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段时间内,这个口号传遍了整个江浙之地,后来在官府的强力镇压下才逐渐消失。
而之所以出现这个口号,是因为在明末土地兼并的狂潮之下,绝大部分自耕农变成了佃户。
以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为例,有田者占了十分之一,佃农占了十分之九。
这些佃农自己没有田地,只得依附那些有田的大户人家过活。
而大户人家自然不是出自好心,往往对他们收以重税,特别是北地乱成一团,赋税严重依靠南方的明末。
朝廷把赋税加到南方,南方的地主便把这些赋税加到这些佃户身上。
这个租税有多高?
还是以富裕的苏浙地区为例,当时一亩地的产粮量大约是一点五到两石之间,普遍的租税为一亩地一点二到一点三石之间,有甚者高达两石。
也就是说,有时你忙忙碌碌一年,到最后所剩无几,甚至一点没有剩余还欠着主家。
租加租,利滚利,这租税成了大部分佃农一辈子都还不起的沉重负担。
在完全无法过活的情况下,“沉舟毙人”成了这些佃户唯一的选择,也使这些佃户成了张献忠、李自成、乃至白莲教的生力军。
外有建虏,内有流寇,朝内党争不断,贪官污吏横行,百姓难以过活,从上到下对大明完全绝望。
这一切,最终也压垮了大明。
黄宗羲本以为崇祯皇帝提及自己的话,是在敲打自己,心中起初还忐忑了一下。但他是这世上少有的聪明人,联系崇祯皇帝上下态度和朝廷面临的困境,他很快便想到这不是敲打自己,恐怕是想自己去进行变法改革。
要改革什么,这个改革的规模有多大,能获得崇祯皇帝多大的支持,他一概不知。
而历来变法革新者少有善终。
如果能使大明重归巅峰,自己青史留名,黄宗羲内心觉得自己还是可以不惜命的。
但很多事,并不是自己尽全力就能成功。
所以,黄宗羲在为自己辩解的同时提出“沉舟毙命”此事,也算是为自己将来做个缓冲。
成了有大功,败了也情有可原。
朱有哲轻轻点着头,“这些问题朕自有计较,但事情还是要做。朕知道你提倡‘工商皆本’,但工商皆本的前提是工商能给大明提供些什么。或许朕说的更明白些,就是能给大明提供多少银子。”
朱有哲看着黄宗羲,“朕要你制定商税。”
黄宗羲愣了一下,“陛下是说向商人征税?”
朱有哲点了点头,“对。朕要你在三天之内给朕拿出一个简易的条款出来。”
黄宗羲脸色微变,“陛下,这时间是否太紧了点?”
朱有哲摇了摇头,“朕又不需要你面面俱到,只是一个简单的,有一定契领意义的条令。说明白些,朕是要借此告诉天下人,这商税要开始征了。具体的细节,后面再细细讨论。当然,如果你能拿出一些可以进行立即实操,能在很短时间内给大明带来大量银子的方法,朕不介意把它立即实施。”
黄宗羲稍微思索了片刻,“那陛下还有何要求?”
朱有哲道:“有两个基本要求。一、越是赚钱容易的行当征税的比例越高。二、以确定的法条保障商人的利益。恩威并施,减少推行的难度。”
黄宗羲又沉默了片刻,“陛下,臣大约知道该怎么做了。”
朱有哲笑着点了点头,招呼黑明廉进来,让他将早已准备好的令牌交给两人,“这两枚令牌你们拿着,有了它,你们可随时进宫见朕。”
顾炎武和黄宗羲慌忙跪下,“谢陛下!”
等两人离开,朱由检的忍不住问道:“你竟如此看重两人?”
朱有哲摇了摇头,“不是看重,而是无人可用。崇祯老哥,我曾说过,我犯了一个大错,你可知是什么?”
朱由检面露不解,“什么?”
