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青凌笑看着他:“知道我是怎么出来的吗?”
蔺拾渊:“怎么出的?”
青凌的眼里闪过狡黠,漆黑的瞳仁中又透出些许凉薄。
在祠堂关了三天,姚请绮每天来冷嘲热讽,不断地挑衅。
她希望青凌失去理智,暴怒之下,真的在祠堂点一把火。
这样,侯夫人便可以说青凌疯了,永远将她关起来,将她手上所有嫁妆都没收充公。
但姚青凌在国公府,学到了更深刻的忍耐,她没有被姚青绮所激。
三天,是姚青凌忍耐的极限,就算她能撑下去,她腹中胎儿也会有危险。
此外,她再不出去,藏在庄子里的那些流匪恐怕就要按捺不住。
青凌割破了自己腿侧的皮肤,渗出血,弄脏了衣服。
然后让桃叶对门口守着的婆子说,她来了月信。
祠堂是重地,若是女子来了月信,是不被允许踏入的。
很快她们就来解了锁。
青凌顺利出来,就休想再将她关进去。她回到木兰院,让楼月尽快去把御史夫人请来。
御史夫人的那张嘴,跟曹御史不相上下,甚至还要厉害些;她骂起人来,可不管对方是谁,骂的直白还难听。
侯夫人马上便想起来,姚青凌闹和离时,在舆论攻势下,展行卓和周芷宁被骂得有多惨。
她不能背上虐待良将遗孤的罪名。
对着御史夫人的突然到访,马氏立即换上仁善可亲的一面,说的全是好听话。
说她不会看不起青凌,更不会为难她。
“……青凌跟国公府无缘,侯府是她的家,她回到这家里,还是跟以前一样的。”
御史夫人问青凌回娘家后打算做什么,青凌便说准备做生意,自给自足。
御史夫人当即表示要入伙,当着马氏的面给了一张五十两的银票。
钱多钱少无所谓,重要的是有官夫人也参与进来了,这便不是姚青凌一个人的生意。
就连老夫人也不好再阻拦。
就这样,姚青凌解除了禁制;她手里的那点嫁妆,也没交出去,还是她的。
青凌笑眯眯地说:“秘密。”
她神秘兮兮地喝一口茶水,主要是要告诉蔺拾渊,以后侯府也不会再是她的阻碍;他可放心。
蔺拾渊期待了半天,以为她会说一段惊心动魄,斗智斗勇的过程,却只有神秘带着点得意的两个字。
顿时有些失笑。
他不是个好奇之人,没追着问,起身去纠正蔺俏的枪法。
然后,他自己拿了一根长枪,耍了起来。
长枪接连卷动,起了一个漩涡,树叶被吸入那漩涡中,就连树梢都在摇晃,那些绿叶似要挣脱树枝,长在那根长枪上。
他再用力一挥,那团成团的树叶破空而出,似有一股无形气流冲了出去,再定睛一看,长枪飞出去,牢牢钉在一棵树上。
若对面是个人,那必然已被长枪穿胸而过。
但蔺拾渊不止于此,他一个纵身飞跃,将长枪抓回手中,枪尖点地划过,飞起火花,石板都碎裂;长柄压弯,再随着他用力一挑,凌直破空,锋芒毕露。
姚青凌坐在明堂里,都能感觉到长枪卷起的风,呼呼响着。
小时候父亲每日都练枪,她就在一边看着,总也看不够。
母亲会在父亲练完之后,递过去一条布巾给他擦汗;父亲则大步朝她走来,将她高高的举起,然后潮湿的脑袋蹭她的脑袋,问她臭不臭,然后将她放在肩膀,举着她进屋去。
再后来,青凌便举着一根木棍跟着学,每天早上,一大一小,有模有样。
就像现在,蔺拾渊和蔺俏那样。
一大一小,一招一式,同步进行。
桃叶眼睛盯着那对兄妹练枪,脚步朝青凌这边挪,喃喃说道:“小姐,我想将军了。”
青凌淡淡笑着:“我也有点儿想。”
她拿了一块布巾过去,没说什么话,转身走了。
蔺拾渊捏着布巾怔愣,看着她背影。
桃叶走过来说:“小姐交代,说蔺公子可以来府中教导蔺俏枪法,精进她的武艺。”
姚青凌这天在铜锣巷的私宅,接见了铺子里的各个掌柜。
这几个掌柜都已经成了她的人,听她的吩咐做事。
她叫掌柜们去城门口张贴招工启事,但招收工人时,只招收手腕上系了草编绳的。
这是青凌跟那些流匪的暗号。
以防招收到其他人,被占用名额。
八十六人,分批进入,第一批先进来二十人,由管事的做培训,叫他们熟悉买卖流程,熟悉货品。
其余人则继续留在庄子里。
庄子不大,人多就显得拥挤,好在天气渐热,打个地铺就能睡下。
庄子的地也不够好,石头多,贫瘠。这些流匪本来就是农民,见不得有地却长不好庄稼,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捡石头,割草,天黑回来。
