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衙前的秋风,带着几分刺骨的寒意,卷起零星落叶,打着旋儿,落在青石板上,更衬得离愁别绪分外萧索。
李振与张祥瀚二人,面色灰败,眼神中交织着不甘、无奈与深深的疲惫。他们怀中揣着的不再是通往学术圣殿的荐书路引,而是德化县周县令亲手开具的一纸案牍,份详细说明遭遇窃案、文书被毁、身份属实的证明文书。
凭借此物,他们方能艰难踏上归途,回原籍官府与书院繁琐的补办手续,以及必然延误的科考前程。
虽真相大白,蠢贼落网,但同窗遭此灾,秦思齐安慰道:“二位兄台,世事难料,然否极泰来。此番归去,虽多周折,然根基未损,他日必能重振旗鼓。望二位善自珍重,勿要灰心丧气。”
李振苦笑一声,拱手道:“思齐兄,大恩不言谢。此番若无你奔走竭力,就连那银钱都要不回来分毫。”
张祥瀚亦是拱手:“思齐兄智勇仁义,揪出真凶,此情…唉,唯盼来日方长,再图报答。白鹿洞之行,我二人是无缘了,万望思齐兄替我二人好生研学,勿负此番艰辛。”
“二位,言重了。同窗之谊,理当如此。愿二位一路顺风,早日妥善诸事。待春闱之时,金陵再聚!”
三人郑重拱手,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虽有万般不舍与遗憾,然离别之时已至。秦思齐亲自送他们至江边码头。
相较于来时满怀憧憬,此刻登船,心境已是天壤之别。李振与张祥瀚再次向秦思齐拱手作别,眼神复杂,充满了感激、遗憾与对未来的迷茫。
“思齐兄,留步吧。”“保重!”
秦思齐立于码头,目送着两位同窗踏上跳板,身影融入船舱之中。漕船解缆起锚,巨大的布帆缓缓升腾,顺着滔滔江水逆流而上,向着上游的武昌府方向而去。
江风猎猎,吹动着秦思齐的衣袂。良久,转过身,面色已恢复平日的沉静。对身旁两位书童道:“我们走吧。”
再次坐上那辆青布小车,离开喧嚣的码头,驶向城外通往庐山的官道。车内气氛沉默了许多。
秦实诚依旧沉稳地将行李安置妥当,尤其看管好那装文书的匣子,眼神警惕。而秦明慧则安静地坐在车窗边。
秦思齐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致,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溪流如练,心境也随之开阔起来。
车行许久,前方出现一座古朴庄严的石牌坊,上刻四个苍劲大字‘名教乐地’。
穿过牌坊,道路愈发平整,转过一个山坳,眼前豁然开朗,一片依山傍水、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展现于眼前。白墙黛瓦,飞檐斗拱,庄重典雅,与周围的山林溪涧完美融合。这便是名动天下的白鹿洞书院了。
书院门庭肃静,仅有寥寥学子步履从容地进出。秦思齐整了整衣冠,持荐书路引,上前通传。接待他的是书院负责宾客往来、引导礼仪的‘典谒’。
这位典谒先生年约三十,身着青色襕衫,言行得体。验看了秦思齐的江汉书院山长荐书、路引文书,确认无误后,便引秦思齐办理入学登记,并安排拜见值年讲席王先生。
一系列流程井然有序,秦思齐从容应对。王讲席考教经义,训诫学规,他都一一恭谨应答。很快,他便完成了所有手续,正式成为白鹿洞书院的一名游学士子。
手续既毕,首要之事便是安顿。书院斋舍虽整洁,但多为数人合住,不利于静心研读,且他带有书童,多有不便。秦思齐想起典谒先生的建议,便带着二人出了书院,向东侧的杏林坳行去。
这杏林坳距书院不过一里之遥,却仿佛是另一个世界。十来户人家依着山势散落而居,房前屋后遍植杏树,枝叶繁茂,绿意盎然。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过村旁,几户屋顶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之声相闻,充满了宁静祥和的田园气息。
他们很快便寻得一处合适的院落。房东是位姓孙的老丈,年约六旬,精神矍铄,儿子在九江府衙做一名书吏,家中唯有老夫妇二人,甚是清净。
小院独立,一排三间厢房,虽不奢华,却粉墙黛瓦,收拾得窗明几净。院中有一小块精心打理的菜畦,绿意葱葱,角落处几株晚桂开得正盛,浓郁甜香弥漫了整个小院。
秦思齐看了十分满意,与孙老丈谈妥租金,便当即定下。他取出银钱付了定金,对两名书童正色道:“往后一段时日,我们便客居于此。需得守礼安静,莫要扰了孙老丈清净。”
接着,他分配住处:“实诚,你住东边那间。日常起居、采买炊食、银钱账目,依旧由你负责。”
秦实诚沉稳应下:“公子放心,实诚明白。”
然后,他特意将秦明慧带到西边那间厢房门前,推开房门道:“明慧,你住这间。”
秦明慧看着屋里干净的床铺、木桌,并未显得过于激动,只是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问道:“思齐,你住何处?”
