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寒风呼啸,秦思齐紧了紧身上的棉袍,呵出一口白气,手中的毛笔却未曾停歇。学院已经放了年假,大多数同窗都已归家准备过年,唯有他回到小院 ,每日雷打不动地完成一篇经文、一篇律赋,若时间充裕,还要作一首试帖诗。
秦思齐抬头望了一眼,放松眼睛,活动手腕,而后又低头继续书写。他的案头堆满了书籍和文稿,墨迹未干的纸张整齐地排列在一旁晾干,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工整的蝇头小楷。
"思齐,你还在写啊?
"赵明远裹着厚厚的狐裘,推门而入,带进一阵刺骨的冷风。脸上带着几分无奈,
"这都腊月二十了,你该不会连过年都要读书吧?
"
秦思齐抬起头,嘴角微微上扬,升入甲班后,感受到学习压力的赵明远听了他爹的话,让他跟着秦思齐一起学习,多给他月钱五十两!而后交往中感受到了秦思齐的学习魅力,混入了三人小队。
秦思齐眼中却仍带着思索的神色:
"明远兄来得正好,我刚写完今日的经文,正想找个人讨论。
"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指着纸上的一段文字道:
"这段《论语》'君子不器'的注解,我总觉得各家说法都有未尽之处。
"
赵明远凑过去看了一眼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天爷!你这是要把四书五经都重新注解一遍不成?
"他翻开秦思齐案头的一摞文稿,每一页都工整得如同雕版印刷,墨迹深浅一致,字迹挺拔有力,
"你该不会从放假第一天就开始这么干了吧?
"
"正是如此。
"秦思齐放下毛笔,活动了下僵硬的手指,
"自腊月十五放假至今,正好五日,我已完成了五篇经文、五篇律赋,还有二首试帖诗。
"说着,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
"这是每日所作,我都按日期整理好了。
"
赵明远接过那布包,只见里面整齐地叠放着一沓文稿,每一张左上角都标注着日期和题目。他随手抽出一篇《论君子慎独》,刚读了个开头,就不由得坐直了身体,神色也变得认真起来。
"这破题立意...
"赵明远的声音有些发颤,
"思齐,你这文章比上月进步太多了!这'慎独'二字,你竟能从'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引申到'君子之道,莫先于正心诚意',这转折...
"
秦思齐微微一笑:
"多亏了夫子上次的指点。他说作文贵在立意高远,又要脚踏实地。我这些日子反复研读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确实受益匪浅。
"
正说着,门外又传来脚步声。林静之披着件藏青色斗篷,手里抱着几本书走了进来,身后跟着提着炭盆的李文焕。两人一进门,就被屋内的景象震住了!书桌上、椅子上甚至床榻边,到处都是摊开的书籍和写满字的纸张,秦思齐和赵明远正凑在一起讨论文章。
"我就知道思齐肯定那都不会去。
"林静之抖落斗篷上的雪粒,露出无奈的笑容,
"明远,你不是说要带我们去醉仙楼听曲儿吗?怎么跑这儿来了?
"(富家子弟比较早熟,从小就耳濡目染,年纪小,也向往欣赏美)
赵明远摊手,指了指满桌的文稿:
"我本来是来叫思齐一起去的,结果看他这架势,怕是连过年都要在书堆里过了。
"李文焕放下炭盆,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好奇地凑到桌前。他拿起一篇秦思齐写的律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才读了几句,眼睛就瞪大了:
"这用典,这声律,思齐,你这赋拿去考秀才都够格了!
"
林静之闻言也凑过来看,片刻后苦笑道:
"完了完了,本来还想着放假能松快几天,现在看了思齐的文章,我这心里直发慌。上月月考他考到了十名,我还是掉尾灯,照这个劲头,我怕是何时都难以进前十了。
"
"可不是嘛!
"赵明远拍着大腿,夸张地摇头晃脑,
"不怕聪明人,就怕聪明人又聪明又卷!思齐这是要把我们全都卷死啊!