朱有哲暗自叹了一口气,“我当时太担心京师被破,因而邀了太多英才入京,而导致现在无人可用。以目前的情况看,京师留部分人已经足够,根本无需那么多,而粮草才是事关京师安危的大事。而目前看来,储存的还是太少了。”
朱有哲抬头看了一下黑漆漆的天空,“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多尔衮,他们都在极力避免在自军可能遭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交战。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但两虎若不交战,那惨的就只有沦为食物的我们了。”
朱由检似同样有所感,微微点了一下头。
朱有哲再次叹气,“但现在后悔已无用。走吧!去见见那四位藩王,该让他们出点血了。”
会见完毕,已接近天亮。
朱有哲站在大殿前的台阶上目送四人离开,面带笑意,心情舒畅,“比我想象的容易。”
朱由检轻轻叹气,“丢失藩地,他们早已没了和朝廷谈判的资格。而且长久的养尊处优,他们还有几分当时太祖皇帝的血性?但你放开限制,真不怕他们将来来次靖难?”
朱有哲笑了笑,“那是将来之事,大可以留给将来考虑。而且,只要最后是你老朱家的人当皇帝,是谁又有什么关系?我又不在意。”
朱由检脸色顿时黑了。“你什么意思?不会真打算将来让某个藩王当皇帝吧!”
朱有哲笑了笑,“我答应,其他人也不答应啊!况且将来之事,谁又说的准呢!不要说江山落在其他藩王身上,就算落在李自成、张献忠手里也比落入建虏手里好吧!”
朱由检脸色阴沉了下来。
朱有哲笑了笑,“我说的不对吗?”
朱由检长长吸了一口气,有种难以言明的感觉,“有时,我真觉得自己有点看不懂你了。你似乎什么都想要,但似乎要不要的到你并不在意。”
朱有哲抬头看了他一眼,“能要到的当然得要。但事在人为,成事在天。当发觉一件事变的不可实现,或者很难实现时,总得有些备选方案。”
说到这里,朱有哲停顿了一下,“崇祯老哥,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体面退场,也是一份荣耀。”
喜欢进击的崇祯皇帝
而之所以出现这个口号,是因为在明末土地兼并的狂潮之下,绝大部分自耕农变成了佃户。
以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为例,有田者占了十分之一,佃农占了十分之九。
这些佃农自己没有田地,只得依附那些有田的大户人家过活。
而大户人家自然不是出自好心,往往对他们收以重税,特别是北地乱成一团,赋税严重依靠南方的明末。
朝廷把赋税加到南方,南方的地主便把这些赋税加到这些佃户身上。
这个租税有多高?
还是以富裕的苏浙地区为例,当时一亩地的产粮量大约是一点五到两石之间,普遍的租税为一亩地一点二到一点三石之间,有甚者高达两石。
也就是说,有时你忙忙碌碌一年,到最后所剩无几,甚至一点没有剩余还欠着主家。
租加租,利滚利,这租税成了大部分佃农一辈子都还不起的沉重负担。
在完全无法过活的情况下,“沉舟毙人”成了这些佃户唯一的选择,也使这些佃户成了张献忠、李自成、乃至白莲教的生力军。
外有建虏,内有流寇,朝内党争不断,贪官污吏横行,百姓难以过活,从上到下对大明完全绝望。
这一切,最终也压垮了大明。
黄宗羲本以为崇祯皇帝提及自己的话,是在敲打自己,心中起初还忐忑了一下。但他是这世上少有的聪明人,联系崇祯皇帝上下态度和朝廷面临的困境,他很快便想到这不是敲打自己,恐怕是想自己去进行变法改革。
要改革什么,这个改革的规模有多大,能获得崇祯皇帝多大的支持,他一概不知。
而历来变法革新者少有善终。
如果能使大明重归巅峰,自己青史留名,黄宗羲内心觉得自己还是可以不惜命的。
但很多事,并不是自己尽全力就能成功。
所以,黄宗羲在为自己辩解的同时提出“沉舟毙命”此事,也算是为自己将来做个缓冲。
成了有大功,败了也情有可原。
朱有哲轻轻点着头,“这些问题朕自有计较,但事情还是要做。朕知道你提倡‘工商皆本’,但工商皆本的前提是工商能给大明提供些什么。或许朕说的更明白些,就是能给大明提供多少银子。”
朱有哲看着黄宗羲,“朕要你制定商税。”
黄宗羲愣了一下,“陛下是说向商人征税?”
