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洛阳先后发生了好几件大事,朝廷喜得二季稻,新昌侯的独女获封亭公主,四位公子先后定亲,件件都是让洛阳城的中产阶级津津乐道的事。
当然了,所有话题里,议论热度最高的当属二季稻。
大家纷纷议论这二季稻是不是真的能提高产量,还有这稻种什么时候能够普及到自己这里来。
议论度次高的就是新昌侯独女,这位新鲜出炉的临章亭公主,据说貌比天仙,已经有好多世家郎君对其表达了爱慕之意了。
对于江湖人来说,以上话题都没有堂堂公主,据说居然与一个江湖人定亲的消息来的劲爆。
沈浪坐在客栈的前厅吃饭,忽然就听到邻桌的人在兴致勃勃的议论这件事。
身后的人道:“皇帝老爷是江湖出身,想不到如今公主娘娘也和混江湖的订了亲,这以后谁人敢再看不起咱们混江湖的?”
有人却觉得不太相信:“哎~堂堂的公主娘娘,又怎可能与江湖人定亲?我觉得此事,定是谣传。”
有人争执:“怎能是谣传呢?皇帝老爷都能出身江湖,那公主娘娘给咱们江湖人做媳妇儿,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江湖人各执一词,有人兴冲冲的表示相信,好像如果真有江湖人娶了公主,就约等于自己也娶了个公主一样。
而有的人是坚决不信,高高在上的公主娘娘,怎么可能嫁加湖人?
别说皇帝也出身江湖这样的狂妄之语。
皇帝是江湖门派里拜过艺不假,可人家祖上可来头大得很。
前面说过,皇帝的祖上追根溯源可以到成桥,是始皇帝的亲兄弟,与始皇帝同宗同祖,地位高着呢,岂是他们这些普通的江湖人能相提并论的?
对于这些江湖人来说,公主之间有什么等级他们是分不清楚的,他们只知道那是高高在上的公主,是他们平时根本碰触不到的存在。
至于这位公主是谁,和哪个江湖人定亲,却不是他们这些平头百姓能知道的了。
再说,当初朱富贵并没有对外宣传他的亲家到底是哪个江湖豪杰。而皇帝和太子虽然知道是沈沧沈天君,但他们也没有对外宣传过。
所以其他人只知道朱富贵与一个江湖人家结亲,但并不知道具体是谁。
当然了,他们这些贵族老爷们,对江湖草莽的身份也不感兴趣就是了。
他们只需要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就行了。
上层的贵族老爷们尚且不知道与朱七七定亲的人是谁,下面的老百姓们就更不知道了。
甚至传来传去,很多人都觉得这只是谣传了,甚至相信是谣传的占大多数。
沈浪对这种朝廷中的消息兴趣不怎么大,他吃着饭,有一搭没一搭的听着,也没有当真。
突然听有人神秘的说:“我听说啊,这个和江湖人定亲的公主娘娘,原本不是公主的,而是一个什么大官还是什么侯爷的女儿。”
旁人不信,普通大官的女儿怎么能当上公主呢?
这人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这才得意洋洋的分享自己知道的消息:“自然是因为这个大官立了个大功啦,我听说啊,二季稻就是他们家献给朝廷的,皇帝老爷也是因为这个功劳,才封了他的千金当公主。”
旁人立刻纷纷追问什么是二季稻。
比起云端上的公主大官什么的,稻种粮食更能吸引他们的关心。
于是这个人又把自己听来的关于二季稻的消息说了一遍,引得旁边的人纷纷惊叹。
这二季稻若是真的,那还真是大功一件啊。
大家可不要觉得他们是江湖人就不用关心粮食的产量了。
拜托,他们虽混江湖,可也得吃饭啊。
现在可没有什么科举制不科举制的,想要当官,那就只能让朝廷中正官来进行定品,什么品级可以做什么职位的官员。
而平民百姓,包括他们这些武林中人,那都是各个白身,家里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想当官那是不可能的,向上走改换门庭那更是难上加难。
就算真的有门路掏钱捐了个官,那也不能叫官,而是卒,干活受气的角色。最多顶了天去,能当个小吏。
吏和卒,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是个大官,但对官场来说,那就屁也不是。
这些江湖中人,能有那么多钱捐官的,看不上这小小的吏卒,毕竟习惯了在江湖上呼风唤雨的日子,谁还能忍受在衙门里低声下气的伺候人啊!
