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为什么不说话了?-《官场:白球掉袋,告别编外!》

  就在陈建华试图说服反对者时,人群中突然冲出几个人,他们手里拿着横幅,上面写着“还我工作权”、“改革要考虑民生”等标语。

  “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周阳觉得有些蹊跷。

  林小雨在人群中观察了一会儿,匆匆走到周阳身边:“周市长,我发现这些反对的人很多都不是本地口音。”

  这个发现让周阳警觉起来。如果这些人不是本地人,那他们为什么要来反对云山市的改革?

  【叮!检测到宿主发现异常情况,系统奖励:危机应对能力 20%,获得特殊物品“群体分析仪”(可快速识别人群构成)。】

  “你确定吗?”周阳小声问林小雨。

  “我刚才仔细听了,至少有十几个人说的是外地方言。”林小雨肯定地点头。

  周阳立即将这个发现告诉了陈建华。

  “有意思。”陈建华若有所思,“看来有人在背后组织这场对抗。”

  就在这时,云山市公安局长走了过来:“陈书记,我们刚接到线报,说有人花钱雇佣群众来制造混乱。”

  “什么?”陈建华脸色一沉。

  “具体情况我们正在调查,但线报很可靠。”公安局长汇报道,“据说每人给五百块钱,要求他们来反对改革。”

  这个消息让督查组的人都愤怒了。竟然有人雇佣群众来对抗改革,这简直是丧心病狂。

  陈建华走到人群前,大声说道:“各位朋友,我想问一下,你们中间有多少是云山市的本地人?”

  这个问题让反对人群中出现了骚动。一些外地人开始往后退,显然心虚了。

  “为什么不说话了?”一个支持改革的本地群众质疑道,“刚才不是很激动吗?”

  就在这时,反对人群中突然有人大喊:“不管是哪里人,我们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发表意见可以,但不能造假。”陈建华严肃地回应,“如果有人雇佣你们来制造混乱,那就是违法行为。”

  听到这话,一些外地人开始慌张起来。其中一个年轻人突然挤出人群,跑到陈建华面前。

  “书记,我要举报!”年轻人大声说道,“确实有人给我们钱,让我们来闹事!”

  这个转折让现场的气氛瞬间发生了变化。

  “具体是谁给你们钱?”纪委工作人员立即询问。

  “是一个姓陈的中年男子,他说是代表某个利益集团的。”年轻人如实交代,“他给我们每人五百块钱,要求我们来反对改革。”

  “这个姓陈的人现在在哪里?”公安局长追问。

  “就在那边的面包车里。”年轻人指向不远处的一辆车。

  公安局长立即安排人员去查看,果然在面包车里找到了那个姓陈的男子,还搜出了一大包现金。

  “你是什么人?为什么要雇佣群众来制造混乱?”公安局长质问道。

  陈某被抓现行,只能如实交代:“我是受人委托的,具体是谁我不能说。”

  “不说也没关系,我们会查出来的。”纪委工作人员冷笑道。

  随着真相的逐步揭露,那些被雇佣的外地人纷纷散去。剩下的都是真正的本地群众,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支持改革的。

  “现在情况很清楚了。”陈建华对着央视的镜头说道,“有人为了阻挠改革,不惜花钱雇佣群众来制造假象。这种卑劣行为必须受到严惩。”

  就在现场秩序恢复时,张华匆匆走了过来,脸色很难看。

  “陈书记,出大事了。”张华紧张地说。

  “什么大事?”陈建华问道。

  “刚接到消息,李建勇在被调查期间,试图销毁证据,被当场抓获。”张华汇报道,“而且在他的电脑里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什么秘密?”周阳好奇地问。

  “一个名为'利益联盟'的群聊记录。”张华详细说道,“群里有十几个人,都是各地市的领导干部,他们在密谋如何阻挠改革推广。”

  这个消息让在场的人都震惊了。原来真的有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在背后操控。

  “群里都有谁?”陈建华严肃地问道。

  “除了李建勇,还有其他几个地市的副市长、局长等。”张华如实汇报,“他们不仅商量如何阻挠改革,还计划联合对抗省里的督查。”

  纪委工作人员立即表态:“我们会立即对这些人展开调查。”

  就在大家为这个发现感到震惊时,林小雨又接到了一个电话。

  “陈书记,又有新情况。”林小雨汇报道,“刚接到消息,其他几个督查点也都发现了类似的问题。”

  “什么问题?”陈建华问道。

  “都有人雇佣群众制造混乱,而且手法如出一辙。”林小雨详细说明,“看来这是一个有组织的行动。”

  周阳若有所思:“这说明对方的能量不小,能够在多个地方同时行动。”

  “但他们没想到会被我们识破。”陈建华冷笑道,“现在是该收网的时候了。”

