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人口问题-《仓库通明末,我在明末当知县》

  点灯子赵胜喊上自己的亲信:“王大人,你等我回去跟乡亲们商量商量,毕竟这关乎我们的未来。”

  王选点头:“这是应该的,要不我让民团们带些粮食过去,证明我们的诚意?”

  赵胜摇了摇头:“你这样很难不让乡亲们怀疑你的动机。”

  “我去给他们说就好了。”

  “也好。”

  不过一段路程,点灯子赵胜很快回到了营地。

  一群主事人围在了一起。

  点灯子赵胜:“我们借粮食的澄城县知县想要我们去给他挖矿和种地,保证我们吃饱穿暖。”

  “我觉得这次倒是真的。”

  “赵先生,你说这澄城县有很多田地等着人耕种,所以澄城知县想要我们去帮忙?”

  “赵先生,这当官的可信不得啊,你忘了当初当官的是怎么对待你的吗?”

  “是啊,是啊,信不得啊,如果我们去了城里,就会任人宰割啦!”

  清涧的百姓们纷纷劝阻赵胜。

  赵胜点头:“之前我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就在刚才,一队长钱眼儿的人全部被澄城县民团逮住了。”

  “啊?钱眼儿手下可是有三千青壮呢!真嘟假嘟?”

  赵胜道:“真的,我亲眼看见钱眼儿被大炮打死了,并且澄城县还有五百骑兵,如果要害我们,根本等不到现在。”

  跟着赵胜一起亲信也纷纷开口:“对啊,澄城县的民团太厉害了,根本没必要骗我们。”

  点灯子赵胜沉声说道:“我们这一路走来,相互扶持,我们没有抢掠穷人。”

  “虽然借了很多粮食,但是我们知道,这欠的十有八九还不上了。”

  “这陕北待不下去了,难道在山西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就能活下去吗?”

  清涧的乡亲们沉默了下来。

  赵胜:“到了山西,我们这些良善的人难道就能活下去吗?”

  “难道像其他队那样,劫掠百姓,最后被官府收拾掉?”

  乡亲们:“赵先生说的对,可是这澄城知县值得我们信任吗?”

  赵胜苦笑:“第一次我去借粮的时候,就注定了我们只能听他们的了。”

  “钱眼儿在路上搞破坏,去打县城的时候,被民团直接收拾了。”

  “而我们这些不算太坏的人,反而得到了王知县的五十石粮食支持,如今只能先相信他们俩。”

  等到做决定的时候还是很快的。

  赵胜点了五百人:“其他人留在这里,情况不妙的话就往北边黄龙山逃。”

  清涧百姓泪眼婆娑:“万事小心啊,赵先生。”

  想要在乱世得到安稳的日子,需要冒险。

  四五百人朝着澄城县走去,其他人则收拾粮食,准备看到底是去澄城县过安稳日子还是朝着黄龙山去接着过流浪的日子。

  白水县,李冰得到信使的消息后赶紧招呼众人。

  “这王选太可恶了,现在居然知道抢夺人口了。”

  苏诗雨笑道:“那还不是以前遗留下的问题,现在他们的水利修建的差不多了。”

  “大片荒地需要人耕种。”

  “又有你给他们提供新的高产作物,王选又不算特别迂腐。”

  “而他们矿山产出的铁煤保证了百姓的温饱,自然想要得到更多啊!”

  李冰点头:“不如我们抢人吧,反正我们白水县也有很多地方需要人。”

  众人:“……”

  这次钱眼儿的人是在澄城县搞事情,俘虏全被知县王选打包扔进了矿山。

  但是点灯子这些人听信使说似乎有改造的价值,李冰便起了抢人的心思。

  白水县北部大片的农田没人打理,浪费了十分可惜,这段时间修了很多水井,缺人啊!

  李冰下定了心思:“刘一刀,你看好白水县,我和小苏师爷去澄城县一趟。”

  “对了,叫上农业部的马大宝”

  ……

  一行人坐着马车朝着东边澄城县驶去。

  路上李冰算着满人退回去还需要三四个月。

  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

  蒙古那边因为满人入关,很久都没做生意了,好在给了土默特部红薯秧苗,也饿不着蒙古人。

  晋商们因为没有生意也蛰伏下来,或在张家口基地,或开始往江南那边走动,如黄云发等人。

  合阳县的船厂里,进度并不算快,即使有蒸汽轮船的图纸,到现在也只是研究明白。

  而这一切都需要人口。

  李冰开口道:“崇祯二年的时候看澄城县黄册,现在不到四万人。”

  “合阳好一些,有四万多人。”

  “韩城地理位置比较重要,人口有五万左右。”

  “这些人远远不够啊。”

  众人沉默了下来。

  苏诗雨道:“陕北灾民很多,但是如果大量人数涌入白水县,良莠不齐。”

  “会让白水县的治安急剧下滑,只能缓缓图之。”

  “是啊,所以点灯子赵胜这些比较良善,改造难度不大的人,我一定要抢到手。”

  赵胜可能都想不到,他们这些在其他地方遭嫌弃的人,在缺劳动力的白水、澄城倒成了香饽饽。

  澄城县外,王选带着民团士兵迎接着点灯子赵胜的到来。

  点灯子和手下看着道路两旁的人群:“我知道为什么赵先生愿意相信这个知县了,这里的百姓跟我们这些饥民完全不一样。”

  “是啊,这些百姓看起来好有精神啊。”

  一个清涧农户说道:“这倒没有什么,你们看到路两边的耕地了吗?”

  “地里的麦子长的很棒啊,一看就是辛苦浇水的结果。”

  城门外,点灯子赵胜和知县王选开始了交谈。

  “王大人,你说澄城县能容纳我们三千人,我们住在何地,以何为生?”

  这也是清涧百姓们最关心的,万一投靠了澄城县,却没有任何保障,还不如跟着曹操去山西寻求活路。

  王选似乎早有准备:“澄城县城附近的村子都被重新修葺过,新的红砖平房,每个村子可以容纳百十户人家,这个我会让衙役带你们去看看的。”

  “至于以何为生嘛,有三种途径。”

  王选露出高深莫测的神情。

  点灯子赵胜惊愕:“三种?”

  王选点头:“第一种,我给你们划分一片带深井的耕地,给你们种子、肥料的和专门种地人指导等。”

  “等收获的时候,你们需要上缴产出的七成,留下三成。”

  “如果产出不足每亩地三百斤,则每亩地留下一百斤作为你们生活的保障。”

  “如果第二年还不能产出三百斤,则会被收回土地,证明你们不适合种地。”

  赵胜手下的乡亲们不服气:“我们种了半辈子地了,还没听说产出那么高的土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