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州距离省城不过两小时车程。
周一清晨,郑仪乘坐组织部安排的公务车前往临州参加重点项目观摩会。
车窗外的风景逐渐从都市高楼变为郊区绿地,又转为开阔的乡村田野。
科员小张坐在副驾驶,回头匯报导:
“郑处,临州市委办公厅昨晚发来了详细行程安排,上午九点半开始项目观摩,下午是匯报座谈会,参会的有市委王书记、副市长李远,还有几个部门的负责人。”
郑仪点点头,接过行程表扫了一眼。
“临州智慧物流產业园一期落成观摩会”
这个项目总投资近50亿,是省重点工程,建成后將成为覆盖整个江东及周边省份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李远作为分管副市长,是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
“这个项目之前省里批的时候是不是有爭议”
郑仪微微皱眉回忆道。
小张翻了下资料: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有的,最初规划时环保部门提出过质疑,担心物流园区的交通流量会加重周边道路负担,但后来李市长重新调整了规划,增加了智能调度系统和绿色通道,才最终获批。”
郑仪微微頷首。
环保、土地、资金,永远是地方项目的三大敏感点,能在这些方面平衡好的干部,基本都可以在地方站稳脚跟。
李远显然不简单。
九点二十分,郑仪一行人抵达临州智慧物流產业园。
园区大门前已经站了不少人,站在最前列的是一个身材挺拔的中年男人——临州市委书记王学文。
他身著深色西装,面带微笑,见郑仪下车便主动迎上来握手。
“郑处长,欢迎指导工作!”
郑仪微笑回应:
“王书记客气了,我们是来学习经验的。”
寒暄几句后,王学文侧身介绍身旁的李远:
“这是李市长,本次项目的具体负责人。”
李远上前一步,微微頷首:
“郑处长好,我们又见面了。”
郑仪点头:
“李市长动作很快啊,上次谈话时才提过智能化调度,今天就见到实物了。”
两人简单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一丝心照不宣——这次观摩会,不仅仅是项目展示的机会,更是一次隱形的考察与互动。
观摩队伍沿著园区主干道前行,李远亲自解说重点环节。
“我们在这个项目上採用了全数位化管理模式,货物进出、车流调度、仓储分配全部由系统自动优化,减少人工干预可能带来的效率损耗和廉政风险。”
郑仪注意到他的用词——“廉政风险”,说明他很清楚组织部的关注点。
他微微一笑:
“这套系统能避免人为操作的空间”
李远点头:
“所有操作流程在系统中全部留痕,任何异常变动都会触发审计预警。”
郑仪看向王学文:
“王书记,这套系统如果效果好,可以在全市推广啊。”
王学文笑著点头:
“已经在安排了,这也是李市长的成绩。”
他这话说得漂亮,既抬高了李远,又显得自己这个一把手充分放权,很有领导风度。
但在郑仪看来,这个安排背后可能还有另一层意思,王学文不想让李远独占功劳,所以把“全市推广”这个更大的盘子控制在自己手里。
官场之道,功要有人分,责要有人扛。
中午的欢迎午宴,王学文做了简短致辞,然后就把主角位置让给了李远做详细匯报。
郑仪坐在主桌,一边吃饭一边观察临州市班子成员之间的互动。
王学文作为市委书记,明显掌控全局,对其他班子成员保持著一种亲切但又有距离感的姿態。
而李远虽然年轻几岁,但言谈举止淡定自若,既不抢风头,也不显得畏缩,在团队中有相当的威信和存在感。
这才是真正会做官的,既有能力干实事,又懂得在適当的时候进退。
午宴后,郑仪婉拒了休息安排,提出想去看看园区的智能调度中心。
李远亲自陪同,两人在一眾隨行人员的簇拥下,来到园区核心建筑,指挥大厅。
