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如墨,涿州城的喧嚣在战后渐渐平息,唯有李景隆卧房外灯火通明。
耿炳文身披甲胄,肃立在廊下,身旁的宁王朱权神色凝重,一众南军将领亦屏息等候,目光频频投向紧闭的房门。
自李景隆从城外被抬回,便一直昏迷不醒。
虽说涿州城总算守住了,可这颗定心丸却始终悬在众人嗓子眼。
城内百姓大半逃难而去,连个像样的医士都寻不到。
耿炳文早已处置完战后诸事,不仅派铁铉带着十万南军严守涿州四门,还得防着燕逆趁夜偷袭。
军中几个老将亲自几番查验下来,却发现李景隆身上并无一处伤痕。
耿炳文征战半生,见惯了沙场生死,当下便推测,定是连日苦战让景帅力竭晕厥。
可即便如此,谁也不敢离开半步,盛庸、平安两位将军更是隔一会儿就扒着门缝往里瞧,生怕出半点差池。
“醒了!景帅醒了!”
屋内突然传来福生惊喜的呼喊,廊下众人先是一怔,随即脸上的凝重尽数化开。
朱权不自觉地往前迈了半步,耿炳文紧绷的肩线也终于放松。
紧接着,房门被缓缓拉开,福生拱手行礼,声音里满是笑意:“宁王殿下,诸位将军,少主请您几位入内。”
话音未落,众人已按捺不住,纷纷往卧房里走。
盛庸性子最急,刚进门就忍不住高声问道:“景帅!您感觉怎么样?”
平安也跟着追问:“身子好些没有?”
“你们两个小声些!”耿炳文面色一沉,急忙制止,“景帅刚醒,得静养。”
卧榻上的李景隆,已褪去染血的铠甲,换上了宽松的睡袍,脸色虽还有些苍白,却没了昏迷时的虚弱。
见众人进来,他嘴角轻轻一扬,露出一抹浅淡的笑意。
朱权缓步走到床边,声音放得极轻:“没事吧?”
“不过是力竭晕了过去,小事而已。”李景隆摇了摇头,目光落在朱权身上时,却多了几分歉意。
“这一战,多亏了殿下。只是你带来的五万精兵却损失惨重,是我欠你的。”
“休要再说这话!”朱权摆了摆手,语气格外认真,“我来涿州,不只是因为与你的私交,守卫北境本就是我的职责。”
“就算战至一兵一卒,我也绝不后悔。你安心休养,等身子养好了,我们还等着看你带领南军,彻底剿灭燕逆呢!”
李景隆重重点头,眼底泛起感激。
他心里清楚,若不是朱权带着五万精兵及时驰援,别说守住涿州城,他恐怕早已战死。
随后,他的目光转向耿炳文,语气里满是赞许:“耿老将军一诺千金,这次能守住涿州,功劳有你一半。”
“景帅言重了。”耿炳文急忙躬身行礼,摆了摆手,“若是没有您坐镇,南军早该一路溃败,别说涿州,就连真定怕是也守不住了。”
“说起来,我倒没想到,吕文兴居然真的被你说服了。”李景隆笑着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
可这话刚出口,跟着耿炳文来的几位将领,脸色突然变了,眉宇间悄悄爬上一抹凝重。
李景隆何等敏锐,瞬间就察觉到了异样,眉头当即皱起:“怎么?出了岔子?”
“没有没有。”耿炳文连忙摆手,强挤出几分轻松的笑意,“一切都顺利,景帅您别担心,好好休养便是。”
“时候不早了,涿州防务还有些事要处置,我们就先退下了。”
说罢,他便示意众人转身退下。
可刚走两步,身后就传来李景隆厉声的喝止:“站住!”
众人脚步一顿,齐刷刷地转过身,脸上满是难色。
李景隆眉头紧锁,冷冷看着众人,“说,究竟出了什么事?!”
耿炳文垂眸迟疑片刻,终是咬牙开口:“不瞒景帅,我等并非奉吕文兴之命前来支援,而是...”
