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万事俱备只等招生-《我家床底通大明》

  素描这个应该很好学会,地图绘制稍微难一点儿,多钻研一下应该也能学会,毕竟大明也是要画地图的。

  就是这个工程图学基础教程,朱吾适不确定周位他们能学成什么样,反正他自己是看了就头疼的。

  “你们先学这本素描吧。”

  素描这个学会了就能直接教。

  地图绘制和工程图学基础教程这个其实是以后职业技术学院会开设的课程,暂时并不急着用。

  周位好奇地接过几本书,简单翻看了一下。

  都是简体字,看着有些难受,不过也不是完全看不懂,就是要费一些时间。

  他主要看的是书的纸张,以及书里的插图。

  纸张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不管是手感还是观感,都跟大明的宣纸有很大区别。

  尤其是书封面,不知道是用什么纸做的。

  书里的插图也是他前所未见的。

  作为画师,他一眼就看出来,书里的图绝对不是用毛笔画的。

  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来的人和物的轮廓,有一种跟国画完全不同的美感。

  国画更重意境,书里的图更加写实。

  “王爷,这书里的图画,想必不是毛笔画出来的吧?不知道这些图画用的是什么笔?”

  朱吾适对此早有准备,又拿出了几十根铅笔和现代的纸。

  大明的纸是宣纸,竹纸,皮纸。

  这些纸张大多质地柔软,吸墨性强,适合毛笔书写和水墨绘画。

  铅笔画在上面很容易被吸收,影响清晰度和对比度。

  大明皇家造纸厂已经在研发现代的纸张了。

  研发成功之后,专门用来给铅笔作画的。

  华夏的笔墨纸砚,书法都是瑰宝,朱吾适 不准备全面取代,他准备两种 一起用。

  平时以毛笔为主,特殊时候用铅笔。

  这个特殊时候嘛,除了画素描,画地图和零件之外,也用来传递情报。

  小小的一截铅笔头,一小张纸,就能写下大段的信息,非常方便情报的传递。

  “这个是铅笔,外面是木头,中间是碳,用小刀将铅笔削尖,就可以在纸上书写绘画了。”

  朱吾适说着,还给几人演示了一下如何削铅笔。

  怕他们削不好,朱吾适还额外给了几个削笔刀。

  铅笔插进去转几下就好了。

  看得周位几人啧啧称奇。

  削好铅笔,朱吾适随便在纸张写了几个字,又简单画了几笔。

  然后把铅笔递给周位。

  “你来试试。”

  周位习惯性用握毛笔的姿势握住铅笔。

  “不对不对,应该这样。”

  周位按照朱吾适的指示,笨拙地拿着铅笔在纸上画了几笔。

  因为不熟悉,一个简单的线条都画得歪歪扭扭的。

  “王爷,这,我恐怕难以学会啊。”

  周位怕学不会耽误了朱吾适的事儿。

  他都多大的人了,还要从头开始学握笔,他是真的没什么信心。

  “老周,不要妄自菲薄,你只是不习惯,多找找感觉就好了。至于素描画,你们认真学,学会多少算多少呗。”

  朱吾适也不可能强迫他们一定要学会,学习的事儿强迫不来的。

  朱吾适相信,只要他们肯用功,就一定能学会。

  毕竟都是很牛逼的画师,素描对他们来说没有那么难的,无非就是个习惯问题。

  周位对素描和铅笔其实也是很感兴趣的,毕竟是画师,看到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画画方法,自然是见猎心喜,想要研究一番的。

  不过他这人生性谨慎,怕误了朱吾适的大事儿。

  眼下有朱吾适的承诺,那自然是没什么问题了。

  “王爷放心,下官一定好好学习。”

  “嗯,好好加油吧。”

  朱吾适又鼓励了几句,就让周位离开了。

  眼下老师算是找齐了,接下来就是招生的问题了。

  关于招生问题,朱吾适并没有出面。

  他一旦出面,必然会有很多人为了巴结他,把孩子送过去,这不是朱吾适希望看到的。

  他想要的学生,是那些没有根基的,真心想要求学,好为以后谋个差事的人。

  第二天,告示贴了出去。

  应天府小学招生简章。

  告示上写得清清楚楚,应天府小学教的并不是科举。

  应天府小学相当于职业技术学院的下属小学,是为了进入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打基础的。

  而职业技术学院教的依旧不是科举,而是各行各业的知识。

  在外人看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未来很大概率就是工匠,最好的去处就是大明皇家科学研究院。

  大明皇家科学研究院如今声名在外,大家都知道那里的工资高,福利待遇好,干好了社会地位也不低。

  但是这些对于那些一心想让孩子当官的人来说,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

  只有普通百姓才会想让孩子以后能有个养家糊口又稳定的差事儿。

  进入大明皇家科学研究院也算是为朝廷效力,院长可是六皇子呢,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去处了。

  所以应天府小学并不缺少报名的人。

  告示上写得清清楚楚,第一批只招收两百名学生。

  年龄八岁到十二岁之间。

  太小了怕学不会,太大了怕耽误事儿。

  十二岁上小学,六年之后就已经十八岁了,在大明那已经是成年人了。

  已经要养家糊口了,然而他们还要再去 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四年。

  四年之后就是二十二岁,对于普通人来说,能把孩子养到二十二岁已经够难了,还要交学费,根本上不起学。

  朱吾适也没想过一上来就让最底层的人有书读,这会让传统读书人不开心的。

  所以朱吾适准备先从小康家庭入手。

  所谓小康家庭,就是高不成低不就。

  在应天府他们的生活很不错,但是阶层并不高。

  真要是能够得上当官的,肯定会想着让自己家孩子去读书科举啊。

  当官不比当个工匠香吗。

  所以来报名的,基本上就是做生意的,家里有几个闲钱。

  又或者 在应天府郊外小有天地,算是小地主,但是底蕴又不深的。

  最后就是新兴产业老师傅的孩子。

  例如大明皇家科学研究院的老工匠,他们的工资可不低的。家里有青壮年的,还会给安排工作。

  家里要是有年幼的孩子,送来上小学正合适,成年之后刚好去大明皇家科学研究院接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