朱有哲点了点头,“对。朕要你在三天之内给朕拿出一个简易的条款出来。”
黄宗羲脸色微变,“陛下,这时间是否太紧了点?”
朱有哲摇了摇头,“朕又不需要你面面俱到,只是一个简单的,有一定契领意义的条令。说明白些,朕是要借此告诉天下人,这商税要开始征了。具体的细节,后面再细细讨论。当然,如果你能拿出一些可以进行立即实操,能在很短时间内给大明带来大量银子的方法,朕不介意把它立即实施。”
黄宗羲稍微思索了片刻,“那陛下还有何要求?”
朱有哲道:“有两个基本要求。一、越是赚钱容易的行当征税的比例越高。二、以确定的法条保障商人的利益。恩威并施,减少推行的难度。”
黄宗羲又沉默了片刻,“陛下,臣大约知道该怎么做了。”
朱有哲笑着点了点头,招呼黑明廉进来,让他将早已准备好的令牌交给两人,“这两枚令牌你们拿着,有了它,你们可随时进宫见朕。”
顾炎武和黄宗羲慌忙跪下,“谢陛下!”
等两人离开,朱由检的忍不住问道:“你竟如此看重两人?”
朱有哲摇了摇头,“不是看重,而是无人可用。崇祯老哥,我曾说过,我犯了一个大错,你可知是什么?”
朱由检面露不解,“什么?”
朱有哲暗自叹了一口气,“我当时太担心京师被破,因而邀了太多英才入京,而导致现在无人可用。以目前的情况看,京师留部分人已经足够,根本无需那么多,而粮草才是事关京师安危的大事。而目前看来,储存的还是太少了。”
朱有哲抬头看了一下黑漆漆的天空,“无论是李自成,还是多尔衮,他们都在极力避免在自军可能遭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下交战。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但两虎若不交战,那惨的就只有沦为食物的我们了。”
朱由检似同样有所感,微微点了一下头。
朱有哲再次叹气,“但现在后悔已无用。走吧!去见见那四位藩王,该让他们出点血了。”
会见完毕,已接近天亮。
朱有哲站在大殿前的台阶上目送四人离开,面带笑意,心情舒畅,“比我想象的容易。”
朱由检轻轻叹气,“丢失藩地,他们早已没了和朝廷谈判的资格。而且长久的养尊处优,他们还有几分当时太祖皇帝的血性?但你放开限制,真不怕他们将来来次靖难?”
朱有哲笑了笑,“那是将来之事,大可以留给将来考虑。而且,只要最后是你老朱家的人当皇帝,是谁又有什么关系?我又不在意。”
朱由检脸色顿时黑了。“你什么意思?不会真打算将来让某个藩王当皇帝吧!”
朱有哲笑了笑,“我答应,其他人也不答应啊!况且将来之事,谁又说的准呢!不要说江山落在其他藩王身上,就算落在李自成、张献忠手里也比落入建虏手里好吧!”
朱由检脸色阴沉了下来。
朱有哲笑了笑,“我说的不对吗?”
朱由检长长吸了一口气,有种难以言明的感觉,“有时,我真觉得自己有点看不懂你了。你似乎什么都想要,但似乎要不要的到你并不在意。”
朱有哲抬头看了他一眼,“能要到的当然得要。但事在人为,成事在天。当发觉一件事变的不可实现,或者很难实现时,总得有些备选方案。”
说到这里,朱有哲停顿了一下,“崇祯老哥,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体面退场,也是一份荣耀。”
喜欢进击的崇祯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