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谁在听风-《我用拳法打爆二次元世界》

  春雷滚过天际,将蛰伏的生机尽数唤醒。

  最先察觉到异变的,是书院外围那些与世无争的村落。

  一个在山坡上放牛的牧童,百无聊赖地哼起不知从何处听来的《鬼灭之歌》,不成调的曲子刚出口,身后原本懒散啃食青草的牛群竟骚动起来,随即,在牧童惊愕的目光中,它们竟自发地、迟缓地变换着位置,最终排列成一个形似烈焰的古怪阵型,赫然是“火之神神乐”的起手式。

  牛群哞叫声此起彼伏,仿佛在呼应着某种古老而炽热的节奏。

  无独有偶,溪边浣衣的村妇们闲聊家常时,一位妇人看着水中自己疲惫的倒影,无意识地低语了一句:“艾斯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话音刚落,她面前的溪水竟“腾”地泛起一层妖异的赤光,温暖而不灼人,将她满是皂角的双手映得通红,仿佛被无形的火焰包裹。

  消息雪片般飞入书院,林尘奉命走访调查。

  他带着厚厚的卷宗,本以为又是一场需要严密记录的灵力外泄事件,可结果却让他瞠目结舌。

  这些人,无论牧童还是村妇,无一例外,从未踏入书院半步,大字不识一个。

  他们只是在田间地头、酒肆茶馆,听着那些游历归来的年轻人一遍遍讲述着英灵们的故事。

  那些故事,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乘着风,落在了他们心田里,不知不觉间,生根发芽。

  林尘看着他们脸上那种淳朴而真挚的信仰,忽然觉得笔下的记录是如此苍白无力。

  他合上卷宗,不再试图去分析灵力波动的轨迹,而是换了一本空白的册子,开始收集这些在民间自发产生的“回响”。

  他将这本册子命名为——《风语录》。

  与此同时,苏璃立于书院的观星台上,她白皙的手掌轻轻按在冰冷的玉核之上,清晰地感觉到那股共鸣之力,如水波般扩散,早已突破了书院的禁制,蔓延至百里之外。

  这片土地上,每一个被故事触动过的心灵,都成了一个微弱却真实不虚的共鸣点。

  “不能再等了。”她喃喃自语,随即召集众长老,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共忆无界”。

  她提议,拆除书院所有禁地的围栏,开放一切遗迹,允许周遭百姓自由进入,去祭拜,去讲述,甚至去用最朴拙的方式,在石壁上刻下他们心中的英雄。

  “胡闹!”一位资历最老的长老当即拍案而起,怒斥道:“书院乃清修之地,岂容凡夫俗子随意踏足?更何况,英灵之力何其浩瀚,若人人皆可通灵,人人皆能引动共鸣,这天下秩序岂不大乱?”

  苏璃清冷的目光扫过众人,没有争辩,只是平静地反问了一句:“敢问长老,当年是谁定下的规矩,说只有手持玉符的我们,才能被那些声音听见?”

  一句话,问得满堂哑口无言。

  是啊,是谁规定的?

  不过是力量的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地位而设下的壁垒罢了。

  不等众人反应,苏璃转身便走,径直来到虹桥遗址前。

  这里曾是书院最神圣的禁地之一,高高的围栏将凡俗隔绝在外。

  她没有动用任何灵力,只是亲手拆下了第一根栅栏。

  随着她的动作,守卫弟子们面面相觑,最终默默地加入了拆除的行列。

  当最后一道屏障轰然倒塌,一群在附近玩耍的孩童好奇地跑了过来,试探着爬上那断裂的桥基,在夕阳下追逐嬉戏,笑声清脆。

  长老们赶到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他们面色铁青,正欲发作。

  可就在当夜,异变再生。

  那片被孩童们嬉闹过的虹桥遗址上空,竟毫无征兆地浮现出无数细碎的光点,越来越多,越来越亮,最终汇成一条璀璨的光带,如星河低垂,静静地悬挂在山谷之间,美得令人窒息。

  如果说苏璃的行动是打破了精神的壁垒,那么岳山的巡行,则是撼动了力量的根基。

  他率领弟子走遍各大武馆,推广他所谓的“讲述武道”。

  他不再强调招式的精妙,也不再考核修为的高低,而是要求弟子们将英灵的战斗意志融入一招一式。

  途经一座偏远小镇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

  几个孩童正用树枝激烈地比划着,口中大喊:“看我的写轮眼幻术!”一个在墙角晒太阳的老者,则用石子在地上缓缓画出一个繁复的阵法,嘴里念叨着:“影分身之术,人多才是王道……”