“而是什么?!”李景隆双目一凛,死死盯着吞吞吐吐的耿炳文,声音里满是不容置疑的威严。
“我们是自愿来的!”没等耿炳文说完,性子急躁的平安已忍不住喊出实话。
“自愿”二字,如惊雷般炸在李景隆耳边。
这意味着吕文兴根本没被说动,自始至终都没打算派兵增援涿州。
“擅离职守是死罪!你们...”他猛地想坐起身,急怒之下牵动气血,止不住地剧烈咳嗽起来,脸色瞬间又白了几分。
“景帅!”众将慌忙上前,可看到李景隆凌厉的目光后却又谁都不敢伸手,只能满脸焦急地围在床边。
耿炳文躬身行了一礼,声音越说越低,带着难以掩饰的复杂:“景帅恕罪...”
“老夫回到真定后,确实找过吕文兴,可他不仅不肯出兵,还说您私自北上是违抗圣命,没将您抓起来军法处置,已是‘格外开恩’...”
李景隆听完,无奈地摇了摇头,手指轻轻点了点在场众人,终究只是叹出一句:“哎,你们呐...”
他心里清楚,这群人是为了支援他才犯了擅离职守的死罪,论军法应该严惩。
可若无他们驰援,涿州早已陷落。
眼下责罚不得,处置不得,唯一的法子,便是等自己康复后亲自去真定找吕文兴说情,以守下涿州的功劳,为他们求一个将功抵过的机会。
就在这时,平安再次开口,语气带着几分决绝:“耿老将军有话不便说,可末将不想隐瞒。”
“平安!”耿炳文脸色骤变,急忙递去眼色,想拦着他。
可平安却装作没看见,继续说道:“吕文兴不仅不肯援救涿州,他似乎早有防备!”
“景帅还记得当初耿老将军提过的,那封联名上书恳请陛下让您重掌北境兵权的密函吗?”
“吕文兴不仅扣下了密函,还当众杀了信使!他就是故意与您作对,怕功劳都被您抢了去!”
这话一出,卧房内瞬间陷入死寂。
众将纷纷皱紧眉头,神色凝重如霜。
朱权站在一旁,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腰间玉佩,眼底闪过一丝冷意。
李景隆缓缓眯起双眼,放在被窝里的双手悄然握紧。
他本就没指望那封密函能真的帮自己夺回兵权,可吕文兴这般独断专行、心狠手辣的做派,还是让他心头燃起怒火。
更让他忧心的是,耿炳文等人犯了擅离职守的错,他日回到真定,以吕文兴的性子,绝不会善罢甘休。
想到这里,李景隆的眉头拧得更紧,眼底满是化不开的凝重。
“好了,时候不早了。”始终沉默的朱权突然开口,打破了屋内的压抑,“诸位将军先回去歇息,景帅也需静养。”
众将领命行礼,脚步沉重地退出卧房。
朱权走到床边,亲手为李景隆掖好被角,语气认真:“景帅不必忧心,当下最要紧的是养好身体。”
“北境安危,绝非一个东宫侍卫统领能扛得住的,要想平定燕乱,离了你可不行。”
李景隆苦笑一声,将心头的烦躁暂且压下:“殿下又拿我开玩笑。我已不是南军主帅,即便有心做事,也无权插手北境事务了。”
“涿州一事,不但得罪了吕文兴,怕是也会激怒陛下。”
“那都是后话,车到山前必有路,万一陛下改变主意了呢?”朱权笑了笑,语气里带着几分安慰。
随即抱拳行了一礼,转身轻手轻脚地退出卧房。
李景隆静静躺在床榻上,望着头顶的雕花木梁,无奈地摇了摇头,缓缓闭上双眼。
朱权说得对,无论今后如何,他必须尽快好起来才行。
一旁的福生默默守着,看着少主虽闭着眼,眉头却依旧微蹙,脸上满是担忧。
...
