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八极功-《鹤发》

  “纯阳八极功?”沈错与玉蟾子第一次听闻这门功法。

  天机子凝视图录,回答道:“那是玉衡子的看家本领。若论武功的刚猛精湛,唯有金刚掌法能与之匹敌。他内修致虚诀,外练纯阳八极功,行担山赶月步,是巢云观百年不出的奇才。”

  言语间,道门三杰意气风发游历江湖的情景似在眼前,但那已是三十多年之前的事情了。天机子忍不住唏嘘一声。

  “为何玉衡子前辈不多留下些言语,却留下这武功?”玉蟾子问道。

  “天机不可泄露。况且,此举已表明了他的决心。”天机子猜测当时那一卦定然凶险异常,这才会让玉衡子将自己最具杀伤力的武功留了下来。不禁心下一揪,默默替老友担忧。

  “想来玉衡子前辈不止卜了一卦。他的另一卦已算到我们三人会进观音殿来。”沈错揣测道。

  “这却未必。玉衡子轻易不起卦,可一旦卜算出卦象便能从中推算出众多玄机,绝非普通解签先生能比。”天机子言语间满是自豪,他对着沈错,指着图录道,“这门武功至阳至刚,只适合男子习练。你用心观摩,必有所获!”

  沈错闻言一凛,全神贯注凝视起道袍所画内容。

  纯阳八极功开篇写有十六字总纲:

  “坎水叠叠,涣风荡荡;形骸为器,神意成罡”。总纲以行书书写,隽永秀美,令人大感妥帖舒适。沈错忍不住赞叹道:“玉衡子前辈真是文武双全!”

  不及细细品味纲领的深意,沈错的目光已被图录内容所吸引。

  图录第一幅写着“桩立混元”。所画是一名道士分足而立,膝扣如钟,双手虚抱阴阳鱼,地脉灵气汇向双足。图中标注了两条经脉走向。一条由涌泉、照海、太溪、筑宾上行;另外一条沿着公孙、三阴交、血海上行。之后两脉打通关窍,注入关元过会阴至命门。

  其下写有“足摄地灵通九渊,膝含崩劲锁双肩;虚怀若谷纳炁海,一动未动势如山!”

  身旁的天机子解释道:“八极功最讲求落地生根,自大地中汲取地气。这混元桩便是用于练习如何纳地气。”

  沈错思审一番道:“八卦掌与太极拳中的不少掌法亦是力从地起,劲由掌生。倒是颇有相通之处。”

  “不错!这三种武学确实值得相互砥砺。正如你的名字一样‘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天机子又详细回忆玉衡子出手时的场景补充道,“依老道所悟,八极功比之你所学,更注重蓄势而发,一击致命!”

  沈错闻言,敛眉记下,再看第二幅。

  第二幅所写为“肘贯天门”。所画道人脊椎如龙弓起,右肘直刺前方。灵气运行路线自丹田开始,过命门、夹脊、大椎、肩井、曲池,最后终于肘尖。

  目光停留在此,沈错心下费解:“这运劲法门本该一气呵成,但为何会在旁脉上突兀注有玉枕穴与劳宫穴?”他尝试调动灵气运行一番,却发觉那两穴无论如何都显得多余。再看其下写着“丹火焚关冲玉枕,肘开天门碎虚空;意沉劳宫吐真炁,一念动时万法融”的口诀,也证实了所画穴位并非错误。再看天机子师徒,似也并未提出疑义。沈错回想起当日钻研三昧真火与九幽凝煞的经过,也是由怀疑到敬佩,不由耐下心来继续往下看。

  第三幅名为“脚踏八荒” ,所描绘似是一路腿法。画中人左脚跺地,右小腿快速弹出,同时右拳自腰际突发,短促迅猛。左脚灵气从髋骨环跳穴下砸,经风市穴导力,聚于足三里,爆发至涌泉。右腿灵气从髀关、伏兔、膝眼直贯至解溪。而右拳所走经脉分两条,其一是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其二是肩髎、天井、支沟穴、中渚,最终连接至中冲与少商。

  其下写道“一脚踏破山河动,地脉生雷虎出笼;劲贯脊柱通臂涌,崩拳裂山破苍穹。”与上幅雷同,图中仍有一处阳陵泉穴令沈错茫然。

  转到第四幅,图中演练的是合击技——穷奇撼岳。画中道人腾空扑击如虎跃涧,左手成爪撕扯,右膝顶山崩石。爪劲发自少商穴,经鱼际穴贯指力,以爪心劳宫穴收尾伤敌。膝撞由鹤顶穴聚气,引髀关穴与梁丘穴中巨力,至膝尖阴陵泉穴透骨而出。

  这招合击术以爪锁喉头,以膝破气海,连攻上下两路,普通习武者,中之必死!招式所含杀气跃然于纸!

  沈错观之,隐有骇惧之感,暗道:“这招煞气忒重!难怪口诀要写‘虎踞丹崖蓄势久,一跃撕开生死关;膝顶苍山惊鬼神,方显八极真胆魂。’真是神鬼难挡!”

  第二幅到第四幅为进攻,到了第五幅则转为防守。取名为“力卸千钧”。

  图中画有一柄巨斧,悬空劈向道人头颅。那道人双臂绞缠,双膝微屈,作势卸开。

  灵气由三焦经旋腕转向阳池穴,引至肘部天井穴。卸力法门则是从肩胛的肩贞穴下沉,劲走肺俞、肾俞两穴,再下落于承山穴散入地面。图中道人的膻中穴被特意标出,其旁画有一个离卦卦纹。要诀写为:刚极方知柔贵珍,缠丝绕指化玄针;任他泰山压顶势,入我环中作浮尘。

  见沈错默不作声,天机子道:“过刚易折,玉衡子深明其理。八极功与太极拳一样,也有其卸劲的法门。”

  “这个晚辈明白。”沈错指着图录上的穴位道,“只是膻中穴画了个离卦是何缘由,晚辈实在猜测不透。”

  “不只是这幅,前几幅中也有不少穴位令人捉摸不透。”沈错干脆将自己的疑问一一点出。

  “此中道理老道也看不懂。”天机子道,“武学中的关窍需自身体悟,光看哪能全然明白。不着急,等空闲下来,逐渐摸索,自会水到渠成。”

  沈错颔首,看向第六幅。

  最后一幅唤作“白鹤守庭”。画中人单脚站立,左手指天,右手按丹田处,身后虚画一只展翅独立的鹤。

  运功灵气一处自百会穴沿神庭、至阳下行,注入命门温养自身;一处则自神阙穴引膻中、关元精气,聚下丹田,凝丹守窍。两条经络又另分出一路流向涌泉穴,泄入地底,洗髓排浊。

  整套功法由静至动最终又归复于平静。正如结尾诀窍所言“刚暴尽处返太和,鹤唳清霄洗干戈,神归丹田养真火,寂然不动成正果!”

  仔细领会这式“白鹤守庭”,沈错嗅出了别的意味:“照此来看,玉衡子前辈并不推崇以武止戈。可若是迫不得已必须付诸武力,则定是不留余地。”

  不经意间,日已西沉。沈错三人将道袍与铜钱重新收好,向悟尘师徒道别。

  返回住处,沈错对道袍图录中的不明之处仍是念念不忘。但八极功的招式威力奇大,在卧房之中施展不开,几番演练下来,总觉意犹未尽。他便在夜深人静时,寻了处僻静的山溪,开始连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