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回的观-《从1987开始》

  陈长山松了口气。

  他也明白。

  不是陈庄的人寡恩薄义,都是怕将来的事不好处理。

  三道长在在山上住了快二十年了。

  是个仁义的人。

  把陈一凡兄妹交给他也放心。

  陈长山说道:“那就麻烦三道长了,回头我让人把两个孩子的口粮送到山上,按两个大人的标准。”

  陈庄几百人口。

  均出两份大人的口粮没问题。

  村民没人有意见。

  别说两个孩子都是他们陈姓的人。

  就凭着三道长十多年来给他们治病从没有收过一分钱。

  就没人有意见。

  他对村里很多人来说,都算有救命之恩。

  给三道长出口粮,每个村的村民都不会有意见。

  山里的人不容易,有个病就硬扛。

  扛过去就算,扛不过去也就算。

  去镇里的医院也就那么回事。

  能扛过去的病能治好,扛不过去的病也治不好。

  城里的医院,不是他们能去得起的。

  山里人穷。

  每年饭都吃不饱,哪有闲钱去看病。

  三道长不一样。

  他比镇上医院的医生强多了,也不收钱。

  前两年,县里来了几个穿制服的人,说他无证行医,要把他带走。

  结果四里八乡的人都赶来了。

  数千人围着他们的车。

  不是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劝着,年轻人就要把县里车扔到山沟里。

  他们不懂什么叫无证行医。

  有证的,没钱也不给他们治。

  没证的,免费给他们治。

  带走了三道长。

  他们有病还得硬扛。

  随后,大群人冲进镇卫生院。

  有人说,三道长抢了卫生院的生意。

  是卫生院的院长到县里举报的。

  卫生院院长吓得躲在办公室里,死活不开门。

  他只是隔着窗子大喊:“不是我。”

  村民们不依不饶。

  不是你,你倒说出是谁。

  最后还是三道长出面,劝走了乡亲们。

  县里就再也没管过这事。

  三道长依旧住在道观,依旧免费给村民治病。

  他去镇上,路过陈庄,听说了陈一凡兄妹。

  他决定收养这兄妹。

  三道长没有多说。

  他背起陈青,带着陈一凡去了山上。

  陈一凡没有反对。

  他和三道长很熟悉。

  母亲生病的最后几个月,

  三道长几乎每天都去给母亲瞧病。

  熬好药后才会离开。

  每天去的时候,还给他和妹妹带点吃的。

  鸡蛋或都他不知道什么动物的肉。

  安葬母亲的棺材也是三道长和村里铁匠陈三叔两人亲手打制的。

  晚上偷砍了山上的柏树打制的。

  陈三叔说:“这样的棺材是过去大户人家才使用的。”

  山上的树是公家的。

  陈庄几十户人家没人吭声。

  因为砍树的是三道长。

  更没有人去举报。

  陈庄和周边的村民都把三道长当神一样供着。

  他住在道观里。

  平时也穿着道士的服饰,也许正是老天爷派来的神仙。

  陈一凡的父亲生前是木匠。

  村里嫁女、娶媳妇需要的家具都是他打制的。

  他和铁匠陈三叔,经常去山上。

  帮三道长干点杂活,修葺道观,晚上喝点小酒。

  酒是三道长酿制的。

  陈一凡跟着三道长来到山里道观。

  道观大门上挂着个牌匾。

  他当时还不认识上面的字,后来听三道长说,那三个字是回德观。

  也是这个破道观的名字。

  道观不大,三间正房,两边各有两间偏房。

  陈一凡来过回德观。

  每年的过年,村里人都会来这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也不见灵验。

  灾害该发生还是发生。

  山下的村民该受穷还是受穷。

  三道长直接带他们穿过前院去了后院。

  后院比前院要大很多。

  后院很热闹,里面养了两条狗、二三十只山羊,几十只兔子,还有几十只鸡。

  三道长把陈青放到地上。

  那两条壮硕的黑狗跑上来,亲热的围着他们打转,在兄妹两人身上不停嗅着。

  似乎要记住他们的气味。

  三岁的陈青倒不害怕。

  咯咯笑着抱着狗脖子玩耍。

  她才三岁,对未来并没有认知。

  三道长淡淡地说:“这是我们的粮仓,要善待它们。”