而看得上的呢,又大多数没钱没门路。
所以老老实实的当白身,在江湖中当自己的大哥大,维持自己武林高手的逼格,这才是江湖人普遍的状态。
人活着就得需要生存,大哥大也不例外。
对于江湖人来说,生存手段如下:依附贵族当门客或保镖、给人家平事收取义金、抢劫、建立江湖势力成为当地的豪强。
每个江湖势力都有自己的田产,而除了门客保镖外,其他江湖人也都是需要融入市井中过生活的。
所以粮食对他们来说和农民是一样重要的。
粮食增产了,对他们来说也是大大的好事一件啊!
大家听了二季稻的消息都很兴奋,议论纷纷。
只有沈浪,缓缓的停下了动作。
二季稻……?
这不是七七农庄的稻子吗?
七七也是出身侯府,还和皇帝家是干亲。所以,这位新封的公主,是七七?
他忙扭头问刚刚说话的人:“敢问兄台,方才所言为真?果真有一个侯府出身的公主?兄台可知那公主是哪个侯府出身,姓甚名谁,又是如何得知那公主是因进献二季稻有功而封?”
一连串的问题问下来,这人都不知道该先回答哪个。
正有些愣神,旁人听了也开始纷纷问了:“就是啊,说的这么有鼻子有眼的,你是从何处得知?莫不是红我们的吧。”
那人立刻对大家强调自己的消息肯定是真的,绝对不骗人。然后才对沈浪道:
“朝廷的大人物们都姓甚名谁,那我可不知道,更不知这位公主是出身哪个侯府,不过我曾与一个在衙门当差的友人喝酒,这些事就是这位友人对我说的,千真万确。”
当然了,所有话题里,议论热度最高的当属二季稻。
大家纷纷议论这二季稻是不是真的能提高产量,还有这稻种什么时候能够普及到自己这里来。
议论度次高的就是新昌侯独女,这位新鲜出炉的临章亭公主,据说貌比天仙,已经有好多世家郎君对其表达了爱慕之意了。
对于江湖人来说,以上话题都没有堂堂公主,据说居然与一个江湖人定亲的消息来的劲爆。
沈浪坐在客栈的前厅吃饭,忽然就听到邻桌的人在兴致勃勃的议论这件事。
身后的人道:“皇帝老爷是江湖出身,想不到如今公主娘娘也和混江湖的订了亲,这以后谁人敢再看不起咱们混江湖的?”
有人却觉得不太相信:“哎~堂堂的公主娘娘,又怎可能与江湖人定亲?我觉得此事,定是谣传。”
有人争执:“怎能是谣传呢?皇帝老爷都能出身江湖,那公主娘娘给咱们江湖人做媳妇儿,又有什么不可以的?”
江湖人各执一词,有人兴冲冲的表示相信,好像如果真有江湖人娶了公主,就约等于自己也娶了个公主一样。
而有的人是坚决不信,高高在上的公主娘娘,怎么可能嫁加湖人?
别说皇帝也出身江湖这样的狂妄之语。
皇帝是江湖门派里拜过艺不假,可人家祖上可来头大得很。
前面说过,皇帝的祖上追根溯源可以到成桥,是始皇帝的亲兄弟,与始皇帝同宗同祖,地位高着呢,岂是他们这些普通的江湖人能相提并论的?