  就在督查组准备深入调查时,远处又开来了几辆车。车上下来的是省纪委的工作人员,为首的是省纪委副书记王建国。

  “王副书记,您怎么亲自来了?”陈建华有些意外。

  “情况太严重了,我必须亲自过来。”王建国神情严肃,“根据我们的调查,这个'利益联盟'的规模比想象中更大。”

  “有多大?”周阳关心地问。

  “涉及全省十二个地市,参与人员超过五十人。”王建国详细汇报,“他们不仅阻挠改革推广,还涉嫌多项违纪违法行为。”

  这个数字让在场的人都倒吸一口凉气。五十多人的腐败窝案,这在江岚省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现在的调查进展如何?”陈建华问道。

  “我们已经对其中二十多人采取了措施,剩下的也在抓紧调查。”王建国回答,“预计今晚就能基本收网。”

  就在这时,央视记者走了过来:“王副书记,能简单介绍一下案情吗?”

  “这是一起典型的利用职权阻挠改革、谋取私利的窝案。”王建国面对镜头说道,“涉案人员利用手中权力,设置各种障碍阻挠改革推广,同时通过权力寻租获取非法利益。”

  “他们的动机是什么?”记者追问。

  “很简单,就是既得利益。”王建国解释道,“改革会断掉他们的灰色收入渠道,所以他们要拼命阻挠。”

  采访结束后,王建国找到陈建华单独谈话。

  “建华,这次的案子影响很大,我们必须慎重处理。”王建国提醒道。

  “我明白。”陈建华点头,“但该处理的一个都不能放过。”

  “当然,违纪违法必须严惩。”王建国赞同,“但我们也要注意舆论引导,不能让外界误以为我们的干部队伍都有问题。”

  就在两人讨论时,高远山匆匆走过来:“陈书记,临海市那边来电话,说有重要情况需要汇报。”

  “什么情况?”陈建华问道。

  “据说有媒体记者在临海市四处打听,想要找改革的'负面材料'。”高远山汇报道,“市里怀疑这些记者和那个'利益联盟'有关系。”

  这个消息让陈建华意识到,对方的反击可能才刚刚开始。

  “看来他们还不死心。”周阳分析道,“既然正面对抗不行,就想从舆论上做文章。”

  “那我们就让他们看看,什么叫真正的民心所向。”陈建华决定道。

  就在这时,人群中突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原来是那些支持改革的群众自发组织起来,要为督查组送锦旗。

  “感谢督查组为民做主!”一个老大爷激动地说。

  “支持改革,反对腐败!”其他群众也纷纷表态。

  看到群众的真心支持,陈建华深受感动。

  “老乡们,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陈建华谦虚地说,“改革就是为了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们相信政府,支持改革!”群众们齐声回应。

  这一幕被央视的摄像机完整记录下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被收买的假群众,一边是真心支持的老百姓。

  就在气氛热烈时,林小雨又接到了一个电话。她听完后,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

  “陈书记,又有新情况。”林小雨汇报道。

  “这次又是什么?”陈建华已经有些麻木了,一天之内的变化实在太多了。

  “刚接到消息,那个雇佣群众的陈某招供了。”林小雨详细说道,“他说背后的金主是一个叫'改革阻击联盟'的组织。”

  “又是一个联盟?”周阳皱起眉头。

  “据他交代,这个组织的资金来源很复杂,不仅有本省的既得利益者,还有外省甚至境外的资金。”林小雨继续汇报。

  这个消息让在场的人都感到震惊。如果涉及境外资金,那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王建国的表情变得极其严肃:“这件事必须上报中央,可能涉及国家安全。”

  就在大家为案情的复杂性感到担忧时,远处又传来了警车的鸣笛声。这次来的是省公安厅的车辆。

  “看来省里对这件事确实很重视。”周阳观察着不断到达的执法车辆。

  省公安厅副厅长李强下车后,直接走向王建国:“王副书记,根据我们的调查,这个案子的水很深。”

  “有什么新发现?”王建国询问。

  “我们发现,那个'改革阻击联盟'不仅在我们省活动,在其他几个改革试点省份也有类似组织。”李强汇报道,“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反改革网络。”

  这个发现让所有人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看来我们遇到的不是简单的地方利益冲突,而是一场全国性的改革与反改革斗争。”陈建华总结道。

  就在大家为案情的复杂性感到忧虑时,人群中突然有人大喊:“支持改革!打倒腐败分子!”

  其他群众也纷纷响应,现场再次响起热烈的口号声。

  看到群众的坚定支持,周阳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无论对手多么强大,只要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改革就一定能够成功。

  【叮!检测到宿主获得群众强烈支持,系统奖励:民心凝聚力 30%,改革推进能力 25%,获得特殊物品“民心之盾”(可有效抵御各种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