他们还把捡出来的石头铺了一条小路,这样下雨时,路上就不会全是泥巴了。
庄子的管事很高兴,对青凌说:“小姐,你上哪儿收来这么多能干的庄稼手。咱们之前人少,伺候不好这些地,现在就好了,今年的收成估计能翻一翻。”
令青凌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人中,居然还有会养蜂的。
已经进入五月份,正是百花齐放的时候,这人一看到花,就想养蜜蜂。
他也不用管事给他什么用具,他自己找了材料搭了蜂巢。
“……只要过些日子就有蜂蜜吃了。到时候,我差人送去府里,给小姐尝尝。”
这对青凌来说,绝对是意外之喜。
她不一定要将人全部都送到铺子做工。
一来,她眼下没有那么多铺子,可以很快就消化掉这八十六人;二来,她招收那么多人太显眼,加大了风险。
她何不将他们的手艺用起来,缺什么,她来创造条件。
青凌让管事去问,他们会做什么,做了一份统计。
青凌看过之后,决定将庄子的一部分改做油坊。
米和油是民生用品,消耗多,用量大。
制作出来的油,拿去铺子里售卖,节省了成本,又解决了用工问题,赚得也多。
青凌做下决定,行动也很快。
她去官府给招收的流匪办理户籍,官府主簿做登记时,青凌发现前来办户籍的掌柜寥寥。
“……官府当然希望店主们可以多招工人,也好给我们官府减轻压力。可是这么多流民,世道又是这个样子,谁愿意多养一个人?”
精明又黑心的店主,就用黑工,叫人做完活儿,不给钱,把人赶走,管他死活。
精明,心地不那么黑的店主,用熟悉的工人,涨几文钱,一个人当两个人用,成本不就节省下来了。
但这些人都有一个想法,不想担责,也不想承担风险。
要知道给流民办理户籍,就要给这些人做担保,一旦出了问题,店家也会有麻烦。
再者,前阵子流匪闹事的事情,闹得太大了。
店主们担心这些人找工作是假,其实是来探虚实,怕引狼入室。
主簿一边写文书,一边抱怨。
他写完文书,递给青凌:“你是第一个来给流民做担保,给他们办户籍的店主。不愧是将门之女,胆大,也有担当。”
这话夸得青凌心虚,她还没说什么,就听主簿接着说:“府尹大人说,想请姚娘子去商会露个面,给那些商户们打个榜样。”
蔺拾渊:“怎么出的?”
青凌的眼里闪过狡黠,漆黑的瞳仁中又透出些许凉薄。
在祠堂关了三天,姚请绮每天来冷嘲热讽,不断地挑衅。
她希望青凌失去理智,暴怒之下,真的在祠堂点一把火。
这样,侯夫人便可以说青凌疯了,永远将她关起来,将她手上所有嫁妆都没收充公。
但姚青凌在国公府,学到了更深刻的忍耐,她没有被姚青绮所激。
三天,是姚青凌忍耐的极限,就算她能撑下去,她腹中胎儿也会有危险。
此外,她再不出去,藏在庄子里的那些流匪恐怕就要按捺不住。
青凌割破了自己腿侧的皮肤,渗出血,弄脏了衣服。
然后让桃叶对门口守着的婆子说,她来了月信。
祠堂是重地,若是女子来了月信,是不被允许踏入的。
很快她们就来解了锁。
青凌顺利出来,就休想再将她关进去。她回到木兰院,让楼月尽快去把御史夫人请来。
御史夫人的那张嘴,跟曹御史不相上下,甚至还要厉害些;她骂起人来,可不管对方是谁,骂的直白还难听。
侯夫人马上便想起来,姚青凌闹和离时,在舆论攻势下,展行卓和周芷宁被骂得有多惨。
她不能背上虐待良将遗孤的罪名。
对着御史夫人的突然到访,马氏立即换上仁善可亲的一面,说的全是好听话。
说她不会看不起青凌,更不会为难她。
“……青凌跟国公府无缘,侯府是她的家,她回到这家里,还是跟以前一样的。”
御史夫人问青凌回娘家后打算做什么,青凌便说准备做生意,自给自足。
御史夫人当即表示要入伙,当着马氏的面给了一张五十两的银票。
钱多钱少无所谓,重要的是有官夫人也参与进来了,这便不是姚青凌一个人的生意。
就连老夫人也不好再阻拦。
就这样,姚青凌解除了禁制;她手里的那点嫁妆,也没交出去,还是她的。
青凌笑眯眯地说:“秘密。”
她神秘兮兮地喝一口茶水,主要是要告诉蔺拾渊,以后侯府也不会再是她的阻碍;他可放心。
蔺拾渊期待了半天,以为她会说一段惊心动魄,斗智斗勇的过程,却只有神秘带着点得意的两个字。
顿时有些失笑。
他不是个好奇之人,没追着问,起身去纠正蔺俏的枪法。
然后,他自己拿了一根长枪,耍了起来。
