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29章 沈夫子的决断-《让你当书童,你成大夏文圣》

  林氏的目光重新落回信上,柳眉微蹙。

  “只是,信里说,各地报上的神童,不下百余?”

  “这是怎么回事?”

  老爷长长地叹了口气,将其中的关键细细道来:

  “还不是因为当朝那位内阁首辅,宴居大人。”

  林氏的眼神微微一凝。

  宴居。

  这个名字,在大夏朝堂,几乎无人不知。

  当朝内阁首辅,圣眷正浓,可谓权倾天下。

  “去岁听闻,咱们当朝首辅在圣院另辟蹊径,建了座太学,对外宣称,专收天下神童。”

  “上行下效,下面的人自然是削尖了脑袋投其所好。”

  “这一年里,各地的神童,便如那雨后春笋,一个个都冒了出来。”

  “我们这次,倒像是误打误撞,一头扎进了这趟浑水里。”

  林氏冰雪聪明,瞬间就想通了其中的关节,秀丽的脸上浮现出忧色。

  “这么说来,往后神童这两个字,反倒会因宴居的名声所累,成了个烫手山芋?”

  “何止是烫手山芋。”

  柳老爷的脸色沉了下来。

  “宴居此人,圣眷正浓,行事却霸道无比,早已树敌无数,已是烈火烹油之势。”

  “一旦他倒台,那些被他捧起来的所谓神童,必定首当其冲,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到那时,‘神童’二字,恐怕就要彻底沦为笑柄。”

  林氏心中一凛,最后一丝疑惑也烟消云散。

  自家公公与那宴居,在朝中向来政见不合,是出了名的死对头。

  自然是厌恶透了这股子歪风邪气。

  也难怪公公收到丈夫的书信这般火大。

  “其他地方神童是真是假咱们不清楚,可咱们卢璘确是做不了假!”

  “连沈夫子都对卢璘另眼相看了,沈夫子什么人,前任内阁次辅,他的眼光还能有错?”林氏开口道。

  老爷闻言,摇了摇头,眉头越发紧皱。

  他当然也清楚卢璘做不了假。

  光是这几天府里新增的读书种子,就是最好的明证。

  可坏就坏在时机不对,居然阴差阳错和宴居扯上了关系。

  “宴居独揽大权多年,朝野上下,心怀不满者大有人在。”

  “他一旦失势,迎来的必然是雷霆万钧般的清算。”

  “那些被他捧上天的神童,又怎么可能独善其身。”

  夫妻二人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忧虑。

  屋内的灯火,不知何时,也跟着黯淡了些许。

  老爷才发出一声悠长的叹息。

  “这卢璘……往后的路,怕是难走了。”

  ..........

  柳老爷收到了柳太爷的回信,沈春芳同样也收到了。

  静心堂内,烛火摇曳。

  沈春芳摊开一封回信,信纸上熟悉的字迹如刀劈斧凿,力道依旧。

  可他的脸上,却是哭笑不得的神情。

  开头没有半句寒暄。

  只有两个大字,几乎要从纸上跳出来,指着他的鼻子骂。

  “胡闹!”沈春芳的嘴角抽了抽。

  信里的内容,更是让他无语。

  大意是让自己这把老骨头安分一点,既然已经致仕了,就别再折腾。

  好好在柳家养老,帮着带带孙子,发挥一下余热。

  柳拱甚至在信里信誓旦旦地保证,将来一定在朝堂上,为他沈春芳挣一个风光体面的谥号。

  看到这里沈春芳忍不住破例,爆了句粗口。

  “这老东西,我还没死呢,要你挣什么谥号。”

  对于卢璘,柳拱倒是提了一句,说相信他沈春芳的眼光,那孩子或许真有些过人之处。

  但话锋一转,又让他务必低调行事,切莫过分张扬什么神童之名。

  沈春芳久不在朝堂,直到看了这封信,才知道缘由。

  原来宴居在圣院之外另起炉灶,大张旗鼓地要网罗天下神童。

  “这个老犟驴……”

  他骂的,自然是自己的挚友柳拱。

  因为政见不合,就将宴居所行之事一概视为歪门邪道,连带着对神童二字都厌恶至极。

  何其不知变通。

  如果说之前,沈春芳对卢璘那妖孽般的天赋,还存着一丝疑虑。

  那这几天的相处,则彻底打消了他所有的怀疑。

  就在两天前,卢璘主动找到他,希望能加快学习的进度。

  “夫子,学生的底子薄,但还请您加快些进度。”

  沈春芳活了六十余载,还是头一次听到有蒙童主动要求加课业的。

  他当时只当是童言无忌,甚至有些好高骛远。

  于是,他存了心要考校一番,甚至可以说是刁难。

  “三日之内,通读《大夏礼典》、《山河堪舆志》、《百家经义》,三日后,我来问你。”

  这三本书,任何一本,都足以让一个成年儒生皓首穷经,钻研数年。

  他要一个六岁的孩子,在三日内通读。

  这根本不是教导,而是惩戒。

  让卢璘脚踏实地,把基础打扎实。

  然而,三日之后。

  当他将卢璘叫到书房,随意抽查《大夏礼典》中关于“郊祀”的章节时。

  卢璘不仅对答如流,甚至还能一字不差地背出原文。

  这已经让沈春芳足够震惊。

  可接下来,卢璘的一番话,才真正让他感到了遍体生寒。

  “夫子,学生以为,此章节所述祭祀之法,源于前朝末年,实为当时方士为媚上所创,其仪轨繁复,耗费巨大,于国无益,于民有损,乃是礼崩乐坏之兆,而非盛世之典。”

  一针见血,直指核心。

  这番见解,已经超出了理解的范畴,而是站在了更高层面。

  这哪里是一个六岁的孩子。

  分明是一个浸淫经史百年的大儒才能说出的话。

  沈春芳闭上眼,脑海中尽是卢璘那张平静的脸。

  璞玉?

  不。

  这根本就是一块藏于深山的神石。

  而自己,不过是恰好路过,拂去了上面的尘土罢了。

  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宴居网罗的那些所谓神童,不过是些追名逐利的沽名钓誉之辈。

  如何能与卢璘相提并论。

  想到这里,沈春芳眼中不再犹豫。

  重新拿起笔,蘸饱了墨。

  这一次,他不再是写信。

  而是为卢璘重新制定了一份符合他的天资的学习章程。

  柳拱啊,你个老顽固,且在京城好好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