对于这些江湖人来说,公主之间有什么等级他们是分不清楚的,他们只知道那是高高在上的公主,是他们平时根本碰触不到的存在。
至于这位公主是谁,和哪个江湖人定亲,却不是他们这些平头百姓能知道的了。
再说,当初朱富贵并没有对外宣传他的亲家到底是哪个江湖豪杰。而皇帝和太子虽然知道是沈沧沈天君,但他们也没有对外宣传过。
所以其他人只知道朱富贵与一个江湖人家结亲,但并不知道具体是谁。
当然了,他们这些贵族老爷们,对江湖草莽的身份也不感兴趣就是了。
他们只需要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就行了。
上层的贵族老爷们尚且不知道与朱七七定亲的人是谁,下面的老百姓们就更不知道了。
甚至传来传去,很多人都觉得这只是谣传了,甚至相信是谣传的占大多数。
沈浪对这种朝廷中的消息兴趣不怎么大,他吃着饭,有一搭没一搭的听着,也没有当真。
突然听有人神秘的说:“我听说啊,这个和江湖人定亲的公主娘娘,原本不是公主的,而是一个什么大官还是什么侯爷的女儿。”
旁人不信,普通大官的女儿怎么能当上公主呢?
这人吊足了大家的胃口,这才得意洋洋的分享自己知道的消息:“自然是因为这个大官立了个大功啦,我听说啊,二季稻就是他们家献给朝廷的,皇帝老爷也是因为这个功劳,才封了他的千金当公主。”
旁人立刻纷纷追问什么是二季稻。
比起云端上的公主大官什么的,稻种粮食更能吸引他们的关心。
于是这个人又把自己听来的关于二季稻的消息说了一遍,引得旁边的人纷纷惊叹。
这二季稻若是真的,那还真是大功一件啊。
大家可不要觉得他们是江湖人就不用关心粮食的产量了。
拜托,他们虽混江湖,可也得吃饭啊。
现在可没有什么科举制不科举制的,想要当官,那就只能让朝廷中正官来进行定品,什么品级可以做什么职位的官员。
而平民百姓,包括他们这些武林中人,那都是各个白身,家里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想当官那是不可能的,向上走改换门庭那更是难上加难。
就算真的有门路掏钱捐了个官,那也不能叫官,而是卒,干活受气的角色。最多顶了天去,能当个小吏。
吏和卒,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可能是个大官,但对官场来说,那就屁也不是。
这些江湖中人,能有那么多钱捐官的,看不上这小小的吏卒,毕竟习惯了在江湖上呼风唤雨的日子,谁还能忍受在衙门里低声下气的伺候人啊!
而看得上的呢,又大多数没钱没门路。
所以老老实实的当白身,在江湖中当自己的大哥大,维持自己武林高手的逼格,这才是江湖人普遍的状态。
人活着就得需要生存,大哥大也不例外。
对于江湖人来说,生存手段如下:依附贵族当门客或保镖、给人家平事收取义金、抢劫、建立江湖势力成为当地的豪强。
每个江湖势力都有自己的田产,而除了门客保镖外,其他江湖人也都是需要融入市井中过生活的。
所以粮食对他们来说和农民是一样重要的。
粮食增产了,对他们来说也是大大的好事一件啊!
大家听了二季稻的消息都很兴奋,议论纷纷。
只有沈浪,缓缓的停下了动作。
二季稻……?
这不是七七农庄的稻子吗?
七七也是出身侯府,还和皇帝家是干亲。所以,这位新封的公主,是七七?
他忙扭头问刚刚说话的人:“敢问兄台,方才所言为真?果真有一个侯府出身的公主?兄台可知那公主是哪个侯府出身,姓甚名谁,又是如何得知那公主是因进献二季稻有功而封?”
一连串的问题问下来,这人都不知道该先回答哪个。
正有些愣神,旁人听了也开始纷纷问了:“就是啊,说的这么有鼻子有眼的,你是从何处得知?莫不是红我们的吧。”
那人立刻对大家强调自己的消息肯定是真的,绝对不骗人。然后才对沈浪道:
“朝廷的大人物们都姓甚名谁,那我可不知道,更不知这位公主是出身哪个侯府,不过我曾与一个在衙门当差的友人喝酒,这些事就是这位友人对我说的,千真万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