长枪接连卷动,起了一个漩涡,树叶被吸入那漩涡中,就连树梢都在摇晃,那些绿叶似要挣脱树枝,长在那根长枪上。
他再用力一挥,那团成团的树叶破空而出,似有一股无形气流冲了出去,再定睛一看,长枪飞出去,牢牢钉在一棵树上。
若对面是个人,那必然已被长枪穿胸而过。
但蔺拾渊不止于此,他一个纵身飞跃,将长枪抓回手中,枪尖点地划过,飞起火花,石板都碎裂;长柄压弯,再随着他用力一挑,凌直破空,锋芒毕露。
姚青凌坐在明堂里,都能感觉到长枪卷起的风,呼呼响着。
小时候父亲每日都练枪,她就在一边看着,总也看不够。
母亲会在父亲练完之后,递过去一条布巾给他擦汗;父亲则大步朝她走来,将她高高的举起,然后潮湿的脑袋蹭她的脑袋,问她臭不臭,然后将她放在肩膀,举着她进屋去。
再后来,青凌便举着一根木棍跟着学,每天早上,一大一小,有模有样。
就像现在,蔺拾渊和蔺俏那样。
一大一小,一招一式,同步进行。
桃叶眼睛盯着那对兄妹练枪,脚步朝青凌这边挪,喃喃说道:“小姐,我想将军了。”
青凌淡淡笑着:“我也有点儿想。”
她拿了一块布巾过去,没说什么话,转身走了。
蔺拾渊捏着布巾怔愣,看着她背影。
桃叶走过来说:“小姐交代,说蔺公子可以来府中教导蔺俏枪法,精进她的武艺。”
姚青凌这天在铜锣巷的私宅,接见了铺子里的各个掌柜。
这几个掌柜都已经成了她的人,听她的吩咐做事。
她叫掌柜们去城门口张贴招工启事,但招收工人时,只招收手腕上系了草编绳的。
这是青凌跟那些流匪的暗号。
以防招收到其他人,被占用名额。
八十六人,分批进入,第一批先进来二十人,由管事的做培训,叫他们熟悉买卖流程,熟悉货品。
其余人则继续留在庄子里。
庄子不大,人多就显得拥挤,好在天气渐热,打个地铺就能睡下。
庄子的地也不够好,石头多,贫瘠。这些流匪本来就是农民,见不得有地却长不好庄稼,每天天不亮就去地里捡石头,割草,天黑回来。
他们还把捡出来的石头铺了一条小路,这样下雨时,路上就不会全是泥巴了。
庄子的管事很高兴,对青凌说:“小姐,你上哪儿收来这么多能干的庄稼手。咱们之前人少,伺候不好这些地,现在就好了,今年的收成估计能翻一翻。”
令青凌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人中,居然还有会养蜂的。
已经进入五月份,正是百花齐放的时候,这人一看到花,就想养蜜蜂。
他也不用管事给他什么用具,他自己找了材料搭了蜂巢。
“……只要过些日子就有蜂蜜吃了。到时候,我差人送去府里,给小姐尝尝。”
这对青凌来说,绝对是意外之喜。
她不一定要将人全部都送到铺子做工。
一来,她眼下没有那么多铺子,可以很快就消化掉这八十六人;二来,她招收那么多人太显眼,加大了风险。
她何不将他们的手艺用起来,缺什么,她来创造条件。
青凌让管事去问,他们会做什么,做了一份统计。
青凌看过之后,决定将庄子的一部分改做油坊。
米和油是民生用品,消耗多,用量大。
制作出来的油,拿去铺子里售卖,节省了成本,又解决了用工问题,赚得也多。
青凌做下决定,行动也很快。
她去官府给招收的流匪办理户籍,官府主簿做登记时,青凌发现前来办户籍的掌柜寥寥。
“……官府当然希望店主们可以多招工人,也好给我们官府减轻压力。可是这么多流民,世道又是这个样子,谁愿意多养一个人?”
精明又黑心的店主,就用黑工,叫人做完活儿,不给钱,把人赶走,管他死活。
精明,心地不那么黑的店主,用熟悉的工人,涨几文钱,一个人当两个人用,成本不就节省下来了。
但这些人都有一个想法,不想担责,也不想承担风险。
要知道给流民办理户籍,就要给这些人做担保,一旦出了问题,店家也会有麻烦。
再者,前阵子流匪闹事的事情,闹得太大了。
店主们担心这些人找工作是假,其实是来探虚实,怕引狼入室。
主簿一边写文书,一边抱怨。
他写完文书,递给青凌:“你是第一个来给流民做担保,给他们办户籍的店主。不愧是将门之女,胆大,也有担当。”
这话夸得青凌心虚,她还没说什么,就听主簿接着说:“府尹大人说,想请姚娘子去商会露个面,给那些商户们打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