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还挂在豌豆藤尖时,南风坳的竹香就顺着风溜进了基地。陈老爹背着个大竹篓站在篱笆外,篓里的竹篾片泛着青黄,沾着山路的湿泥,他抬手敲了敲木篱笆,竹节碰撞的 “笃笃” 声惊飞了菜叶上的麻雀。“有人在吗?咱是来换薄荷芽的竹匠。”
王师傅举着锅铲从灶台后探出头,围裙上的面粉被风吹得飘:“可算来了!昨儿还念叨着豌豆藤没架子爬呢。” 他把陈老爹往菜畦引,竹篓蹭过新搭的木架,落下几片碎篾,“孩子们听说您会编竹蜻蜓,吵着要学一早上了。”
我蹲在菜畦边看陈老爹卸竹篾,他粗糙的手掌抚过竹片,指腹的老茧刮得竹篾 “沙沙” 响。“这青竹得趁晨露未干时剖,” 他抽出把月牙形的篾刀,刀刃在晨光里闪着冷光,“剖出来的篾条才韧,能编三年不脆。” 星陨剑突然在腰间轻颤,旧友的意识碎片顺着剑鞘爬出来,在最细的那根竹篾上绕了圈,竹片竟泛起层淡淡的银光。
“陈老爹,这竹架要怎么搭?” 沈砚扛着几根粗竹走来,竹身还带着露水,他胳膊上的疤痕在晨光里泛着浅粉,“豌豆藤长得太快,再不用架子就得趴地上了。” 陈老爹接过竹材,手指在竹节处捏了捏:“得按‘人’字架搭,间距一尺半,既通风又能晒着太阳。” 他用篾刀在竹身划记号,刀刃落下的力度刚好,既不伤竹骨,又能清晰留痕。
小林抱着医疗包凑过来,包带在胳膊上勒出红痕:“我能学编竹篮吗?采薄荷时总缺个结实的篮子。” 她指尖刚碰着竹篾,就被篾条边缘的细刺扎了下,“呀” 地缩回手。陈老爹笑起来,眼角的皱纹挤成朵菊花:“姑娘家学这个得耐心,先从竹蜻蜓学起。” 他随手抽过两根细篾,手指翻飞间,竹片 “噼啪” 作响,转眼就成了只翅膀带银纹的蜻蜓 —— 是旧友的意识碎片悄悄附上了竹身。
孩子们的欢呼突然炸响在菜畦。小宇举着个刚成形的竹篮跑过来,篮底歪歪扭扭的,却能稳稳兜住个土豆:“陈爷爷你看!我编的!” 篮子的缝隙里卡着片豌豆叶,是他刚才摘豆荚时不小心夹进去的。小石头跟在后面,裤脚沾着紫莹莹的豆花汁,手里举着那只银纹竹蜻蜓,风一吹,翅膀转得 “嗡嗡” 响。
王师傅的薄荷粥香漫过来时,陈老爹已经搭好了半畦竹架。“人” 字形的竹骨撑在地里,像片青绿色的小森林,沈砚正抱着豌豆藤往上绕,嫩茎缠着竹篾 “咯吱” 作响,卷须飞快地抓住竹节,像怕摔似的。“这藤子真机灵,” 陈老爹咂着嘴,烟袋锅在竹架上磕了磕,“比南风坳的野藤懂事多了。”
中午摘第一茬嫩豆荚时,竹篮派上了用场。小林编的歪篮子刚好装两斤豆荚,绿珠子似的豆粒从缝隙里滚出来,落在她的布鞋上。苏护士长掐着豆荚蒂,“啪” 地一声脆响,豆粒蹦进竹篮:“晚上用新磨的玉米面掺豆粒做窝窝,蒸出来准香。” 她往篮里丢了把薄荷,清香混着豆腥气,像把刚摘的春天。
陈老爹的竹艺很快在基地传开。老张缠着他学编竹筐,说是要给通讯塔装零件;李研究员要了细篾,想编个罩子护住通讯器;连张婆婆都来了,颤巍巍地捏着竹片,想编个小簸箕筛薄荷籽。旧友的意识碎片总在这时最活跃,谁的竹篾编歪了,就悄悄用银光扶一把,陈老爹常盯着竹器上的银纹笑:“这竹子通灵性,知道咱在干啥。”
傍晚的竹影拉得老长,覆在菜畦上像张镂空的绿网。陈老爹教孩子们编竹筛,竹篾在小手里转得像风车,筛底漏下的泥土里混着星陨剑的光尘,落在刚播的荞麦种上。王师傅的窝窝蒸好了,竹笼一掀,热气裹着豆香扑出来,孩子们捧着竹碗蹲在竹架下,窝窝渣掉在地上,引来几只鸡啄食 —— 是东风崖换来的鸡雏,现在已经能跟着人跑了。
通讯塔突然 “嗡嗡” 震动,李研究员举着设备跑过竹架,电线勾住竹篾也顾不上:“北风坡的信号!他们要换二十个竹筐,用新晒的草药!” 陈老爹的烟袋锅亮起来,在暮色里像颗小星子:“明儿就编!让他们瞧瞧咱基地的竹器,比南风坳的结实三成!”