秦思齐笑道:“我住中间这间便可。如此,我们三人皆能安歇,互不干扰。”
示意二人坐下,自已则坐在对面,神色温道:“明慧,可知为何特地带你南下游学?”
秦明慧端正坐姿,谦逊地回答:“明慧愚钝,还望思齐解答。”(没有外人时,秦思齐让其称呼姓名)
秦思齐的声音清晰说道:“因为你父亲是白湖村的村长,你日后,亦当为乡梓尽力。一村虽小,犹如国之于微。为村长者,需有全局之观,需明调和之道,需擅聚人之力。绝非仅凭个人勇力或识得几个字便可胜任。”
想了想,继续道:“这杏林坳,便是一个小小的邦国。这里的十余户人家,姓氏不同,性情各异,利益诉求亦不尽相同。
你要静观,他们如何在这方寸之地和睦共处;你要细听,他们如何商议公共之事,如何化解邻里龃龉;你要深思,为何孙老丈德高望重,为何某些提议能得众人响应,而某些则不能。这便是‘观民心,察民情,知民隐’。”
秦明慧目光专注,认真聆听着,缓缓点头:“公子之意,是让明慧学习如何洞察情势,凝聚人心?”
秦思齐欣慰点头:“正是此意。”
此外,秦思齐从书箱里取出两本册子,一本是《大律》简易读本,另一本则是他自已整理的《乡约、族规与地方调解案例》:
“从今日起,你需研读律法条文与这些案例。律法,是让你知规矩方圆,处事有据;案例,是让你晓人情曲折,调和有方。日后回村,面对宗族纷争、邻里矛盾,你方能既持正理,又通权变,找到凝聚共识、平息纷争之法。”
秦明慧接过册子:“明慧明白了。定不负期望,潜心学习。”
李振与张祥瀚二人,面色灰败,眼神中交织着不甘、无奈与深深的疲惫。他们怀中揣着的不再是通往学术圣殿的荐书路引,而是德化县周县令亲手开具的一纸案牍,份详细说明遭遇窃案、文书被毁、身份属实的证明文书。
凭借此物,他们方能艰难踏上归途,回原籍官府与书院繁琐的补办手续,以及必然延误的科考前程。
虽真相大白,蠢贼落网,但同窗遭此灾,秦思齐安慰道:“二位兄台,世事难料,然否极泰来。此番归去,虽多周折,然根基未损,他日必能重振旗鼓。望二位善自珍重,勿要灰心丧气。”
李振苦笑一声,拱手道:“思齐兄,大恩不言谢。此番若无你奔走竭力,就连那银钱都要不回来分毫。”
张祥瀚亦是拱手:“思齐兄智勇仁义,揪出真凶,此情…唉,唯盼来日方长,再图报答。白鹿洞之行,我二人是无缘了,万望思齐兄替我二人好生研学,勿负此番艰辛。”
“二位,言重了。同窗之谊,理当如此。愿二位一路顺风,早日妥善诸事。待春闱之时,金陵再聚!”
三人郑重拱手,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虽有万般不舍与遗憾,然离别之时已至。秦思齐亲自送他们至江边码头。
相较于来时满怀憧憬,此刻登船,心境已是天壤之别。李振与张祥瀚再次向秦思齐拱手作别,眼神复杂,充满了感激、遗憾与对未来的迷茫。
“思齐兄,留步吧。”“保重!”