宽敞的指挥中心內,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著园区各处动態,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操作著控制台。
“这是我们的『智慧大脑』。”
李远指著大屏幕介绍道:
“所有运营数据在这里一目了然。”
他示意工作人员调出几个关键指標界面,向郑仪详细解释了系统如何优化资源配置、预防腐败漏洞。
郑仪听得认真,不时提问,两人交流十分专业,几乎看不出任何私下联繫的痕跡。
但当大部分隨行人员被李远支开去看其他环节时,郑仪突然问道:
“张松林最近怎么样”
李远眼睛都没眨一下:
“他请了病假,据说去北京看病了。”
“病假”
郑仪似笑非笑。
“什么时候批的”
“上周五。”
李远的声音很平静。
“市长批的。”
郑仪轻轻“哦”了一声,不再多问。
两人继续向前走,仿佛刚才的对话从未发生。
但郑仪心里明白,李远这句话蕴含了很多信息。
张松林“去北京看病”,很可能是去找关係疏通;而李远能毫不犹豫地说出“市长批的”,不仅说明他和市长的关係不错,又表达了根本不担心这件事会对自己的產生影响。
这说明什么
要么是李远已经掌握了局面,要么是张松林的问题已经盖棺定论,不需要再顾忌了。
参观结束后,郑仪对隨行人员说道:
“这个项目做得很好,特別是智能管理系统,很有推广价值。”
“我们会向部里建议派专业团队来总结经验。”
李远微微点头:
“隨时欢迎。”
这是两人之间一次完美的默契,郑仪释放了支持信號,李远接受並回报以尊重。
会议结束后,李远亲自送郑仪上车。
“郑处长,欢迎常来指导工作。”
李远的声音不高不低。
郑仪点点头:
“有机会一定再来学习。”
他顿了顿,又补充一句:
“对了,你们那个智能调度系统的材料,方便发我一份吗”
李远立刻会意:
“没问题,我让办公室整理好,给您送过去。”
“谢谢。”
郑仪轻轻点头,转身上车。
车门关上的瞬间,郑仪的表情终於放鬆下来。
这一天的“演出”可谓完美——没有任何超出工作关係的交流,但通过几个关键节点的互动,已经为今后的进一步联繫铺好了路。
周一清晨,郑仪乘坐组织部安排的公务车前往临州参加重点项目观摩会。
车窗外的风景逐渐从都市高楼变为郊区绿地,又转为开阔的乡村田野。
科员小张坐在副驾驶,回头匯报导:
“郑处,临州市委办公厅昨晚发来了详细行程安排,上午九点半开始项目观摩,下午是匯报座谈会,参会的有市委王书记、副市长李远,还有几个部门的负责人。”
郑仪点点头,接过行程表扫了一眼。
“临州智慧物流產业园一期落成观摩会”
这个项目总投资近50亿,是省重点工程,建成后將成为覆盖整个江东及周边省份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李远作为分管副市长,是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
“这个项目之前省里批的时候是不是有爭议”
郑仪微微皱眉回忆道。
小张翻了下资料: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有的,最初规划时环保部门提出过质疑,担心物流园区的交通流量会加重周边道路负担,但后来李市长重新调整了规划,增加了智能调度系统和绿色通道,才最终获批。”
郑仪微微頷首。
环保、土地、资金,永远是地方项目的三大敏感点,能在这些方面平衡好的干部,基本都可以在地方站稳脚跟。
李远显然不简单。
九点二十分,郑仪一行人抵达临州智慧物流產业园。
园区大门前已经站了不少人,站在最前列的是一个身材挺拔的中年男人——临州市委书记王学文。
他身著深色西装,面带微笑,见郑仪下车便主动迎上来握手。
“郑处长,欢迎指导工作!”