"
秦思齐被他们说得有些不好意思,白皙的面庞微微泛红:
"我只是想着明年要考童生,早日考得功名,多准备些总是好的!
"
"准备?你这哪是准备,简直是拼命!
"林静之摇头叹息,忽然眼睛一亮,
"要不这样,反正我们几个也没什么事,不如一起学习?互相督促,总比一个人闷头苦读强。
"李文焕立刻赞同:
"这主意好!我家刚送来一批新炭,正好拿来取暖。静之,你不是带了书来吗?
"
"《四书集注》和《文选》,本来打算自已看的。
"林静之把书放在桌上,
"现在正好大家一起研究。
"
赵明远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最后无奈地笑了:
"得,醉仙楼的曲儿是听不成了。
"他出去吩咐了一下,而后小厮拿来了食盒,打开食盒,取出几样精致点心,桂花糕、杏仁酥、芝麻糖,整齐地摆在桌上,
"我带了些吃食,咱们边学边吃,总比干巴巴地读书强。
"
就这样,原本打算放松度假的四人,因为秦思齐的勤奋,自发组成了学习小组。每日辰时集合,酉时方散,中间除了用饭,几乎都在研读经典、切磋文章。秦思齐将自已这些日子的心得倾囊相授,其他三人也将各自所长分享出来,赵明远跟着学习供养美食纸张,刘母都不用做饭了,跟着享受美食,林静之擅长经义注解,李文焕则对朝廷典章制度了如指掌。各有所长!
腊月二十五,那日大雪纷飞,张成冒着风雪前来拜访。他站在小院门口,看着屋内四人伏案疾书的场景,不由得愣住了。炭盆烧得正旺,茶壶冒着热气,四人时而低声讨论,时而奋笔疾书,竟无人注意到他的到来。
"张兄有事?
"秦思齐抬头时才发现门口的人,连忙起身相迎。张成搓着手,有些局促:
"我有些经义上的问题想请教思齐...
"秦思齐说道,
"要不你与我们一起讨论?或者留下问题,我思考后答复你。
"
张成脸上闪过一丝失落,勉强笑道:
"没事,我改日再来。
"说完便匆匆离去,背影在雪中显得格外孤单。
而后又有人敲门,看到来人疑惑的问道:
"这是...
"
赵明远突然一拍脑门:
"哎呀!我忘了告诉你们,我爹听说我们几个假期都在用功读书,特意让人送些年货来!
"只见赵家的仆人抬下一个大箱子,打开一看,里面除了各色年货,竟还有一套崭新的《十三经注疏》,书页崭新,墨香扑鼻,一看就是江南精刻本。
"这是金陵最新刻印的版本,我爹特意从江南购来的。
"赵明远得意地说,
"他知道我们爱读书,就多备了一份。
"
正说着,李家的马车也来了。除了日常用品,李文焕的父亲,李通判还送来了一摞手抄本,用锦缎包裹得严严实实。
"这是...
"李文焕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翻看几页后,顿时惊喜交加,
"是近十年童生试的优秀答卷!还有考官批语!爹怎么弄到的?
"
最后是林家的礼物。林按察使司佥事不仅送来了丰厚的年礼,上等徽墨、湖笔、宣纸,还附了一封信,说已经联系了府学一位退休的老教授,开春后可以专门指点他们文章。
秦思齐看着眼前这一切,心中既感动又有些惶恐:
"这都是因为他的几个同窗带来的福
"
"因为我们跟着你一起发奋读书啊!
"赵明远搂住他的肩膀,大笑道,
"我爹在信里说了,他从来没见过我这么用功,高兴得不得了,说这才像是要光耀门楣的样子!
"
林静之也笑道:
"我娘说,早知道和思齐一起读书能让我这么用功,就该早些把我送到你这里来。
"
李文焕翻看着那些答卷,突然抬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思齐,你说我们这么用功,明年童生试...