星陨剑的银光爬上竹架时,豌豆花正借着月光开得热闹。我摸着竹节上的银纹,感觉旧友的意识碎片顺着竹篾往下淌,钻进泥土里,缠着豌豆根须打了个结。远处的竹筐里,薄荷和豆荚并排躺着,竹影在它们身上晃悠,像首没唱出声的童谣。
“你说,明年这竹架上会不会爬满丝瓜?” 小林抱着她的歪篮子,竹沿的薄荷叶在风里点头。我望着竹影里的星斑,那里藏着旧友的笑:“会的,还会有南瓜、苦瓜,到时候让陈老爹编个竹梯子,摘都摘不完。”
夜色漫过竹架时,最后一片豆荚落进竹篮。陈老爹的烟袋锅磕在竹筐上,火星溅在光尘里,开出朵银闪闪的小花儿。我知道,这竹影里藏着的不只是豌豆藤,是日子一天天扎实起来的模样,是旧友一直盼着的 —— 有烟火,有笑声,有永远在生长的希望。
竹架深处,颗刚结的嫩豆荚在月光下鼓起来,像在说:明天的太阳,会比今天更暖呢。
王师傅举着锅铲从灶台后探出头,围裙上的面粉被风吹得飘:“可算来了!昨儿还念叨着豌豆藤没架子爬呢。” 他把陈老爹往菜畦引,竹篓蹭过新搭的木架,落下几片碎篾,“孩子们听说您会编竹蜻蜓,吵着要学一早上了。”
我蹲在菜畦边看陈老爹卸竹篾,他粗糙的手掌抚过竹片,指腹的老茧刮得竹篾 “沙沙” 响。“这青竹得趁晨露未干时剖,” 他抽出把月牙形的篾刀,刀刃在晨光里闪着冷光,“剖出来的篾条才韧,能编三年不脆。” 星陨剑突然在腰间轻颤,旧友的意识碎片顺着剑鞘爬出来,在最细的那根竹篾上绕了圈,竹片竟泛起层淡淡的银光。
“陈老爹,这竹架要怎么搭?” 沈砚扛着几根粗竹走来,竹身还带着露水,他胳膊上的疤痕在晨光里泛着浅粉,“豌豆藤长得太快,再不用架子就得趴地上了。” 陈老爹接过竹材,手指在竹节处捏了捏:“得按‘人’字架搭,间距一尺半,既通风又能晒着太阳。” 他用篾刀在竹身划记号,刀刃落下的力度刚好,既不伤竹骨,又能清晰留痕。
小林抱着医疗包凑过来,包带在胳膊上勒出红痕:“我能学编竹篮吗?采薄荷时总缺个结实的篮子。” 她指尖刚碰着竹篾,就被篾条边缘的细刺扎了下,“呀” 地缩回手。陈老爹笑起来,眼角的皱纹挤成朵菊花:“姑娘家学这个得耐心,先从竹蜻蜓学起。” 他随手抽过两根细篾,手指翻飞间,竹片 “噼啪” 作响,转眼就成了只翅膀带银纹的蜻蜓 —— 是旧友的意识碎片悄悄附上了竹身。
孩子们的欢呼突然炸响在菜畦。小宇举着个刚成形的竹篮跑过来,篮底歪歪扭扭的,却能稳稳兜住个土豆:“陈爷爷你看!我编的!” 篮子的缝隙里卡着片豌豆叶,是他刚才摘豆荚时不小心夹进去的。小石头跟在后面,裤脚沾着紫莹莹的豆花汁,手里举着那只银纹竹蜻蜓,风一吹,翅膀转得 “嗡嗡” 响。