  他说的不是那两条狗,是其它的动物。

  狗是用来看家和放羊的。

  陈一凡至今不知道三道长是何方神圣。

  他不说,他也不问。

  三道长不仅仅懂医学,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猎人。

  他每隔几天就会去深山里采药,不论春夏秋冬。

  回来的时候不仅带回各种草药。

  还总能带回山鸡、兔子、孢子等猎物。

  甚至有一次,他扛回一只一百多斤的野猪。

  三道长狩猎的工具是他自制的一柄弓,箭头是陈三叔打制的菱形箭头。

  陈一凡十三岁,上了一年初中就缀学了。

  不是三道长不供他上学,是陈一凡死活不再去学校。

  他接手照顾他们的“粮仓”。

  后院的动物是他们“粮仓”一点也不错。

  公鸡用来吃肉。

  母鸡留着下蛋。

  鸡蛋大部分也被吃掉,小部分被三道长拿去和周围的村民换些生活用品。

  那二十多只山羊,时不时杀一只。

  始终保持着二十多只的数量。

  再多了,很难饲养,也没多大的用处。

  兔子是长毛兔,主要用来剪兔毛。

  兔毛可以拿到供销社卖。

  当然,也得经常杀来吃。

  兔子繁殖太快了,为了保持五六十只的数量,只能吃掉它们。

  不吃掉它们一部分。

  一年后,院里就到处是兔子了。

  除了照顾他们的“粮仓”。

  三道长开始教给陈一凡散打、搏击,也教给他箭术、枪术。

  枪是两米多长的红缨枪。

  再出去采药或打猎的时候,他就带上陈一凡。

  教他如何追踪猎物,如何下陷阱。

  两只大狗中的一只,在家里陪伴陈青。

  三道长说,那只狗可以和狼厮杀。

  不用担心陈青的安全。

  陈青上学后,也是那只狗每天接送她上学。

  外面的运动如火如荼。

  始终没有影响到深山里的道观。

  陈一凡和妹妹陈青,如同生活在世外桃源,过着安静、富足的生活。

  陈长山每年在秋收后。

  把兄妹俩的口粮送到山上。

  其实他们不需要。

  后院的口粮,附近山坡上开荒种的庄稼足够他们生活了。

  三道长也种植一些草药。

  羊皮、猎取的动物皮毛、兔毛也能换来他们需要的日常用品。

  城里的学生要来砸了道观。

  没等三道长说话。

  附近的村民就赶来了,用手里的农具赶走了那些学生。

  对这些村民来说,他们听不懂学生讲得大道理。

  拆了道观肯定不行。

  拆了道观,三道长万一要是走了呢。

  这帮学生就会乱搞。

  陈一凡十七岁那一年。

  三道长拿偷偷卖的皮毛钱去了乡里。

  他顺利的通过体检,成了一名光荣的军人。

  陈青在道观住到二十岁。

  嫁给了镇上的木匠林志海。

  李小爱一边炒菜一边给易飞讲陈一凡小时候的事,“三道长也不小了,到时候把他接过来享两年福。”

  她也不知道三道长有多大。

  觉得比师父冯青山还要大一些。

  几十年了,从来没有离开过那座山。

  陈一凡也就是过年的时候,才会回去看他一眼。

  “你师父小时候生活并不困苦,只是太孤单了。”

  李小爱说道:“深山老林里,两个孩子一个老人,青儿每天坐在观门口的台阶上,等哥哥放学,陪她的只有两条狗。”

  她能想像,一个孩子坐在深山的台阶上,心情是如何的孤寂。

  易飞点点头说:“我还没见过三道长呢,等院子建好了,我开车去接他们。”

  他想起小时候,和毛毛坐在福利院大门口梧桐树下的情形。

  福利院一两百个孩子。

  他仍觉得孤单。

  李小爱嗔道:“天爷,你才多大,还开车去。”

  她知道易飞会开车。

  可是从临东离三山县有一百多公里呢。

  不是从青山诊所到机械厂家属区。

  还要走很长的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