"
四人相视一笑,眼中都燃起了斗志的火焰。屋外,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积雪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秦思齐望着那光芒,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这段共同苦读的日子,将会成为他们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秦思齐抬头望了一眼,放松眼睛,活动手腕,而后又低头继续书写。他的案头堆满了书籍和文稿,墨迹未干的纸张整齐地排列在一旁晾干,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写满了工整的蝇头小楷。
"思齐,你还在写啊?
"赵明远裹着厚厚的狐裘,推门而入,带进一阵刺骨的冷风。脸上带着几分无奈,
"这都腊月二十了,你该不会连过年都要读书吧?
"
秦思齐抬起头,嘴角微微上扬,升入甲班后,感受到学习压力的赵明远听了他爹的话,让他跟着秦思齐一起学习,多给他月钱五十两!而后交往中感受到了秦思齐的学习魅力,混入了三人小队。
秦思齐眼中却仍带着思索的神色:
"明远兄来得正好,我刚写完今日的经文,正想找个人讨论。
"他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指着纸上的一段文字道:
"这段《论语》'君子不器'的注解,我总觉得各家说法都有未尽之处。
"
赵明远凑过去看了一眼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天爷!你这是要把四书五经都重新注解一遍不成?
"他翻开秦思齐案头的一摞文稿,每一页都工整得如同雕版印刷,墨迹深浅一致,字迹挺拔有力,
"你该不会从放假第一天就开始这么干了吧?
"
"正是如此。
"秦思齐放下毛笔,活动了下僵硬的手指,
"自腊月十五放假至今,正好五日,我已完成了五篇经文、五篇律赋,还有二首试帖诗。
"说着,他从抽屉里取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
"这是每日所作,我都按日期整理好了。
"
赵明远接过那布包,只见里面整齐地叠放着一沓文稿,每一张左上角都标注着日期和题目。他随手抽出一篇《论君子慎独》,刚读了个开头,就不由得坐直了身体,神色也变得认真起来。
"这破题立意...
"赵明远的声音有些发颤,
"思齐,你这文章比上月进步太多了!这'慎独'二字,你竟能从'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引申到'君子之道,莫先于正心诚意',这转折...
"
秦思齐微微一笑:
"多亏了夫子上次的指点。他说作文贵在立意高远,又要脚踏实地。我这些日子反复研读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确实受益匪浅。
"
正说着,门外又传来脚步声。林静之披着件藏青色斗篷,手里抱着几本书走了进来,身后跟着提着炭盆的李文焕。两人一进门,就被屋内的景象震住了!书桌上、椅子上甚至床榻边,到处都是摊开的书籍和写满字的纸张,秦思齐和赵明远正凑在一起讨论文章。
"我就知道思齐肯定那都不会去。
"林静之抖落斗篷上的雪粒,露出无奈的笑容,
"明远,你不是说要带我们去醉仙楼听曲儿吗?怎么跑这儿来了?
"(富家子弟比较早熟,从小就耳濡目染,年纪小,也向往欣赏美)
赵明远摊手,指了指满桌的文稿:
"我本来是来叫思齐一起去的,结果看他这架势,怕是连过年都要在书堆里过了。
"李文焕放下炭盆,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好奇地凑到桌前。他拿起一篇秦思齐写的律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才读了几句,眼睛就瞪大了:
"这用典,这声律,思齐,你这赋拿去考秀才都够格了!
"
林静之闻言也凑过来看,片刻后苦笑道:
"完了完了,本来还想着放假能松快几天,现在看了思齐的文章,我这心里直发慌。上月月考他考到了十名,我还是掉尾灯,照这个劲头,我怕是何时都难以进前十了。
"
"可不是嘛!
"赵明远拍着大腿,夸张地摇头晃脑,
"不怕聪明人,就怕聪明人又聪明又卷!思齐这是要把我们全都卷死啊!
"
秦思齐被他们说得有些不好意思,白皙的面庞微微泛红:
"我只是想着明年要考童生,早日考得功名,多准备些总是好的!