郑仪微笑回应:
“王书记客气了,我们是来学习经验的。”
寒暄几句后,王学文侧身介绍身旁的李远:
“这是李市长,本次项目的具体负责人。”
李远上前一步,微微頷首:
“郑处长好,我们又见面了。”
郑仪点头:
“李市长动作很快啊,上次谈话时才提过智能化调度,今天就见到实物了。”
两人简单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读出一丝心照不宣——这次观摩会,不仅仅是项目展示的机会,更是一次隱形的考察与互动。
观摩队伍沿著园区主干道前行,李远亲自解说重点环节。
“我们在这个项目上採用了全数位化管理模式,货物进出、车流调度、仓储分配全部由系统自动优化,减少人工干预可能带来的效率损耗和廉政风险。”
郑仪注意到他的用词——“廉政风险”,说明他很清楚组织部的关注点。
他微微一笑:
“这套系统能避免人为操作的空间”
李远点头:
“所有操作流程在系统中全部留痕,任何异常变动都会触发审计预警。”
郑仪看向王学文:
“王书记,这套系统如果效果好,可以在全市推广啊。”
王学文笑著点头:
“已经在安排了,这也是李市长的成绩。”
他这话说得漂亮,既抬高了李远,又显得自己这个一把手充分放权,很有领导风度。
但在郑仪看来,这个安排背后可能还有另一层意思,王学文不想让李远独占功劳,所以把“全市推广”这个更大的盘子控制在自己手里。
官场之道,功要有人分,责要有人扛。
中午的欢迎午宴,王学文做了简短致辞,然后就把主角位置让给了李远做详细匯报。
郑仪坐在主桌,一边吃饭一边观察临州市班子成员之间的互动。
王学文作为市委书记,明显掌控全局,对其他班子成员保持著一种亲切但又有距离感的姿態。
而李远虽然年轻几岁,但言谈举止淡定自若,既不抢风头,也不显得畏缩,在团队中有相当的威信和存在感。
这才是真正会做官的,既有能力干实事,又懂得在適当的时候进退。
午宴后,郑仪婉拒了休息安排,提出想去看看园区的智能调度中心。
李远亲自陪同,两人在一眾隨行人员的簇拥下,来到园区核心建筑,指挥大厅。
宽敞的指挥中心內,巨大的电子屏实时显示著园区各处动態,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操作著控制台。
“这是我们的『智慧大脑』。”
李远指著大屏幕介绍道:
“所有运营数据在这里一目了然。”
他示意工作人员调出几个关键指標界面,向郑仪详细解释了系统如何优化资源配置、预防腐败漏洞。
郑仪听得认真,不时提问,两人交流十分专业,几乎看不出任何私下联繫的痕跡。
但当大部分隨行人员被李远支开去看其他环节时,郑仪突然问道:
“张松林最近怎么样”
李远眼睛都没眨一下:
“他请了病假,据说去北京看病了。”
“病假”
郑仪似笑非笑。
“什么时候批的”
“上周五。”
李远的声音很平静。
“市长批的。”
郑仪轻轻“哦”了一声,不再多问。
两人继续向前走,仿佛刚才的对话从未发生。
但郑仪心里明白,李远这句话蕴含了很多信息。
张松林“去北京看病”,很可能是去找关係疏通;而李远能毫不犹豫地说出“市长批的”,不仅说明他和市长的关係不错,又表达了根本不担心这件事会对自己的產生影响。
这说明什么
要么是李远已经掌握了局面,要么是张松林的问题已经盖棺定论,不需要再顾忌了。
参观结束后,郑仪对隨行人员说道:
“这个项目做得很好,特別是智能管理系统,很有推广价值。”
“我们会向部里建议派专业团队来总结经验。”
李远微微点头:
“隨时欢迎。”
这是两人之间一次完美的默契,郑仪释放了支持信號,李远接受並回报以尊重。
会议结束后,李远亲自送郑仪上车。
“郑处长,欢迎常来指导工作。”
李远的声音不高不低。
郑仪点点头:
“有机会一定再来学习。”
他顿了顿,又补充一句:
“对了,你们那个智能调度系统的材料,方便发我一份吗”
李远立刻会意:
“没问题,我让办公室整理好,给您送过去。”
“谢谢。”
郑仪轻轻点头,转身上车。
车门关上的瞬间,郑仪的表情终於放鬆下来。
这一天的“演出”可谓完美——没有任何超出工作关係的交流,但通过几个关键节点的互动,已经为今后的进一步联繫铺好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