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纳妃-《穿越大明,我要逆天改命》

  “哈哈哈,朝廷。县官不如现管,更何况还是那在皇宫里的皇帝老子,皇帝怎么会知道。就算是知道了又如何,朝廷把这些人安置在这就完啦?我们的吃喝拉撒谁管。”

  “就是,这位爷还是莫要多管闲事惹祸上身的好。这种事,多了去了。”

  如不是衙役们看到朱兴明衣着华贵不敢得罪,怕早就破口大骂了。

  来福见状,连忙从袖中掏出一锭十两的银子塞给衙役:“这位差爷,我家老爷心善,这税我们替他交了,您高抬贵手。”

  衙役掂了掂银子,满意地笑了,露出几颗发黄的牙齿:“还是这位爷明事理。走!”

  说罢带着手下扬长而去,靴子声渐渐远去。

  女真老者跪地磕头,额头碰在石板路上发出闷响:“多谢恩公,多谢恩公。”

  朱兴明扶起老者,沉声问:“老丈,这种情况很常见吗?”

  老者泪流满面,用脏兮兮的袖子擦了擦脸:“大人明鉴,我们南迁来此,处处受欺。官府收税不说,汉人百姓也常抢我们的猎物,占我们的地。稍有反抗,就被诬陷造反...”

  他四下张望,压低声音:“唉,当初那边不愿南迁的部落,他们才是有自知之明啊。只知道,小老儿就算是死在了东北,也绝不南迁、”

  朱兴明脸色阴沉,问题就出在这儿。

  你以为你施的是仁政,你以为这些人都会对你感恩戴德。

  这些,不过都是你的自欺欺人罢了。

  新政的实施,哪有这般的容易。

  接下来的几日,朱兴明走遍了城南的部落聚居区。所见所闻令他震怒不已。南迁部落被汉人官员层层盘剥,被普通百姓肆意欺凌,生活困苦不堪。

  所谓的"安置土地"多是贫瘠之地,发放的种子也多是陈年旧种。许多部落民众生活难以为继。

  在一处破败的村落里,朱兴明看到一个温克族妇女正在用树皮煮粥,锅里几乎看不到几粒米。询问得知,她丈夫因抗议汉人强占猎场被打成重伤,无钱医治而死,留下她和三个年幼的孩子。

  “大人,我们部落三百多人南迁,如今已死了四十多个。”一位老者悲愤地说:“早知如此,我们宁愿战死在草原上!”

  夜幕降临时,朱兴明站在一处高坡上,望着下方星星点点的灯火。夜风吹拂着他的衣袍,也吹不散他心头的怒火与愧疚。

  “陛下...”孟樊超欲言又止。

  “回宫。”朱兴明只说了这两个字,声音冷得像冰。

  其实朱兴明有些以偏概全了,大多数的部落安置还是到位的。

  只是极个别的例子,出现这种情况。

  但是时代中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大山。

  回到宫中,朱兴明立即召见内阁首辅张定。时已深夜,但皇帝的命令无人敢违抗。张定匆匆穿戴整齐,乘轿入宫。

  张定刚踏入乾清宫,就感到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皇帝背对着他站在窗前,身影在烛光下拉出长长的影子,仿佛一头蓄势待发的猛兽。

  “臣张定,叩见陛下。”张定恭敬行礼,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朱兴明缓缓转身,眼中寒光让张定心头一颤。

  “张定”皇帝的声音平静得可怕,像暴风雨前的宁静:“朕让你负责南迁部落安置事宜,办的怎么样了。”

  “陛下明鉴,老臣一直按照朝廷章程办事,安置土地、发放种子、免赋税等事项一一落实...”

  “朕今日出宫了,你猜朕看到了什么。那些南迁部落被盘剥欺压,怪不得他们有些人不愿意南下。张定,这就是你干的好事!”

  “陛下,老臣...老臣确实不知听不见。

  其实这就冤枉张定了,他一个内阁首辅,和朱兴明一样怎么可能处处都能管得了地方。

  总有那么几粒老鼠屎,大多数的安置还是到位的。

  “一,凡汉民欺压外族者,杖二十;二,官员盘剥外族者,革职查办,家产充公;三,各州府设立内事衙门,专理外族诉讼;四,涉及人命大案,可直达御前!再有阳奉阴违者,斩立决!这些,为何到了地方就是实施不到位?”

  “臣这就去办,陛下给我些时日。”张定抬起头。

  朱兴明又补充道:“另,着都察院即刻派御史巡查各地,严查欺压外族之事。查实一件,严办一件,绝不姑息!”

  一个月后,京城内外数十名官员被锦衣卫从被窝中拖出,投入大牢。次日午时,菜市口血流成河,十二颗贪官人头落地。

  各地官员闻风丧胆,纷纷收敛行为。汉民百姓也再不敢随意欺凌外族。短短一月间,南迁部落的处境大为改善。

  内事衙门设立后,外族民众终于有了申诉渠道。各地陆续爆出官员欺压外族的案件,朝廷严惩不贷,一时间官场风气为之一清。

  这一日晚膳后,朱兴明在坤宁宫与皇后沈诗诗对弈。

  烛光下,白玉棋盘泛着柔和的光泽。沈诗诗落下一枚白子,轻声道:“陛下近日忧心忡忡,可是为了南迁之事?”

  朱兴明盯着棋盘,黑子在他指尖转动:“朕本以为严刑峻法就能解决问题,现在看来,远非如此简单。纵使朕严惩贪官污吏,汉人与外族之间的隔阂依然深重。”

  沈诗诗沉思片刻,纤细的手指轻抚鬓角:“臣妾有一策,不知当讲不当讲。”

  “诗诗,你何时对朕这般客气了。”

  沈诗诗声音轻柔却坚定:“陛下何不纳几位外族嫔妃。一来可安抚各族,二来也为天下人做表率。”

  朱兴明惊讶地看着皇后,手中的棋子悬在半空:“诗诗,你...”

  沈诗诗微微一笑:“为了大明江山稳固,臣妾个人得失算不得什么。何况,后宫多几位姐妹,也热闹些。”

  “不成,绝对不行!”朱兴明推开棋盘。

  沈诗诗叹了口气:“自从你做了这个皇帝,我就知道你不再属于我一个人了。陛下,臣妾没有意气用事,臣妾也知道陛下对臣妾的心意。为了江山社稷,陛下必须纳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