王师傅的薄荷粥香漫过来时,陈老爹已经搭好了半畦竹架。“人” 字形的竹骨撑在地里,像片青绿色的小森林,沈砚正抱着豌豆藤往上绕,嫩茎缠着竹篾 “咯吱” 作响,卷须飞快地抓住竹节,像怕摔似的。“这藤子真机灵,” 陈老爹咂着嘴,烟袋锅在竹架上磕了磕,“比南风坳的野藤懂事多了。”
中午摘第一茬嫩豆荚时,竹篮派上了用场。小林编的歪篮子刚好装两斤豆荚,绿珠子似的豆粒从缝隙里滚出来,落在她的布鞋上。苏护士长掐着豆荚蒂,“啪” 地一声脆响,豆粒蹦进竹篮:“晚上用新磨的玉米面掺豆粒做窝窝,蒸出来准香。” 她往篮里丢了把薄荷,清香混着豆腥气,像把刚摘的春天。
陈老爹的竹艺很快在基地传开。老张缠着他学编竹筐,说是要给通讯塔装零件;李研究员要了细篾,想编个罩子护住通讯器;连张婆婆都来了,颤巍巍地捏着竹片,想编个小簸箕筛薄荷籽。旧友的意识碎片总在这时最活跃,谁的竹篾编歪了,就悄悄用银光扶一把,陈老爹常盯着竹器上的银纹笑:“这竹子通灵性,知道咱在干啥。”
傍晚的竹影拉得老长,覆在菜畦上像张镂空的绿网。陈老爹教孩子们编竹筛,竹篾在小手里转得像风车,筛底漏下的泥土里混着星陨剑的光尘,落在刚播的荞麦种上。王师傅的窝窝蒸好了,竹笼一掀,热气裹着豆香扑出来,孩子们捧着竹碗蹲在竹架下,窝窝渣掉在地上,引来几只鸡啄食 —— 是东风崖换来的鸡雏,现在已经能跟着人跑了。
通讯塔突然 “嗡嗡” 震动,李研究员举着设备跑过竹架,电线勾住竹篾也顾不上:“北风坡的信号!他们要换二十个竹筐,用新晒的草药!” 陈老爹的烟袋锅亮起来,在暮色里像颗小星子:“明儿就编!让他们瞧瞧咱基地的竹器,比南风坳的结实三成!”
星陨剑的银光爬上竹架时,豌豆花正借着月光开得热闹。我摸着竹节上的银纹,感觉旧友的意识碎片顺着竹篾往下淌,钻进泥土里,缠着豌豆根须打了个结。远处的竹筐里,薄荷和豆荚并排躺着,竹影在它们身上晃悠,像首没唱出声的童谣。
“你说,明年这竹架上会不会爬满丝瓜?” 小林抱着她的歪篮子,竹沿的薄荷叶在风里点头。我望着竹影里的星斑,那里藏着旧友的笑:“会的,还会有南瓜、苦瓜,到时候让陈老爹编个竹梯子,摘都摘不完。”
夜色漫过竹架时,最后一片豆荚落进竹篮。陈老爹的烟袋锅磕在竹筐上,火星溅在光尘里,开出朵银闪闪的小花儿。我知道,这竹影里藏着的不只是豌豆藤,是日子一天天扎实起来的模样,是旧友一直盼着的 —— 有烟火,有笑声,有永远在生长的希望。
竹架深处,颗刚结的嫩豆荚在月光下鼓起来,像在说:明天的太阳,会比今天更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