五日后,涿州城终于恢复了几分生气。
街道上渐渐热闹起来,此前为躲避战乱逃难的百姓,正陆陆续续回到家中,偶尔还能听到孩童嬉闹的声音。
李景隆只凭一枪一马,便轻易的吓退了燕军十万铁骑,令燕军在涿州城外寸步不敢踏入的消息,早已像长了翅膀般传遍北境。
百姓们奔走相告,提及李景隆时,无不满是崇敬。
北境战神回归,压在他们心头的恐惧,似乎也散了大半,重新燃起了希望。
而战败的燕军,并未卷土重来。
据斥候传回的情报,燕军已退守居庸关,又恰逢北境降下一场大雪,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将山川河谷都裹上了一层白霜。
这般严寒天气,短时间内燕军怕是无法再发起进攻。
躁动了整个年节的北境之乱,终于暂时平息。
可李景隆心里清楚,这场内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眼下的平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院内的凉亭中,李景隆披着一件厚实的貂皮袄,静静望着眼前的雪景。
雪花落在亭檐上,簌簌作响,远处的城墙在白雪映衬下,更显巍峨。
福生站在亭外,捧着暖炉随时等候。
朱权则坐在李景隆对面,手中端着一杯热茶,呵出的气息化作白雾,很快消散在寒风中。
经过涿州一战,朱权与李景隆的关系又近了几分。
不再只是昔日的旧识,更添了几分生死与共的信任,倒像极了相交多年的至交好友。
这五日的休养,也让李景隆的身体彻底恢复,面色红润,再无大碍。
“北境的雪,总是来得这么突然。”李景隆转头看向朱权,嘴角带着一丝笑意,“比京都的雪要大得多,也冷得多。”
“殿下怕是有很久没回京都了吧?”
朱权握着茶杯的手顿了顿,眼神暗了暗,似乎在斟酌措辞。
他确实多年未回京都了。
当年父皇在位时,便有明令,藩王无召不得擅自回京,这并非他能自主决定的事。
更遑论削藩开始后,刚登基的侄子虽曾召他回京,可他心里清楚,那不过是想将他软禁在京都,彻底掌控手中。
他当初选择抗旨,如今再想回去,怕是难了。
一旦踏入京都,恐怕就再也走不出来了。
就在朱权思索着如何回应时,前院突然传来一阵嘈杂,隐约夹杂着争执声,甚至能听到几声压抑的怒骂。
李景隆眉头微微一皱,扬声问道:“怎么回事?!”
守在院门口的守卫立刻快步上前,躬身禀报:“回禀少主,耿老将军他们似乎要走...”
“要走?”李景隆面露疑惑,心头泛起一丝不解。
眼下涿州局势刚稳,为何突然要离开?
他当即看向福生,“快去看看,到底出了什么事。”
福生应声而去,脚步匆匆穿过庭院,很快消失在风雪中。
凉亭内,李景隆与朱权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
这节骨眼上,耿炳文等人突然要走,怕是没那么简单...
耿炳文身披甲胄,肃立在廊下,身旁的宁王朱权神色凝重,一众南军将领亦屏息等候,目光频频投向紧闭的房门。
自李景隆从城外被抬回,便一直昏迷不醒。
虽说涿州城总算守住了,可这颗定心丸却始终悬在众人嗓子眼。
城内百姓大半逃难而去,连个像样的医士都寻不到。
耿炳文早已处置完战后诸事,不仅派铁铉带着十万南军严守涿州四门,还得防着燕逆趁夜偷袭。
军中几个老将亲自几番查验下来,却发现李景隆身上并无一处伤痕。
耿炳文征战半生,见惯了沙场生死,当下便推测,定是连日苦战让景帅力竭晕厥。
可即便如此,谁也不敢离开半步,盛庸、平安两位将军更是隔一会儿就扒着门缝往里瞧,生怕出半点差池。
“醒了!景帅醒了!”
屋内突然传来福生惊喜的呼喊,廊下众人先是一怔,随即脸上的凝重尽数化开。
朱权不自觉地往前迈了半步,耿炳文紧绷的肩线也终于放松。
紧接着,房门被缓缓拉开,福生拱手行礼,声音里满是笑意:“宁王殿下,诸位将军,少主请您几位入内。”
话音未落,众人已按捺不住,纷纷往卧房里走。
盛庸性子最急,刚进门就忍不住高声问道:“景帅!您感觉怎么样?”
平安也跟着追问:“身子好些没有?”
“你们两个小声些!”耿炳文面色一沉,急忙制止,“景帅刚醒,得静养。”
卧榻上的李景隆,已褪去染血的铠甲,换上了宽松的睡袍,脸色虽还有些苍白,却没了昏迷时的虚弱。
见众人进来,他嘴角轻轻一扬,露出一抹浅淡的笑意。
朱权缓步走到床边,声音放得极轻:“没事吧?”
