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升官-《夫君迎青梅入府?我带崽高嫁将门》

  周芷宁吓得身子一颤,低低地说:“再也不会了。”

  可袖子底下的手指,不断地在攥紧,掐得指甲断裂。

  她怎么就不如姚青凌了?

  她不信!

  ……

  姚青凌只是胆小。

  自从她与这帮流匪结盟,她每天都在害怕被人发现,千方百计地要远离“流匪”二字。

  也就是她常对那帮流匪说的,带着他们走正道,过正常人的生活。

  可有人偏偏习惯了做匪做盗,妄想靠出卖别人换取自己的一步登天。

  庄子里,姚青凌冷冷看着那些筛选出来的,异心人。

  他们违背了他们的誓言。

  “后悔了吗?”她轻轻地问,眼底没有一丝光亮,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冰冷得像毫无感情的,吃人的恶鬼。

  那些人知道要死了,有人哭着求饶,求再给一次机会。

  有人破口大骂:“姚青凌,你假仁假义!你拿了我们应分的钱,又奴役我们!那是老子玩命才得到的,你凭什么拿走!”

  也有人大声诅咒:“姚青凌,你就快生孩子了,杀了我们,就不怕有报应吗!”

  怒骂声与哭声连成一片,此起彼伏。

  而姚青凌在这样的哭骂声里,走得坚定,头也不回,离开了地牢。

  庄子里本来是没有地牢的,这原是个仓储用的地窖。

  自从出了胡老汉的事,桃叶就将地窖改成了审讯和关押的地牢。

  将人关在这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桃叶捞起水瓢往里泼了一瓢水,骂道:“放屁!是你们自己背信弃义,现如今是你们发过的毒誓应验了!”

  青凌走出地牢,既听不到那些人的咒骂声,也听不到桃叶的维护声。

  到了外头,闻到清新的空气,青凌心里的积郁感轻了些,但未全部散去。

  她瞧着渐渐落山的太阳。

  报应?

  她是从西南的死人堆里逃出来的,见过地狱般的惨象。

  如果真有报应,为何有些人的手上沾了那么多鲜血,仍是过得很好?

  对青凌来说,她的杀戮,只是为了自己和一部分人,能活得更久一些。

  青凌吹了许久的风,桃叶从地牢出来了:“小姐,您别在意那些人的话。孩子会长命百岁的。”

  青凌点点头:“照计划,绑了送去雀儿山。”

  码头那边也筛出了怀有二心的人。

  姚青凌叫人把这些叛徒全都送去雀儿山的寨子里。

  回到他们的原点。

  蔺拾渊带着小吏上山,收拾他们来了。

  这些叛徒,还有一点价值。

  戴着黑白面具的男人犹如修罗,手起刀落,毫不含糊,然后点了一把火。

  火光将偌大山寨吞噬干净。

  最后,蔺拾渊抬着三十几具尸体交差,说这些人便是盘踞在雀儿山的流匪。

  “……流匪激烈反抗,属下带着小吏奋勇杀敌,流匪负隅顽抗。但流匪人数众多,属下只能叫人点火围困。有一部分人向西逃窜,这些是来不及逃走的。”

  蔺拾渊一出手就端了流匪的老巢,还抓了这么多人,府尹大人高兴极了。

  之前那么多手下,没抓到一个流匪,让他“辉煌”的政绩留有瑕疵,被人攻击。

  如今有三十多个流匪,还不够堵那些朝臣的嘴的?

  哼,说到底,那些朝臣不过就是咽不下永宁寺的那口气罢了。

  府尹写了折子上奏,表彰蔺拾渊的同时,也夸了一番自己用人得当。

  皇后听说后,凤心大悦,要升蔺拾渊的品级。

  “让一个将军做兵马司指挥使,这不是大材小用吗?”

  皇后跟太后娘娘也说了这件事,说永宁寺的那些亡魂可以安息了。

  连皇后娘娘和太后都关注到了此事,说解除了京城的匪徒之患,蔺拾渊有大功。

  皇帝下了旨,蔺拾渊调任兵部郎中。

  这旨意下得随意,惊到了很多人,也有人表示不觉得奇怪。

  当初皇帝就有心要留蔺拾渊一命,要不然也不会叫他游街受审。

  如今文武百官多在混日子,尸位素餐,贪腐成风,很少有干实事的。新帝登基后,一直想做出改变。

  只是积弊已久,这些朝臣,大多出自门阀世家,背后关系盘根错节,难以撼动。

  如今好不容易来一个干活的,且这般不怕死的勇猛,启用他一点也不用奇怪。

  “连京城都乱起来了,你看看那些酒囊饭袋,若他们真干活儿,就不会有那么多流氓盗匪了。”

  “干活儿?呵,雀儿山那么远,那山寨建在那么高的地方,他们舍得自己的腿?”

  “他们连流匪的老巢在哪里都没搞清楚过。之前说剿匪,就在外面官道上溜达一圈就回来了,我都看见过几次……”

  坊间百姓议论纷纷,都认为蔺拾渊这官升的值得。

  蔺拾渊是污浊中一股刚烈的旋风。

  姚青凌坐茶楼里,没叫开雅间,就坐在大厅里听百姓们讨论。

  这些话,是她叫人传着说的。

  蔺拾渊从做指挥使,到现如今的兵部郎中,虽然在官阶上只是升了一级,可很多人一辈子就卡在那一级上。

  就比如青凌的大伯父,上林苑监丞做了十几年,青凌的父亲战死,他受荫蔽终于往上挪了挪官位。

  蔺拾渊升这一级,却只用了一个月。

  朝臣中肯定有嫉妒的,要反对他的。

  姚青凌在百姓中提高蔺拾渊的威望,让那些防范他,想拉他下来的人忌惮,也为蔺拾渊的下一次升官做群众基础。

  她听了会儿,满意而归。

  到了晚上,青凌独坐于院子里,她旁边放了一只炭火炉子。

  炉子上炖着羊汤,咕嘟咕嘟冒着小泡,浓香四溢。

  姚青凌的手上也没闲着。

  她手指翻动,正用竹篾扎一只兔子灯。

  楼月拿了碗筷过来,看了眼青凌的灯笼,说道:“我都忘了,小姐会做灯笼。”

  她想起了什么,看着青凌的目光有些复杂:“小姐,您是不是想念谁了?”

  青凌淡淡的笑了下,手上的动作没停下。

  “不是心里念着谁就要做灯笼。”

  她在西南的时候就会做灯笼。

  父亲不打仗的时候,就陪她玩。他亲手给她做京城的小姑娘们喜欢的兔子灯笼,还教她扎风筝。

  后来到了京城,只要到了中秋或者元宵节,到处都是卖灯笼的,还有灯王比赛。

  只是年少时的青凌在侯府受排挤,不能像姚清绮那些小姐少爷们一样出门。

  她自己在院子里扎灯笼,挂在床头自己玩儿。

  再后来,她嫁入国公府。

  成亲第一年,展行卓陪着姚青凌中秋逛街市,他送了她一只兔子灯。

  那只灯笼,姚青凌珍藏了很久,不许人碰坏了。

  第二年搬去新府,青凌将那灯笼也带了过去,却被周芷宁“不小心”弄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