秦思齐立于码头,目送着两位同窗踏上跳板,身影融入船舱之中。漕船解缆起锚,巨大的布帆缓缓升腾,顺着滔滔江水逆流而上,向着上游的武昌府方向而去。
江风猎猎,吹动着秦思齐的衣袂。良久,转过身,面色已恢复平日的沉静。对身旁两位书童道:“我们走吧。”
再次坐上那辆青布小车,离开喧嚣的码头,驶向城外通往庐山的官道。车内气氛沉默了许多。
秦实诚依旧沉稳地将行李安置妥当,尤其看管好那装文书的匣子,眼神警惕。而秦明慧则安静地坐在车窗边。
秦思齐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致,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溪流如练,心境也随之开阔起来。
车行许久,前方出现一座古朴庄严的石牌坊,上刻四个苍劲大字‘名教乐地’。
穿过牌坊,道路愈发平整,转过一个山坳,眼前豁然开朗,一片依山傍水、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展现于眼前。白墙黛瓦,飞檐斗拱,庄重典雅,与周围的山林溪涧完美融合。这便是名动天下的白鹿洞书院了。
书院门庭肃静,仅有寥寥学子步履从容地进出。秦思齐整了整衣冠,持荐书路引,上前通传。接待他的是书院负责宾客往来、引导礼仪的‘典谒’。
这位典谒先生年约三十,身着青色襕衫,言行得体。验看了秦思齐的江汉书院山长荐书、路引文书,确认无误后,便引秦思齐办理入学登记,并安排拜见值年讲席王先生。
一系列流程井然有序,秦思齐从容应对。王讲席考教经义,训诫学规,他都一一恭谨应答。很快,他便完成了所有手续,正式成为白鹿洞书院的一名游学士子。
手续既毕,首要之事便是安顿。书院斋舍虽整洁,但多为数人合住,不利于静心研读,且他带有书童,多有不便。秦思齐想起典谒先生的建议,便带着二人出了书院,向东侧的杏林坳行去。
这杏林坳距书院不过一里之遥,却仿佛是另一个世界。十来户人家依着山势散落而居,房前屋后遍植杏树,枝叶繁茂,绿意盎然。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过村旁,几户屋顶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之声相闻,充满了宁静祥和的田园气息。
他们很快便寻得一处合适的院落。房东是位姓孙的老丈,年约六旬,精神矍铄,儿子在九江府衙做一名书吏,家中唯有老夫妇二人,甚是清净。
小院独立,一排三间厢房,虽不奢华,却粉墙黛瓦,收拾得窗明几净。院中有一小块精心打理的菜畦,绿意葱葱,角落处几株晚桂开得正盛,浓郁甜香弥漫了整个小院。
秦思齐看了十分满意,与孙老丈谈妥租金,便当即定下。他取出银钱付了定金,对两名书童正色道:“往后一段时日,我们便客居于此。需得守礼安静,莫要扰了孙老丈清净。”
接着,他分配住处:“实诚,你住东边那间。日常起居、采买炊食、银钱账目,依旧由你负责。”
秦实诚沉稳应下:“公子放心,实诚明白。”
然后,他特意将秦明慧带到西边那间厢房门前,推开房门道:“明慧,你住这间。”
秦明慧看着屋里干净的床铺、木桌,并未显得过于激动,只是眼中闪过一丝疑惑,问道:“思齐,你住何处?”
秦思齐笑道:“我住中间这间便可。如此,我们三人皆能安歇,互不干扰。”
示意二人坐下,自已则坐在对面,神色温道:“明慧,可知为何特地带你南下游学?”
秦明慧端正坐姿,谦逊地回答:“明慧愚钝,还望思齐解答。”(没有外人时,秦思齐让其称呼姓名)
秦思齐的声音清晰说道:“因为你父亲是白湖村的村长,你日后,亦当为乡梓尽力。一村虽小,犹如国之于微。为村长者,需有全局之观,需明调和之道,需擅聚人之力。绝非仅凭个人勇力或识得几个字便可胜任。”
想了想,继续道:“这杏林坳,便是一个小小的邦国。这里的十余户人家,姓氏不同,性情各异,利益诉求亦不尽相同。
你要静观,他们如何在这方寸之地和睦共处;你要细听,他们如何商议公共之事,如何化解邻里龃龉;你要深思,为何孙老丈德高望重,为何某些提议能得众人响应,而某些则不能。这便是‘观民心,察民情,知民隐’。”
秦明慧目光专注,认真聆听着,缓缓点头:“公子之意,是让明慧学习如何洞察情势,凝聚人心?”
秦思齐欣慰点头:“正是此意。”
此外,秦思齐从书箱里取出两本册子,一本是《大律》简易读本,另一本则是他自已整理的《乡约、族规与地方调解案例》:
“从今日起,你需研读律法条文与这些案例。律法,是让你知规矩方圆,处事有据;案例,是让你晓人情曲折,调和有方。日后回村,面对宗族纷争、邻里矛盾,你方能既持正理,又通权变,找到凝聚共识、平息纷争之法。”
秦明慧接过册子:“明慧明白了。定不负期望,潜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