“不过是力竭晕了过去,小事而已。”李景隆摇了摇头,目光落在朱权身上时,却多了几分歉意。
“这一战,多亏了殿下。只是你带来的五万精兵却损失惨重,是我欠你的。”
“休要再说这话!”朱权摆了摆手,语气格外认真,“我来涿州,不只是因为与你的私交,守卫北境本就是我的职责。”
“就算战至一兵一卒,我也绝不后悔。你安心休养,等身子养好了,我们还等着看你带领南军,彻底剿灭燕逆呢!”
李景隆重重点头,眼底泛起感激。
他心里清楚,若不是朱权带着五万精兵及时驰援,别说守住涿州城,他恐怕早已战死。
随后,他的目光转向耿炳文,语气里满是赞许:“耿老将军一诺千金,这次能守住涿州,功劳有你一半。”
“景帅言重了。”耿炳文急忙躬身行礼,摆了摆手,“若是没有您坐镇,南军早该一路溃败,别说涿州,就连真定怕是也守不住了。”
“说起来,我倒没想到,吕文兴居然真的被你说服了。”李景隆笑着摇了摇头,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
可这话刚出口,跟着耿炳文来的几位将领,脸色突然变了,眉宇间悄悄爬上一抹凝重。
李景隆何等敏锐,瞬间就察觉到了异样,眉头当即皱起:“怎么?出了岔子?”
“没有没有。”耿炳文连忙摆手,强挤出几分轻松的笑意,“一切都顺利,景帅您别担心,好好休养便是。”
“时候不早了,涿州防务还有些事要处置,我们就先退下了。”
说罢,他便示意众人转身退下。
可刚走两步,身后就传来李景隆厉声的喝止:“站住!”
众人脚步一顿,齐刷刷地转过身,脸上满是难色。
李景隆眉头紧锁,冷冷看着众人,“说,究竟出了什么事?!”
耿炳文垂眸迟疑片刻,终是咬牙开口:“不瞒景帅,我等并非奉吕文兴之命前来支援,而是...”
“而是什么?!”李景隆双目一凛,死死盯着吞吞吐吐的耿炳文,声音里满是不容置疑的威严。
“我们是自愿来的!”没等耿炳文说完,性子急躁的平安已忍不住喊出实话。
“自愿”二字,如惊雷般炸在李景隆耳边。
这意味着吕文兴根本没被说动,自始至终都没打算派兵增援涿州。
“擅离职守是死罪!你们...”他猛地想坐起身,急怒之下牵动气血,止不住地剧烈咳嗽起来,脸色瞬间又白了几分。
“景帅!”众将慌忙上前,可看到李景隆凌厉的目光后却又谁都不敢伸手,只能满脸焦急地围在床边。
耿炳文躬身行了一礼,声音越说越低,带着难以掩饰的复杂:“景帅恕罪...”
“老夫回到真定后,确实找过吕文兴,可他不仅不肯出兵,还说您私自北上是违抗圣命,没将您抓起来军法处置,已是‘格外开恩’...”
李景隆听完,无奈地摇了摇头,手指轻轻点了点在场众人,终究只是叹出一句:“哎,你们呐...”
他心里清楚,这群人是为了支援他才犯了擅离职守的死罪,论军法应该严惩。
可若无他们驰援,涿州早已陷落。
眼下责罚不得,处置不得,唯一的法子,便是等自己康复后亲自去真定找吕文兴说情,以守下涿州的功劳,为他们求一个将功抵过的机会。
就在这时,平安再次开口,语气带着几分决绝:“耿老将军有话不便说,可末将不想隐瞒。”
“平安!”耿炳文脸色骤变,急忙递去眼色,想拦着他。
可平安却装作没看见,继续说道:“吕文兴不仅不肯援救涿州,他似乎早有防备!”
“景帅还记得当初耿老将军提过的,那封联名上书恳请陛下让您重掌北境兵权的密函吗?”
“吕文兴不仅扣下了密函,还当众杀了信使!他就是故意与您作对,怕功劳都被您抢了去!”