"
"准备?你这哪是准备,简直是拼命!
"林静之摇头叹息,忽然眼睛一亮,
"要不这样,反正我们几个也没什么事,不如一起学习?互相督促,总比一个人闷头苦读强。
"李文焕立刻赞同:
"这主意好!我家刚送来一批新炭,正好拿来取暖。静之,你不是带了书来吗?
"
"《四书集注》和《文选》,本来打算自已看的。
"林静之把书放在桌上,
"现在正好大家一起研究。
"
赵明远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最后无奈地笑了:
"得,醉仙楼的曲儿是听不成了。
"他出去吩咐了一下,而后小厮拿来了食盒,打开食盒,取出几样精致点心,桂花糕、杏仁酥、芝麻糖,整齐地摆在桌上,
"我带了些吃食,咱们边学边吃,总比干巴巴地读书强。
"
就这样,原本打算放松度假的四人,因为秦思齐的勤奋,自发组成了学习小组。每日辰时集合,酉时方散,中间除了用饭,几乎都在研读经典、切磋文章。秦思齐将自已这些日子的心得倾囊相授,其他三人也将各自所长分享出来,赵明远跟着学习供养美食纸张,刘母都不用做饭了,跟着享受美食,林静之擅长经义注解,李文焕则对朝廷典章制度了如指掌。各有所长!
腊月二十五,那日大雪纷飞,张成冒着风雪前来拜访。他站在小院门口,看着屋内四人伏案疾书的场景,不由得愣住了。炭盆烧得正旺,茶壶冒着热气,四人时而低声讨论,时而奋笔疾书,竟无人注意到他的到来。
"张兄有事?
"秦思齐抬头时才发现门口的人,连忙起身相迎。张成搓着手,有些局促:
"我有些经义上的问题想请教思齐...
"秦思齐说道,
"要不你与我们一起讨论?或者留下问题,我思考后答复你。
"
张成脸上闪过一丝失落,勉强笑道:
"没事,我改日再来。
"说完便匆匆离去,背影在雪中显得格外孤单。
而后又有人敲门,看到来人疑惑的问道:
"这是...
"
赵明远突然一拍脑门:
"哎呀!我忘了告诉你们,我爹听说我们几个假期都在用功读书,特意让人送些年货来!
"只见赵家的仆人抬下一个大箱子,打开一看,里面除了各色年货,竟还有一套崭新的《十三经注疏》,书页崭新,墨香扑鼻,一看就是江南精刻本。
"这是金陵最新刻印的版本,我爹特意从江南购来的。
"赵明远得意地说,
"他知道我们爱读书,就多备了一份。
"
正说着,李家的马车也来了。除了日常用品,李文焕的父亲,李通判还送来了一摞手抄本,用锦缎包裹得严严实实。
"这是...
"李文焕小心翼翼地打开包裹,翻看几页后,顿时惊喜交加,
"是近十年童生试的优秀答卷!还有考官批语!爹怎么弄到的?
"
最后是林家的礼物。林按察使司佥事不仅送来了丰厚的年礼,上等徽墨、湖笔、宣纸,还附了一封信,说已经联系了府学一位退休的老教授,开春后可以专门指点他们文章。
秦思齐看着眼前这一切,心中既感动又有些惶恐:
"这都是因为他的几个同窗带来的福
"
"因为我们跟着你一起发奋读书啊!
"赵明远搂住他的肩膀,大笑道,
"我爹在信里说了,他从来没见过我这么用功,高兴得不得了,说这才像是要光耀门楣的样子!
"
林静之也笑道:
"我娘说,早知道和思齐一起读书能让我这么用功,就该早些把我送到你这里来。
"
李文焕翻看着那些答卷,突然抬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思齐,你说我们这么用功,明年童生试...
"
四人相视一笑,眼中都燃起了斗志的火焰。屋外,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积雪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秦思齐望着那光芒,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这段共同苦读的日子,将会成为他们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