  “它需要一种『笨功夫』。”

  “得蹲下去,贴著地皮,去感受那种具体的、带著汗味和烟火气的困难。把那些抽象的『数字』和『指標』,还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去理解他们的委屈、无奈、甚至被逼出来的刁钻。”

  “这需要理性。”

  “理性地认识发展的阶段性,知道我们不可能一夜之间把所有问题都解决掉。”

  “理性地承认治理能力的不足,知道很多事我们暂时还做不到尽善尽美。”

  “理性地接受过程的反覆和曲折。”

  郑仪的语气愈发沉静。

  “然后,在这份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再拿出决心。”

  “不是拍桌子喊口號的决心,而是像这篾匠编篮子一样,一篾一篾,耐著性子,把该压紧的地方压实,把鬆散的漏洞一点点补上的那种决心。”

  “少些对速成政绩的迷恋,多些对复杂现实的敬畏和耐心。”

  “这大概就是……我理解的,治理一个县城的『理性和决心』。”

  周晓芸放下了手中的笔。

  市场喧囂的声浪仿佛在这一刻都模糊了。

  她看著眼前这位年轻的县委书记。

  他的夹克沾了点灰,鬢角似乎比上次在新闻里看到的照片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

  但那双眼睛,依旧清澈,沉静,闪烁著一种经过思考淬炼后更为篤定的光芒。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慷慨激昂。

  只有对“笨功夫”的强调,对“理性”与“决心”关係的清醒认知,对治理复杂性的深刻体察,以及一份……沉甸甸的、扎根於泥土的责任。

  她感觉手中的相机有些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