  岳山驻足良久,眼中是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忽然一挥手,示意弟子们停下。

  他没有像往常一样演武示威,而是就地设下了一个简陋的讲坛,不授一招一式,只邀请镇民上台,讲述“最打动你的那一战”。

  人们将信将疑,最终,一个打了一辈子铁的老铁匠颤颤巍巍地走上台。

  他口齿不清,讲的却是“顶上战争”中,艾斯用身体护住路飞,在熊熊火柱中微笑着倒下的那一幕。

  老人讲得老泪纵横,台下众人听得鸦雀无声。

  就在他讲完,泣不成声地道出一句“他笑得那么满足”时,旁边他赖以为生的铁匠炉里,那本已微弱的炉火竟“轰”地一声,骤然腾起一道数尺高的青色火焰!

  那火焰纯净而炽烈,没有丝毫黑烟,静静燃烧,持续了整整一炷香的时间才缓缓熄灭。

  望着那道青焰,岳山这位铁骨铮铮的武道宗师,竟双膝一软,对着讲台上的老铁匠,对着那座平凡的铁匠炉,恭恭敬敬地跪地叩首。

  他身后,所有弟子尽皆跪倒。

  “我错了……”岳山声音沙哑,却响彻全场,“武道之魂,不在深山,不在宗门,它……原在民间!”

  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

  玄音眼见时机成熟,以书院之名,发起了“千人共忆”仪式。

  她广发请柬,邀请各地最出色的讲述者,无论身份贵贱,齐聚书院。

  那一日,书院广场人山人海,上千名来自五湖四海的讲述者,在玄音的引领下,齐声诵读《守望录》的第一章——那是一切故事的开端。

  当上千个被故事点燃的心灵同声共鸣,整片大地都开始微微震动。

  那座只在夜间显现光影的虹桥遗址,此刻竟迸发出万丈光芒。

  光芒之中,一道凝若实质的彩虹光桥拔地而起,横跨整个山谷,三天三夜,未曾消散。

  期间,有胆大者踏上光桥,只觉一股暖流瞬间涌遍全身,陈年旧伤竟在行走间不药而愈。

  消息传出,万人空巷。

  玄音立于桥头,衣袂飘飘,她望着桥上络绎不绝、满怀敬畏与喜悦的人们,声音清越,传遍四野:“从今日起,世间再无高高在上的召唤师,也再无承受一切的容器。我们,你们,所有人,都是连接过往与未来的媒介。”

  夜深人静,林尘在灯下翻阅着日渐厚重的《风语录》。

  每一页,都记录着一个鲜活的奇迹。

  忽然,房门被悄悄推开一道缝,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探进头来,怯生生地看着他。

  她手里紧紧攥着半块烧焦了的木片。

  “大哥哥,”她用蚊子般的声音说,“我哥哥昨晚……他说他做梦,梦见一个黄头发的哥哥,教他写‘忍’字。今天早上醒来,他的床头就多了这个。”

  林尘心中一动,朝她招了招手。

  小女孩走进来,将木片递给他。

  那是一块被火烧过的普通木头,上面却用利器刻着一个字,歪歪扭扭,却清晰可辨——“忍”。

  那笔法,稚嫩而执拗,像极了少年鸣人的手笔。

  他接过木片,指尖传来一丝若有若无的温热。

  他凝视了那枚“忍”字良久,仿佛看到了一个永不放弃的背影。

  最终,他小心翼翼地将这块木片放入《风语录》的夹层,与那些文字记录并列。

  他吹熄油灯,走到窗前,推开窗户。

  晚风拂面,带着山野的芬芳和远处村落的烟火气息。

  他闭上眼,侧耳倾听。

  从今往后,我不再问‘谁在听风’。

  他轻声说。

  因为风里,全是他们的声音。

  这个世界,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苏醒。

  旧有的秩序正在崩塌,而新的力量,一种根植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集体之力,正在悄然成型。

  玄音回到静室,将那陪伴了她数十年的古老法器,一件件擦拭干净,然后郑重地放入尘封的木盒中,贴上了封条。

  她不再需要这些外物去沟通什么了。

  她的目光望向窗外那片被星光与民愿照亮的土地,眼中闪烁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光芒,那是对一个崭新时代的期许,也是对一种未知力量的敬畏。

  一个新的纪元,即将在她,以及所有人的手中,被亲手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