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夏侯渊意欲劫营,刘备的深层次套路(1更)-《三国:事后诸葛亮,三兴大汉》

  夏侯渊怀疑刘备是故意如此,武艺分明逊于自己,却偏要摆出一副世外高人的姿态惑敌惑众。

  方才数合交手,由于不太适应刘备双手长剑的攻击,夏侯渊一直处于谨慎的半攻半守姿态,看起来就好像夏侯渊处于下风似的。

  而实际上,在刘备喊停的时候,夏侯渊就已经要摸清刘备的攻击套路了。

  只要再打几个回合,夏侯渊笃定能将刘备按着打。

  结果刘备却卡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弃战,还故意高呼“夏侯渊,你不是我对手”,听起来仿佛真的能稳赢夏侯渊似的。

  偏偏夏侯渊还对此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刘备从容而退。

  “刘备匹夫!莫非以为我看不穿他的心思?所谓一日时间准备,不过是缓兵之计,欲趁此巩固营盘!兵者,诡道也。我等应当趁其立寨未稳,今夜劫营破之!”回到本阵,夏侯渊立刻向徐晃、李典道出劫营主张。

  徐晃与李典对视一眼,各自沉吟。

  依兵法而论,夏侯渊所言确有道理。

  刘备初至,稳固营寨确需时日,徐晃、李典同样怀疑刘备阵前搦战,旨在拖延时间。

  “劫营虽是可取,但刘备必有防备,需当万分谨慎。”李典表达了审慎态度,却未全然反对。

  徐晃欲言又止。

  内心上,徐晃更倾向于等曹纯闻讯驰援乐成,再以压倒性兵力击溃刘备,但又恐此言一出徒惹夏侯渊不快。

  况且李典先前剖析亦在情理之中,刘备既至乐成,焉知诸葛亮未到南皮?

  若诸葛亮真在南皮,那么曹纯就无法抽身前来合击。

  值此情形,趁刘备营盘未固之际实施劫营以挫其锐气,便显得至关重要了。

  思虑片刻,徐晃也咬牙附和:“末将愿随将军行事!”

  “好!”夏侯渊喜形于色:“今夜我为先锋,公明压后,曼成坐守大营。倚仗兵力之利,定要叫那刘备尝尝我的厉害!”

  在夏侯渊兴致勃勃的准备今夜劫营时,刘备也同样在思虑大军初来立寨未稳以及兵力不如夏侯渊的劣势。

  若自讨伐黄巾开始算,刘备也是征战二十年的老将了,对常见的套路也知之甚详。

  夏侯渊能想到的,刘备同样能想到。

  返回帐内,刘备召集陈到、阳群、丁立、刘德然、刘郃、赵犊、霍奴诸将,断言道:“夏侯渊性情急躁,贪功冒进,今夜必来劫营!诸位有何良策?”

  话虽在问,实则刘备胸中已存妙计,如此发问,意在历练诸将。

  除陈到随侍日久外,阳群、丁立是这两年立下军功后才获得入帐议事的资格;刘德然、刘郃是涿县刘氏后起之秀;赵犊、霍奴则是最早响应义兵令的涿郡豪强。

  刘备麾下良将匮乏,亟待自军中拔擢、锤炼,故以此战为众人磨练之机,为将之道,不仅在于匹夫之勇,更需善用脑、能聚兵,方可统领一军。

  帐中一时静默。

  霍奴率先打破沉寂,朗声道:“夏侯渊敢来,末将便死守营盘,血战至天明!”

  此计虽勇,却失之蛮悍。敌众我寡,又值夜袭,面对夏侯渊精锐之师,如此硬拼胜负难料。

  鉴于是霍奴第一次献策,刘备也未否定,而是盛赞了霍奴勇气以示抚慰之意,令霍奴心头的紧张也顿时一松。

  见状,赵犊也鼓起勇气,向前一步,却又略显局促。

  “赵校尉若有良言,但说无妨?”刘备眼神温和地投向赵犊,带着鼓励。

  赵犊身子微躬,强忍内心的忐忑,抱拳道:“禀主公!末将…有一拙见,还…还请主公参详……”

  “但说无妨!军议集思,尽可畅所欲言。”刘备抬手示意。

  得了首肯,赵犊深吸一口气,话语清晰了许多:“主公!霍校尉死守之策忠勇可嘉,然夏侯渊悍勇,其麾下皆是曹军精锐。我军营盘未固,地利不存,纵拼死力战,伤亡必重。”

  顿了顿,赵犊见刘备微微点头,信心稍增,继续道:“末将曾询向导,知此地西北十里处有一山坡,山道狭窄,林木深密,极利设伏。何不以虚营诱敌?于寨前广布拒马鹿角、遍设虚帐,仅遣少数士卒踞守营门击鼓喧哗,佯作死守之状,诱其主力猛攻正面。我军主力则伏于密林,待其追击深入,截击破之,或可全胜。”

  刘备微微点头,夸赞道:“为将者当明察地理。你随我初至,便知询访向导,若此心永存,日后必可独当一面。”

  赵犊闻言,心头如同抹了蜜一般。

  刘备目光转向众人,鼓励之意不减:“伏兵之计,贵在料敌先机。夏侯渊若不见我主力踪影,未必肯穷追十里之遥。设若其见好即收,或遣斥候探路,则我非但营盘尽毁,士卒亦徒增奔波之劳。诸位且深议一番,如何填补此计疏漏?”

  赵犊心头一震,顿知方才所献之策过于天真,空有理论而忽略了实际,又见刘备并未全盘否定伏兵之策,而是以此思路点明关窍,供众人参详完善。

  刘备如此,既点出计策的漏洞,又不会打击赵犊的积极性。

  这般做法,令赵犊更为钦敬。

  沉寂片刻。

  刘德然整肃上前,抱拳言道:“此地平坦无险,实非立寨良址。主公一贯谨慎,怎会轻忽地利,强行扎营?末将斗胆揣测,莫非主公早已存有弃寨之念,今日搦战亦是刻意为之,意在诱夏侯渊劫营?”

  此言一出,众人皆是侧目而视,面露惊异。

  刘备眼中闪过赞许之色。

  刘德然虽在涿县沉寂二十余载,但昔日曾随也求学于卢植门下,于兵学之道亦有研习。

  这也是刘备令刘德然督涿县兵马的原因。

  曹操能栽培宗室为帅才,刘备自然也想效仿,欲将刘德然锤炼成独当一面之大将。

  较之霍奴、赵犊,刘德然曾系统受教于卢植门下,儒典兵略皆有根基,所缺者,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见众人的目光又疑惑望来,刘备嘴角扬起弧度,承认了刘德然的猜测:“我的确有弃寨诱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