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把民心点燃-《权势巅峰:分手后,我青云直上》

  林姝上任第七天。

  青峰县电视台晚间新闻黄金时段,一贯古板沉闷的节目片头破天荒地换了。

  没有惯常的巍巍群山配著慷慨激昂的管弦乐,也没有俯瞰县城的宏大航拍。

  取而代之的,是镜头贴著地面的晃动感。

  画面有些粗糙,甚至带著点风颳过麦克风的嘶嘶杂音。

  镜头里,是冬末初春时节,青山镇柳林村那片还带著去年冬天荒芜气息的山坡地。

  穿著褪色蓝布袄的老杨头,那张沟壑、被山风和岁月刻满痕跡的脸庞,几乎塞满了整个屏幕。

  他粗糙黝黑的手指笨拙地捻著几根刚冒出嫩芽、毫不起眼的草茎,对著镜头,笑容憨厚:

  “看!柴胡苗!头年种下,这开春就窜出来了!长得劲儿大咧!”

  他的声音不大,甚至带著浓重的乡音,但每个字都砸得电视机前的老百姓心头一震。

  “往年这时候,地里还冻得梆硬,只能蹲墙根晒太阳,等著开春出去找零工,看人脸色,累死累活也落不下几个子儿……”

  老杨头絮叨著,语气里有种沉淀多年的辛酸。

  “现在好了!去年跟合作社签了合同,种了这五亩柴胡!合作社管技术,包收购!这苗儿出来,就看见钱了!”

  镜头切换。

  简陋但乾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里,几张方凳围著小饭桌。

  桌上是几个再普通不过的农家菜。

  老杨头的老伴,一个同样饱经风霜的老太太,正把一碗热气腾腾的土鸡蛋燉蘑菇推到镜头前,笑容侷促又真诚:

  “请记者同志尝尝!咱自家母鸡下的蛋,山里的野蘑菇!没別的,就是乾净!心里舒坦!”

  没有主持人字正腔圆、刻意拔高的旁白。

  只有老杨头和他老伴最朴实、带著泥土气息的语言。

  画面最后定格在老杨头家堂屋那张重新粉刷过的墙壁上,那里醒目地贴著一张红纸列印的“合作社收购保底价目表”。

  这就是林姝策划的系列深度报导《青山药农》的第一篇:

  《老杨头和他的柴胡苗:盼头在地里》。

  它像一颗石头,砸进了青峰县沉寂已久的水塘,溅起的不是水,是滔天巨浪!

  报导播出的第二天,郑仪下乡去柳林村药材种植基地现场办公。

  车子刚拐进村口,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

  通往老杨头家那个半山坡的泥土路两边,竟密密麻麻站满了人!

  有扛著锄头刚下地的老汉,有抱著孩子的妇女,有搓著手的中年汉子……全村老幼,几乎都出来了!

  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郑仪的车。

  没有欢迎领导的条幅,没有锣鼓喧天的排场。

  只有一张张被山风吹得黝黑粗糙的脸庞,一双双混合著期盼、感激甚至一丝忐忑的眼睛,在初春料峭的寒风中,默默地、热切地注视著那辆缓缓驶来的车。

  “郑书记……”

  前排的刘希低声提醒,语气里带著难以抑制的激动和震惊。

  郑仪推开车门。

  “郑书记来了!”

  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嗓子。

  人群像是被点燃了,瞬间涌动起来!

  “郑书记!可算见著您了!”

  “看了电视!俺们家那口子昨儿看老杨叔的报导,看一遍抹一遍眼泪!”

  “老杨叔说得对!有奔头了!这地里真长出钱来了!”

  “郑书记,您看看俺家的地!合作社说也適合种柴胡!”

  一双双沾著泥土、布满老茧的手伸了过来,不像是要握手,更像是想抓住某种实实在在的、能改变命运的依靠。

  七嘴八舌的乡音,带著最原始的、不加掩饰的热情和期盼,將郑仪瞬间包围。

  郑仪站在人群中,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汹涌的、灼热的力量扑面而来。

  那不是被组织的欢迎仪式,那是最底层的老百姓被真切触动后,自发涌动的、如同地火奔突般的心潮!

  他伸出双手,没有选择性的握手,而是用力地、真诚地回应著那些伸过来的、粗糙的手掌,回应著那一道道灼热的目光。

  “乡亲们!大家辛苦了!”

  郑仪的声音穿透嘈杂,带著沉甸甸的承诺。

  “政策好,更要大家干!只要你们肯干,合作社一定收!好日子,就在咱们自己手上!”

  “好!!”

  “跟著郑书记干!”

  “跟著合作社干!”

  人群中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喊声,带著泥土味的朴实,带著滚烫的希望!

  那声音,像初春的惊雷,在柳林村的山谷间迴荡,宣告著一种沉睡已久的力量正在被唤醒。

  民心如火,一旦点燃,便再也无法扑灭。

  郑仪回到县委办公室,他立刻拨通了內线。

  “让郭县长过来一趟。“

  电话那头的高琳应了一声,没有多余的询问。

  十分钟后,敲门声响起。

  郭长河走了进来,他的步伐依旧稳健,但眉宇间的紧张却掩饰不住。今天的新闻和柳林村的轰动场面,已经如野火般传遍了整个青峰县官场。

  “郑书记。“

  “柳林村的情况,你都知道了“

  “看了报导,也接到了镇里的匯报。“

  郭长河的回答滴水不漏,既不显得过度关注,又表明自己信息通畅。

  “老百姓的盼头被点燃了。“

  “但这火候,得有人看著。“

  郭长河立刻明白了郑仪的用意。

  柳林村的热情固然可喜,但如果后续的合作社收购、技术指导、资金扶持跟不上,这种热情很快就会转化为巨大的失望和愤怒!

  “郑书记放心。“

  郭长河上前半步,声音沉稳有力。

  “柳林村的合作社运转,我会亲自盯。资金拨付、技术员派驻、收购协议落实,一个环节都不会落下。“

  他顿了顿:

  “至於老杨头家那五亩柴胡,我会安排专人跟进,確保从种到收,全程服务到位。“

  郑仪微微頷首,目光中的讚许一闪而过。

  郭长河確实是个聪明人,一点就透,不仅领会了他的意图,还主动把工作想到了前面。

  “不止是柳林村。“

  郑仪的声音不高,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力量。

  “青山镇其他六个村的药材种植推进情况,你也要抓起来。林部长的报导只是开始,后面会有更多村、更多农户冒出来。老百姓的热情起来了,我们政府的工作必须跟上去!“

  “明白!“

  郭长河回答得斩钉截铁。

  他清楚,郑仪这是在给他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证明他能摆脱旧有的利益羈绊,真正站在老百姓和县委这一边!

  “还有...“

  郑仪的目光突然变得严肃了起来。

  “那个马红军空出来的交通局局长位置,你有什么合適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