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科举路藏女儿身,终成首辅定乾坤》

  “娘!娘!咱们家,咱们家出了爵爷了!”林娘终于找回了一点声音,带着哭腔一把抓住婆婆张氏的手,婆媳俩的手都是冰凉的,却又因为激动而微微发烫。

  “是啊,爵爷!咱们清风是爵爷了!”张氏反握住林娘的手,老泪纵横,“快!快给祖宗上香!磕头!谢谢祖宗保佑!”

  林娘像是突然反应过来,慌忙指挥着:“大丫二丫,赶紧的把家里最好的香烛都找出来!再把那封存的老酒开一坛!等清风回来咱们,咱们也得庆祝庆祝!”

  还不等谢思蓁和谢静姝行动,周嬷嬷和孙嬷嬷就已经在堂屋准备好了。周嬷嬷手里捧着一包崭新的红烛,烛身上还刻着“吉祥如意”的花纹,是去年过年时谢清风特意让人买的,老太太嫌贵一直没舍得用。

  她快步从里屋出来,脸上的笑容快要溢出来:“夫人,姑娘们,老奴一听消息就赶紧找了!”

  谢大人封了伯爵,真是好呐!

  好人有好报啊!

  旁边的孙嬷嬷也是满面红光,正拿着干净的软布,一遍遍地擦拭本就光洁的牌位和香炉,激动得手都有些微微发颤。

  谢大人封了伯爵,真是好呐!两位嬷嬷心里同时涌起这个念头,眼眶都忍不住发热发酸。

  她们都是苦命人,早年遭了灾辗转流离没了依靠才被谢清风买回府里。当初进来时,心里都惴惴的,不知道要面对怎样的主家,怕是少不了打骂劳累。

  可谁知,谢大人和夫人都是顶顶和善的人!从未把她们当作可以随意打骂的下贱胚子,每个月还能按时拿到沉甸甸的月银,逢年过节另有赏赐,吃穿用度虽不奢华,却也是干干净净、暖暖和和,比她们以前在自己家里还强些。

  这样的日子,她们从前做梦都不敢想,私下里不知多少次念佛,感激遇到了菩萨心肠的主家。

  她们原以为这样的日子已经是顶好的福气了。谁能想到,谢大人竟能有这般大的造化!竟封了爵爷!

  伯爵府啊!那以后就是伯府了!

  她们这些在伯爷夫人身边伺候的老人,身份自然也是水涨船高!走出去,谁不得高看一眼?称呼怕是都要从嬷嬷变成老封君身边的嬷嬷了!

  这简直是......简直是天上又掉下来个更大的馅饼,砸得她们晕乎乎、喜洋洋的。

  “好人有好报!真是好人有好报啊!”周嬷嬷一边点着那吉祥如意的红烛,一边低声念叨着,声音哽咽,“少爷和夫人们有这般善心,合该有这样的泼天富贵!”

  院落里顿时忙碌起来。

  家里每个人都是喜气洋洋的。

  这份沸腾的喜悦,在谢清风踏进家门的那一刻,达到了顶峰。

  “狗儿!”

  “清风!”

  “大人回来了!”

  谢清风脸上带着温和的倦意,一一应了,语气依旧如常:“奶奶,娘,姐姐们,我回来了。庄子上事忙,今日回来有些晚了。”

  晚饭摆上桌,虽不是山珍海味,却也是林娘和周嬷嬷她们精心准备的家常菜式,热气腾腾。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却与往日有些微不同。

  筷子拿起,却没人立刻动筷,几双眼睛都忍不住悄悄瞟向坐在主位的谢清风,眼神里充满了一种新奇又难以置信的稀罕劲儿,仿佛第一天认识他一般。

  谢清风将众人的神色尽收眼底,不由失笑,给奶奶夹了一筷子她爱吃的烧得软烂的菜蔬,又给母亲舀了一勺蒸蛋,语气轻松带着些许调侃道:“你们莫不是今日才认识我?”

  “虽然运气好,被陛下赏了个爵位,但我还是谢清风,是奶奶的孙子,娘的儿子,姐姐们的弟弟。难不成封了伯,在家里吃饭就不用筷子,改用手抓了?还是你们觉得我头上突然长了角,得仔细瞧瞧?”

  谢清风这话说得风趣,带着从前在家时常有的玩笑口吻,一下子打破了那层无形中存在的拘谨。

  张氏最先反应过来,噗嗤一声笑出来,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浑说什么!什么长角!净会胡说八道!”她嘴上嗔怪着,却顺势夹起孙子给她夹的菜送进嘴里。

  林娘也抿着嘴笑道,“就是,净瞎说,快吃饭吧,忙了一天肯定饿了。”这是她肚子里出来的孩子啊!真有出息!

  谢静姝也掩着嘴轻笑。

  谢思蓁思维一直都是个跳脱的,问出了一个在场所有人都想笑的问题,“那,狗儿弟弟,以后我们见了你,要不要磕头啊?”

  谢清风佯装思考,然后一本正经地摇头:“在家里不必,除非你们想赚我的压岁钱,年前磕一个,我倒可以考虑多给些。”

  这话一出,连旁边伺候的周嬷嬷和孙嬷嬷都忍不住别过脸去偷笑。

  饭桌上,众人说说笑笑,从京城的趣事聊到家里的日常。

  今日可不止谢清风一家高兴,京城的官员们但凡有些见识的,大多数心里也都揣着一团火热,难以平静,毕竟这能够亩产千斤的粮种意义实在太过重大。

  酒肆茶楼、衙门廨舍,乃至各府邸的后宅书房,处处都能听到压低的、兴奋的议论声。

  “了不得!真真是了不得!”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翰林在衙署里捻着胡须,对同僚连连感叹,“若此物真能如丰裕伯所奏,广泛种植于贫瘠之地,我朝何愁再有饥荒?此乃社稷之福,万民之幸啊!”

  户部的官员们更是激动得几乎要手舞足蹈。

  他们常年与钱粮打交道,最知粮食的金贵,一个掌管粮仓的主事搓着手,眼睛发亮地对上官道:“大人!若真能推广开来,各地常平仓皆可充盈!届时非但灾年可从容赈济,边军粮饷也能更为宽裕,朝廷财政压力将大为减轻!”

  往年一到青黄不接之时,各地请求减免赋税、拨粮赈济的奏折就如雪片般飞来,陛下与阁老们愁,他们底下办事的更是焦头烂额。若此物能成,往后......嘿,日子就好过多了。

  就连一些平日里与谢清风并无交情,甚至可能因他骤得恩宠而有些微词的官员,此刻也不得不承认这红薯的厉害。