这话一出,卧房内瞬间陷入死寂。
众将纷纷皱紧眉头,神色凝重如霜。
朱权站在一旁,指尖不自觉地攥紧了腰间玉佩,眼底闪过一丝冷意。
李景隆缓缓眯起双眼,放在被窝里的双手悄然握紧。
他本就没指望那封密函能真的帮自己夺回兵权,可吕文兴这般独断专行、心狠手辣的做派,还是让他心头燃起怒火。
更让他忧心的是,耿炳文等人犯了擅离职守的错,他日回到真定,以吕文兴的性子,绝不会善罢甘休。
想到这里,李景隆的眉头拧得更紧,眼底满是化不开的凝重。
“好了,时候不早了。”始终沉默的朱权突然开口,打破了屋内的压抑,“诸位将军先回去歇息,景帅也需静养。”
众将领命行礼,脚步沉重地退出卧房。
朱权走到床边,亲手为李景隆掖好被角,语气认真:“景帅不必忧心,当下最要紧的是养好身体。”
“北境安危,绝非一个东宫侍卫统领能扛得住的,要想平定燕乱,离了你可不行。”
李景隆苦笑一声,将心头的烦躁暂且压下:“殿下又拿我开玩笑。我已不是南军主帅,即便有心做事,也无权插手北境事务了。”
“涿州一事,不但得罪了吕文兴,怕是也会激怒陛下。”
“那都是后话,车到山前必有路,万一陛下改变主意了呢?”朱权笑了笑,语气里带着几分安慰。
随即抱拳行了一礼,转身轻手轻脚地退出卧房。
李景隆静静躺在床榻上,望着头顶的雕花木梁,无奈地摇了摇头,缓缓闭上双眼。
朱权说得对,无论今后如何,他必须尽快好起来才行。
一旁的福生默默守着,看着少主虽闭着眼,眉头却依旧微蹙,脸上满是担忧。
...
五日后,涿州城终于恢复了几分生气。
街道上渐渐热闹起来,此前为躲避战乱逃难的百姓,正陆陆续续回到家中,偶尔还能听到孩童嬉闹的声音。
李景隆只凭一枪一马,便轻易的吓退了燕军十万铁骑,令燕军在涿州城外寸步不敢踏入的消息,早已像长了翅膀般传遍北境。
百姓们奔走相告,提及李景隆时,无不满是崇敬。
北境战神回归,压在他们心头的恐惧,似乎也散了大半,重新燃起了希望。
而战败的燕军,并未卷土重来。
据斥候传回的情报,燕军已退守居庸关,又恰逢北境降下一场大雪,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将山川河谷都裹上了一层白霜。
这般严寒天气,短时间内燕军怕是无法再发起进攻。
躁动了整个年节的北境之乱,终于暂时平息。
可李景隆心里清楚,这场内战远没到结束的时候,眼下的平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院内的凉亭中,李景隆披着一件厚实的貂皮袄,静静望着眼前的雪景。
雪花落在亭檐上,簌簌作响,远处的城墙在白雪映衬下,更显巍峨。
福生站在亭外,捧着暖炉随时等候。
朱权则坐在李景隆对面,手中端着一杯热茶,呵出的气息化作白雾,很快消散在寒风中。
经过涿州一战,朱权与李景隆的关系又近了几分。
不再只是昔日的旧识,更添了几分生死与共的信任,倒像极了相交多年的至交好友。
这五日的休养,也让李景隆的身体彻底恢复,面色红润,再无大碍。
“北境的雪,总是来得这么突然。”李景隆转头看向朱权,嘴角带着一丝笑意,“比京都的雪要大得多,也冷得多。”
“殿下怕是有很久没回京都了吧?”
朱权握着茶杯的手顿了顿,眼神暗了暗,似乎在斟酌措辞。
他确实多年未回京都了。
当年父皇在位时,便有明令,藩王无召不得擅自回京,这并非他能自主决定的事。
更遑论削藩开始后,刚登基的侄子虽曾召他回京,可他心里清楚,那不过是想将他软禁在京都,彻底掌控手中。
他当初选择抗旨,如今再想回去,怕是难了。
一旦踏入京都,恐怕就再也走不出来了。
就在朱权思索着如何回应时,前院突然传来一阵嘈杂,隐约夹杂着争执声,甚至能听到几声压抑的怒骂。
李景隆眉头微微一皱,扬声问道:“怎么回事?!”
守在院门口的守卫立刻快步上前,躬身禀报:“回禀少主,耿老将军他们似乎要走...”
“要走?”李景隆面露疑惑,心头泛起一丝不解。
眼下涿州局势刚稳,为何突然要离开?
他当即看向福生,“快去看看,到底出了什么事。”
福生应声而去,脚步匆匆穿过庭院,很快消失在风雪中。
凉亭内,李景隆与朱权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
这节骨眼上,耿炳文等人突然要走,怕是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